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综合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合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严密的随访和评估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 后效果
通过随访和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 课件
这个课件将向大家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影像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随访与预后。什么 Nhomakorabea骨巨细胞瘤
定义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巨噬细胞和间叶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和运动受限等症状,通常出现在骨骺的近端。
影像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骨 巨细胞瘤在影像上有相 似的表现,但两者的治 疗方法有所不同。
2 骨髓炎
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 病,与骨巨细胞瘤在影 像上有所不同。
3 恶性肿瘤
与恶性肿瘤相比,骨巨 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较低, 但仍需鉴别排除。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来治疗骨巨细胞瘤。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注射和栓塞疗法,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
3
放疗
放疗可以在手术后或手术前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
随访与预后
随访方式
随访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影像、 生物学标志物等来评估患者 的病情。
预后影响因素
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
预后评估方法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结果来评估预后。
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是其诊断的基础
X线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
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
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骨巨细胞瘤icds标准
骨巨细胞瘤ICD-10诊断标准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ICD-10编码为M8717/1。
以下是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1.临床诊断骨巨细胞瘤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疼痛通常为间歇性,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加剧。
肿瘤通常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
临床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病史。
2.影像学检查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X线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CT能显示骨皮质变薄无膨胀,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溶骨区内有间隔或斑点钙化影;MRI表现病变部位骨端偏心位溶骨性病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其间可见条带状影,部分病例可见线状分隔。
3.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镜下可见肿瘤由许多相互交错的片状或条状瘤细胞组成,这些瘤细胞由薄而弯曲的纤维分隔开。
肿瘤细胞的核大小不一,染色深,形状不规则,可见核仁。
部分病例可见瘤细胞多核现象。
4.遗传因素骨巨细胞瘤与遗传因素有关。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增加患骨巨细胞瘤的风险。
这些基因包括P53、COL1A1和RANKL等。
因此,遗传因素也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一部分。
5.治疗方式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切除肿瘤并重建骨骼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或复发的肿瘤,可以采取放疗或药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措施。
总之,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对于每个患者,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和椎体, 特别是股骨上端、胫骨下端、桡骨远端、骶骨和胸腰椎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
目前对骨巨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细胞因子等多 种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是多核巨细胞和丰富的基质细胞,以及核分裂像增多。 根据病理表现,骨巨细胞瘤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侵袭性,Ⅲ级为 恶性。
02
03
MRI技术
MRI具有高分辨率和软组 织对比度,能够清晰显示 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结构和 侵犯范围。
CT技术
CT能够提供骨巨细胞瘤的 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的细 节,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 定性诊断。
PET-CT技术
PET-CT结合了功能成像和 解剖成像的优势,能够提 高骨巨细胞瘤的早期诊断 准确率。
影像诊断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骨巨细胞瘤的CT扫描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骨巨细胞 瘤的骨质破坏程度和范围,以及肿瘤 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
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
增强CT扫描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血供情 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MRI信号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相对清晰。
3. 非骨化性纤维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骨干,呈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2.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呈囊状膨胀 性骨破坏,内有液平。
误诊分析
由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其他良 性或恶性骨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因此,在诊断 过程中需仔细分析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 病理诊断进行综合判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ppt课件
肱骨近 干骺端 端、股 骨近端、 根骨、 距骨
中心或偏心性、 轻度膨胀透亮 区,透亮度较 高;长轴与骨 干一致,边缘 清楚,有菲薄 硬化边;无骨 膜反应;部分 有骨间隔。
软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囊肿
中心或偏心性、囊 状破坏;边缘清晰、 有硬化边;有斑点 状钙化,可有分隔; 可有层状骨膜反应。
M:F 年龄
动脉瘤 1:1 10-20Y
样骨囊 肿
骨囊肿 2:1 11-20Y
好发部 骨内部位 影像学特征 位
股骨远端、 干骺端、椎 胫骨近端、 体附件 脊柱、骨盆
中心或偏心性、 气球样膨胀性 破坏;边缘清 楚,有硬化边; 可有粗细不等 骨嵴,罕见钙 化;可有薄壳 状骨膜反应CT、 MRI可见液-液 平面。
• 肿瘤内出血,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出血 后可形成液-液平面(含铁血黄素在下层,更 多见于动脉瘤样骨囊肿)。
• 增强扫描,瘤体呈中等强化,囊性和出血部分 无强化。
• 恶变者,软组织肿块呈高信号。
男,29岁,膝关节疼痛3-4月来诊。X-Ray显示;股骨远端 溶骨性病灶,病灶骨皮质明显变薄,病变边界清楚,无硬
MRI:病变呈略长T1信号和略长T2信号,T2WI可见 高信号小囊变区。
女,30岁,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2月。X-Ray示: L5右侧椎弓根显示不清,右侧横突及S1右侧膨胀 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边,病 灶内无钙化。
CT:病灶呈膨Leabharlann 性、溶骨性改变,边界清楚,骨皮 质变薄,内可见粗大骨嵴。内无明显钙化。
软组织肿块突出。
影像学表现
• CT:
• 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无钙 化或骨化,骨壳完整,边界清晰,无硬化 边。内可见纤细骨嵴。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骨骺、肿瘤边缘有时可见骨膜
反应(其它良性骨肿瘤不易见到)以及肿瘤内部散 在的斑片状钙化均有助于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骨囊肿好发于10~15岁年龄组,多见于干骺端或
骨干,向纵径发展为著,骨端膨胀性不如骨巨细胞
瘤明显。
种相对常见的骨肿瘤,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 4
%~9.5%,占良性骨肿瘤的 18%~23%。尽管骨
巨细胞瘤归于良性骨肿瘤一类,但它具有潜在的恶
性,60%的病变在治疗后可以复发,另有10%的
病变可以转移到肺。
骨巨细胞瘤的分型
Campancci 等学者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
它分为三个等级,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
的影像学信息。
左股骨下端内侧髁骨质破坏区,内部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向外生长突破骨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但与骨巨细胞瘤相比前者的“偏心性”表现得更为 显著;9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 年,多有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 一般不累及骨骺,而骨巨细胞瘤一个非常显著的特 点就是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骺线闭合后的成熟骨的 骨端。
MRI 发现含铁血黄素沉着十分敏感,表现为 T2WI
上结节状、带状甚至弥漫分布的低信号区。有学者
认为,该征象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依据之一。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3、液—液平面:该征象为肿瘤坏死囊变合并内部出血
所致,T1WI平面上方为略低信号,平面下方为稍高
信号,T2WI 则平面上方则显示为明显高信号,下方
但少数特殊部位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于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及术前评估。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19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对其X线平片CT及MRI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X线及CT 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边缘清晰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 —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指导。
标签:骨巨细胞瘤;X线;核磁共振;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比较常见的骨肿瘤,我国占原发骨肿瘤的9.3%,良性骨肿瘤的18.5%[1]。
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或恶变的巨细胞瘤约占10%,转移率5.9~15%不等[2]。
原发部位几乎均位于骨骺,个别病例为非骺性骨巨细胞瘤[3]。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搜集的19例骨巨细胞瘤影像资料,探讨x线平片、CT特别是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6~53岁,平均34岁,其中20-40岁13例;病程1个月~10年。
发病部位:胫骨上端2例,股骨下端4例,股骨上段3例,腰椎3例,肱骨上端1例,骶尾骨1例,颈椎、肱骨、骶骨、髂骨、坐骨各1例,其中术后复发2例。
l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不适、疼痛、肿胀或局部包块,肿块邻近关节活动受限。
1.2 检查方法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0例同时CT检查,15例同时行MRI检查。
x线摄片采用GE Centricity CR SP1001机,摄正、侧或斜位;CT采用GE Hi Speed NX/i螺旋CT机,横断扫描,层厚3~5mm;MRI扫描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常规TSE序列T1WI和T2WI矢状、冠状、横断面扫描,STIR 序列或FLASHT2WI,层厚4~6mm,层间距0.5~1.0mm。
13例行Gd—DTPA 增强检查,剂量0.1mmol/kg。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医学影像学课件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影像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左胫骨远端干骺端结核
胸椎结核
短骨骨干结核
右膝滑膜型关节 结核
非持重部位(胫 骨关节面内侧缘) 边缘性骨质破坏, 膝关节间隙变窄。
可能是 什么病 呢?
啊…… 这又是 什么病 呀?
……连着三张 片子都答不出 来,看来今天 一定要好好听
课啦!
3.骨肿瘤的分类
良性骨肿瘤(瘤细胞分化成熟,
原发性骨肿瘤
(瘤细胞分化程度不
一,异型性明显,危
及生命。)
转移性骨肿瘤 (多发)
4.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 (2)病变数目 (3)骨质变化 (4)骨膜增生 (5)周围软组织变化
分论
一、骨软骨瘤
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0-20岁青少年多见,发生 于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好发。
[X线表现]
(1)肿瘤性不规则的骨增生(肿瘤骨): 象牙质样瘤骨、棉絮样瘤骨、针状瘤骨
(2)肿瘤性骨破坏:松质骨破坏表现为斑片 状、虫蚀状或不规则大片溶骨性破坏
(3)骨膜反应:葱皮样、骨膜(Codman )三角 (4)软组织肿块
股骨骨肉瘤(成骨型)。
股骨下段髓腔内毛玻璃样 密度增高,局部有大量肿 瘤骨呈絮片放射状伸入软 组织肿块中,其上方邻近 之骨膜新骨呈三角形“袖 口状”。
骨肿瘤
学习目标
1、掌握骨软骨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2、掌握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3、掌握骨肉瘤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4、能够自己归纳良恶性骨肿瘤的异同。
总论
一、有关骨肿瘤的一些病理知识 1.骨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2.骨肿瘤的蔓延和转移 (1)直接蔓延 (2)肿瘤转移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标准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标准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变达软骨下骨或椎体终板:病变和关节软骨下骨或椎体终板的距离小于1cm。
2. 中心性生长:病变涉及患骨前后左右四个侧面骨皮质中的3个或4个侧面。
3. 膨胀程度:对称性患骨以正常侧为标准、非对称性患骨以相应部位上下正常层面为标准,如病变最大部位前后或左右径无增大者为无膨胀,增大小于者为轻度膨胀,增大1~2cm之间者为中度膨胀,增大大于2cm者为重度膨胀。
4. 病变周围的硬化程度:边缘的密度和邻近骨质密度一致为无硬化,高于周围骨质密度20Hu以下为轻度硬化,20-40Hu之间且硬化的长度大于1cm 为中度硬化,40Hu以上且硬化的长度大于2cm为明显硬化。
5. 软组织肿块:肿块的边缘无骨壳包绕。
6. 以5mm高度为界限将骨嵴分两类;以骨嵴数目5个为界限分多发骨嵴和少发骨嵴。
7. 病理学分级为III级、恶性巨细胞瘤或出现肺部转移者定为恶性骨巨细胞瘤。
此外,医生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主诉、发病部位,以及局部体检发现压痛及乒乓球样触感,也不难做出判断。
具体可以咨询医生了解更准确的信息。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骨巨细胞瘤的 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为治疗和预 防提供更多依据。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以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有望为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 现为低信号强度病灶,T1加 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
上呈高信号。
增强MRI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 强化程度和范围。
Part
03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与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与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通常在骨干部位发病,而骨囊肿多见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的骨壳较厚且完 整,而骨囊肿的骨壳较薄且易碎。
线表现。
CT表现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 的边界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 定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囊 状破坏、皂泡状阴影以及骨膜 反应等征象。
CT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肿瘤与正常组织。
MRI表现
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 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卵圆形、梭形、多角形等,核染色质少,核分裂像 少。
肿瘤组织中常有大量血管,血管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灶。
病理诊断标准
肿瘤组织中必须同时存在良性成 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且良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
量必须明显多于纤维母细胞。
肿瘤组织中必须无核分裂像增多、 核沟、核沟内含物等恶性特征。
与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减少、结构模糊,骨皮质变 薄、髓腔增宽,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而骨巨细胞瘤则表 现为骨质破坏伴有皂泡状阴影。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单骨单灶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多发生于20岁之前。 • X线:取决于成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及新生骨小梁,可分为5种:囊
状膨胀性改变,丝瓜瓤样改变,磨玻璃样改变,虫蚀样改变,硬 化改变。 • 边缘清晰、较厚且完整硬化边。 • 外缘光滑,内缘毛糙。 • 内可见絮片状骨化/钙化。 • 常并发骨骼弯曲织。 • 肉眼观:灰白或暗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 光镜下:单核瘤细胞,多核巨细胞,间充质细。 • 分级: ➢I级(良性):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于单核细胞。 ➢II级(过度型):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细胞较均衡。 ➢III级(恶性):多核巨细胞少而小,单核细胞多,细胞核大,
谢谢
鉴别诊断-骨囊肿
• 好发于10-15岁,多见于干骺端或骨干。 • 一般无任何症状 。 • 病灶膨胀不明显,长轴平行骨干,有硬化边。 •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
陷落征”。
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 好发于10-20岁,多有外伤史。 • 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多纵向生长 。 • 粗大的纵行骨嵴或间隔(位于病灶中央)。 • 轻度骨膜反应。 • CT和MRI上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可见多个液平面 。 • 增强后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囊内可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影。 • 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或伴发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或
骨巨细胞瘤 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概述
• 骨巨细胞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4%9.5% ,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
• 好发年龄: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 好发于骨骺融合后的成熟骨骨端,长骨多见,其中又以股骨下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病情评估
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骨巨 细胞瘤的大小、位置、侵 犯范围等信息,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 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肿 瘤缩小、消失或转移等。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价值评估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 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 骨巨细胞瘤,避免漏诊或 误诊。
患者年龄和发病部位
不同年龄和发病部位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
Part
05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 用与价值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
01
02
03
辅助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 以观察到骨组织中的异常 病变,从而辅助诊断骨巨 细胞瘤。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对骨质的侵蚀和破坏,以及是否存在骨膜反应和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CT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 态、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 关系,有助于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和 制定治疗方案。
CT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结构和 钙化程度,以及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 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 息。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而影像学检查将为制定个性 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早期筛查
未来影像学检查有望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早期筛查中,从而使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成为 可能,提高治愈率。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MRI检查
MRI检查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界限,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 周围神经和血管。
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和组织成分,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pptx
大多数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形成骨壳,内面凹凸不平, 是由骨巨细胞瘤的不均匀生长所引起。凹凸不平的骨壳内面呈现为不规则有硬化缘或短或长的骨性突起或称为骨嵴,所以这些骨嵴极少能从病灶的一边完全延伸至另一边或完全穿越病灶形成骨间隔 。多个骨嵴与病灶边缘不同程度膨胀的骨壳相重叠, 而造成病灶内分隔的假象。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质上是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所以,CT上不宜过分强调“皂泡征”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意义。
第3页/共59页
组织学上的分级常不完全代表其生物学性质, 镜下分化成熟的肿瘤,临床上可表现为恶性。有研究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在诊断上必须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三方面考虑。
第4页/共59页
骨巨细胞瘤特点为低度恶性,侵袭、破坏性较大,易局部复发,大约10-15%为高度恶性。病变早期骨质破坏,膨胀不明显,病变晚期,骨破坏严重,骨皮质可以消失,骨皮质消失后,骨膜即产生新生骨,在肿瘤进,新骨消失与再生反复进行,以致在X线上产生错觉,认为是皮质骨因被肿瘤由内向外扩张面变薄。
第43页/共59页
第44页/共59页
第45页/共59页
第46页/共59页
骨囊肿:发生在20 岁以下,呈囊状骨破坏区,有沿着骨干纵轴发展的趋势,边缘硬化,可为单房或多房,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陷落征”
第47页/共59页
第48页/共59页
成软骨细胞瘤多发生在5-25 岁,病灶多位于骨骺,轻度膨胀,边缘可见硬化缘,中心部分常显示点状、环形或半环形的钙化。
第5页/共59页
20~30 岁为发病高峰。据报道只有1%~3% 的患者在14 岁以下, 在诊断发生于14 岁以下的GCT 要特别慎重。另外有9%~13% 的GCT发生在50 岁以上。
骨巨细胞瘤骨髓瘤影像诊断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男性,67岁,右髋部、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女性,55岁,反复腰背痛1年余。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预后
男性,66岁,左髋部疼痛10余天。
男,71岁,腰腿痛5余年,加重14天 18.03.23
➢ 膨胀性、溶骨性病变,可见纤细骨嵴或皂泡状外观; ➢ 偏心生长,附件易受累 ➢ 病灶常导致椎体塌陷,从轻微塌陷到完全塌陷呈哑铃状
女,26岁,腰痛 6月余,加重伴 腰背麻木3天
女,32岁, 反复腰骶部 疼痛伴双下 肢麻痛3月 余
侵袭性骨巨 细胞瘤,侵 及周围纤维 脂肪组织
男,26岁,胸背痛6月余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骨骼损害(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 2、感染 3、
贫血 4、高钙血症 5、肾功能损害 6、高粘滞综合征 7、 出血倾向 8、 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神经损害等等) ➢实验室检查: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高蛋白血症,高血钙, Bence-Jones蛋白尿,骨髓涂片可找到骨髓瘤细胞。
男,13岁,左膝疼痛伴肿胀半年
鉴别诊断(孤立性浆细胞瘤)
4、孤立性浆细胞瘤: ➢ 即单发骨髓瘤,为发生在骨组织的单一的浆细胞病灶 ➢ 男女约为2:1,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 X线及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松质骨内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破坏
区内常见残存骨嵴,可见轻度的压缩性骨折 ➢ 在MR上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在周围残留骨嵴衬托下类似脑回,呈浆细胞骨
CT为液性密度,无强化 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掉入腔内,形成典型的“骨片陷落 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动脉脉瘤瘤样样骨 骨囊囊肿肿
软骨母细 胞瘤
骨良性纤维骨组纤织维细异 胞瘤常增殖症
溶骨型骨 肉瘤
溶骨型骨 转移
动脉瘤样骨囊肿
股骨上段膨胀性囊状透光区,病灶位于骨干中央,内有粗细不均分隔,边缘轻度硬化, 沿骨的长轴生长。
股骨上段囊性病变,其内有液-液平面。
骨巨细胞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性纯溶骨破坏: 、骨壳较薄,轮廓一般完整,内可见纤细骨嵴,构
成分房状。 、有的肿瘤膨胀很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另一骨端
包绕起来。 、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以至骨性关节面就是肿瘤
的部分骨性包壳。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肿瘤有横向膨胀倾向,最大径常与骨干垂直。 、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的交界清楚但不锐利,无 硬化边。 、骨破坏区内无钙化和骨化影。 、一般无骨膜反应,或仅在骨壳与正常皮质交 界处可见少量骨膜反应。
动脉瘤样骨 囊肿
软骨母细胞 瘤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 胞瘤
溶骨型骨 肉瘤
溶骨型骨 转移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溶骨型骨肉瘤无骨性间隔,早期常表现为筛孔样骨持破 坏,以后进展为是虫蚀状、大片状骨破坏,骨皮质常被破坏。 一般不膨胀,常有骨膜增生。
动脉瘤样 骨囊肿
成软软骨骨母细胞 胞瘤
骨良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
溶骨型骨 肉肉瘤瘤
溶骨型骨 转移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肉瘤
股骨远端溶骨性破坏区,轻度膨胀,边界欠清晰,轻度硬化,局部骨皮质变薄,骨破坏区内 见云絮状高密度影,周围见软组织肿块。
股骨远端肿块,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邻近髓腔水肿和骨外软组织肿 块。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发病年龄较大,好发于躯干骨和四肢长骨端,常为多发 性,较少出现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动脉瘤样 骨囊肿
成软软骨骨母细 胞 胞瘤
骨良性纤维骨组纤织维细异 胞瘤常增殖症
溶骨型骨 肉瘤
溶骨型骨 转移瘤
股骨近端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外缘骨皮质不完整。
右股骨近端、髋臼及闭 孔内肌团块状稍长T1混 杂稍长T2异常信号。
小结:
骨巨细胞瘤
0 1 20-40岁,干骺愈合后的骨端; 0 2 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 0 3 膨胀性、皂泡状、偏心性骨质破坏; 0 4 无硬化边;内无钙化、骨化。
青少年多见,肿瘤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轻度偏心 性膨胀,少数呈分叶状或多房状,可突破骨端进入关节,一 般直径不超过5cm,边缘有时可见骨膜反应(其他良性肿瘤不 易见到),骨壳较厚,常有硬化边,且破坏区内可见钙化影。
动脉瘤样骨 囊肿
软骨母细胞 瘤
骨良性纤维骨组纤织维细异 胞瘤常增殖症
溶骨型骨 肉瘤
骨 巨 细 胞 瘤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CT和MRI可以比X线平片更准确地判断骨密质变薄、 穿透或破坏,更准确地估计骨外软组织和关节侵犯及以 髓腔内浸润的程度,是临床和病理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 性骨巨细胞瘤的重要依据。
骨巨细胞瘤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
90%的ABC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年,多有外伤史,发生于 长骨者多位于干骺端,常有硬化边。发生于扁骨或不规则骨者与 巨细胞瘤鉴别比较困难,MRI 检查前者为含液囊腔,液-液平面 较多见,而巨细胞瘤为实性肿瘤;巨细胞瘤合并有动脉瘤性骨囊 肿时,瘤内除含液囊腔尚见实性信性信号。且CT可显示囊壁有钙 化或骨化影。
病例随访
Case1: M 26Y
Case2: F 55Y
Case3: F 48Y
Case4: F 13Y
(右桡骨)囊肿样病变,囊壁上见中等密度的纤 维组织增生,分布欠均匀的多核巨细胞反应和 编织骨形成伴陈旧性出血,形态学改变考虑动 脉瘤样骨囊肿,请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软组织肿块较大且边界不清,常有骨膜增 生,一般年龄较大。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各型骨巨细胞瘤在X线上并无明确差异,肿瘤的侵袭
性与肿瘤的组织学改变并不完全平行。以下几点提示侵袭
性或恶性:
a、有较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 骨密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
发生于成人,全身骨骼均可发生,但以四肢长骨居多,尤以股骨、胫骨多见。发生于干骺端多见。 本病具有局部侵袭性,手术刮除后可局部复发,出现进展性骨破坏,但不转移。病变均为溶骨性,边界 光滑,多数有硬化缘,内部可见粗糙骨小梁。初期病变位于骨髓腔内,偏心性生长,随病变进展,骨皮 质受侵变薄,可出现病理性骨折。病例均发生于骨端,呈边界清楚的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术前误诊为骨巨 细胞瘤,确诊须依靠病理。
b、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 c、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浸润或累及关节腔; d、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 病质。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二、CT表现: 1、可清楚显示骨性包壳,骨壳内面凹凸不平,并无
真正的骨性间隔。 2、肿瘤内密度不均,呈软组织密度(低于骨质),
溶骨型骨 转移
软骨母细胞瘤
胫骨近端囊性骨破坏区,略有膨胀,其内可见模糊的钙化影,干、骺尚未完全愈合。
胫骨近端分叶状破坏区,略 膨胀,有硬化边,破坏区内可见 斑片状钙化影。
胫骨近端边界清楚肿块,呈较均匀等T1、混杂T2信号,周围的低信号带为骨硬化边,邻近 髓腔和骨外软组织可见水肿。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
Case5: F 15Y
Case6: M 13Y
Case7: F 62Y (舌癌3年)
Case8: M 16Y
骨巨细胞瘤
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泉州市正骨医院 潘晓敏
概述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bone,GCT)是一种较常见、有局部复发和 侵袭性生长倾向、或有低度恶性潜能的骨 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2%。
病理
骨巨细胞瘤
肿瘤可见包膜,良性完整,恶性者破裂。其组织学特征是肿瘤是由单个核 细胞呈片状排列,和均匀分布的多核破骨巨细胞(曾命名为破骨细胞瘤)。
以往曾广泛使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Ⅰ-Ⅲ级),并认为Ⅰ级为良性,Ⅱ 级为交界性(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WHO推荐使用的骨巨细胞分类是:巨细胞瘤、侵袭性巨细胞瘤和恶性巨 细胞瘤。
CT值约20-70HU,可见低密度坏死,瘤内出血时可见液液平面。
3、肿瘤与松质骨的交界多清楚,无骨质增生、硬化。
骨 巨 细 胞 瘤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三、MRI表现:
1、多数肿瘤在MRI图像上边界清楚。 2、瘤体的信号是非特异性的,因此瘤常发生出血、 坏死及囊变,在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 区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在T2WI信号不均匀,呈 混杂信号。部分可见液-液平面。 3、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坏死、出血区 无强化。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是20-40岁(占65%),儿童及少年少 见。
男女之比为1.2:1。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部,即愈合后的骨 骺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 (三者占60%-70%),其他长骨和扁骨均可发生, 一般为单发,手部骨巨细胞瘤有18%为多发 。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偶有病理性骨折;肿 瘤浸润关节时,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发生于脊 柱者,可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 位于骶骨者,可出现骶区疼痛及大小便障碍等临 床症状。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一、X线表现: 好发于干骺愈合后的骨端,多呈膨胀性多房性偏心
骨巨细胞瘤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分型 根据骨破坏结构分: 1)溶骨型 2)多房或皂泡型 3)混合型
骨巨细胞瘤
好发年龄 好发部位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
分级
Ⅰ级为良性 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骨皮质膨胀变薄。 Ⅱ级为侵袭性 骨质破坏区局部边界模糊,局部骨皮质破
裂,局限性软组织肿块。 Ⅲ级为恶性⒓ 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大部分骨皮质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