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中国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同学们,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们特制定了本复习提纲,以帮助大家掌握基础知识。希望大家保存好此复习提纲,并认真复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本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
1.原始社会时期:①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②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4、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不同。
第3课华夏之祖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尧:节俭、朴素、爱民。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禹: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巩固统治
内容:课本31页
作用:课本31页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3、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商朝时期已经齐备。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2、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书38页)
3、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4、怎样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书39页)
5、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在春秋中后期出现,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在春秋末年使用牛耕,战国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秦朝时,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国君、内容和作用。(书45——46页)
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坚定的斗争精神;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国家要发展进步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4、商鞅变法成功原因:1)秦孝公的支持;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3)商鞅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4)法家思想为其奠定理论基础;5)措施得当。
5、战国时期,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晚期,出现“大篆”。战国时期,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3、夏朝就有历法了。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测定24个节气。
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第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1课“秦王扫六合”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民族关系上五大方面)(书66—68页)
1)政治上: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民族关系上(或军事上的措施):①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的万里长城。②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始皇统一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汉武帝在全国统一铸造五铢钱。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秦朝建立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成阳,秦朝统治者投降。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
1、简述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结果。(书76——77页)
背景: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客观原因
2)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主观原因
措施: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③重视“以德化民”
结果:出现文景之治。
2、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目的、措施、意义。(77——78页)
背景:1)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2)文景之治的基础。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措施: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夫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4)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5)民族关系上:①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②前138、前119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意义: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