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8潘先生在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8潘先生在难中
一、作者简介:
《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作品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
二、创作背景:
“五四”到“五卅”之间这段时间里,革命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当时社会状况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卑琐难堪的,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看不清前途,理想幻灭,彷徨于灰色人生中而不知所之。作者就在此社会生活基础上,描绘出了一个庸俗苟且、卑微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作品主要人物:潘先生、潘师母等。
三、文章内容简介:
小说以1924年江浙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小镇——让里的小学校长潘先生,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
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可正当他发出开学通知书之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写潘先生为了保住饭碗、讨得上司赏识,不顾安危回到让里以及战火逼近时,他又急着入红十字会等情节,表现出了潘先生习惯看上司眼色行事、懦弱、虚伪的性格特征。
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在这部分中,作品通过写潘先生仓惶躲难以及他明明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为了一己的生存,竟不惜充当军阀的吹鼓手等情
节,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1.潘先生的性格特征及形象意义。
(1)性格特征: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他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潘先生一切行动的准则就是保全自己,保全家。
作者把他放在1924年江浙军阀战争的背景中描写,从他一连串的保全自己的思想行为中,展示了他自私庸俗,稍有风险就张皇失措,暂得苟安,就兴高采烈,没有是非,没有原则,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当他一听到军阀要打仗时,就带着家人从江苏到上海的租界逃难,下火车时和家人冲散了,他立刻有家破人亡之感,马上流出了两滴眼泪,找到家人,租到旅馆,虽然是条件很差的旅馆,但随遇而安,并为一家人的生命得到保全而兴高采烈,要乐哉乐哉,陶陶酌一杯。到第二天早上,当他听到让里县教育局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他是小学校长,很是为难,虽然很为难,但他还是把家人留在上海的旅馆
里,自己立即又从上海赶了回去,目的是保全自己的职务。他回到家里,第一,就是查看家里,见一切如常,财产还保管的很好,就放下一半心。第二,他到学校起草给学生家长的通知,要照常开学,让家长送孩子来上学,通知中把教育的重要性说的是一天不可缺,其实家长送不送孩子来上学,他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这个通知可以博得教育局局长的欢心,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校长职务可以得到保全。第三,他到红十字会愿做会员,并且要把他学校的房屋作为收容妇女的收容所。他要了两面红十字会的旗子,说学校有两个门,每一个门挂一面,但是实际上他把一面插在了学校门口,另一面则插在了自己家的门口;同时还要了红十字会的徽章,自己带了一个,还给上海的家人要了三个,有了徽章就等于有了护身符,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家人,保全自己的财产,保全自己的职务等等。特别是最后,他写歌颂军阀的横福大字,更暴露出他为保全自己,而没有是非、没有原则的劣根性。
潘先生的保全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自私庸俗、没有原则是非、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是一种灰色的卑琐人生。
(2)作者通过潘先生形象,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这是这一形象的主要意义。
小阶级资产知识分子,他们和达官贵人相比,比上不足;他们和广大劳动人民相比,则是比下有余。他们过的是温饱型的小康生活,并且有一点点的资产家当,因此保全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自私庸俗的性格对这一阶层而言,是有一定典型性的。同时,潘先生保全自己的处
世态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军阀混战,战乱频甚,人们生命、财产处于朝不保夕,毫无保证的这种境况的黑暗现实。
2.《潘先生在难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茅盾评论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静、客观、写实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下分几点说明:
①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
作者对潘先生这样的人物是有是非褒贬态度的,但是在作品中决不表现主观评价和感受,而是客观的写实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作者的主观态度完全融汇在这客观的写实描写之中。如潘先生的自私庸俗,作者是否定的、是嘲讽的,但是作者却只是客观的描写潘先生的活动。潘先生为了保全自己去做红十字会会员,宣称学校的房子愿作为妇女收容所,办事处给了他一面红旗让他插在学校的校门里,他却要了两面,理由是学校有两个门;给他一个红十字会徽章,他却想再要几个,理由是徽章太小怕遗失。于是两面旗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并没有旗,而是挂在潘先生家的大门口了;要的几枚徽章一个自己配戴,其余的几个包裹好,藏在他的贴身口袋里,留给家人用。作者只是这样客观写实的描写潘先生的行动和心理,通过这种客观写实的行动和心理的描写,就把潘先生的自私庸俗以及作者对他的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