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精品课件1

合集下载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主题二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章中通过山村的消失, 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考和反思。
主题三
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通过 对山村文化的描述,呼吁 人们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 。
写作手法
描写手法
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 动地展现了山村的风景和 人物形象。
叙事方式
采用回忆的方式,使文章 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 染力。
02
课文分析
文章结构
文章分段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 为开头,第二段为主体
,第三段为结尾。
开头
通过描述山村的消失, 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好奇
心。
主体
详细描述了山村的历史 、文化和人物,展现了
山村的独特魅力。
结尾
总结全文,表达对消逝 山村的怀念和思考。
主题思想
01
02
03Leabharlann 主题一对消逝山村的怀念。通过 对山村的描述,表达了对 消逝文化的惋惜和怀念。
诗歌风格。
冯至的诗歌主题多关注自然、生 命、爱情等方面,语言优美,情
感真挚。
写作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创作于1942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民族 独立而奋斗。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的代表 作之一,它以山村的消失为象征,表 达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和冲突。
选择题
• 选择题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作者是谁?
选择题
A. 冯至 B. 舒婷
C. 徐志摩
选择题
D. 戴望舒 选择题2: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爱情与人生
选择题
B. 自然与环保 C. 战争与和平 D. 时间与历史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

第10段:
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
。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 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豫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 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 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 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 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然地在我 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传说中的圣人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 看见了幻境。
第4段: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
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 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 们的余韵。
第5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
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 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 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 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 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 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 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 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第6段: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
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 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 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 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 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 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 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 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 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 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 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 夸耀后人的事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PPT课件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 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 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 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 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 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 子期乎芦之漪。




何谓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 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 修辞格式。
通 感

感 举 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 月色》)
在草丛里,树根处,低 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 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 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
写人们采菌的活动,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 ③彩菌的色彩斑斓和采菌的热闹相得益彰, 不仅密切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也使画面有
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 动有静,富有层次感。

文 鉴
鼠麴草

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
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 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总结他的《十四 行集》。
作 者 简 介

诗集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等
贰 散文集
《山水》、《东欧杂记》 等
叁 学术专著 《歌德论述》、《论歌德》、 《杜甫传》、《德国文学简史》等
肆 翻译著作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诗选》等
①第一句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贰 解读联想,品哲理沉思
情诗
哲思语句: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
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品读示例:
诗句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指恋人两地相恋, 江水悠悠流不尽,有情人 情思绵绵不断绝,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 作者于刹那见永恒:古往今来都是一条生命长河,人类生命同属于一个母体,纵使 时空阻隔,有情的生命依然能够穿越时空而声息相通,心心相印 。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壹 追寻风物,感山村余韵
风物⑤
余韵
野狗嗥叫令人恐惧, 野狗的嗥声 对村落生存是一种威
胁,说明生命对于疾 苦有着本能的恐惧。
壹 追寻风物,感山村余韵
风物⑥ 麂子的嘶声
余韵
温良机警的麂子,难逃人 的诡计,体现出生命面对 死亡的无奈。
壹 追寻风物,感山村余韵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贰 解读联想,品哲理沉思
历史绵延,自然永恒,人生短暂无常。 瞬间与永恒,平凡与伟大,
在对立统一中如何实现和解, 作者找寻着自己的答案。
叁 活动叁
回眸时代, 悟生命关联
叁 回眸时代,悟生命关联
依托资料链接,结合对全文的理解, 解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资料链接1: 1942 年,这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日本侵略者士气达到顶点,疯狂进攻
原野的哭声
冯至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2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2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余秋雨《千年一叹》
作品背景
20世纪40年代,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 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 司马长风认为:冯至“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在‘一览众山 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 山村》最为精纯。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
鼠麴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特点 清冽、养人 谦虚、纯洁、坚强 点缀、滋养 速长、最高 威胁、吓人
难逃人的诡计
联想启示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的宁静之美
生命的美好 生命的渺小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死亡的可怕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6.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 表现什么? 明确: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 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 的全部秘密。
【示例】 作者在文中赞颂有加利树的高大和旺盛的生命力,赞颂了它的圣
洁。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并进行了充实。这首诗采用象征 的手法,高大峻拔的有加利树象征着圣洁的事物,是秋风里的音乐, 是严肃的庙堂,还是心中的理想。每个人读这首诗可能会想象不同的 事物,但那总是圣洁的事物。这首诗是十四行体,每行九音,按照四 四三三的格式排列,并且严格遵守商籁各式的音数必须相同的规律。 整首诗韵脚鲜明、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再思考,明主旨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 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 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 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 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0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0张

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叁/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 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自然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 长。” “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 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 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 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 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
➢ 在战争的大洪流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时代,生活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是战争使诗人体悟 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其实都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汪云霞《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诗学》)
➢ 战争将作家放逐到远离战争的昆明相间,使他们有机会在与大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生“单独默会”中体验与 思索人生、自然、宇宙,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关注自然和人性的永恒、庄严与和谐,……他们是以 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的深处,摆脱对经验世界的描摹,达到对生命的升华、超越和抽象。(钱理群《漫游 与对话——四十年代小说研读》)
——冯至·散文集《山水·后记》
叁 / 思考:消逝的村庄里还剩下什么?
1.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2.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3.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 的人。 4.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 5.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 6.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16张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16张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你有没有过一些感觉 宇宙一百多亿年,张学良一百岁 人类无战争历史,也就两百多年 空无一人的景点,特别纯净美丽 有时天气很晴朗,你会特别开心 偶然间遇到个人,感觉很有缘分
冯至(1905-1993) 盐商家庭,北京四中北大, 柏林大学, 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 翻译歌德、海涅 代表作:十四行集 鲁迅称他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万物共存相生 应用冯至素材
坦白:如实,直率自然对人的包容 恩惠:给人以好处,自然对人的慷慨
三、问读:探究文字,探究思想
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 ,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Q. 什么关联?—我和消逝的村庄有很多很多的联系
小溪:声息相通
鼠麴草:宁和麂子:死亡、恐惧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尊重自然 膜拜自然 敬畏生命 感悟世界
五、智读:结合考试,应用材料
【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 ,人亦然。
层次、语言、状态、思想
1、小溪
清冽,养育人 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人类声息相通
2、鼠麹草
谦虚,坚强,质朴 “少女抱着质朴担负一切”
生命的宁静质朴之美
3、彩菌
点缀过童话,滋养过幻想 生命的美好
4、有加利树
高大、圣洁 不会想到死后坟旁栽什么树木 生命的渺小
5、野狗
狂风涛浪、威胁 “无眠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 抚慰病儿的寡妇”
自然是一体的, 生命是共通的。 穿越时空限制, 共同感受生命。

7.1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7.1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鉴赏评价 体悟哲思
根据文本最后一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段落意思:1.这座山林,以坦白和恩惠给我的生命也曾给那消逝了 的村庄许多滋养。2.村庄消逝了,我来到这里,彼此相隔虽然将及 一个世纪,但在生命深处,却和它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体现的哲思:1.自然与人:大自然以坦白和恩惠给人以滋养。2.人 与人:人类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1936年7月同济大学聘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 妻子姚可崑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姚可崑在同济大 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教德文。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 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 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厌恶,所以 坚决要离开同济。冯至1938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 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 国语文学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 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 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此处 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 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 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 《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 是在林场茅屋中产生的。
质疑问难 深究细剖
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表达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自然与人生、人与人的思考和感慨。抗战爆发,学校西迁, 为避敌机轰炸,作者迁住山林茅屋。在这里,作者耳闻目见大自然,发现石板路, 联想山村人,感悟自然与人,人类历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与人、人与人的感悟 和思考。文章末段“风雨如晦的时刻”就是指这日本侵犯中国,给中国带来深重灾 难的黑暗时刻。作者感慨自然对人类的坦白、恩惠和滋养,同时也暗示着人类即 便遭受灾难,甚至某些地方灭绝,但是仍然会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共29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共29张ppt)
威胁、吓人
温良机警,但 难逃人的诡计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与热闹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海上的飓风 寒带的雪潮
幻境
生命对疾苦的 恐惧
死亡的可怕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意象一:小溪 情诗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
水。”
卜算子
(第五段)
李之仪
声息相通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生命的连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意象三:彩菌
生命和自然的灿烂的美好; 大自然对人身心的滋养,人类应懂得感恩。
红””“青”“褐”“白”“赭”“ 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 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 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 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 烂之美。
意象四:有加利树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意象二:鼠麹草
谦虚、纯洁、坚强的鼠麴草,彰显生命存在 的意义——生命有其担当,渺小亦是伟大。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 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 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 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 宙”。
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中一所孤独的 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
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
独地面对自然,开始
写下了《一棵老树》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3 4—10 11.
意象五:荒原想象
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 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 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PPT: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PPT: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第一课时)

文化常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类文学体裁,即用凝 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 悍的文章。
冰心说:“散文比较自由,很容易拿来抒发自己当地当时的激感, 轻快灵活,可长可短。散文何止抒情,也叙事,也说理,也描写。”
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创建,比如说开辟航 的;开拓一般也泛指扩大、扩充;以及采掘矿物
线
前进行的修建巷道等工序的总称。
【例1】这次我们要到海外_开__拓__市场,对公司的前途影响很大,希望 大家尽力而为。
【例2】人生的路是从只有荆棘的地方__开__辟___出来的。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装扮/装饰
装饰/装扮
指打扮,可以用于人 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
余韵 靛青 嗥叫 卑躬
yùn diàn háo bēi
预习检测—字形
词语
修qì róng毛 hè色 jiē幕 jié力
易错字
葺 茸 褐 揭 竭
词语
wǎn转 wǎn谢 ráo恕 jiāo水 环rào
易错字
宛 婉 饶 浇 绕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开辟/开拓
开拓/开辟
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 指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二 单 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单元写作 妙笔生花有文采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单元所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 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 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 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 心灵变化的认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他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述平凡
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从而发现其
中蕴含的独特的意趣,进而阐发人生的哲
理。
——陈月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这一段出自于陈月兰《冯至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体解读
三、风物之理
任务五:寻联想 感哲思
1.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阐发了什么哲理? 2.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自行选 择探究,按照示例分析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得出结论。 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等角度找出每幅画 面所蕴含的哲理,完成任务单中的表格。
麂子
联想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少女、村庄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海上的飓风,寒带 的雪潮 幻境
哲思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宁静之美 生命的美好 生命之渺小 生命对疾苦的 恐惧 死亡的可怕
三、风物之理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宁静之美 生命的美好
美与 悲
生命之渺小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生命对死亡的可怕
③只要是……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进一步发出议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 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 有加利树。 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 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 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 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 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 他离开 ,中间不容有妥协。
三、风物之理
生命中有谦虚的 宁静、有热闹与 喧腾、有诚实的 生命
生命中有残酷的 竞争、有疾病与 痛苦、有阴谋与 算计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 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 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 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

深入探究
1.文章题目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作者是怎样将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统一于这个 题目之下的?
第一部分,作者用“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暗示了这里曾有“人烟”。 第二部分,写由一条旧路引发联想,并进而证实联想,以“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一间房屋的 地基都寻不到了”与题目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写山村消逝后留存于草木之间的余韵,作者时时暗示读者,这是在写“一个消逝了的 山村”。如:写泉水,说它“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写村女,作者感悟 “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写有加利树,作者联想到“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 想到它”;等等。 第四部分,作者集中抒发感慨,更是连续点出“那消逝了的村庄”“那村里的人们”,表明是在 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Hale Waihona Puke 4.赏析“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 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 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 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几句。
这几句将描写和议论巧妙融合,既写出鼠麹草的外形特点,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 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的品格。
4.本文追寻着山村余韵,闪烁着哲思之美。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① 选取丰富物象来引发深刻的哲思。 文章名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无意去追寻山村的历史,或者想象山村的过去, 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到眼前这个山村。他抓取了山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和生活画面展开 描写。清冽的泉水、坚强的鼠麹草、高大的有加利树、雨后的菌子,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积 极、光明的一面;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苦难和可怕的一面。 ② 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文章以深远的历史厚重感和哲理内涵。 文章写了眼前这个村庄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风物,乃至不同的生活侧面,而不论哪个时间、 哪种风物、哪个侧面,又无一不和历史相关,和更广泛、深远的人类生活相关。比如通过 对鼠麹草和村女的描绘,引发对弱小生命鄙弃浮夸的哲思。文章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引 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显示出一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诗集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小说 《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
散文集 《山水》(1943年,本文选自此散文集)
“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 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司马长风)
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 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 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
石路:新旧相接,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一直埋没。 石路:通向现实,连接历史。
路 :人类历史在自然中延伸的载体
领会意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阅读课文,思考:
作者如何发现“消逝了的山村”?为什么要写“消逝了的山村”?
(11)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 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承上启下。承上:山村过去详情难考,现在荒芜难寻,不能研究其历史; 启下: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理解内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章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请找出文中描写山村的文段,并思考:
这个山村真的消逝了吗? 消逝的个体生命依托自然进入永恒
消 逝
(第2段)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 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第3段)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
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余 (第5段)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第6段)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 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8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8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条路是指现实中存在的用石块砌成的路,通向现实。 另一条路是指由那条路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它连接历史。 小山村是两条路的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现实和历史。
解读文本
精读4-10自然段,勾画出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意象),引发 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自然风物
特点
联想
感悟
品味语言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 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第六段)
①作者直接抒情,表达了对鼠麴草的喜爱。 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鼠麴草静静生长的样子,赋予它 谦虚的内在品质。 ③先散后整,长短句结合,语气平和舒缓,又自由活泼生动。 ④并通过两组“没有”和“只有”的句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鼠麴草 的谦虚中拥有的纯洁和坚强。 ⑤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展现了生命宁静之美。
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 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 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
拓展延伸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 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自然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 “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 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 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 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 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
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 是强烈的抒情性;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 情,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 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 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以及观念具有震撼 性的审美效果。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课件
②联想想象。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
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
③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
赏析: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 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①运用通感手法,把心理纷扰变成可视的黄叶,形象生动。 ②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 ③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 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合作探究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 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 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 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 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 伟大的散文家。”本文的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你觉得 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赏析: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
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 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 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①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
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 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 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主题归纳 感悟: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 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 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 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 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 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 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 散文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失 消逝
消逝与消失
• 两者都有不复存在的意思。“消失”是指 无生命的东西不复存在;“逝”一般指人 的逝世,是有生命的东西的消亡。 • 题目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 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 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 好散文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 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 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 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 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读后感
• 请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一篇读后感, 谈一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字数不少于 400字。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大自然神奇瑰丽,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大自然同悲喜、共哀乐;寄怀感 慨,抒发诗情 。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消逝了的山 村》,聆听一下作家冯至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 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 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 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 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 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 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 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词语
•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看不见。 消释:(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消逝:消失;逝去;不可再看见. 完成小练争的硝烟也慢慢地 D、一颗流星从夜空中 消失 了, E、一抹残霞渐渐地在天边 消逝 F、我与他的误会也就一下子 消释
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 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 美好家园,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精读
• 请精读7-12自然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 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第七段 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第十一段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 1942 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 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 时空,声息相通。
自由讨论
• 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 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 验人生的意义。” ——冯至
我的印象中,他待人热情,但 又让人感到有所节制,说话也 很注意把握分寸。无论在公众 场合,还是在家里,他总是显 得稳妥周到而谨慎。我没有看 到过他的激动,或者言语中带 有锋芒。他年轻时的性情是否 就是如此,我不知道。也许是 在德国留学时受到的熏陶,或 者是后来岁月的磨砺。
词语
• • • • • • • • 采撷 孑然 骤然 俯拾皆是 赭色 靛蓝 悚然 嗥叫
采摘 Jié rán 孤独。 Zhòu rán突然 形容到处都是。
cǎi xié
zhěsè
diànlán
Sǒng rán Háo jiào
害怕的样子 多指豺狼的号叫。
词语
• • • • • • • 飓风 驯服 麂子 诡计 风雨如晦 矜持 抱负
Jù fēng
顺从
Jǐ zi
狡诈的计策
拘谨,拘束。 远大的志向.
课文层次分析
• 一:(1-5)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 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 二:(6-12)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 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 三:(13)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
思考题
• 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 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 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 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 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 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 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 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 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 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 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 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 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 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 小草——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
由彩菌——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 加利树——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海上的飓风,寒带的寒潮——生 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麂子——幻境——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第十二段
精读
• 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 话的内涵?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