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孙2017.11)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月食的阴影是弧形的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
3.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实例:麦哲伦环球航行;观察海面上从远处驶来的帆船,你先看到桅杆;发生月偏食时有圆弧形;航天员拍摄的照片。
4.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厚约0~17 km。
地幔:厚约17~2 900 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厚约2 900—6 371 km,分为外核和内核。
5.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
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1.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1)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赤道,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西经20o和东经160o经线。
(2)比较不同经线的经度可以发现,在东经部分,自西往东经度数不断升高(填升高或降低),而在西经部分,自西往东经度数不断降低(填升高或降低)。
(3)某人发现自己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他此时的位置是西经20o和南纬30o。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常有线段式(0_____5千米)、数字式(1:500000)、文字式(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三种表现方式。
②我们通常把小于或等于1∶1000000的比例尺叫小(填“大、“中”、“小”)比例尺,比例尺越大越详细但是范围越
小,比例尺越小越简略但是范围越大。
(2)方向: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表示: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其中精确度最高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图例和注记: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2.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1)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岩浆岩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比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比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
比如: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来)、石英岩
3、有些岩石是优质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雕刻磨制各种工艺品的最好材料);有些岩石是良好的工艺品材料如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的证明:大理石柱的升降、喜马拉雅山区有海洋古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
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火山。
(1)结构: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2)喷发物:有气体(二氧化硫)、液态的熔岩流和固态的火山灰火山尘等喷发物。
(3)分类: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4)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3.地震(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全世界每年发生极大破坏的地震不超过二十次)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线。
①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5节泥石流
1.泥石流:指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2.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
自然条件: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3.泥石流的特点: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泥石流的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6.泥石流的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植物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都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德国魏格那意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提出了-大陆是漂移的假说。
2.美国赫斯和迪茨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3.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其中六大板块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4.板块与地壳活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5、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形成了裂谷和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6.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地中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导致地中海越来越小;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离开导致红海越来越大;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而成;大西洋: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张裂而成。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1.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常见的地形。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盆地。
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
地壳运动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
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风、流水、波浪、冰川、生物作用,侵蚀——削低高山
堆积——填平深谷
(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
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