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轼词两首共113页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

C.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
意的笑,声一;生在历达经观坎“错潇坷自。洒,觉这的但功时风仍成,度能名作里保就者潜持”自伏乐着观一豪种迈浓的厚精的神,,不逃时避发现出实健,旺追爽求朗解 脱的老庄思想,觉用功来名寄事托业自还己没对有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D. 《念奴娇·赤壁成怀就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
•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
2.着力表现周瑜风流 倜傥的儒将风采。
“一时多
少豪杰”为 什么只写周 瑜?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作者怎样抒写人生如梦 的感慨的?
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 王安石的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 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 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 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38

尊主忧国,渴望 建功立业
既有积极 进取的精

神,又交

超然物外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课件(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 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辙为它 作记以志纪念。 苏轼则替它取名为“快哉亭”, 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 快哉亭赠张偓佺》。 PS: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然气,千里快哉风。 ——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点
明与深化作品的题旨:只要具有浩然正气,才能领略 “千里快哉风”。
精品PPT
放旷豁达——寻找词中的诗人形象
思考:如何理解词中的“白头翁”形象?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白头翁”就是老渔翁,在狂风恶浪的江上,驾一叶
扁舟而行,并无惧色。足见此翁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 习以为常。 “白头翁”也在喻指诗人自身,面对政治祸难,泰然 自若。而词末对风的议论中将诗人的形象进一步得以展 现,只要具有浩然正气,无惧政治、人生的风风雨雨, 足见其豪迈旷达的胸襟。
具体而言,寻找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应注意: 1、确定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身的投影。 2、寻找诗歌中寄托诗人情感或看法的对象。 3、寻找诗歌中就写作对象所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的相
关语句。 4、结合诗人有关生平,分析诗歌中表现诗人哪一方面
的精神特性。
精品PPT
延伸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的考验,诗人 自信有能力有气度面对人生道路上各种考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在政治生涯中的体会:只要能经得住狂风骤雨的吹 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的到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智者眼中,顺与逆,穷与通,都无 所谓。
人生哲理: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 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精品丧PP沉T 沦。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课文 导读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

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
目 链

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 拨 栏目链接
手法,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映衬也,就是利用事
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村来突出
栏 目

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种手法,分析齐

已《早梅》中这种手法的运用。
探究 与点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
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
栏 目
险遭杀身之祸。但作者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
链 接
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首词格调是豪壮的,跟失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究 与点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 栏
木jǐn(槿 ) 吝sè( 啬)
栏 目

呼 xiāxoi(ào(啸 萧
) )瑟
ɡ天ulāúnn((伦纶
)巾 )

xiāo(潇 )洒 lún( 轮)番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件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件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01
苏轼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景物、刻画人物,使词作具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平易近人
02
苏轼的词作语言平易近人,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自
然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幽默诙谐
03
在苏轼的词作中,也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这些语言使得他的
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创作手法
1 2 3
词的内容解析
开篇描绘
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描绘了雨中行路的场 景,表现出苏轼的豁达和从容。
情感表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 雨任平生”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
感慨和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
结尾寓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对人生 的深刻理解,表达出超然物外、
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主题思想
主题概括
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和豁达,表现 出一种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思想内涵
苏轼通过描绘雨中行路的场景和人生的感慨,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 思考和理解,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想影响
苏轼的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THANKS
谢谢
语言运用
柳永善于运用俚语、俗语,苏轼则更 注重文雅和书卷气。
与李清照的比较
时代背景
苏轼与李清照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两 个时代,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各自时代 的风貌和变迁。
VS
个人经历
李清照的词多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苏轼 的词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豁达和超脱。
06
CHAPTER
课堂互动与思考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件:2.5 苏轼词两首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课件:2.5 苏轼词两首

精诵读·晨风吟咏
[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孔子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 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 好学的人了。” 知行启迪:青年学生不应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勤勉谨慎,善于学习, 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 ——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 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 流着……②
三③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刹那,他忽 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 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 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 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地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 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他山之石☆ ①学选材构思 文章选材独到,构思精巧,因而在依托《定风波》原词的基础上可以游刃有 余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②学描写 细致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描写细腻美好,深得原词的韵味;这些 描写目的明确,词词句句无不为主旨服务。 ③学结构 结构清晰是文章的另一个特色,第一、二部分两大主体结构既体现了原词的 风貌,又形成了内容上的关联,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高中语文人教版《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
●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
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 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代表 作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翻译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风流人物③。 故垒④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⑤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⑥。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 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 梦境中游历。 7、“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8、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这里指洒酒 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羽觞 。
原文赏析
总的来看 气象磅礴,格调雄壮 高唱入云,境域宏大
历 史 评 判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到达了极高的成绩,堪称宋 代文学最高成绩的代表。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苏轼 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 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其次,苏轼 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 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 到处都能发觉美的的存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 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 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 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 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 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 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 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 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 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 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月
二、品语言,入意境
•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 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 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 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 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 ③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 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 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 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 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 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作者情感梳理:
①雄浑壮阔之境,寓旷达豪迈胸襟。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 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 遭遇。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23张(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23张(人教新课标必修4)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杜牧有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予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首诗中有两个人,他们和《三国 演义》的主题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 想起了一首词,这首词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 请问、是谁能够写出如此有气势的文章 ?
提示:先写江岸,再写江水。高 耸入云的乱石,怒涛澎湃,雪浪 千迭。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 ,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 有声有色。
三、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 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壮景过渡到述 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 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 ”,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背景介绍
•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 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 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 置之死地。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 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这首词 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 矶而作。
反复朗读体味豪放
自由朗读并思考:
1、本词在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景呈 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想到了什么?
一、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 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提示: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 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 业绩。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抒发 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二、“乱石穿空……千堆雪。” 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作业:
1.背诵这首词,完成书后的习题。 2.预习下一课。
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课件 (55张PPT).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课件 (55张PPT).ppt
2、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 样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 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定风波.rm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词《定风波》苏轼.f4v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赏析探究
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 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超然物外”
“何妨” “谁怕”
“吟啸且徐行”
向风雨挑战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 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 含义吗?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具 体点出怀古的地点、朝代和具体人物。
这幅图画,气魄宏大。“大”、“东去”、 “淘尽”、“千古”、“风流”等字眼的运用, 使豪放之情溢于篇首。其中“大”字极言长江 的江面辽阔,水势浩淼;“东去”写出浩浩江 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千古”把人 们的视野引入广阔、悠远的历史,为下阕“三 国周郎”的出场绘出雄伟的背景。
所见:大江、赤壁 乱石、惊涛
所想
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
气势磅礴
横槊赋诗的曹操
景 人 雄奇壮阔 景为人物作铺垫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面对此景多感慨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诵读下片,讨论:
(风 豪流 杰人 )物
小乔初嫁
周 羽扇纶巾 瑜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自比
多情应笑我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课件(131张)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 课件(131张)

值观
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第3页
早读新课完美启航
第4页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 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 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 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 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 笔纵情写华章。
第14页
三、“尊” “樽” 酒杯 四、1.(1)①向东 ②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 (2)骑马 2.(天)放晴 五、1.长江 2.杰出的 3.刚才 六、1.宾语前置句 应为“神游故国” 2.宾语前置句 应为“应笑我多情”
第15页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 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被贬惠 州等地。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
第24页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 5 . 苏 轼 《 念 奴 娇 · 赤 壁 怀 古 》 中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奇景的描写,引起了后面 对历史的缅怀。
第13页
你做到了吗 一、tá· guān qiáng lǔ jǐn yín xià· lèi qià· suō sè 二、1.勃发/头发/出发/征发,征调/发射/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副词,唯独,只有/年老没有儿子的人/副词,岂,难道/副词, 只,仅仅 3.形容词,古时的/名词,缘故/副词,故意/副词,仍 旧/连词,因此 4.连词,并且,而且/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 词,将近,将要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_公开课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_公开课
返回
上片小结
❖ 途中遇风雨 —— 泰然处之 ❖ 竹杖芒鞋轻胜马——闲散江湖胜官场 ❖ 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江湖、自由自在地
度一生 ❖ 词的上片表达了不管风吹雨打,旷达豪放的
精神和胸襟。
解词释 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返回
解词释 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 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 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 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 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
艺术特色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 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 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 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 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 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 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 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 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 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在阅读教材进行预习时,同学们可以按以下五步来做 : 第一步,认真通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找出重点、难点 和疑点,可以适当做笔记或批注。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 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 识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 经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苏轼词两首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