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小肠
小肠功能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
小肠功能的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小肠位于腹腔内,整个腹腔均有分布。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
其中空、回肠被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合称系膜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小肠的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成人全长约5--7米。
小肠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人的小肠长约5~7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m2;食物在进入小肠内时已被初步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
这些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能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
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
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具有促进消化,消化营养物质,将剩余物推入大肠的功能。
《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也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液的功能的。
在中医也讲,从胃下来的精微物质会在小肠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候,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泌浊,将水谷化微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其中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属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上述说了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效,我们的营养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小肠在这里起到重要的作用。
胃主要是储存功能,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而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小肠,那么,如果小肠切除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实际上,小肠切除一部分也对人体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的,但是如果切除掉大部分的小肠,比如切除到70%的小肠,或者是小于1米的小肠存在,那么就会致命,营养维持不住,会导致严重的阴阳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组织胚胎学--器官组织学
器官组织学管状器官:胃、肠、子宫、血管等,内有较大腔隙。
特点:内为上皮,中为结缔组织与平滑肌,外多为浆膜.实质性器官:肝、肾、肌肉等,内无特定腔隙。
特点:由起主体作用的实质与结缔组织间质构成。
膜性器官:皮肤,覆盖于体腔内表面的浆膜。
特点:由上皮与其下的结缔组织构成。
一、毛细血管的组织结构血管的基本结构是单层内皮管,外包不同结构而名称不同。
毛细血管分布广泛,彼此互相连通成网。
管径细,直径7-9μm,一般可容纳1-2个红细胞通过。
体内有些部位无毛细血管分布,如表皮、软骨、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
1、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毛细血管由一层内皮细胞、基膜和周细胞构成。
内皮细胞扁平,核略向管腔突出。
内皮外为基膜,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周细胞为一种扁平多突起的细胞,核椭圆形,紧贴在毛细血管的管壁外,可能与毛细血管的损伤后再生有关。
2、毛细血管的分类(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基膜完整。
相邻内皮细胞彼此紧密相连,分布于肌组织、结缔组织、中枢神经、肺、消化器官、皮肤、胎盘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基膜完整。
内皮细胞无核的部分很薄,上有许多小孔,通透性比连续毛细血管大。
分布于胃肠黏膜、肾小球等处。
(3)血窦:也称不连续毛细血管,其管腔大、管壁薄,形状不规则,粗细不等。
内皮细胞有孔,相邻内皮不连续,有较宽的间隙,基膜不完整,甚至缺少。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内分泌腺等处。
二、动脉血管的组织结构由单层内皮管外包结缔组织与平滑肌构成,据管径的大小分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
大动脉是靠近心脏的动脉,如主动脉等;除大动脉外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血管都是中动脉;小动脉管径一般在1mm以下。
各种动脉管壁都有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
中动脉(1)内膜分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内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HE染色的切片上因管壁收缩,而呈红色波浪,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
组织学及胚胎学重点难点考试要点
1血睾屏障:血睾屏障组成包括毛细血管皮及其基膜、疏松结缔组织、生精小管界膜、支持细胞间的严密连接,其中严密连接是血睾屏障的主要构造。
2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雄激素不同时期不同作用。
胚胎发育时期:促进生殖管道以及生殖器的发育。
青春期以后:促进精子的形成和外生殖器和睾丸的成熟,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成年期:维持性功能、第二性征。
也可以分泌少量雌激素。
3上皮组织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有极性、无血管〔营养来自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分布广泛、功能多样。
4 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复层上皮。
5结缔组织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演化而来。
6结缔组织的特点:细胞数量少、间质多、无极性、血管丰富、神经兴旺。
7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及其功能:成纤维细胞〔当成纤维细胞静止时称为纤维细胞〕:这是疏结中最重要的细胞,嗜碱性。
胞质有较多的粗面质网以及高尔基复合体〔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旺盛〕成纤维细胞的分泌物构成了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
具有损伤修复功能〔如受伤时候增生形成肉芽组织〕。
可做趋化运动。
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
抗原提呈作用。
分泌功能,分泌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嗜酸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
肥大细胞:细胞充满嗜碱性且溶于水的颗粒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时,以胞吐方式大量释放颗粒物质,还可合成白三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响。
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9软骨组织的特点:无血管神经淋巴管、营养来自周围组织、形成同源细胞群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除了关节软骨外,其他软骨都附有软骨膜〔软骨膜层是成软骨细胞〕、软骨来自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
血细胞:红细胞:溶血〔输血错配血型红细胞破裂〕血影〔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常见三叶核。
2左重感,3右再障。
数量最多,活泼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来自同一个祖先,可分化为肥大细胞〕:几乎看不到细胞核。
小肠功能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
小肠功能的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小肠位于腹腔内,整个腹腔均有分布。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
其中空、回肠被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合称系膜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小肠的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成人全长约5--7米。
小肠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人的小肠长约5~7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m2;食物在进入小肠内时已被初步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
这些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能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
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
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具有促进消化,消化营养物质,将剩余物推入大肠的功能。
《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也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液的功能的。
在中医也讲,从胃下来的精微物质会在小肠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候,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泌浊,将水谷化微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其中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属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上述说了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效,我们的营养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小肠在这里起到重要的作用。
胃主要是储存功能,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而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小肠,那么,如果小肠切除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实际上,小肠切除一部分也对人体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的,但是如果切除掉大部分的小肠,比如切除到70%的小肠,或者是小于1米的小肠存在,那么就会致命,营养维持不住,会导致严重的阴阳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12章消化管
第12章消化管【学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的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管壁结构;了解消化管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主要学习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消化系统消化腺小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均开口于消化管腔大腺: 位于消化管壁外一、消化管的基本结构:从内向外,管壁分四层。
(一)粘膜: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两端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中段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富含小消化腺、血管和淋巴组织。
3、粘膜肌:薄层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
(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消化腺、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与粘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三)肌层: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为平滑肌。
多呈内环、外纵走向,肌层之间含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 纤维膜或浆膜(结缔组织外有间皮)。
二、口腔: (自学)(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内有小唾液腺,无粘膜肌。
(二)舌:表面覆有粘膜,内部为骨筋肌。
舌乳头:由舌背粘膜隆起形成,主要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味蕾:主要位于后两种舌乳头内,呈花蕾状,由味觉细胞(暗细胞、明细胞)和基细胞组成,为味觉感受器。
(三)牙:解剖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其组织结构包括: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包绕牙髓腔,由牙小管和间质(胶原原纤维及钙化基质)构成。
牙袖质:包于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由袖柱和轴柱间质构成,为人体内最硬的结构。
牙骨质:包于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其组织结构似骨组织。
牙髓:为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髓腔内。
牙周膜: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
骨膜及牙龈:包绕牙颈周围的口腔粘膜。
(四)咽:由粘膜、肌层(骨骼肌)和外膜(纤维膜)组成。
粘膜:口腔: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鼻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喉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三、食道特点:粘膜: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较厚,为纵行平滑肌。
动物医学《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知识点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第一单元概述第一节细胞动物体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间质对细胞起支持、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由一些起源形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体有4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执行特殊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由若干个功能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则构成系统。
一、细胞的构造一般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
细胞是有机代谢与执行的基本单位具有生物合成能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以细胞分裂、增殖、分化与凋亡来实现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1)细胞膜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多糖。
(2)细胞质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所以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前者只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蛋白质,后者是脂质合成的重要场所。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细胞核的附近,主要功能与细胞的分泌、溶酶体的形成及糖类的合成有关。
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与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及过氧化氢(H2O2)的形成有关中心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3)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染色体马64条,驴62条雌性动物体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动物的则为XY,家禽的染色体雌性为ZW,雄性为ZZ。
第三节解剖学的常用方位术语矢状面:通过动物体正中轴将动物体分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横断面:与动物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额面(水平面):额面是与地面平行且与矢状面的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第二单元骨骼第一节基本概念(1)骨膜外层为纤维层,富有胶原纤维束和血管、神经,并穿入骨质内,可固定骨膜。
内层疏松,为成骨层,含有大量细胞和少量纤维。
幼龄成骨层很发达,细胞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成长;到成年期成骨层逐渐萎缩,细胞转为静止状态,但它终生保持分化能力。
舍饲不同生长阶段山羊小肠组织学观察
采用 S S tt t s1 . n - y P S sai i 7 0 o ewa- sc
ANO VA软 件 进行 数据 统计 分 析 。
2 结 果
2 1 回肠 .
自然 生态 , 同时加 快经 济发 展 , 顺应 西部 大 开 发 战略 中
实施 的退 牧还 草 、 耕 还林 生 态恢 复工 程 , 退 乌拉 特 中 旗
关键 词 : 山羊 ; 小肠 ; 织形 态 学 组
近年 来 , 随着 人 们 对 山羊 绒 及 山羊 副 产 品 需 求 的 增加 , 使得 牧 区 山羊饲 养量 不 断增 加 , 致 有 限 的草 场 导
严 重超载 , 成草 场 沙化严 重 , 尘暴 肆虐 。为 了恢 复 造 沙
14 数 据 处 理 .
( P> 0 0 ) . 5 。
1 3 方法 .
2 1 5 外 纵行 肌 变化 ..
麓% 藕 瓴 ∞ -4 |0 |& 囊2o ' | 谚§ 鼍 ∞ | 蕊甏 警 蘩《 零 麓 鏊 l
统计 结 果 显 示 ( 表 1 : 饲 见 )舍
各 阶段 与放 牧 组 比较 , 差异 均 极 显 著 ( P<O 0 ) 舍 饲 .1 ; 3个 月 与舍 饲 6个 月 、 9个 月 比 较 , 异 极 显 著 ( 差 P< 0 0 ) 与 舍饲 1 .1 , 2个 月 比较 , 异 不 显 著 ( 差 P> 0 0 ) .5 ; 舍 饲 6个 月 与 舍 饲 9个 月 比 较 , 异 不 显 著 ( 差 P> 0 0 ) 与舍 饲 1 .5 , 2个 月 比较 , 异 极 显 著 ( 差 P< 0 O ) .1;
( P> O 0 ) . 5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仪 器 及 药 品 半 自动 切 片 机 ( 国 L I . 德 E TZ公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6)
1纹状缘:细胞游离面有大量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刷状缘:肾小管上皮细胞伸出的细小突出2 上皮组织特点:结构特点:a、大量细胞紧密排列,细胞间质少b、细胞呈明显的极性分布,分游离面与基底面和侧面,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c、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功能特点: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3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胞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4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5肌卫星细胞:扁平,有突起的,附着在肌纤维表面,具有干细胞的性质,参与肌纤维的修复6 肌质网:肌纤维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7 闰盘:(心肌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8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于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9 郎飞结:髓鞘呈节段包裹轴突,其间断部位,轴膜裸露,可发生膜电位变化,即此部位10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11网织红细胞:大量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
这些细胞内残留有部分12核糖体,有煌焦油蓝染色时呈细网状13骨单位:由5—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绕中央管共同构成,对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14同源细胞群:软骨中央,软骨细胞成群分布,它们都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15周细胞:在内皮和基膜间散在分布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的周细胞,其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的基底面16赫令体:轴突内的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样膨大,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17 味蕾:由3种细胞构成,长梭形的暗细胞和明细胞以及味蕾深部锥形的基细胞18 舌苔:舌面上的苔垢19 肠绒毛中轴:为细密的结缔组织,中央有1~2条较粗的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以盲段起始于肠绒毛的顶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汇成淋巴管20 绒毛:小肠特有结构,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21肝小叶:每个细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和肺泡22窦周隙:为肝血窦壁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23肝巨噬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表面有大量皱褶、微绒毛,以许多板状和丝状伪足附着在内皮上24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25 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26 滤过膜:由内皮细胞窗口、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组成27 垂体门脉系统:由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构成28 精子发生: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连续增殖分化过程。
人体组织解剖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上皮组织—被覆上皮单层柱状细胞:小肠上皮有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有杯形细胞,可分泌粘液,具有保护上皮的作用;主要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假复状纤毛上皮:杯形细胞,柱状细胞到达上皮游离面锥形细胞,梭形细胞位于基底面杯形细胞分泌粘液,湿润上皮和吸入的空气,并黏着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异物;借住纤毛的节律摆动,将含有灰尘和细菌的粘液向咽部推送;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内表面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外膜表面游离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其它: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滤泡、肾小管变移上皮:膀胱、输尿管※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体,这些结构表明成纤维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机能旺盛;成纤维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等;巨噬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小泡,含有吞噬体和吞饮小泡—1、具有吞噬作用,可以吞噬异物,细菌,衰老变性细胞;2、还有趋化性和定向运动性趋化性:指巨噬细胞可以沿着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定向移动3、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是一种递呈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电镜下区分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染色比成纤维细胞深胶原纤维: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纤维;H-E呈粉红色粗细不等;韧性大,抗拉力强,柔软易弯曲等特点;弹性纤维:新鲜时呈黄色,又称黄纤维弹性大,易拉长,除去外力后能复原;软骨同源细胞群:有着相同来源的一群细胞,之后可分化成不同的细胞,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最初来源于同一个细胞,称同源细胞群;骨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每个骨单位由1个中央管和数层围绕它的骨单位骨板组成;血细胞红细胞:贫血:红细胞少于300万/mm3,血红蛋白少于100g/l三种肌肉组织比较: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细胞:分为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两部分胞体:细胞膜—接受刺激产生以及传到神经冲动胞质: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组成主要功能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只存在于胞体和树突中,轴突中没有树突:有1个或多个树突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树突表面有大量的棘状短小突起,是形成突触的主要场所轴突:只有1个主要功能将神经冲动传离胞体至其他的神经元或胞器;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即突触小体,有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后部,细胞膜增厚,表面有不同的受体;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时,使突触小泡贴附在突触前膜上,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出;※神经纤维特点: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有轴膜进行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郞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第二章运动系统骨形态: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构造: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和血管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这种连结成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椎间盘:是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坚韧富有弹性,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两部分组成;起着弹性垫的作用;第三章循环系统小循环右心室---左心房:全身返回心的含CO2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个过程称小循环或肺循环;大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这个过程称大循环或者体循环;左肺动脉流静脉血,左肺静脉流动脉血微循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区分大动脉、中动脉和肌动脉大动脉:中膜厚,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发达---能承受较大的血压和维持连续的血流中动脉:管壁平滑肌丰富,又称肌性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有空毛细血管、血窦管径最细,分布最广,分支并且互相吻合成网状代谢旺盛处密集毛细血管的功能:选择性通透与物质交换合成和代谢活动抗血栓形成功能有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窗孔为物质交换的途径,一般有隔膜封闭,基膜完整分布于胃肠粘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心位置:2/3身体中线左侧,1/3身体中线右侧;外形:如倒置的圆锥体,分为心底,心尖,胸肋面和膈面;左右心房以房中隔相隔,左右心室以室中隔相隔; 心房与心室以房室瓣相隔;心腔构造:右心房:3个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有卵圆窝;右心室:右心室接受右心房来的血液,入口为右房室口三尖瓣,出口为肺动脉口;左心房:入口左、右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脉瓣与脉壁之间的腔隙称主动脉窦;心的传导: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呈狭长椭圆形,它发出节律的兴奋,是心脏的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第四章免疫系统不考第五章消化系统口腔:味蕾:卵圆形的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结构,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少数散在于软腭、会厌及咽部等位置;是味觉感受器;咽:咽淋巴环: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鄂扁桃体食管:三个狭窄处:食管与咽相续处,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膈的食管裂空处;胃:入口贲门接食管、出口幽门接十二指肠;分为四个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底腺:胃底腺分成3部,上端较短为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中断较长为体部,下端为底部;有5种细胞: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壁细胞:分泌盐酸胃酸;位于腺体颈部和体部;H-E显红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又称胃酶细胞位于腺体体部和底部;颈粘液细胞:多呈楔形夹于其他细胞之间;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皮:吸收细胞、杯形细胞、内分泌细胞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可以向肠腔分泌肠致活酶小肠绒毛是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是小肠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1、小肠黏膜形成大量的绒毛,绒毛上皮含吸收细胞,吸收细胞的游离面有大量的微绒毛,扩大小肠的吸收面积;2、微绒毛上的细胞衣是糖、脂、蛋白质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3、吸收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参与形成乳糜微粒;4、绒毛固有膜内有中央乳糜管,运输乳糜微粒;有孔毛细血管,运输水溶性物质;平滑肌,收缩是小肠绒毛变短,有利于淋巴和血的运输;大肠:三个特点:表面有三天与大肠纵轴平行的结肠带;由于结肠带短于肠管,使肠皱褶,形成结肠袋;结肠袋带附近有脂肪突起,称肠脂垂;消化腺:肝:肝的脏面有“H”形的三条沟,左右两天纵沟和一条横沟,横沟为肝门有肝管、肝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肝门管区: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区域,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肝细胞: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多角形腺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有一个至数个核仁,部分有双核;光镜下细胞内线粒体肝细胞进行活动的能量供应站,粗面内质网合成多种血浆蛋白,滑面内质网分布有许多酶,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如:糖原合成、脂类代谢、解毒作用等,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加工和胆汁排泌等细胞器发达;还富含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电镜下肝细胞按功能分成,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血窦面;细胞连结面油紧密连结、桥粒和缝隙连结等结构;胆小管面和血窦面有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有利于肝功能活动的进行;第六章呼吸系统喉:不成对的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成对的杓状软骨肺:右短左长肺的纵膈部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进出的地方;传导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再分支,管壁上有肺泡开口,称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出现了肺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呼吸部传导部变化趋势:肺泡上皮:有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Ⅰ型肺泡细胞:形成连续性上皮,参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Ⅱ型肺泡细胞:少量嵌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可增殖分化Ⅰ型肺泡细胞;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巨噬细胞等,维持细胞弹性;纵膈:位于胸腔内纵膈胸膜气-血屏障: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在小部分区域内有、连续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第七章泌尿系统肾的大体结构: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与集合小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毛细血管时,由于较高的内压,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隔膜滤入肾小囊腔中;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称为原尿,经过肾小管形成终尿肾小管:近端小管曲部、直部、细段、远端小管曲部、直部;各种肾小管的比较:肾小球旁器:球旁复合体:球旁细胞:细胞大,内有丰富分泌颗粒,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多---分泌肾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以促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进而促进远端小管吸收Na+,排除K+.同时伴有水的重吸收;致密斑:细胞排列紧密,基膜薄,基部有小分支突起伸长至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化学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Na+离子浓度,如果浓度低,则反馈给球旁细胞,促进其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和球内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信息传递功能第七章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管腔壁-----------------------------------------------------管腔中央卵巢:产生卵细胞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黄体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碰到精子----成熟卵细胞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内有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滤泡上皮细胞:内含丰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把从血液吸收来的氨基酸合成为甲状腺球蛋白前体以及溶酶体分解重吸收回的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生成四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和细胞基底部有质膜内褶扩大滤泡表面积,提高分泌甲状腺素的效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分泌过多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甲亢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平衡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调节糖代谢降低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网状带:主要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髓质肾上腺素去甲状腺素两者的作用都是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但是前者对心脏作用大,后者对血液作用大垂体:生长素由远侧部的嗜色细胞中的嗜酸性细胞分泌的;刺激骺软骨生在缺乏过多幼年侏儒症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垂体门脉系统:由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构成,是下丘脑和腺垂体功能的联系;下丘脑可分泌释放激素RH和释放抑制激素RIH;这些激素沿轴突输送到漏斗处,释放入初级毛细血管内,再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远侧部的次级毛细血管放出,调节远侧部的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从而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系统;腺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又可以调节相应的靶器官;下丘脑和垂体的相互关系:1、下丘脑、神经垂体、靶器官的联系下丘脑合成抗力尿素和催产素,沿下丘脑垂体束下行自神经部储存,在经血液到达靶器官调节肾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乳腺分泌,子宫收缩;神经垂体只是储存和释放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位置,两者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神经垂体是下丘脑的一部分;2、下丘脑、腺垂体、靶器官的联系下丘脑合成肽类激素抑制腺垂体细胞分泌激素,腺垂体释放的激素又控制靶器官的分泌功能;3、下丘脑和垂体反馈性调节靶器官分泌物或某种物质如血糖、血钙等的浓度变化,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内分泌腺与下丘脑的活动;第九章感觉视器:眼球:由前依次往后角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角膜+巩膜=纤维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血管膜角膜和巩膜交界—角膜缘角膜缘内侧有以巩膜静脉窦房水循环重要通路角膜和虹膜的夹角为前房角; 虹膜将房水分成前房和后房中间以瞳孔相连;视网膜分为视部和盲部虹膜部+睫状部视部和盲部的交界—锯齿缘视网膜后部中央有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中间有一凹陷—视盘凹陷生理性盲点视神经盘往后有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视觉最敏锐视网膜细胞:由外向内色素上皮细胞—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刺激—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不同色光的视色素--双极细胞连结视细胞和节细胞的中央神经元--节细胞神经元此外还有米勒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房水来源:从睫状体血液中渗出和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含少量蛋白质和无机盐作用:屈光作用、供给角膜和睫状体营养、维持眼压;循环:从睫状体分泌出后,经瞳孔从后房流向前房,然后从巩膜静脉窦汇入眼静脉;耳前庭蜗器:内耳为复杂的弯曲管道,称迷路,分为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和膜迷路;耳蜗内有螺旋器柯蒂氏器,是听觉感受器,由蜗管下方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分为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前庭前庭膜迷路内有两个膜性小囊称椭圆囊和球囊;在其壁上有局部黏膜增厚,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总称为位觉斑;由结缔组织、上皮和耳石膜组成;位觉斑是头部位置变动或机体作直线加速与减速运动的感受器;半规管内有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第十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常聚集在一起,在新鲜的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在大脑和小脑中的白质在皮质深处又称髓质;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似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灰质上有形态、大小各异的神经元,其胞体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核;脊髓: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表面有被膜和脑脊液包围;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在第一腰椎下缘L1~L2处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为终丝;成人脊髓约占椎管的2/3.形态:脊髓的表面有纵横的沟裂;在前正中线的纵裂宽而明显,称为前正中裂,在后正中线的纵沟浅而不明显,称为后正中沟;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将脊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半;脊髓两侧的前外侧有前外侧沟,有神经前根发出,后外侧有后外侧沟,有神经后根附着,前根含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含有感觉性的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其中枢突形成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和前根汇合为脊神经,由椎空穿出;脊髓全长有两个膨大点: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脊髓共31个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脊髓终止于第一腰椎下缘;功能:1、传导功能:脊髓的白质中的上行纤维束可以将来自身体各处的信息传递给脑,通过下行纤维束可以将脑发出的信息传递给脊髓灰质;白质起着连接脑与脊髓灰质的中间通路;2、反射功能:脊髓的灰质中有许多反射中枢,通过固有束、前根和后根共同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上行纤维束:由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反射性本体冲动感觉、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下肢的反射性本体冲动感觉、脊髓丘脑束传导温、痛和粗触觉薄束:传导躯体下部和下肢的感觉; 楔束:传导躯体上部和上肢的感觉;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将大脑皮质的冲动传导给运动神经,以支配躯干和四肢的运动红核脊髓束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运动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外形:腹侧面:1、延髓腹侧面有与脊髓相续的前正中裂;裂的两侧为一对纵行隆起,称锥体;在延髓和脊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内纤维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有一对椭圆隆起,称橄榄;橄榄和锥体之间有前外侧沟,舌下神经从这里发出;在橄榄后沟至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2、脑桥腹侧面宽阔膨隆,称基底部,基底部正中有一宽而浅的沟称基底沟;基底部横行的纤维向两侧延伸并变宽,形成小脑中脚,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之间有三叉神经;在脑桥下缘有延髓脑桥沟;内侧部有展神经发出,两端依次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发出;3、中脑腹侧面纵行的纤维隆起称大脑脚,大脑脚之间有动眼神经发出;背侧面:1、延髓背侧面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似脊髓,在正中沟的两侧,薄束和楔束向上延伸,分别隆起形成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楔束结节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下脚;2、中脑背侧部有两对隆起,上丘和下丘;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发出;绕大脑脚外侧伸向腹侧;内部结构: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上行纤维束与感觉有关,下行纤维束与运动有关;间脑:背侧丘脑:为一卵圆形灰质快,中间被第三脑室分隔,背侧为侧脑室底,外侧面与尾状核和内囊相接;腹侧前部接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段隆起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0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后核、腹中间核、腹前核、和部分丘脑前核;接受具有特定机能的上行纤维束,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定位和机能均比较明确;端脑: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内囊:投射纤维出入大脑半球时,经过背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豆状核的内侧;在此集中成一个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成内囊;内囊是一侧半球投射纤维出入大脑门户,损伤后可导致对侧半身感觉伤失、对侧偏瘫和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即三偏综合征;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前辐射;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束内囊膝:皮质核束;基底核: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机能定位: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少数位于右半球受损后产生“失语症”说话面肌运动区、听话听区、书写上肢肌运动区、阅读视区运动性语言中枢:也称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区此区受损,虽然说话的相关的肌肉未瘫痪,仍可发音,但并不会说话,称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也称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该区受损,听觉无障碍,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丧失对听觉性语言的理解能力,称感觉性失语症;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也称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受损后,手的书写功能无障碍,但不能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意愿,称失写症;视觉性语言中枢:也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39区此区受损,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含义,丧失阅读能力,称失读症;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颈丛,臂丛,胸神经前支,腰丛、骶丛;颈丛:由C1~C4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皮质: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肌支:膈神经臂丛:由C5~C8和T1前支组成从颈根部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再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胸神经前支:初T1加入臂丛、T12加入腰丛其余不构成丛,单独行于相应的肋间隙中,沿;肋骨下缘与肋间血管伴行,称肋间神经;腰丛:由T12前支的一部分,L1~L3前支,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股神经、闭孔神经骶丛:由L4的剩余部分和L5的前支组成的腰骶干、全部骶神经及尾神经的前支构成盆骨后壁前面坐骨神经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6展神经 7面神经 8前庭窝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交感副交感的比较;P322--323。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2、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3、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
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
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
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
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消化系统组织学考试题及答案
消化系统组织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浆膜:由间皮和其深面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薄膜。
能够分泌浆液。
2.皱襞:消化管壁的粘膜层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内,形成环行、纵行或不规则排列的皱褶,即为皱襞。
3.小肠绒毛:为小肠粘膜表面的细小的指状突起,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突出而成。
4.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主要由肝细胞组成,包括中央静脉、肝板(肝索)和肝血窦。
5.肝板:在中央静脉周围,由单层肝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平面上可称为肝索。
6.窦周隙: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7.肝门管区: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8.胰岛:为散在于胰外分泌部之间的内分泌细胞团,属于胰的内分泌部。
包括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可分泌胰岛素等多种激素。
二、填空题:1.消化管的管壁由内向外依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
2.食管的粘膜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食管的肌层在其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
3.胃粘膜表面可见许多针孔状小凹称胃小凹、,是胃腺的开口。
4.根据腺体所在部位的不同,胃腺可分为____贲门腺、幽门腺_______和____胃底腺_______。
5.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6.小肠绒毛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
7.小肠绒毛中轴为固有层,内有1-2条纵形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8.可扩大小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为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
9.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肝小叶,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中央静脉;肝细胞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称肝板;其间有肝血窦;相邻的肝细胞之间还有胆小管。
10.肝门管区位于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_和小叶间胆管_通过。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消化管(人卫版)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消化管(人卫版)组织胚胎学教案章节:第十一章消化管目的要求:掌握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小肠粘膜的结构。
了解食管的结构特点;大肠和阑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15 分钟)二、食管(10 分钟)三、胃(20 分钟)四、小肠(30 分钟)五、大肠(10 分钟)六、消化管的分泌性免疫系统(5 分钟)重点: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小肠粘膜的结构。
难点:主细胞和壁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时间15ˊ 教学内容第十一章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一)粘膜粘膜( mucosa)是消化管壁的最内层,也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
1.上皮:衬于消化管的腔面。
1 / 7胃和肠为单层柱状上皮,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口腔、食管和肛门等为复层扁平上皮,能适应摩擦,主要起保护作用。
2.固有层:位于上皮的深层,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有的部位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组织。
小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面隆起,形成很多指状突起,称肠绒毛,以扩大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
它们的收缩能改变粘膜的形状,协助吸收营养物质,促进血液和淋巴流动及腺体分泌物的排出。
(二)粘膜下层粘膜下层( submucosa)为疏松结缔组织,连结粘膜与肌层。
该层内含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并有粘膜下神经丛。
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粘膜下层内分别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三)肌层肌层( muscrlaris)位于粘膜下层的深层,较厚。
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处为骨胳肌外,其他均由平滑肌组成。
组织学消化器官
细胞分泌黏液,润滑,方便食物输送、消化、吸收。
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3个别组成。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和复层上皮。
固有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
和小型消化腺。
黏膜肌: 薄层平滑肌,普通内环行,外纵行。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6页
2 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丰富血管、淋 巴和黏膜下神经丛。含有小型消化腺。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63页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64页
简单小分子物质。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31页
(一)、肝 (二)、胰腺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32页
(一)肝
1、肝小叶 2、肝门管 3.门管区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33页
1.肝小叶(hepatic lobule)
是肝基础结构和功效单位, 呈多角 棱柱体, 长约2mm, 宽约1mm。小叶 之间以少许结缔组织分隔。肝小叶 中央有一条纵向行走中央静脉, 周围 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和肝血 窦。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18页
鱼类区分点:
①鱼类也有胃底腺,但只有胃酶细胞,无 盐酸细胞。
②有鱼类在固有膜和黏膜肌之间胶原纤维 束非常紧密地排成一个环,称谓坚固层。
②肌层仅有内环外纵两层,内层厚,外层 薄。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19页
3小肠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别, 全长6米, 有利于食物和消化酶充分接触, 小肠主要功效是完成 食物消化、吸收。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34页
组织学消化器官
第35页
(1)、 肝细胞
肝细胞体积较大, 直径20 m ~30 m, 呈多面体形。个别肝细胞 中含有2~3个核。血窦面和胆小管面 由发达微绒毛, 能增大细胞表面积。
组织学各论名词解释
组织学各论的名词解释血-胸腺屏障:是指胸腺内能阻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的屏障结构。
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血管周隙、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
其作用是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皱襞: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而形成。
作用是扩大管腔表面积。
小肠绒毛: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作用是扩大小肠表面积,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功能。
肝门管区: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内含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
由每一个细支气管连同以下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
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经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
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指血液流经肾血管球时,血浆内部分物质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经过的结构。
包括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功能是选择性地滤过血浆成分形成原尿。
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
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近血管极处的管壁平滑肌上皮样变,成为立方形上皮样细胞,胞质内含有肾素颗粒。
能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血-睾屏障: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的结构,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
该屏障一方面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和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另一方面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排卵时间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 14 天。
黄体:成熟卵泡排卵后,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
组织学小肠显微镜实验报告
组织学小肠显微镜实验报告小肠位于肛门和直肠之间,是消化道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体表最小的器官。
大肠由十二指肠、回肠道及降结肠组成。
小肠为一种特殊部位的空肠、回肠及结肠段,是消化道中最大的器官;胃起到营养作用,可与小胃相配合吸收营养;小肠段含水分和矿物质丰富。
大肠系构成人体内免疫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其中有大约10%—15%是恶性肿瘤。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非癌性腺癌(良性病变)和癌性腺癌(恶性病变)。
其主要病因为: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或食物过敏;环境因素对大肠的影响;饮食因素及滥用抗生素等综合作用引起。
临床表现可分为:①非癌性病变为非肉瘤样改变;②肿瘤性病变为肉瘤样改变;③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由感染、手术后所致。
一、小肠的解剖结构其主要功能是运送营养、排泄粪便、储存粪便及排泄。
小肠为空肠,与大肠相连,在人体内扮演着消化器官的角色。
空肠包含一层粘膜,下具有毛细胞,由粘膜层和浆膜层组成,在粘膜层中还有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以及粘液等血管组织。
小肠内含有肠系膜组织,包括肠系膜神经节,肠平滑肌以及肠粘膜上皮和上皮细胞;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组成,小肠上皮及神经纤维由小肠平滑肌和神经纤维组成。
小肠是体表最大的器官,由20多个器官组成。
其最大器官直径为1—4 cm。
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胃在小肠上段(空肠和回肠)内与十二指肠相通;小肠在回肠处(结肠)与降节段内与肠道内有神经纤维相连;小肠对血液的吸收和转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组织学分析小肠的病理变化小肠的正常组织以单层粘膜和网状纤维构成,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质地较脆,很少出血,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呈层状排列,多层细胞排列紧密,分布均匀,但有部分细胞为粘液性细胞。
粘液细胞和浆细胞在小肠粘膜表面上分布,具有粘液分泌功能。
结肠:又称“空肠”,是大肠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结肠壁中央。
其结构特点是内层结缔组织和平滑肌之间存在一层很薄的脂肪或肠壁的筋膜,且不与肠壁相通。
组织学与胚胎学切片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切片图
消化管
胃底部黏膜
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及颈黏液细胞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十 二 指 肠 黏 膜
十 二 指 肠 黏 膜 及 黏 膜 下 层 的 十 二 指 肠 腺
空肠
小肠绒毛
回 肠
消化腺
肝小叶,肝组织
肝组织
肝巨噬细胞
肝门管区
胰腺:外分泌部及胰岛
胰腺:胰岛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甲状腺滤泡
肾 上 腺 : 肾 上 腺 皮 质
zona fasciculate(SHUZ HUANGDAI)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 响
(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 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 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组织学——小肠
杯状细胞 (goblet cell) 图
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 泌粘液,润滑和保护。 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杯 状细胞逐渐增多。
杯状细胞
内分泌细胞
潘氏细胞 (Paneth cell) 图
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分泌防御素、溶菌酶, 杀灭肠道微生物。
肠腺
干细胞
位于腺的下半部。上皮 细胞的更新周期为3~6天
肠腺
上皮
为单层柱状。 绒毛部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 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
吸收细胞 (absorptive cell)
呈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
吸收细胞
缘,微绒毛,细胞衣,含
多种酶类,是消化吸收的
重要部位。
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吸收
脂肪(乳糜微粒)。相邻
细胞顶部有连接复合体。
粘膜
皱襞(plica) 粘膜+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
神经丛 淋巴组织
粘膜肌层 固有层 上皮
粘 膜
皱襞
腺
粘膜下层
肌层
外膜
肠绒毛 (intestinal villus)
上皮+固有层向肠腔突出
肠绒毛
环行皱襞和肠绒毛使小肠
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
面 部上皮下陷到固有层而成, 绒毛上皮和肠腺上皮相连
小 肠
(small intestine)
小肠功能
小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 位。 小肠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共同组成肠液, 肠液呈碱性,与胰液胆汁一起中和胃酸,并起润滑和保 护小肠粘膜作用。 小肠分泌的消化酶可以把食物最终分解为能够被人体吸 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小肠还能 够吸收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肠
(small intestine)
解剖与组胚教研室 侯敏
组成: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一、十二指肠(duodenum)
(一)、概述
(二)、位置与形态
后 面 观
前 面 观
(三)、分部
1、上部
十二指肠 上曲
十二指肠球
2、降部
十二指肠 下曲
十二指肠小乳头
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总管
主胰管
3、水平部
4、升部
十二指肠 空肠曲
十二指肠悬肌
十二指肠悬韧带 (Treitz韧带)
内容小结
分部
位置
形态
思考题
课堂反馈
1、 十二指肠分为哪几个部分? 2、什么是十二指肠悬韧带?有何临床 意义?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