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1
比较教育学简答题大全
一. 简述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
1.外国教育研究2.区域教育研究3.国际教育研究4.发展教育研究二. 简述日本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1.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类高校并举。
2.呈现三级水平结构:第一级是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第二级是四年制大学;第三级是研究生院,包括设置在学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学。
3.注重基础研究,试图建立“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
三、简述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1)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
(2)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这部著作对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康德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他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思想,影响了汉斯等一代比较教育家,对他以后的比较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4)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简述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教育国际化对比较较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2)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之中扩展到既为本国也为全人类的宽广境界。
(3)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现象。
一方面,各类国际性教育组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各种国际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也大量增加(4)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五、简述朱利安的历史地位①他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建立比较教育,并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比较教育-试评我国比较教育的两部经典著作
试评我国比较教育的两部经典著作——《比较教育导论》与《比较教育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对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以及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两本教材的结构、内容、侧重点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经典著作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比较教育发源于西方,产生的年代较短,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比较教育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我国比较教育起步较晚,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比较教育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各种高水准的专著层出不穷。
本文选取了代表性较强、影响较深远的两本教材进行比较,这两本教材分别是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以及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一)教材的篇章编排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由比较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四大部分组成,并对比较教育中国际教育、发展教育两个新兴领域有所论述。
吴文侃和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共四编,21章,以国别教育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两大部分为主,又分别从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四个方面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最后做了总结和展望。
(二)教材的结构体系顾明远和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则是从多个方面,研究比较教育的动态发展。
既不属于问题比较体系、国别教育体系,也不属于综合体系。
该书对比较教育的理论、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前沿观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读者来说,有助于从国际的角度,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比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2002年12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2第25卷第6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S ocial Science Vol. 25No. 6【教育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发展摘要: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了具有实证性质的考察和研究。
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段; 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 以“中国化”年的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学科都已在中国形成, 。
, 的形成时间进行了考察。
:1000-5935(2002 06-0001-06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年~1915年1901~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10年, 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高潮, 也是中国主要从日本引进教育学的阶段。
从1901年到“五四”运动前(约到1915年左右 ,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典型地呈现出引进性。
作为学科, 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外来的, 而不是内发的。
外来学科在一个国家的传播, 不仅仅取决于这一学科本身, 同时还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
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的历史背景。
它虽然直接表现在学术上, 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教育学在中国被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属收稿日期:2002-08-18后发的外生型有关, 也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播先物质、制度后观念有关, 而师范教育的兴起则为引进提供了直接需要。
随着师范学校的兴办, 设置教育学类课程成为必然。
师范学校也就成为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重要载体。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与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
本文将回顾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史,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古代文明兴起后,教育开始被系统地探讨和实践。
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例如埃及的制度化教育,强调音乐和体育的培养;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全人教育和公民品德的培养;古罗马的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思想建立了教育学专业最早的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教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孟德斯鸠的教育论文《论教育》,以及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的观点,都对现代教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中叶,教育学专业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中设立,并开始独立发展。
三、教育学专业的分支和发展随着教育学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
其中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是教育学专业中的核心分支。
教育史研究过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理论提供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教育技术学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为现代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四、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儒家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始于晚清时期,当时校长严复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教育学专业的学校。
20世纪初,由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学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学专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史可以了解过去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制度的演变,借鉴成功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育技术学可以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教育的创新。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划分
建国前
第一阶段1901年到1919年
翻译日本著作
其内容基本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学说为依据和框架
第一次中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
第二阶段1919年到1949年
教育学在向外吸取上呈现出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潮为主流影响,其他西方主要教育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诊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
以批判的方式重新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但此举尚未成气候,其微弱成效很快又被“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冲刷干净。
第三次转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使教育学科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所剩无几,政治性却大为增强。
这是在意识形态强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
第一次转向:学科建设由向日本学转为向欧美学,并由此带来各学科在内容体系、形态上的变化
建后
第三阶段1949年到1957年(或1956年)
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
第二次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二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发展中断了与解放前的联系
第四阶段1957年到1966年
第五阶段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第三次中断
第六阶段1977年至2000年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
学科建设中的反思批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引进”情结、“编教材”情结、缺乏原创性研究问题等依然引人注目。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讨论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被誉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并开创了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学一直以儒家教育传统为核心。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将中国教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诸多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掌握了儒家经典,而且有了扎实的学问基础,成为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力量。
20世纪初,随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教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批日本和西方的教育学家纷纷来华,推动了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倡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引入,以促进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开始重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相继建立起来。
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学研究的同时,中国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探索成为热点话题。
为了与时俱进,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在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目标。
然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都对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教育学界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结合,加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蓬勃发展的漫长历程。
本文将以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为主线,概述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变迁与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和内战的影响,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教育部1952年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学开始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在1953年确立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上,这一时期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经济学等方向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19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等方面都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成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蓬勃发展的阶段,学科内涵逐步扩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现状在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学科建设成就显著。
高等教育学学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专业设置更加完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科研团队更加专业。
高等教育学学科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如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中心等。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学科建设现状的一个亮点是学科研究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和学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比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比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教育制度B. 教育政策C. 教育方法D. 个人收入2. 下列哪一项不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目的?A. 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B. 促进教育改革C. 比较不同国家教育的优劣D. 预测教育的未来趋势二、简答题1. 简述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 描述比较教育学中“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区别。
三、论述题1. 论述比较教育学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2. 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并指出各自的优势和挑战。
答案一、选择题1. D. 个人收入解析:比较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等,而个人收入属于经济领域,不是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 D. 预测教育的未来趋势解析: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促进教育改革,而不是预测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简答题1.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客观性原则:研究应基于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 全面性原则:应全面考虑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政策、方法等。
- 比较性原则:应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找出共性和差异。
- 发展性原则:应关注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教育变革的原因和结果。
2. “教育制度”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基本法律、政策和组织结构,它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而“教育实践”则是指教育制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执行和应用,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等。
三、论述题1. 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 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通过比较教育,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 推动教育改革: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 应对全球化挑战: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比较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比较教育学PPT课件
《比较教育学》
三、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比较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史 前期(比较教育学的准备阶段。1817以前)2、教育 借鉴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倡导阶段,1817—— 19世纪末)3、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形 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4、综合研究时代(比较教 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各级学校与横向划分的 各类学校所构成。纵向构成的各级学校区 分为不同的教育程度;横向构成的各类学 校区分为不同的教育类型。
比较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欧洲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8世纪中期。 其原因是:由于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工 业革命,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 促进了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国教育行政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 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中央和地方共同合作制;从属制和独 立制;专家统治制和外行内行结合制。
比较教育学
三、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由于各国教育行政体制均存在有其优缺点, 故都在寻求改革之路。世界教育行政体制改 革的趋势是: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其原因是:由于国门打开,西方先进技术的输入, 客观上要求扩大学校教育范围,培养懂得科学技 术的人才,由此促进了中国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比较教育
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相同的是:各国都建立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
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要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是在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研究、探讨的过程中,特别是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许多的教育事实积累起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发展大致经过萌芽、独立形态、发展三个阶段。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克服工作的盲目性。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以提高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实践与应用一、填空1.教育起源于劳动。
2.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大要素组成的。
3.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非独立性、平等性和普及性、原始性。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2.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点。
3.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社会科学。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和理论深化阶段。
5.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它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在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要算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____年发表的《大教学论》,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些著作可以看成是教育学发展的新标志。
10.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学校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学是一门( B )。
A.应用性学科 B.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 C.理论性学科D.技术性学科 3.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 A ),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但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中,中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教育学的引入和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衰落,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了振兴国家,许多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就包括教育学。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和研究西方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国和美国的教育学理论。
二、五四运动和教育学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反思。
他们主张革命和现代化,要求推翻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五四运动的精神推动了教育学的兴起,中国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教育学者。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学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被纳入到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中。
中国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
同时,中国也开始借鉴国外的教育学理论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
四、改革开放和教育学的转型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教育学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型。
中国开始引进和研究西方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五、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和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教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同时,教育学也面临着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教育部十二大学科划分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9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6种。
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5个一级学科,31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重建教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 为一个涵盖众多子学科的复杂体系。目前,中国教育学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子学科。在不 同的时期,各个子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各高校纷纷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同时,中国教育学也 开始借鉴国际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不断 涌现,这些新材料对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徽州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注重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新的史料。
2、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徽州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引入新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物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徽州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徽州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徽州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脉络。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的兴起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环境密
切相关。此外,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业的重要中心。
2、徽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分析了徽州所蕴含的 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徽州物内容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且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徽州的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对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徽州,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在过去的50年中,徽州史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 考。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方法和原则的学科,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就开始了对教育问题的探讨。
例如,中国古代就有《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希腊古代也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正式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才开始形成。
二、教育学的发展1. 古代教育思想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例如,在中国,孔子提出“仁爱”、“诚信”等思想,并建立了儒家经典;在希腊,柏拉图强调“理性”、“真理”,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践和经验。
2. 中世纪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天主教会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知识是神的恩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在这个时期,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3.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本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由、独立和创新,而不是受制于传统和宗教束缚。
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4. 近代教育思想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
这种思潮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普及教育和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建立。
5. 现代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的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在这个时期,德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冯特、杜威等在这里工作和研究。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当代教育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代教育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化,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新趋势。
此外,跨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也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
三、结语总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先学日本,后袭美欧,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渐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
”⑦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
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
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利载于《教育世界》,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
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
⑧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从形式上看,此时介绍过来的教育学,基本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
除此之外,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尼采的教育学说等也在我国开始流传。
(二)1920一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课件
典型案例: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 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 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 对话: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 答:非正义类。 •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 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 吗? • 答:不能。 •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 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课件指的是欺骗朋友。
(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在中国教 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课件
返回
孔子创办私学图
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语记录《论语》 里。A.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 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主张“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D.强 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强调进行因材施教。 F.倡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教育概论大纲
《教育概论》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力图对教育问题有一个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构成了教育理论或学说。
2、合理解释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的理性认识,寻求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领悟教育真谛。
绪论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1)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在(2)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的命题和范畴2.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1)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拉特克:《新方法》(1617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卢梭:《爱弥儿》(1762年)3.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18世纪)格斯纳:1735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教育学研讨班”康德:1776-1787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教育学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4.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9世纪)(意义)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1)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2)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4)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5.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2)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应与儿童及其生活联系在一起。
6.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2)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3)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科①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②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③教理学(educology)新术语的提出pedagogy(教学论或教学法)→education(教育的知识)→educology(教育知识体系)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Beginning Period——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of 18 Scholars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 陈晓菲[1];林杰[2];俞凌云[2]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比较教育研究
页码: 8-1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发轫时期
摘要:本文选取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师范馆到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翻译室,这50年间具有游学或留学背景、从事过比较教育研究的北师大教育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者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从学科基本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活动与知识三个范畴对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在发轫时期的研究状况展开探索.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具有六个显著特征,即家国情怀的研究旨趣、批判式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国情的研究对象、基于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立足社会发展的研究内容以及专一深入的研究主题.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比较教育的学科价值更为明确,不仅要清楚认识本国的教育,全面剖析别国的教育,而且还要肩负起社会与民族的担当,针砭时弊地看待国内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比较教育学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改前景,这一判断基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事业现状。
比较教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利用有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
这是百度百科对比较教育学的解释。
顾名思义,比较教育学,就是经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教育体系、方法、组织形式之间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达到改进优化,促进发展。
一、学习比较教育学,首先要明白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弊端重重,只要表现在:
1学校组织形式行政化严重:政府过多的干预教育事务,学校的管理者由政府任命,从招生考试到习内容,都是政府说了算。
2学术得不到自由:学术的不到自由的根源是学校的行政化严重。
只要不是教授治校,学校的学术就是跟着行政走。
这一后果是学术没有创新性和建设性。
3教授的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翻开我们的中小学课本或是大学的课本,不少是七八十年代编的,许多已经知识落伍。
4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就是导致老师和学生功利化趋向严重。
老师的科研用于评优和奖金,学生的成绩用
于评判学生优劣和能力。
5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节:就是我们的教育注重于考试而非实践,导致我们的毕业生空有一纸文凭。
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二、学习比较教育学,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教育
1学术自由:国外的的学校学术是纯粹的,教授所搞得研究,不与工资和职称挂钩,所以他们的学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不为考试,而是真正的充实自己。
就拿以前哥本哈根大学来说,懂得繁文和吐火罗文的就几个老教授,他们不为奖金、职称,就教一两个学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只为这种古老文字的传承。
2教授治校:西方的教育是校长负责制,但和中国截然不同。
校长只是管行政,不干预教学。
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都是教授说了算。
也就是说在学校教授比校长更有话语权。
3经费自由:国外大学经费除少部分是政府拨款外,大多是学校自行募集资金、校友捐款。
在这样这样只自由的经费运行下,学校的活动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
通过比较,知己知彼,就知道了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当然,我门的教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己本身的优点。
中国的教育是和政治经济历史渊源结合起来的。
当今世界的竞争,人才是核心,人才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人才来源于教育。
因此,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事关
国家的兴衰。
教育的最根本价值在于为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技艺精湛、博学多才的高级人才,为国家、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方向。
我们学习比较教育学不能局限于“比较”的技术层面,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跨越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跨文化和多科性的性质。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好比较教育学这一学科,方能知己知彼,吸取外部优秀的教育经验,推动我国目前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向正确的轨道发展。
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充分发挥比较教育学的作用,对推动我国庞大的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我们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