运用“自学探究”模式指导散文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自学探究”模式指导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高中新教材和语文读本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篇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教学。但是,传统的散文阅读教学,通常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分析文章,主要是抓住段意的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使学生达到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努力构建“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散文阅读教学方面,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重视文本的阅读欣赏,注重阅读情境的设置,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引导学生对散文意境探究发现,品赏揣摩语言,感受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启发引入
学习情境的创设历来是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三个焦点区
域之一(其他两个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抓住导语的设计和课文的范读来进行。根据不同课文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导语和朗读。以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为例,这篇散文紧紧地围绕“清静”、“悲凉”两词写景抒情,呈现出低沉、伤感色彩,那么导语的设计就应该把情调放得低沉一些。笔者导语设计的是:“对于秋天,固然大家都有着‘一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但面对黄叶飘零,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涌上心头的更多的则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秋风雨愁煞人’的伤感与悲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体现出这种悲秋的情绪,现在我们来学习体会一下。”缓缓的语调使学生不再有课前的兴奋与喧闹,都静静地沉浸在课文中。这就为鉴赏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和氛围。然后笔者进行了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故都的秋》是一篇清丽婉约型的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思想感情含蓄。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可以根据感情基调,配上适当的音乐背景,如《故都的秋》这篇的课文,我配上了忧伤低沉的小提琴曲《天鹅之死》,使学生全部身心很快就能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黯然泪下,或一同神采飞扬。此时,再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散文情景交融、形散神聚的知识点,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阅读自学,探究发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自觉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边品赏,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把阅读中的质疑整合成课堂探究的问题。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一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的散文,作者想超脱尘境的喧嚣,但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但又摆脱不了。为了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笔者让学
生抓住“月光如流水”一段进行赏析。这一段重点是写荷塘月色,文中先用比喻来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突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营造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这场景,极尽了荷塘月色之美,写出了作者隐身荷塘之静。然后让学生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会感受到作者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从探究中,学生品赏到了作品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
三、师生互动,释疑启迪
师生互动是一种积极的师生对话和交往。这种教学活动,只有在民主、开放、全员参与、师生融洽和谐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中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平台,使语文学习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的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新的启迪。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极强的文学样式,有着特具魅力的审美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核。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
令我们愁肠百转。师生间在一种平等交流、友好合作的氛围中,共同探究,共同质疑释疑,共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景交融,当我们围绕着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作品中何为“情”?何为“景”?情景如何交融?我们在鉴赏探究中,理解到情感来自于作者,情感附丽于景物,当作者把情感移情到景物时,景物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景物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如阅读《荷塘月色》时,要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移情入景,即心绪进入了月下荷塘,体验月下荷塘若醒若睡的情态,体验荷花、荷叶、荷香若喜若愁的情愫,体验荷塘月色不明不暗的韵致,体验笼罩荷塘的不浓不淡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意会到课文的意蕴神髓,就会理解到作者的感情,就会把握荷塘与月色的特点,所有的疑问也得到了释然。这种师生平等交流的情感体验和移情活动,使学生真正领会了情景交融之妙,学会了情景交融之道,并运用学生自己悟出之“道”指导自己阅读鉴赏散文和写作
活动。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既是自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一种梳理、整合、提升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由分解到综合的有机统一。散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散文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作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也来自于读者,是读者阅读时的内心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针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
主旨的模糊性和可创造性提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阅读时所领悟的思想和情感,及时地肯定学生在表达时所散发出的思维火花,通过总结和归纳,使这些思想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例如,阅读了《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应该有天堂》等课文后,笔者就让学生对“人如何解脱精神痛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品读、比较、鉴赏,探究得到拓展延伸,对这类型散文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感受能力、联想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表现得到了积极的肯定、赞扬和鼓励,让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获得了“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同时,教学时笔者还运用阅读迁移的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笔者适当补充阅读了郁达夫散文《北平的四季》、《水样的春愁》、《江南的冬景》等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郁达夫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写作风格。特别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it和散文鉴赏教学整合,通过电视、互联网络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鉴赏的浓厚兴趣。例如我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散文欣赏》节目,并尝试写作电视散文稿,分组制作电视散文影片。学生在的自主创作中,体验了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快乐,真正达到了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