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培训教材-偏差处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15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推荐使用统计工具:控制图、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根本原因分析。
第七节 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
98版(只有1条):质量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
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质量体系进行评估。
2010版GMP 基本要求单独设立相关章节, 明
确了在供应商审计和批准方面具体的要求,进一
步规范了供应商考核体系。
回顾分析物料质量检验结果、质量投诉和不
合格处理记录。如物料出现质量问题或生产
条件、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
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还应当
尽快进行相关的现场质量审计。
• 分析:文件中并未说明何种改变作现场质量
审计。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3
第七节 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
•
第二百六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每家物料
量管理部门,应当有清楚的说明,重大偏差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
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应当由质量管理部
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
•
企业还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 分析:检验方法偏离需纳入偏差分类,SMP-PS-0008-04中
规定由车间主任会同有关人员调查,并未提及重大偏差由质
量审计应当有报告。
• 对应文件:SMP-QA-0003-01 主要物料供应商体系评估制度
• 分析:2010版GMP明确要求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强调主要物料供应
商(尤其是生产商)的质量体系进行现场质量审计,质量审计当有报告,
并增加考虑质量风险的要求。
17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七节 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
预防措施。调查的深度和形式应当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偏差处理偏差控制1什么是偏差?2偏差的类型3偏差处理的原则4偏差处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5偏差处理中的几点难点偏差:与已经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标准、规定、条件、安全、环境等不相符的情况,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和各种相关影响因素。
偏差处理的依据21CFR Subpart J: 记载;211.192 部分生产记录参考。
21CFR Subpart J:记载;211.180(f)部分总需求。
21CFR Subpart J:记载;211.180(b)(12)部分批生产和控制记录。
21CFR Subpart J:记载;211.198(a)部分投诉文件。
偏差处理的范围•该政策适用于下列方面:在生产,转运,取样,储存或上市产品的检验,原材料或组分等方面产生的任何不符合性。
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
不可接受的产品的缺陷是显著的且必须以不符合性报告来记录。
这些缺陷包括生产线上错误的产品或标签或为保证可接受的产品质量。
在首次释放产品后所进行的复检/返工。
偏差处理的范围该政策不适用于下列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缺陷是表面的或本质上无关重要的。
依据变更控制系统对实践,标准,记录和/或程序进行有计划的变更。
偏差的类型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偏差:在生产或QC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与下列文件或规定不相符的偏差。
---已经批准的批生产记录---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与生产条件有关的偏差:与设定的生产条件不相符的偏差--- 水、电、气(汽)的正常供应--- 设备的正常运行--- 计量器具的校验--- 环境控制结果--- 安全与环境方面条件设备/设施--举例为停电、未对设备校验、以及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环境和微生物监测结果超过标准。
人员/实施---这类包括在生产运行的范围内程序、人员、实际要求或规程。
这样的例子包括未在正确硬度压片、把软管放在地板上未执行程序。
新版GMP培训之三: 偏差处理(“偏差”文档)共36张
偏差处理的适用范围
该 适用于下列方面:
在生产,取样,储存或上市产品的检验,原材料或组分等方面产生的任何 不符合性。
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 不符合性。
不可接受的产品的缺陷是显著。 该 不适用于下列方面: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缺陷是表面的或本质上无关重要的。
依据变更控制系统对实践,标准、记录、程序进行有计划的变更。
6
偏差的类型
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偏差:在生产或QC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与 与下列文件或规定不相符的偏差 已经批准的批生产记录 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标 准 生产过程控制标准
7
偏差的类型
与生产条件有关的偏差:与设定的生产条件不相符的偏 差 水、电、气(汽)的正常供应 设备的正常运行
3、偏差处理
1
偏差处理
什么是偏差?
偏差的类型 偏差处理的原则 偏差处理的流程 偏差处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偏差处理中的几点难点
2
什么是偏差处理?
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与标准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 品质量要求的缺陷时,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手段,对此 差异展开调查,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的全 过程。
预防措施“为消除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是防止 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
21
步骤5: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审批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建议
影响最终成品质量,需要要复验确; 定缺陷项目事实;
第二百七十六条 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偏差的分类,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纠正已经发生的缺陷; 找在出相其 关他生类产似、的质缺量陷记项录目上,的能记够载举。一反三; 找出其他类似的缺陷项目,能够举一反三; 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
药厂偏差管理规程
目的:明确和规范偏差处理程序,确保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的可控性,防止类似偏差再次发生。
范围及职责:本文件适用于生产、检验、管理等全过程发生中的任何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偏差。
在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十二条、第二百二十二条。
内容:1.定义偏差: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2.分类“偏差”,本没有程度大小之分,所有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的范畴,但根据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将其分为严重偏差、重大偏差、微小偏差三类:2.1 严重偏差(编号01):违反国家法规,严重危及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导致或可能导致整批报废或成品召回的偏差。
如:•投料错误;•使用的原辅料未经质量部门放行;•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品质量的错误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产品被污染的事件;•QC提供不正确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变,导致最终产品不合格;•在产品中含有异物;•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使用过期物料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重大偏差合并升级为一个严重偏差;2.2 重大偏差(编号02):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和功效,影响产品质量,在批准继续生产之前要矫正措施。
如•投料量错误(但最终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且原因不明;•关键的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过程控制检验数据或质量管理体系验证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在批记录中关键或重要的记录细节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原料批号、数量、关键时间检査等记录的丢失;•样品送样登记中记录不正确的信息;•标识问题:缺少标识、标识错误或标识的信息与文件矛盾;•程序执行不规范,例如没有按客户协议执行等;•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重大偏差。
GMP(2010年修订)培训第10、11、13章
GMP(2010年修订)——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
第二百二十六条 试剂、试液、培养基和检定菌的管理应当至少符合以 下要求: (一)试剂和培养基应当从可靠的供应商处采购,必要时应当对供应商 进行评估; (二)应当有接收试剂、试液、培养基的记录,必要时,应当在试剂、 试液、培养基的容器上标注接收日期; (三)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或使用说明配制、贮存和使用试剂、试液和培 养基。特殊情况下,在接收或使用前,还应当对试剂进行鉴别或其他检 验; (四)试液和已配制的培养基应当标注配制批号、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 姓名,并有配制(包括灭菌)记录。不稳定的试剂、试液和培养基应当 标注有效期及特殊贮存条件。标准液、滴定液还应当标注最后一次标化 的日期和校正因子,并有标化记录;
GMP(2010年修订)——持续稳定性考察
第二百三十五条 考察批次数和检验频次应当能够获得足够的数据, 以供趋势分析。通常情况下,每种规格、每种内包装形式的药品, 至少每年应当考察一个批次,除非当年没有生产。
第二百三十六条 某些情况下,持续稳定性考察中应当额外增加批次 数,如重大变更或生产和包装有重大偏差的药品应当列入稳定性 考察。此外,重新加工、返工或回收的批次,也应当考虑列入考 察,除非已经过验证和稳定性考察。
GMP(2010年修订)——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
第二百二十七条 标准品或对照品的管理应当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按照规定贮存和使用; (二)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有适当的标识,内容至少包括名称、批号、 制备日期(如有)、有效期(如有)、首次开启日期、含量或效价、贮 存条件; (三)企业如需自制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建立工作标准品或对照 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制备、鉴别、检验、批准和贮存的操作规程,每批工 作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当用法定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化,并确定有效期, 还应当通过定期标化证明工作标准品或对照品的效价或含量在有效期内 保持稳定。标化的过程和结果应当有相应的记录。
偏差管理
6、个别单位的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评 价都一样,存在抄袭现象。 7、同一次要偏差连续发生三次以上未上升到 重大偏差进行调查。 8、员工培训一些流于形式。未起到真正落到 实处,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的目的。 9、一些偏差调查表填写不完整,存在空项。
偏差管理培训小结:
1、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其他紧急的情况,必要时, 偏差发生部门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应当据适用的程序和 文件,判断并执行偏差的紧急处置,以防止偏差继续 扩大或恶化,并增强对相关潜在受影响产品的控制。 2、执行的所有紧急措施都必须偏差记录中进行及时完整 翔实的记录。 3、纠正和预防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和执行时限。 4、偏差、变更等与日常管理、操作控制结合起来,融入 到日常管理、操作控制中去。
偏差调查表实例
2013-05-22 16.31.48.jpg 2013-05-22 16.33.39.jpg 2013-05-22 16.33.59.jpg 2013-05-22 16.34.37.jpg 2013-05-22 16.34.52.jpg
偏差调查表实例
2013-05-22 16.43.54.jpg
偏差管理培训小结:
5、偏差管理是对现场、现物、现实发现的问题,查找原 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 ),体现了持续改 进的理念。 6、偏差与纠正预防措施紧密相连,纠正是对问题本身的 控制,预防是防止偏差重复发生。是否找到问题的根 源(root cause),后续跟踪很重要。 7、纠正预防措施可导致启动变更程序。例如,相同的偏 差总是重复发生,但每次都被判定为对产品质量没有 影响,是原来设定工艺参数时过于苛刻,这时在基于 合理数据的基础上可能需要为工艺参数重新设定合理 的控制范围。
5.2 偏差管理
药品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程序
药品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程序陈妍纯【摘要】目的加强药品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的管理.方法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程序,为生产过程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的流程.结果使所有在生产过程发生的偏差得到有效的处理.结论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符合GMP要求.【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3(007)007【总页数】3页(P138-140)【关键词】药品生产;生产过程;偏差;偏差处理【作者】陈妍纯【作者单位】510450,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随着2010版GMP的颁布实施,国家对药品GMP的要求不断提高,规范第二百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均应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1]。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偏差处理进行管理,已成为加强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量手段,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2]。
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程序,为生产过程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的流程,才能使发生的偏差得到有效的处理,以保证药品生产过程GMP的符合性,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均一、稳定。
1 定义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3]。
生产过程的偏差:产品生产过程的一切偏差,包括凡是与现行生产参数、质量参数、物料、文件的执行等发生偏离的情况及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计的突发异常情况。
2 偏差的处理原则2.1 出现了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相应的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处理。
2.2 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的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 任何偏差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2.4 在偏差处理的相关流程未完毕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 偏差的处理必须确认不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
3 生产过程偏差的分级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大小、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对偏差进行分级,例如可分为轻微偏差、较大偏差及严重偏差[4]。
3.1 轻微偏差该偏差属细小的对文件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培训讲义(试用)条款解读-文档资料
第三条 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 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的过程中污染、交 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预订用途和 注册要求的药品。
●完善条款 ●根据98版规范的第二条基础上,提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药品 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的概念,并明确本规范的基本控制目标是“四 防” ,作为规范各章节编写的基础和灵魂,贯穿药品生产的全过程, 其他条均围绕这一规定设定。 ●规范是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普遍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 突出强调确保药品达到药品质量的用药安全、有效的预订用途。
●新增条款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IS09001:2005标准定义为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 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和质量的改进的活 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叫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概念的提出,强调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 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管理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出到设计 阶段,并将质量扩展到产品周期的全过程。
●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药品质量的特性所应控 制的要素,应适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 开发、技术转移、商业生产、产品 终止等四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相应的目标,企业 应根据各产品阶段的具体目标,建立适合自身特点 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的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它的实施范围要和企业的质量策略相一致。因此, 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的组织结构(包括外 包活动)、环境、具体目标、所生产的产品及工艺 复杂程度、资源能力、管理流程、不断变化的需求 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其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XXXXXX14-07 版号:02XXXXXX药业有限公司偏差处理管理规程审核及批准清单1目的建立一个有效的偏差管理体系,对于从物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药品生产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进行调查、处理、纠正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以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防止偏差的重复产生。
2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及附录。
3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以下活动的偏差处理:物料采购、储存、运输和称量(包括物料异常、标识异常、储存条件异常等);生产和包装操作;取样、分析、环境监测等;厂房设施、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管理、计量设备及仪器的校验与辅助系统的操作等。
本规程不适用于实验室偏差的管理。
4术语4.1偏差:指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并对质量产生影响或潜在影响的情况。
4.2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分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定义详见公司GMP文件《XXXXXX14-11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4.3偏差的分类4.3.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4.3.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
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包括超标结果(OOS)和超常结果(OOT)。
4.3.1.2 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一般为生产偏差。
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4.3.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4.3.2.1 微小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XXXX药业有限公司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内容:1.定义: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
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2。
偏差处理原则: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
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
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
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
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SOP-QA-PC-001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二、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三、职责:质量授权人、生产副总、生产部、质量部、供应部、设备部所有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五、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六、相关操作规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SMP-QA-009纠正与预防措施操作规程SOP-QA-JY-001产品质量回顾管理规程SOPP-QA-HG-001OOS调查与处理标准操作规程SOP-JY-TY-057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操作规程SMP-FX-001七、内容:1.定义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偏差处理原则: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偏差管理规程
目的:明确和规范偏差处理程序,确保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的可控性,防止类似偏差再次发生。
范围及职责:本文件适用于生产、检验、管理等全过程发生中的任何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偏差。
在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十二条、第二百二十二条。
内容:1.定义偏差: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2.分类“偏差”,本没有程度大小之分,所有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的范畴,但根据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将其分为严重偏差、重大偏差、微小偏差三类:2.1 严重偏差(编号01):违反国家法规,严重危及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导致或可能导致整批报废或成品召回的偏差。
如:•投料错误;•使用的原辅料未经质量部门放行;•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品质量的错误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产品被污染的事件;•QC提供不正确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变,导致最终产品不合格;•在产品中含有异物;•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使用过期物料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重大偏差合并升级为一个严重偏差;2.2 重大偏差(编号02):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和功效,影响产品质量,在批准继续生产之前要矫正措施。
如•投料量错误(但最终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且原因不明;•关键的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过程控制检验数据或质量管理体系验证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在批记录中关键或重要的记录细节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原料批号、数量、关键时间检査等记录的丢失;•样品送样登记中记录不正确的信息;•标识问题:缺少标识、标识错误或标识的信息与文件矛盾;•程序执行不规范,例如没有按客户协议执行等;•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重大偏差。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内容:1.定义: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偏差处理原则: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培训教材-偏差处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培训教材)偏差处理一概述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
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
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
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一)偏差管理的目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产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新偏差管理规程
编订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编订目的对不符合事件的鉴定,控制,责任,文档和解决方法提供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
职责范围质量保证(QA)办、质量控制(QC)办、生产部内容1 偏差系指与已经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标准、规定、条件、安全、环境等不相符的情况,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和各种相关影响因素。
2 偏差处理的范围2.1 在生产、转运,取样,储存或上市产品的检验,原材料或组分等方面产生的任何不符合性。
2.2 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
3 偏差的分类3.1 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偏差:在生产或QC办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与下列文件或规定不相符的偏差。
3.1.1 已经批准的批生产记录3.1.2 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标准3.1.3 生产过程控制标准3.2 与生产条件有关的偏差:与设定的生产条件不相符的偏差,3.2.1 水、电、气(汽)的正常供应3.2.2 设备的正常运行3.2.3 计量器具的检验3.2.4 环境控制结果3.2.5 安全与环境方面条件3.3 设备/设施:停电;未对设备校验;以及设备/设施/系统的环境和微生物监测结果超过标准。
3.4 人员/实施:这类包括在生产运行的范围内程序,人员,实际要求或规程。
3.5 文件/记录:这类包括不规范的或不完善的记录。
3.6 产品/物料:这类包括物料或成分不符合标准。
4 偏差处理的原则4.1 任何人员必须按照已经批准的文件进行管理和操作。
4.2 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
4.3 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5 偏差处理相关部门的职责5.1偏差发现部门和质量部门:5.1.1 立即进行偏差调查5.1.2 分析和汇总5.1.3 提出纠正措施5.2 质量保证(QA)办5.2.1 及时进调查偏差的产生准确原因5.2.2 提出纠正措施5.2.3 监督纠正措施的执行5.2.4 必要的培训5.2.5 记录偏差处理执行结果5.3 相关部门5.3.1 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偏差产生原因5.3.2 严格按偏差处理意见进行偏差处理5.3.3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5.3.4 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偏差发生6 偏差处理的文件管理偏差处理单应包括:涉及的产品名称、批号、日期、偏差的类型(生产参数、标准、生产条件)、偏差的原因、建议采取的措施、是否将执行结果进行反馈、申请人、部门负责人等内容。
药品生产技术《偏差处理》
内容总结
知识目标。是指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情况。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 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偏差管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 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 GMP受控文件中。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 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谢 谢
偏差记录归档
偏差处理结束
第五页,共八页。
偏差处理程序
成立调查组,开展根本原因调查 偏差影响评估
建议纠正预防措施 批准纠正预防措施
完成纠正行动 批准偏差报告 纠正预防措施系统
当发生下列事件或结果时,必须填写偏差报告
• IPC生产过程控制试验失败
• IPC设备异常
• 生产设备或设施异常
• 功能测试失败 • 物料衡算和/或产率结果超标
• 配方错误
• 操作失误 • 生产环境异常 • 缺少生产记录文件
超标结果已经确认 纯化水供水系统
监测结果超出规定限度 在生产/包装区域发现昆虫 计量仪器的校准不合格 超出时限的维护
一批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3小时
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 次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第六页,共八页。
谢 谢!
第七页,共八页。
防止偏差再次发生
确保实施GMP的符合性 降低质量风险
第二页,共八页。
偏差分类
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影响
次要 产品质量,临时性的调整 偏差 (更衣间温度偏高)
无需进行深入 的调查
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 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 或其他 GMP受控文件中。
重大 偏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培训
0.2 ppm
《中国药典》2010年版纯化水检验项目及标准
检验项目 纯化水标准
检验项目 纯化水标准
酸碱度 符合规定
易氧化物 符合规定
硝酸盐 ﹤0.000 006%
不挥发物 1mg/100ml
亚硝酸盐 ﹤0.000 002%
氨
﹤0.000 03%
电导率
符合规定,不同温度有 不同的规定值,
重金属 微生物限度 总有机碳
• 饮用水使用范围:药品包装材料粗洗用水、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清洗、浸 润、提取等用水。《中国药典》同时说明,饮用水可作为药材净制时的漂 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除另有规定外,也可作为药材的提取溶剂。
• 纯化水使用范围:非无菌药品的配料、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器具和包装 材料最后一次洗涤用水、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制备注射用水的水 源、直接接触非最终灭菌棉织品的包装材料粗洗用水等。纯化水可作为配 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液等灭菌 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 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也作为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纯化水 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 注射用水使用范围:直接接触无菌药品的包装材料的最后一次精洗用水、 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直接接触无菌原料药的包装材料的最后洗涤用 水、无菌制剂的配料用水等。注射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滴眼液等的溶 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精洗。
• 灭菌注射用水使用范围:用于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其质量 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项下的规定。
途和本规范的要求; • (二)安装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建造和安装符合
设计的要求; • (三)运行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培训教材)偏差处理一概述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
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
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
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一)偏差管理的目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产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报告应由质量管理部门的制定人员审核并签字。
企业还应米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确保在制造和与质量相关的程序中出现的偏差被记录、调查并评估其对产品的影响,以保持与GMP执行的一致性,同时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及执行。
(二)偏差分类1.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偏差分流如下:.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可将偏差分为实验室偏差和生产偏差两类。
实验室偏差是指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
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实验室异常的检验结果包括超标结果(OOS)和非期望结果(OOE)。
而超趋势结果(OOT)作为非期望结果(OOE)的一种,广泛应用于稳定性研究和产品年度质量回顾中。
,OOS(Out。
fSpecification):超标结果,是指实验结果不符合法定质量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的结果,包括稳定性研究中产品在有效期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结果。
OOE(O:t。
fExpectation):非期望结果,是指实验结果超过历史的、预期的或先前势的一个或一系列结果。
这类结果并未超标。
以下类别的结果均称为非期望结果。
同一制备样品的重复检验结果或重复制备样品的检验结果显示不良的精密度。
基于对检验仪器、检验样品或检验方法的认识,实验结果超出正常的范围。
超趋势结果OOT(Out。
fTrends):是指随时间的变化,在质量标准限度内,但是超出历史的预期的或先前的一系列结果。
(比如稳定性降解产物的增加),形成一定的趋势。
非实验室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非实验室偏差又可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人员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2.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将偏差类如下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
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三、偏差处理的职责及要求(一)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1.所有职员(1)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2)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技术支持部门或质量部们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调查小组技术支持部门或质量部人员、(1)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2)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3)进行偏差分析。
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3.质量部门(1)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2)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3)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4)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5)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6)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7)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8)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9)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4.管理层(1)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2)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3)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二)偏差调查的要求1.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都应接受适当的培训,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都能了解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便于在工作中发现偏差、报告偏差,并能够完成偏差调查组分配的工作任务。
2.应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不同的管理层。
3.每个调查从时间发起之日起,需在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
4.偏差管理要求任何人员出现或发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偏差管理人员按照批准的偏差管理程序操作,任何人不能隐瞒不报告偏差及其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
(三)实验室偏差与生产偏差的关系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易于发现,当发现检验结果异常时应首先开展实验室内部的偏差调查,当检验结果异常存在不是实验室原因的可能性时,在实验室调查的任何阶段,均可启动生产偏差调查,尽可能减少生产偏差所造成的影响。
(四)偏差产生的范围1.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文件、规程版本错误;文件的缺失;已批准文件存在错误或不完善的方面;具体操作人员未按照程序规定执行;记录与相应的规程不一致;各种记录未按规定执行。
2.物料接收、取样、储存、发放方面货物损坏、标签错误、未经批准的供应商;未按照规定程序取样、取样过程对产品造成污染;储存过程中物料状态标志错误、物料超过有效期、物料储存环境超标;工艺用水个别监测项目如电导率超标;包装材料存在缺陷;检验过程中配置溶液未按规定条件放置等。
3.生产、检验过程的控制方面未控制或未监控规定的控制参数(如混合时间、温度、压力、喷雾率);未执行设备/仪器测试参数;中间产品储存时间超期;超出工艺规程、检验规程规定的处理措施。
4.环境控制无菌试验室或生产车间菌落数不符合标准、高效过滤器泄漏或未符合再确认要求、压差不符合标准、温度或湿度不符合标准、尘埃粒子数不符合标准、未授权人员出入控制区域、控制区域空气或水的泄漏;对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如IR、水分测定,实验环境不符合规定;5.仪器设备校验未按规定对计量仪器设备进行周期性校验;个别仪器使用前未校准。
6.清洁方面设备未按照规程进行清洁、消毒;检验用容器清洗不彻底;色谱柱未按规程进行清洗;清洁、消毒后容器具保存环境及时间不符合。
7.设备/设施/计算机及系统生产设备或重要的辅助器具(如扫描仪、金属探测器)出现故障,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使用未经批准生产、检验设备;仪器、设备预防性维护中对仪器产生影响;公用设施(如水、HV AC、压缩空气)故障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计算机系统故障影响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8.生产过程数据处理产出率不符合标准;物料平衡限度不符合规定;平行样品检验结果相差较大,换算、计算错误;单位控制错误;计算过程中保留位数不正确;批生产指令处方有误。
9.验证事宜未验证的仪器、设备、程序、系统或测试方法用于物料、产品检验及生产;未对变更进行相关验证审批。
10.其他未在上述列出的、可能会对产品质量或质量系统产生潜在影响的事件。
四、实验室偏差管理(一)超标结果(OOS)调查超标结果(OOS)调查是偏差调查的一种类型。
产生OOS结果可能是实验室原因导致,也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的差错等原因导致的,所以OOS调查时首先应由实验室偏差调查后如有必要应扩展到生产全过程的调查。
产生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超标调查的书面程序。
任何超标结果都必须按照书面规程进行完整的调查,并有相应的记录。
1.实验室初步调查当OOS检验结果出现时应该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是确认引起OOS的原因。
即使因OOS结果判断该批不合格,仍必须进行调查以确定该结果是否影响到同类产品其他批号或其他产品。
所有调查活动包括调查结论和随后采取的措施,并须记录。
OOS实验室调查须优先于实验室其他日常活动,特别是牵涉已分销的产品(如投诉样品检验、稳定性检验),则实验室调查须在24小时内进行。
同时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必要时须通知质量管理部和受权人。
调查必须是全面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的,记录是完整的和经得起科学推敲的。
OOS调查的最初阶段,应该在检验溶液丢弃前,对实验室数据正确性进行最初评估,如果是实验室错误或仪器故障,可以使用原溶液进一步检测。
如果最初的评估显示在得到该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必须立即开展一个完全的OOS实验室调查。
由检验人员同其主管或其他指定人员一起实施实验室调查目的是确定()OS结果的有效性(或是归因于实验室误差)。
(1)检验人员使用了符合标准、经过校验并通过系统适应性确认的仪器。
(2)当OOS结果无法解释时,检验人员应保留样品制备液并通知主管。
(3)如错误明显,检验人员应立即记录并停止进一步检验。
(4)回顾检验方法,确定遵循了相关规程和技术要求。
(5)检查原始数据,包括图谱及任何非典型或可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