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遭遇发展瓶颈 25年失去多少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珠海遭遇发展瓶颈 25年失去多少机遇 --"正如澳门落后于香港,珠海也永远赶不上深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日关系研究室主任埃兹拉·沃格尔曾经撰文对比珠海和深圳。他说,(建特区之初)珠海没有一家公司能像中国商用蒸汽航运有限公司在蛇口那样一马当先。和深圳相比,珠海有不少地方明显不利。
--------------------------------------------------------------------------------
2005年09月13日12:01 南方都市报
编者按 为了和谐的反思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2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边陲小镇,初步发展为今天美丽的海滨城市。
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从人民群众对特区更高的要求看,从时代赋予给经济特区的责任看,从珠海市民的实际收入看,从珠海的经济总量看,从国家和省里对珠海的期望看,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珠海能不能发展得更好?珠海能不能发展得更快?珠海能不能成为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具备辐射和带动效应?在不远的将来,能否成为珠江西岸新的"深圳"?
珠海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是没有机遇吗?
不,在过去的25年里,珠海有过太多的机遇。
在庆祝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结束之后,在"十一五"计划出台之前,有必要让我们静静地思考,珠海过去的25年都有过何种重大机遇,有多少机遇可以重来?珠海的特区之路究竟走向何方?珠海的城市定位能否更加明晰?眼下,珠海需要解决的最突出矛盾是什么?
全面系统地反思过去,也许是对特区成立25周年最好的纪念。
曾经有大把的发展机遇摆在珠海的面前,但珠海没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珠海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珠海人会对那些机遇说三个字:抓住它。
如果非要在这种把握上加上一个期限,珠海人希望是:就这一两年!
如果失去环境,还剩下什么?
环保模范城的环保压力
在所有后发优势中,最让珠海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是环境优势。国家环保城的金字招牌一直让珠海人自我陶醉。因为珠海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相比,没有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是保留了"青山绿水". 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张家港、昆山、常熟、青岛、威海、中山和厦门等7座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这些城市成为首批通过复查的国家环保
模范城市。这里面居然没有了珠海!
4月20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顺生紧急召开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他说:"这个会本来要在五一之后开,但现在形势紧迫,各部门要尽快动起来,确保珠海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这是一场环保保卫战。市环保局环境规划与科技科科长梁玉昭说:"现今评定的区域还包括金湾区、斗门区,珠海市环保的多项指标都跌至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合格的临界水平。"过去的25年,珠海市最值得自豪的收获可能就是环境了。中科院以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的有关专家于 2004年底出台的《广东各地市2003年绿色GDP的估算》研究报告显示,珠海以人均绿色GDP30443元居全省第一,深圳和广州则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这项研究每两年发布一次估算结果,2005年的结果要到明年底才能出台。
9月6日,负责《广东各地市2005年绿色GDP的估算》研究的主要作者,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匡耀求告诉记者,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2004到2005年珠海人均绿色GDP第一的位置可能受到较严峻的挑战,因为深圳和珠海的差距本来就很小,如果珠海不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环境,珠海将难保实际人均绿色GDP全省第一的位置。
到底是工业出了问题还是环境出了问题?珠海如果丢掉了人均绿色GDP全省第一的荣耀,还剩下什么?
如果失去人才,还如何发展?
曾经有多少人来了又走
《珠海大事记》记载:1990年11月28日,珠海市各界群众约万人欢聚在九洲城楼前,参加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江泽民、杨尚昆、田纪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庆祝大会。当天,珠海市板樟山隧道、电视大学、正大康地公司、玻璃纤维厂和直升机场等五个重点项目举行剪彩仪式。
2005年8月26日的珠海大街,没有张灯结彩,没有庆祝节日的花坛,似乎与往常没有差别,同样宁静而舒适。
项宇,这位从广州外国语学院一毕业就到珠海打拼,做过珠海著名企业联邦制药行政总经理,在珠海居住十多年的珠海人,特意在一大早赶到九洲城参观《珠海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型图片展。
对比15年前,他明显地感受到眼下这种冷清与平淡,他说:"珠海落后了。"事实上,他曾经服务过的联邦制药,正是他们这一批创业者从零开始,把企业销售额做到10亿元人民币,联邦制药也是中国第一个通过GMP认证的中国著名制药企业。如今,联邦制药行政总部从南油玻璃楼搬出珠海。和项宇同时来到联邦制药的年轻大学生,早在几年前就陆续离开珠海。项宇也曾在广州发展,中间又折
返珠海创业,两年后,再度失望而去。接受记者采访这天,是他离开珠海,飞往上海的前一天。
特区25年来,不知有多少企业搬出珠海,但广东省统计局一份根据2003年至今年上半年的工业统计信息和市企业调查队的相关调查资料所作的报告称:"因停产、迁出珠海和转为规模以下等情况而减少的规模以上企业有81家,工业总产值减少23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量的9.2%。"另据珠海市企业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因珠海产业配套、经营成本、出口退税和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原因外迁的企业未见明显减少,这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仅有近 800家的城市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珠海的知名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向广州南沙、中山和东莞等城市拓展。" 1980年,珠海特区原址只有10人在技术方面达到大学水平。1986年一年就有1700名这样的人员来到珠海。1992年珠海首创百万重奖科技人员之后,震撼全国科技界,大批有技术有理想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来到珠海求职。
特区25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来了又去了。既有迟斌元这样憾逝的受珠海重奖的高科技人才,也有史玉柱这样败走珠海后东山再起的"传奇人物".更多的是项宇这样默默无闻却大有潜力的企业中层白领。
说到人才珠海,珠海著名的软件企业金山总裁求伯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软件人才最丰富的是在杭州、长沙、西安、成都,事实上珠海很难招到优秀人才。"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本良教授概括了很多人才在珠海的感受:"刚刚来的时候非常激动,觉得到珠海可以大展拳脚,但几个月之后,发现难有作为,只好离开珠海另觅新主。"
机遇一再失去,以后怎么办?
产业转移大潮中的迟到者
珠海不适合创业,只适合养老。这居然正在成为对珠海这座城市公认的评价。"企业和人才流失的最大原因应该是珠海的产业没有集群效应,没有形成规模,缺乏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配套。对企业而言,运营成本高,对人才而言,一家单位呆不住,很难在珠海找到另一个东家,只好离开珠海了。"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时平博士分析说。
那么,珠海的产业选择又存在什么问题?
8月27日,香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郎咸平第一次到珠海讲学,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在产业转移大潮和经济发展中,珠海就是个迟到者!
匡耀求肯定了珠海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他说,在做《广东省21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现代化水平测评》专题研究时考评过珠海的各项指标,"全部10项指标中,珠海有5项
没有达标。其中,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相对超前,而经济发展领域则明显落后。经济发展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各有2项指标没有达标,尤其是人均GDP 的达标率只有79.14%,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的达标率只有63.14%。另一个指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标率只有81.71%,比总体现代化进程滞后10个百分点。" "这就说明珠海市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产业结构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匡耀求说。
翻阅珠海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同的市长在报告中都会提到共同的问题:"经济总量不足".但经济总量不足是现象还是实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珠海的经济总量不足?
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耀辉教授分析认为:"除了GDP比珠三角周边城市少,珠海的资源、人口、消费总规模,工业产出和经济总规模都不够大,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动态方面,前期的总量不能为后期作贡献,说到底,经济总量不足是增长的问题,是经济缺乏活力的问题。"匡耀求指出,在过去的25年里,珠海失去了很多机遇。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珠海的企业没有做大做强,是经济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产业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集群效应,没有规模效应。"他认为,相比珠三角其他城市,为何经济总量上去了,就是抓住了第一拨国际产业转移,香港制造业大批向珠三角城市转移的时候,珠海错失了这个机遇。 广东珠海遭遇发展瓶颈 25年失去多少机遇(2)
--------------------------------------------------------------------------------
2005年09月13日12:01 南方都市报
珠海率先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事实上,高科技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陈广汉说:"现在的佛山和东莞,因为制造业有了积累,产业配套完善,当产业需要升级的时候,也就自然把研发中心从香港承接过来,珠海当年曾经提出跳跃式直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思路不能说不好,但难度很大。"记者在广州中山大学采访,一位负责做城市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教授说,
现在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和中山,几乎从来没有珠海的哪个区或镇请我们做过产业规划。
正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在IT界,你一创新就会被淘汰,迟到者要有迟到者的办法,否则紧跟人家屁股后面搞什么都无法超越。"郎咸平事实上用了韩国三星公司在IT界后来居上的案例回答后来者如何居上的问题,不过对珠海城市的后来居上,他没有给出答案。
如果先天不足,后天该如何补救?
崭新机遇再次摆在眼前
"正如澳门落后于香港,珠海也永远赶不上深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日关系研究室主任埃兹拉·沃格尔曾经撰文对比珠海和深圳。他说,(建特区之初)珠海没有一家公司能像中国商用蒸汽航运有限公司在蛇口那样一马当先。和深圳相比,珠海有不少地方明显不利。
埃兹拉。沃格尔认为,珠海的海港像澳门一样是浅水港,连接珠海与广州的公路始建于1987年,那时,深圳至广州的公路已经建成。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铁路始终起最重要作用,珠海却不通铁路,珠海特区占地少,因此不具备人力物力建设大学、研究中心,或像深圳一样的财政和信息服务。最重要的,它靠近的是澳门不是香港。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人才和信息自由流动给了深圳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来没有看到过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珠海发展工业的不足。"在珠海本土,也有一位民间学者研究珠海的先天不足。"从经济地理来看,珠海市当初从中山划分出来的时候,没有赋予珠海发展经济的功能。上个世纪70年代末珠海最早设县立市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方便海防,所以把146个海岛及漫长的海岸线都划归珠海,把稍稍平坦适合农业发展的坦洲、三乡划归中山。"这位民间学者现是珠海都市企划公司的总经理,名叫张亮军,他曾经做过珠海市商业规划。他分析说,珠海没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主城区里都是山,沿海稍稍平坦的地方是小小的冲积平原,珠江水冲积出来的土地土质松软,在上面盖厂房的成本要比东莞、佛山和中山等地高,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甚至到90年代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珠海的一个很大劣势。
张亮军问:"从拱北入关到上冲出关,车程不到二十分钟,你还见过哪个城市有这样狭窄的空间?"在条件不如人家的时候,非要和人家比拼,客观上导致了珠海后来被迫选择政府举债,大搞命运工程。先天不足还有一个后果就是找不准和澳门合作中的角色位置,珠澳合作没有深化,优势没有互补。相反在机场建设、横琴岛开发、商业贸易和旅游合作等方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为此,埃兹拉。沃格尔认为:"事实上,珠海与深圳香港的联系比与澳门更加紧密。"先天不足注定珠海只能等待后发优势?在珠江东岸城市迅速崛起之后,在东岸城市的土地紧张和运营成本增加之后,珠海的后发优势终于开始显现。当广东省提出要把横琴确立为"9+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的崭新机遇再次摆在眼前,珠海又作何种选择?
"还是要因地制宜。"张亮军最后点题。
-官方反思
不再拥有当初的闯劲
仲秋的珠海,天高云淡,偶尔
清凉的秋风掠过,给人惬意和清爽。珠海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正在来临。
在8月的最后一天,新任市委书记邓维龙出席在度假村酒店举行的纪念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研讨会。这是一个珠海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们集体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会议。会上不乏真知灼见,大胆建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珠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刘福祥在讲话中直言:"近年来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有创见的成果不多;时光荏苒,特区既不是备受呵护的宠儿,也不再是国内关注的热点和模式上追捧的偶像;更令人担忧的是特区本身,受大环境影响和自身发展极限的困扰,似乎已不再拥有当初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冲劲和干劲,以及作为一个特区人所具有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开始满足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发奋进取精神逐渐退化,夜郎自大、随遇而安的苗头出现,不注意以国内外之长努力补己之短,也不在乎标兵和追兵的阵容越来越大。僵化的、不合时宜的意识和条条框框,脱离实际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比内地的一些地方还多。留恋以往的成就和既得利益,工作上狠抓落实的韧劲,敢抓敢管的负责劲,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的勇气和魄力则相对不足。"刘福祥说,这些倾向和问题并非经济特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特区不断改革创新,增加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无疑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从出席此次理论研讨会的人数与规模看,珠海市决策层相当重视。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市委副书记王广泉肯定了研讨的成果,并要求媒体在会后大力宣传,要用专版刊登论文。
-民间反思录
1998年。珠海一位普通市民胡水松在深圳《特区经济》杂志10月号上撰文《让市场撑起珠海的优势》,批评珠海走入了误区。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是珠海民间质疑珠海向何处去的第一炮。
2000年。一篇题为《珠海调转船头》的文章反思珠海经济特区20年时称:"一个中等城市对自己发展路向进行全方位的检讨,也许并不应成为我们这样一家全国性财经周报关注的焦点,但珠海完全值得。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能像珠海那样,同时是一座最美的城市、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最爱出新闻的城市、最富争议性的城市。" 2003年。广州《新经济》杂志发表樊荣强采写的反思性报道《珠海歧路》,次年初,《中国改革》发表其姊妹篇《珠海梦与痛》。
2004年。北京作者居易的一篇网文《珠海:别再浮躁》在两会
期经人大代表宣读后受到市委高度重视。
2005年。《经济日报》发表记者李茹萍题为《山好水好为何没发展好?珠海:后来居上的机会有多大》的报道,珠海本地媒体全文转载。
-专家谈珠海
找准症结才能更好把握机遇
在回顾珠海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并展望珠海未来发展之时,我们只有冷静思考,切实找准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发展中的差距,前进的目标以及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珠海才能跨步发展。
对于珠海落后的根源,归纳出来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认为珠海和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同是经济特区,但条件、思路、政策不同。如深圳毗邻的香港是国际海运、空运、贸易、金融、信息等中心。珠海毗邻的澳门是以博彩业闻名。其实,这也是由于香港、澳门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也使得深圳和珠海在大家眼中也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再加上深圳被列入计划单列市,珠海与深圳在政策、条件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明显起来。
二是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填海造地建桥铺路。不可否认,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有良好、先进的基础设施。也不可否认,上世纪80年代珠海建设的超前的基础设施目前在珠海的经济发展中也是作用凸显。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是一个非常现实、棘手的难题。政府独家举债融资、贷款,由此带来的资金匮乏也给珠海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20世纪80年代,珠海没有把握住外资外企进入时机,没有抓住发展实业经济的基础,失去了赢得第一桶金的机会。90年代珠海全国首创重奖科技人员,为珠海吸引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启了一扇门。这一创举,为珠海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为"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注入了浓彩之笔,这在全国造成的影响和震动,在珠海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重要的。但又由于当时对"三来一补"企业的偏见,又失掉了第一次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机会。
四是城市发展定位摇来摆去。25年过去了,珠海的发展定位一直摇摆不定,没有方向或方向不明确或常变化的城市定位,使珠海处于尴尬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珠海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根源所存。或许我们会在珠海定位上,在珠海未来的发展上,能更客观、更现实、更准确、更有前瞻性地来确定。也能使我们更易把握机遇,再创辉煌了。(李解放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采写:本报记者 蓝维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