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者:马慧萍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
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母亲形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丈夫离了婚住在娘家。
当娘家人得知她的丈夫去世以后,便怂恿白流苏再回去戴孝主丧,挑个侄子过继过来,去夫家做寡妇。
白流苏气到了极点,她走到母亲的床跟前,跟母亲诉苦,希望母亲能为自己做主。
可是白老太太为了钱,可以让女儿受尽委屈。
她两次劝女儿出嫁,一次是为前夫守节,一次是去香港做别人的情妇。
白老太太的言行让自己的女儿失望透顶,白流苏宁可用自己的前途来下赌注也不愿意再呆在这个令她绝望的家里。
《半生缘》中的顾太太,平时看起来恭谨平和,但是在关键时分,即在钱的面前,她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她是功利的母亲,被金钱腐蚀掉了母爱,她视养儿育女为一种投资手段,只想从女儿身上谋取最大利益,绝不为女儿的幸福着想。
顾太太对大女儿曼璐去做舞女持默许的态度。
曼璐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学业、青春替母亲支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庭。
但是她和母亲却是难以沟通的。
她的苦衷无处抒发,她也不愿意向母亲诉苦,因为每当她向母亲哭诉的时候,母亲的劝慰的话语从来都不能够搔着痒处,有时候还是啼笑皆非的。
当曼璐要和流氓无赖祝鸿才结婚时,顾太太对祝鸿才的评价是:他钱是没什么钱,像我们这一份人家的开销总还负担得起。
她对女儿的终身大事还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为女儿是否能够幸福着想。
张爱玲所塑造的“罪恶母亲”形象除了上述的因为金钱这个外在因素导致的,还有本身性格的扭曲这一个内在因素。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长期的性压抑有急切的金钱欲使她的心里畸形扭曲,在爱欲、情欲、物欲中不断下堕,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1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摘要]:“母亲”这个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向来联想到的便是爱心、圣洁,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港湾。
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却能看到另一类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
母亲走下了神坛,完全被世俗化、异化了。
让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当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美好的最后底线。
本文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们的形象,深刻揭示了40年代的中国女性在男权主义的压迫下所形成的封建愚昧、金钱至上、人格变态的生存状态。
并且对这些母亲形象的根源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
她的小说,多是写“在急遽变动的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社会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自位之道。
”[1] 但她笔下的形象“所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对生命对人性的苍凉。
”[2] 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
在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世界中,母亲的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母爱所表现出来的只有虚无、飘渺。
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母亲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那些本该有着温柔善良的传统母性们在生活的丑恶中,变成了一个个无情的贪婪者。
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作者犀利的笔端无情的撕裂。
不谈爱情的女性成为人母之后,一反母亲形象圣洁、美好的传统,受到调侃和亵渎。
她们虽不乏对儿女得疼爱,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后者往往淹没了前者。
母亲和儿女的关系不再是温情脉脉的小夜曲,母亲在儿女心目中拥有的不在是单纯的尊敬和爱戴,更多的充斥着无可名状的隔膜,甚至仇恨。
“任何艺术创作,都不是简单艺术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的揭示与表现”,[3]作者正是从人生和社会的最阴暗的一面对这些母性形象深刻揭露,透视出人类的本原状态,才使得人类对真爱的渴望、对幸福的执着得以遮蔽的显现;才使得作者的内在蕴藉在情感冲突中找到了释放和外泄的渠道;才使的作者自身的生命悲剧意识得以展现。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者:代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细致的情感与敏感的内心撑起了全部的写作核心,而起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中她对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和刻画。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总是爱财、冷漠,甚至是仇视子女的。
究其原因,这与张爱玲从小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冷漠;钱财作者简介:代然(1989-),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021、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几点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绝大部分的作品都设置了母亲形象,若对这些形象进行通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几点显著特征。
1.1 不幸的婚姻生活在张爱玲较为重要的几部作品中,她设计的母亲形象都有着不幸的婚姻。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金锁记》的曹七巧,这个在穷苦环境长大的“麻油西施”,被许配给了传统大家族中患有骨痨的姜家二爷,终日与“废人”度日,在姜公馆中自然是受尽白眼和非议。
因此她紧紧抓住她所能把握的唯一资源——钱,“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①也许是因为她们各自有着不幸福的婚姻,这些母亲的私生活往往是混乱或者说淫乱的:曹七巧(《金锁记》)与三叔姜季泽有染、梁太太(《第一炉香》)与乔其乔、卢兆麟和司徒协的混乱关系,蕊秋(《小团圆》)的各国男朋友更是多得让九莉数不清。
但是,他们虽然有着极强的情欲,但是心里却都是“死灰”般的生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与张爱玲的创作观有关,也不得不说与张爱玲自己母亲的不幸婚姻密切相关。
1.2 金钱至上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的第二点特征,是他们都将金钱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为了钱,母亲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女儿。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半生缘》,顾曼祯的姐姐以其做诱饵,致使祝鸿才逼奸成功。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重构作者:徐颖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大多是灰色的色彩,基调也是苍凉的曲调。
张爱玲通过她自身所经历的世界和自己对于人性的另一种解剖,塑造了许多虚无缥缈的,被扭曲,丑化、颠覆的母亲形象。
本文通过对于她文章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来剖析这些重构的母亲形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重构母爱被定义为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感情。
从古至今,对于母爱的赞美以及歌颂的文章不胜枚举,都将母亲塑造为“圣母”的形象。
张爱玲成为第一个颠覆母亲形象,质疑以及质问母亲传统形象的人。
这究其原因都是与她自小所生活的环境,所接触过的母亲密切相关。
在张爱玲看来,母亲是病态的,是自私的,是软弱的,母爱亦是如此[1]。
一、软弱的母亲在中国的封建思想当中,母亲即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其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在思想上,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所做的就是对丈夫之命惟命是从,在他们的世界里丈夫便是天;在经济方面,她们没有经济方面的主导权,只是一味的接受给予。
她们只是这个以父系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的一个附属品,她们为了家庭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于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赞美母爱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
但是,在张爱玲的文章中,却是反其道而为之,认为母亲即是与家畜没有什么两样,是兽性的,是无比丑恶的,于是在他的文章中都是把母亲的负面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2]。
在《心经》这一作品中,许太太的形象就是一名软弱母亲形象的典型代表。
在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这一段乱伦之恋中,她采取的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选择不相信,在将信将疑中欺骗自己,不为自己的权利去争取,只是一味的忍受。
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能力去阻止这场错误和畸形的感情,也没有把她的女儿引向正确的感情轨迹,她作为一位母亲是自私的,是失败的,即使在最后,他的丈夫和女儿的同学婚外恋,她都没有任何的反抗,她选择了对这一段不正确的恋情成全。
0的陨落——张爱玲笔下的母性形象探析
她们是生活在狭小空间的小人物 繁琐的人生不容她们
2007.03
万方数据
文学理论研究
有更多地思考 她们关注的最多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在利益 始也欣欣然 后来看到长安时时微笑着 不由得生气了 于
面前 她们是冷漠的 自私的 麻木的 那一点母性 有了 是对长安冷言冷语 接着时不时骂长安 让整个事沸沸扬扬
利益的参与 早己消逝殆尽
成了一个意境之源的曲线 而一段段相互呼应的曲线最终也 身层体验上就可以看到雨巷圆点哲学的命题 美好事物的相
连接成了项链似的意境之源 而意象之点的闪射扩展的变化 对性与无止境性使得任何不懈努力与追求都无法积分出一个
又使这个意境之源出现了完美的首尾闭合
没有遗憾的原来 而每一种美好事物的自我完善也同样无法
欲横流的社会的母性性格特征之一 花凋 中川嫦的碑上 是叫你去 你就去罢 流苏哭了 不仅仅第二次离家去香
这样写道
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 安息 港 而最痛苦的成份是内心掺杂着家庭的压力 母亲的冷漠
86
罢 在爱你的人的心底里 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爱 让流苏感到彻骨地心寒
你 光看碑文 让人感觉到流淌着的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文学理论研究
母 性 的 陨 落
张爱玲笔下的母性形象探析
鲁建平
摘 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 她从小失去母爱 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 她以这种极端的体验 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性形象 在这些形象身上更多的是冷漠 自私 有的甚至是畸形变态 张爱玲在作品中毅然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 对高尚善良 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产生质疑 打破了母性讴歌的传统模式 这些母性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 题 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张爱玲 母性 陨落
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解析张爱玲笔下“无爱母亲”形象的根源
解析张爱玲笔下“无爱母亲”形象的根源[摘要]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都是撕去了温情面纱的“无爱者”,而造成这种形象塑造的根源,是张爱玲独特的经历、不幸的人生,特别是张爱玲的母亲对她的影响。
[关键词] “母亲”形象“审母”意识根源1943年,23岁的张爱玲一举成名,她小说中那种独特的悲剧意识令人震撼,尤其是她对“母亲”的塑造,更让人不寒而栗。
可以说,塑造这种反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在中国文学中张爱玲是第一人。
19世纪初的文学创作中,“代间冲突”主要表现为父子冲突;母亲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或者她们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因为维护礼教秩序不得不与子女产生冲突。
子女的反叛是针对封建家长制体现者的“父亲”,“母亲”是温柔、善良、富于爱心和牺牲精神的形象。
纵使对母亲的形象稍有微辞,也是迫害的直接对象不是亲生子女,而是媳妇或其他人,间接地造成了子女的不幸。
在19世纪30年代,非常富于先锋精神的丁玲在她的长篇小说《母亲》中,也是塑造了一个温柔善良而又大度的传统的“母亲”形象。
直到19世纪80年代方方的《落日》和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作品,才出现了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质疑和重新塑造。
也就是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审母”意识,而张爱玲在40年代初的《沉香屑——第二炉香》和《金锁记》中就已经鲜明地表明了她的“审母”意识。
我们在阅读这两篇小说时会发现:密秋儿太太和曹七巧是对异国姊妹,二人经历相近,性格略有不同,但两人有着共同的母性中丑恶的负面心理。
密秋儿太太作为一个经历了艰难生活的寡妇,她不愿意一手抚养大的女儿一个一个地离她而去,她要占有女儿。
她没有获得完满的婚姻,她也要让女儿和她一起过修道院般的生活,连报纸都要审查过才让女儿们看,实际上是她对性的复杂心理的流露,因而她仇视一切浸入自己领地的异性。
所以她把女儿训练成纯洁无知的玩具娃娃,不露声色地葬送了女儿的婚姻,也葬送了女婿罗杰的生命。
曹七巧更是一个疯狂的母亲,她有三个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心理层次:性变态心理、仇视和嫉妒心理、寡居者的“护犊”心理;她的这些不正常心理烧红了她的眼,烧昏了她的脑,把她变成一个将报复施于亲生子女,不择对象地用亲生子女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自己的不幸的“食人者”。
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
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摘要】张爱玲在电影剧本中对母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母亲形象在她的作品中被塑造得丰满而真实,展现出母爱在角色关系中的作用和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性。
母爱不仅是影片中角色命运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张爱玲呈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观众在影片中产生共鸣。
母爱主题的深刻意义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角色命运的转折中,也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和启发。
通过张爱玲电影剧本中母爱的呈现方式和深刻意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母爱在人类情感世界中的重要性。
母爱这一主题在张爱玲电影剧本中得到了生动而丰富的表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电影剧本、母爱、角色关系、情节发展、主题、角色命运、呈现方式、深刻意义、共鸣。
1. 引言1.1 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在她的作品中,母爱往往以各种形式和角度呈现,展现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关系。
母爱在张爱玲电影剧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深刻影响着整个情节的发展。
张爱玲通过对母爱的描绘,探讨了家庭、爱情、人性等多个层面的议题,使得母爱这一主题在电影剧本中显得特别丰富和引人深思。
在本文中,将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电影剧本中母爱形象的塑造、母爱在角色关系中的作用、母爱表现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性、母爱与其他主题的关联以及母爱对角色命运的影响等方面来深入探讨张爱玲电影剧本中母爱的呈现方式和意义,以及这一主题对观众的共鸣产生的影响。
2. 正文2.1 母亲形象在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塑造母亲形象在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塑造是非常丰富复杂的。
张爱玲在她的电影剧本中经常通过母亲的形象来探讨家庭关系、爱情和人性等主题。
母亲的形象往往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角色,既具有慈爱和关怀的一面,又可能有严厉甚至残忍的一面。
在《色戒》中,母亲对女儿的戒备和控制正是导致了女儿误入歧途的原因,而在《梅兰芳》中,母亲的支持和理解则成为主人公成功的力量源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引言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长久以来,母爱一直被赋予理想和神圣的光环,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了母亲的神圣、伟大和无私,赞扬母亲用自己无比的慈爱与坚韧养育子女,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说起母亲我们就会想起温柔、善良和慈祥等使人温暖的字眼,让我们沉浸在母爱的海洋里。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母亲是人们历来歌颂的对象,在人们的传统意识当中母亲是神圣的、伟大的和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这种观念使得母亲形象变得单一化、模式化。直到张爱玲的出现,她用自己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自身强烈的审母意识,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传统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笔下母亲形象一反传统的伟大崇高而变得自私冷漠残忍,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愚蠢和狠毒的母亲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人性化、立体化、生活化。这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
三、其他母亲的自私和残忍....................................................5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一批女性作家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她们批判旧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的解放。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家们开出了一道改造社会的药方,那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爱的哲学”去解救受苦的女性,为此她们寻觅到的“真理就是一个字:‘爱’。”[1]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冰心,她生长于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母亲是对冰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冰心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聪慧端庄,勤俭持家,待人宽厚,爱护子女,尤其有一颗充满着爱的心。冰心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对她来说,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母爱能够弥补世界破碎的心灵并给予人类关怀和希望。冰心有很多讴歌母亲的作品,其他作家也有很多歌颂母爱的作品,在当时形成了一股讴歌母亲的风潮。直到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出现,她对母爱作了新的阐释。她认为母爱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根本不值得赞美。记得她曾说过:“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2]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因为她很清楚地认识到:“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3]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爱、具有无比宽大胸怀的女人,而更多地显示出了女性冷漠、自私和功利的一面,一反传统的母亲观,她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母亲头上笼罩的神圣的光环。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提纲)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引言:简要概括张爱玲以及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成长、生活的背景和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个性。
“母亲”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歌颂性形象,但张爱玲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多种面貌并且大多是冷漠的负面形象。
对其作品中塑造的母亲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概括,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对母亲形象的颠覆,源于张爱玲独特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思考。
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在张爱玲笔下所呈现的女性是悲剧的,是无主张的,异化的。
苍凉而复苍白,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剧,在张爱玲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
然而,在这些作为悲剧的女性中,母亲这一形象奴化变态且面目皆非似乎更让人感到凉入骨髓。
现把她们分为三大类型:1、金钱扭曲灵魂而泯灭亲情的母亲2、病态的母亲。
3、传统世俗的母亲(一)被金钱扭曲灵魂而泯灭亲情的母亲1、《十八春》中的顾太太眼睁睁地看着二女儿近乎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将要被无情地断送,却在金钱的诱惑下心安理得地走开了,独自留下曼桢在那呼天抢地。
2、《花凋》里的郑夫人为了守住自己的私房钱而不肯给女儿治病,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一寸一寸地死去”而无动于衷。
3、《琉璃瓦》中欲借女儿攀上豪门的姚太太、《封锁》中为获富贵姻亲而培育女儿的吴翠远之母都是在亲情与金钱之中选择了金钱。
4、小结(二)病态的母亲1、《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长期在婆家遭受人格上的侮辱、情感上的挫折和情欲上的压抑,人性严重扭曲,变得乖戾、暴躁、刻毒、歇斯底里。
当一双儿女长大成人后,她的变态心理,愈发不可收拾。
2、《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养母性质的梁太太真的不在乎葛薇龙的遭遇感受。
她不把薇龙当成亲人,反而视之为手中的一名棋子、一项财产、一副工具,好让她能不断吸引更多有钱有权势的男人,以维持她纸醉金迷的生活。
3、《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太太畸形家教导致女儿靡丽笙、素西斯视正常的性行为为兽行,结果逼死了两个女儿的丈夫。
她不但毁了子女的人性,也毁了子女的幸福生活。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
.
张爱 玲 十分推崇 一 战 后 活 跃 于 英 美 文 坛 的毛 姆 赫 胃黎 威 尔斯 奥 尼 尔 等小说 家 戏 剧 家
、 、 、 。
的深刻解 剖 对 变态 心 理 的深 层 剖 示 震惊 了 文 坛
、 ,
、
。
这些作家
,
苍凉 凄艳 的 人 生 无爱的 荒 淇 构 成 了 她 4 0 年代 作
品 的基调 在 人 类 之 爱中 母爱 一 直 被视作最高 尚
, , 。 , 、
受 当时 已 产生 广 泛 影响的弗洛伊德 学 说 的 影响 普 遍感 受 到 一 战 后 西 方 世 界 存 在 的 迷惘 幻 灭感 在 创 作中强调 人 的非理性 的一面
, . 、 ,
最 神圣的 情感 然 而 在张 爱玲所描 写 的苍 凉世 界 中 笼罩 在母亲头 上 的神 圣光环黯 然无 光 母性 被 扭曲 异化 母 爱 充满着 虚 伪与 自私 在这 最具 自然 本性 的母 爱的温情 面纱揭礴 以后 母亲 与子女 之 间
湘 潭 师 范 学院 学 报
9 95
年第
5
期
母 性
的
异 化
—
张 爱 玲 小 说 母 亲 形 象解 析
肖朝 红
张 爱 玲是 4 年代 上 海 孤 岛 中崛 起 的 一 位 文 0 坛 奇 女子 她 以 其 对 人 生 社 会 独 到 的观察 对 人 性
. 、 、 “ ”
与 同 时代 的西 方 现 代 派 作 家有 着精 神 上 的联 系
而 许 太 太 与 女 儿只是 爱
。
而 死 的本 能 只 是 一 种次 要 潜力
,
“
如 果 存 在 生 命的
,
着 同 一 个 男 人 的 两 个女 人
张爱玲——母亲形象的解构
• 张爱玲笔下人物要么没有母亲,要么对母 亲积怨过深而失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与张爱玲童年的体验有关: • 生母长期出国——缺乏母爱 • 父母离异——缺乏父爱 • 后母狠毒——缺乏家庭关爱
• 张爱玲:“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
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
• 她认为男性文化历来重“母”轻“女” “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
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明白她本 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 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除了《十八春》中叔惠 之母,有着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的美德,其他 母亲形象都不完美。
母亲形象的解构
——以张爱玲小说为例
一、母亲形象的流变
• 1、“五四”时期的圣母形象 冰心《超人》
孤僻、恨世的青年何彬在同情、博爱、关怀、宽 容的母爱光辉照耀下,赞颂了只有母爱才具有的 伟大力量。
冯沅君《慈母》、《隔绝》 苏雪林《棘心》
2、现实写照下的苦难母亲形象 •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写落后农村的典妻 制 •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艾青《大堰河— 我的保姆》 3、心理畸形的母亲形象 曹禺《雷雨》繁漪 《原野》焦母
• 《桂花蒸阿小悲秋》中丁阿小,把对生活之苦
累的怨恨全撒在儿子身上,认为儿子是累赘。
• 《白玫瑰与红玫瑰》佟振保的母亲,到处宣扬
儿媳妇不中用,无视振保对整个家庭的牺牲和奉 献,加剧家庭的矛盾
• 《留情》杨太太、《心经》段绫卿
• 2、愚昧型母亲形象
• 《倾城之恋》白流苏的母亲两劝女儿出嫁:一次 劝她回已离婚多年的前夫家守节,;一次劝她去 香港,豪不理会女儿是去当情妇,而不是去结婚。 • 《十八春》许世钧、吴翠芝的母亲,因门第观念、 世俗偏见拆散了许世钧与顾曼桢,促成了许世钧 与吴翠芝的婚事,可是吴翠芝却说:“世钧,怎 么办,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
博爱与阴性--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颠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博爱与阴性 ——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颠覆张玉琼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女性人物为主,一切缘起与因果皆是围绕女性角色铺展开来。
其中一系列母亲的形象更以“自私、卑怯”的特性被世人所知。
本文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子为例,分析张爱玲“丑化”母亲形象的原因,及张爱玲与其他五四时期的作家对母亲的不同认识,进而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形象所具有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阴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34-02张爱玲一直都以神秘或是标新立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无论是曾经显赫非凡的家世背景,抑或是一部部在文学界引发巨大争议的小说。
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小团圆》,母亲形象以各种性格频繁出现,她以独特的眼光对母亲形象做了颠覆,使覆盖在“母亲”这两个字上的神圣荣光被揭开,还原了一个母亲最本真的面目。
与五四文学中被神化的母亲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了人性中固有的一些弱点,如自私、残忍、卑怯等。
一、阴冷青涩的母爱体验在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张氏家族显赫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她的父亲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她的母亲虽然出身传统世家,却深受五四新风的影响与感召,是一个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勇于冲破封建世俗的一个女性。
她面对丈夫的喝酒,赌博,抽鸦片,养姨太太这些恶习,不但没有纵容,或者忍气吞声,而是选择捍卫自己的权利。
时代在进步,她自然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依旧保持这旧式的做派。
在她对自己的婚姻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选择了出国,这时的张爱玲才四岁,一分别就是四年,时间与距离将母女的感情慢慢淡化。
“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1]从小就缺失母爱的张爱玲对母亲的态度是疏离的,似乎从来没有感到过最真切的母女之间的那种感情。
待她的父母离婚以后,她与母亲的距离愈发远了。
论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读·闻·观38论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车文利摘要:无论古今,提到母亲,皆是圣洁、无私的化身,张爱玲作品的出现让人们逐渐发现了伟大母爱的另一面,如同恶魔一般的母性被写在了张爱玲的文字中。
这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另类,这是开始重新审视母亲形象的重大一笔,母亲的形象一反传统的圣洁与美好,冷漠、自私的形象隐藏在传统母亲形象的面纱之下。
关键词:张爱玲;母爱;颠覆作家张爱玲从不追随主流,她开启了母亲形象的另类书写,将母亲与“神圣”“无私”“含辛茹苦”的形象剥离开来,用“冷漠”“自私”“物质”等特质所取代。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一)被金钱扭曲灵魂而泯灭亲情的母亲不论是《花凋》中的郑夫人、《琉璃瓦》中的姚太太、还是《十八春》中顾曼桢之母,她们都是自私、贪婪的化身,在亲情和金钱之间她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金钱。
儿女对他们而言,只是用来炫耀和追名逐利的工具,为了利益,她们可以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甚至生命。
这些母亲的形象无疑是自私庸俗、让人厌恶的,她们泯灭了一个母亲应有的爱和责任。
(二)冷漠、自私的母亲形象《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和《倾城之恋》白流苏之母看似是爱孩子的,但其实她们的爱是冷漠的、自私的。
蜜秋儿婚姻生活的不幸使她产生了畸形的心理,只想把女儿永远地留在身边,不想让女儿拥有美满的婚姻;而白夫人为了逢迎儿子,对白流苏的哭诉“一味地避重就轻”,排斥女儿,两位母亲的自私和冷漠都直接造成了女儿的悲剧。
(三)庸俗的母亲形象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除了冷漠自私、被金钱控制的母亲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平凡、普通,愚昧无知。
如《心经》中的许太太,丈夫屡屡出轨,甚至与女儿越过了父女之情的界限。
但许太太选择了忍气吞声,甚至还在为家人寻找退路。
许太太在传统世俗的面前,不仅对伤害已无动于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自尊踩在脚下。
(四)变态疯狂的母亲《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被贪财的哥哥嫂子嫁给了姜家从小就瘫痪在床的二少爷。
浅析张爱玲笔下异化的父母形象
浅析张爱玲笔下异化的父母形象作者:李雪彤来源:《神州》2011年第27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父母多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其中小说《心经》中的父亲许峰仪和《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张爱玲之所以会刻画出如此异化的父母形象,与她的人生经历和对父母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父母形象;异化【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01-02张爱玲笔下的父母多以异化的形式出现,他们的形象与正常的父母形象不同,总带着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形。
由此而导致的众多家庭悲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以她特有的漫不经心和处乱不惊的笔调娓娓道来,让人格外感到不寒而栗。
其中小说《心经》中的父亲许峰仪和《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心经》的主要内容是少女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这段畸恋最终导致了许峰仪离家另立门户,许小寒无奈地远走他乡。
张爱玲的笔下上演了一出人伦悲剧。
小说中的许峰仪是个很复杂的形象。
他有其美好的一面。
身为银行高级职员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
他又青春不老,和女儿一起去看电影会被误认为是女儿的男朋友。
对女儿的爱虽有乱伦的倾向,但没人可以否认这爱的真诚与深沉。
他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他的家庭生活却在貌似祥和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痛苦和矛盾的煎熬。
夫妻之间产生不了的爱情却阴差阳错地在父女之间生根发芽。
许峰仪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了人伦的基本准则。
他备受良心的折磨,内心整日笼罩在道德审判的阴影中。
但他身为父亲,也确实没有扮演好这一神圣而重要的角色。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身为父亲,在错误的一开始,他就默许这个错误发展下去。
起初许峰仪或许并不是有意让许小寒去恋他,但他的行为有意或无意为许小寒提供了许多契机。
从许太太的话中我们知道,当许太太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比较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儿感情,许小寒就笑她,而许峰仪也跟着笑。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谢辞.......................................................................11
引言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长久以来,母爱一直被赋予理想和神圣的光环,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了母亲的神圣、伟大和无私,赞扬母亲用自己无比的慈爱与坚韧养育子女,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说起母亲我们就会想起温柔、善良和慈祥等使人温暖的字眼,让我们沉浸在母爱的海洋里。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
张爱玲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说:“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就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4]这位“彻底的人物”曹七巧是一位让人心寒的极端的疯狂的变态的以致惹人憎恶的母亲。通过作品我们发现,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不合理的社会剥夺了曹七巧的幸福,促使她疯狂,她又以自己的疯狂制造了一个怪诞、不可理喻的世界,折磨自己的儿女,致使自己的儿女也陷入疯狂、恐怖之中,七巧用自己的双手毁掉了自己儿女的幸福。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颠覆
Abstract
Mother is the objectthat people always praises.In people’s traditional views, mother issacred,great,and selfless,and they use their sacrifice for the happinessof thenext generation. People’s viewsmake mothers’ imagebecome simpleand formula.UntilZhangAilingappears,because her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theintensemother consciousness, she would not repeatthestrong toneofmaternal love,mothers’ great.Inherworks,she changesthe traditional mothers’ image,ZhangAilingmakesmothers’ imagefrom thegreat loftytoselfishandcruel.Shecreatesa group ofmother who areselfish, stupidandcruel, andmakesmothers’ imagebecome morehuman, three-dimensional, lives. Let's experience to mother personally, she is a vivid specific pers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形成原因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的形象,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
这种倾向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及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表现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关键词:张爱玲情绪记忆社会背景个人气质
在我国传统文学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是以“慈母”的类型居多。
在古典文学中,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最具代表性,这首诗凭借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和“慈母”的形象为后人所称道,而这首诗中的“母亲”也成为中国传统母亲光辉形象的一个缩影。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写成了感人肺腑的《无家别》。
在现代文学中,又多次出现了表现对“慈母”的眷恋,赞扬伟大的母爱的文学作品。
其中,冰心在1932年写的散文《南归》,就是为了纪念其1929年逝世的母亲,所以她给这篇散文起了一个副标题,叫做《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即使是以“现实主义”作品著称的老舍,在《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也不免发出“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1]的感叹。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学对于母亲的定位,长期以来都直指代表“爱”与“温暖”的方面。
但这种书写状态,直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才得以打破。
《传奇》是张爱玲解放前的唯一的一个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
《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并且作家选择以两性、婚姻和亲情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这种生活。
与五四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所书写的婚姻、爱情、母爱的主题相反,张爱玲所表现的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母亲。
她笔下的母亲大都是自私,软弱,狠毒,愚昧的形象,并呈现出扭曲和病态的一面。
对于“母亲”这个词语,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母性是女性天然的本能,这也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根本所在。
因此,母爱就表现出了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子有方等内容。
同时,母爱也被描绘成母亲对子女的恩情,无私,伟大,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然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有悖于母亲天性的母亲形象,对种种病态母亲的极致书写,传达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反驳。
从其作品中大量出现且极具独特性的母亲形象看来,母亲在她生命中留下的情绪记忆,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她在创作中始终未曾摆脱的影响。
张爱玲对传统女性观的彻底解构,成为她所描绘的苍凉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传达了她对女性、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期待。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第二炉香》中的寡母、《心经》中的许太太等等,这一系列母亲形象,直面母性及女性的阴暗面,构成文学史上少有的母亲形象,她们完全丧失
了“母亲”一词所蕴涵的生命、慈爱、理解等意义,彻底暴露出“母亲”一词的阴影。
大致讲来,这种“瓦解”的踪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最初的探悉:(1)目睹沪港沦陷的社会背景;(2)“母爱”失落造成的记忆;(3)作者敏感内省的个人气质。
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形成了张爱玲塑造母亲形象的原因。
一、目睹沪港沦陷的社会背景
对张爱玲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上海是当时中国商业化和市民化发展最为成功的都市,当时的香港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全新翻版。
生逢乱世的张爱玲先是亲眼目睹了上海的沦陷,后又因太平洋战争的战火滞留香港。
她看到了战争给人类文明所带来的毁灭,这样的环境使张爱玲倍感人生的苍白,渺小及生命的不可知,由此激化了内心无比的悲凉,寂寞之情。
在这种情感体现下产生的作品,刚好符合了沦陷区都市居民的一般心理,使读者从作品中找到了切实的感受。
张爱玲笔下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述与她独有的贵族气质的文字,使沦陷区的人们找到了昔日的回忆与情感上的依托,从而深深的吸引了都市动荡环境下的市民。
二、“母爱”失落的记忆
张爱玲对母爱有过美丽的幻想,却在脆弱的母女关系中走向虚无。
在敏感内省心理倾向的催化下,张爱玲从失望走向绝望,对母亲与母性提出了质疑。
张爱玲会得到此种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无疑与她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母亲给她的内在影响有着莫大的
关系。
张爱玲的母亲母黄逸梵深感于自己男尊女卑的成长环境,导致她形成了与一般母亲大相径庭的育儿态度,她对女儿张爱玲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儿子,尤其对女儿的受教育权和财产权格外关注。
但她对女儿倾向于过于理性的安排和设定发展道路。
张爱玲的母亲在国外生活多年,经过多年分离,张爱玲和母亲之间的距离已越来越远,互相并不了解。
但当17岁的张爱玲重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后,母亲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和训练张爱玲,这使得张爱玲曾经对“母爱”的幻想全部落空,这种“失落”感造成了她的思想失横,更导致了她自信心的崩溃,对自身的怀疑。
三、敏感的独特气质
张爱玲创作中怀疑的眼光和被抛弃的感觉还来源于她敏感内省的个人气质。
她是名门之后,身上流淌的贵族血统使她独标孤高,我行我素。
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她又亲眼目睹了封建士大夫时代的落幕。
因此,她从小就有时不我待的情怀,总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
这种无依感与绝望感,在张爱玲敏感内省气质的催化下,表现得分外强烈,也使得她对外在伤害的感受非常深刻,这也使她过分敏感的气质发展为多疑的性格。
她的这种敏感怀疑的独特气质自然也波及到母女关系的处理上,对常人来说不过是寻常的母女代沟,在张爱玲多疑的注视中则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色彩。
推己及人,张爱玲进而对普遍意义上的母性乃至人性发出了质问。
张爱玲敏感内省的个人气质,以及对母爱“失落”的情感体验,在一个乱
世的背景之下结合,导致了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并上升为对女性及“母性”的深刻思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批判意识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解构,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评价和社会期待,也呼唤着女性对自我的重新发现与认识。
张爱玲对于自己母亲的伤痛记忆,独特的敏感气质和动乱的社会背景,在这种种原因的契合下,创作出了打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母亲形象,也摧毁了她自己加在母亲身上的种种幻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爱玲因为在母爱方面的缺失,而导致她在小说作品中对母性的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幸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