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中医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中医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a17a7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7.png)
中医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宝子们,家里有小宝贝的都知道,小儿腹泻可太让人心疼和头疼啦。
不过咱中医在这方面可有不少妙法呢。
咱先说说中医里的推拿吧。
这可是个超棒的绿色疗法哦。
比如说补脾经,就在小儿的拇指外侧,从指尖向指根方向推,就像给小宝贝的脾胃做按摩,让它更有力量去运化食物呢。
还有清大肠经,在食指桡侧缘,从虎口推向指尖,这就有助于把肠道里的积滞给清出去。
揉板门这个穴位也很重要,板门就在小儿手掌大鱼际的平面,揉一揉,就像在安抚小宝贝的肠胃。
通过这些推拿手法,能很好地调节小儿的肠胃功能,而且宝宝也不会觉得很痛苦,就像在做游戏一样。
再讲讲中药调理。
如果是因为受寒引起的腹泻,像小宝贝可能肚子着凉了,那可能会用到藿香正气散之类的方剂。
这藿香正气散里的藿香啊,就像个小卫士,能把寒湿之邪给赶跑,让宝宝的肠胃恢复温暖舒适。
要是因为吃多了积食引起的腹泻呢,保和丸就可能派上用场啦。
山楂、神曲、麦芽这些成分,就像是小清洁工,把宝宝肚子里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给清理干净,让肠胃重新正常运转。
不过中药可不能随便给宝宝吃哦,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大夫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开方。
还有艾灸这个好办法。
艾灸神阙穴,神阙就是咱们的肚脐啦。
在肚脐周围进行艾灸,就像给宝宝的小肚子点了个小火炉,能温阳散寒,对寒性的腹泻效果很不错呢。
但是艾灸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距离要合适,可不能烫伤了小宝贝娇嫩的皮肤哦。
另外,饮食上也得注意。
小儿腹泻的时候,就别给宝宝吃那些油腻、生冷的食物啦。
可以煮点小米粥,小米粥可是个好东西,养脾胃,就像给宝宝的肠胃穿上一件温暖的小毛衣。
还有山药,把山药蒸熟了给宝宝吃,也能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咱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啊,就是从各个方面去调理小宝贝的身体,让宝宝的肠胃健健康康的。
家长们也不用太担心,只要细心照顾,配合中医的这些方法,小宝贝很快就会好起来,又能活蹦乱跳啦。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https://img.taocdn.com/s3/m/f120e4d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7.png)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一、背景介绍秋季腹泻是指在秋季季节,小儿出现腹泻症状的一种常见儿科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对小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中医药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的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病因分析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物原因:秋季食物较为丰富,小儿可能贪吃生冷食物、垃圾食品等,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腹泻。
2.气候原因: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容易造成小儿肠道保护屏障减弱,感染病原体引发腹泻。
3.情绪原因:秋季是小儿进入新学期的时间,可能面临学习压力、情绪波动等,影响肠胃功能,引发腹泻。
三、辨证施治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主要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进行,下面将介绍不同证型的辨证施治方法。
1. 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为腹泻不止,大便黄色且稀,腹部胀满,食欲不振。
该证型多见于小儿秋季进食不规律、偏食生冷食物等原因引起的脾胃功能不全。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调理脾胃功能。
常用方药: - 陈皮生姜汤:陈皮、生姜各10克,煎服。
- 生脉散:黄芪、白术、党参、甘草、生地等药材,炮制后研末,加入蜂蜜调服。
2. 肝胆湿热型症状表现为腹泻黄色带绿,大便臭秽,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腻。
该证型多见于小儿秋季饮食不洁或食用过多辛辣刺激食物引起的湿热腹泻。
治疗原则:清湿泻火,疏肝理气。
常用方药: - 鲜栀子汤:鲜栀子12克,生苡仁10克,煎服。
- 柴胡疏肝散:柴胡、黄芩、枳壳、升麻等药材,煎水冲服。
3. 胃寒侵袭型症状表现为腹泻清稀,大便伴有腹痛,腹部感觉寒冷,恶寒喜暖,舌苔白,苔薄而滑。
该证型多见于小儿秋季进食寒凉食物、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胃寒。
治疗原则:暖胃散寒,调理脾胃阳气。
常用方药: - 小建中汤:干姜6克,吴茱萸6克,煎服。
- 四君子丸: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材,研末制成丸剂,口服。
四、预防护理除了中医辨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做好以下预防护理工作,以降低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生率:1.饮食均衡:合理安排小儿饮食,避免贪吃生冷食物和垃圾食品。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几点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几点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14d9d213169a4517723a318.png)
方药 : 党参 、 茯苓 、 白术 、 山药 、 陈皮 、 木香 、
薏 苡 仁 、 内金 、 石 脂 、 草 。 鸡 赤 甘 脾 肾阳 虚 型
振 , 有溢乳 或呕吐 , 偶 大便次数增 多, 但每 次大便量不 多 , 薄或 带水 , 稀 成黄 色 或黄 绿色 , 酸味 , 有 常见 白色或 黄 白色 奶瓣 和 泡沫 。无水及全身 中毒症状 , 多在数 日内 痊愈 。重型腹泻常急性起病 , 也可 由轻型
症见大便酸 臭或 如败 卵 , 腹部 胀满 , 雾 化 吸入 是 目前 治 疗 咽 炎 局 部 用 药 的常用 方法 , 通过 雾化 器 将药 物 和水
加 速 了 疾 病 的 恢 复 过 程 。 通 过 自拟 芩
第 6版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0 4, 北 人 20
l 0. 5
剂所 产生 的耐 药性 和不 良反 应 , 疗效 其 明显 优 于西 药 , 全 性 高 , 有 临 床应 安 具
用价 值 。
2 王德 鉴. 中医耳鼻 喉 口腔 科学. 京 : 民 北 人 卫生出版社 ,94,1 . 19 4 6
3 阴健 , 力 弓. 郭 中药 现 代药 理 与 临床 应 用
丹 清 活 汤雾 化 治 疗 与 西 药 雾 化 治疗 的
分 超 声 雾 化 成雾 状 颗 粒 , 口腔 、 经 咽部 和呼 吸道 吸 入 , 因而药 物可 以从 黏 膜下
直 接 吸收 入 组 织 内 而 发 挥 功效 。雾
对比, 证实 自拟 芩丹 清活 汤雾 化 治 疗对 慢性 咽炎 的治 疗起 效快 , 且无 西 药 雾化
1 田勇 泉 , 爱 华 . 鼻 咽 喉 头 颈 外 科 学 孙 耳
4 张慧燕. 于 中药喷雾 剂质量标 准如何 完 关 善的探讨 . 中国药品标 准 ,0 4, 4)2 20 5( :2—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8dbfc3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0.png)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be9353b43323968011c922f.png)
lDL。R I i |Sl | MI R H | IA. C E C E | j | | E A
d 腹 泻 病 的 中 医 治 疗 东 金 乡 2 2 0 ) 山 7 2 0
多为热邪 ; 舌淡胖边有齿 痕者 为伤 阳, 舌红绛 而十者为伤 阴。《 幼 幼集成 ・ 泄泻 证治》中说 : 凡 暴 注下逼 属火 , “ 水液 澄 清属寒 ; 老
黄 色 属 心 脾 肺 实 热 , 清 解 ; 黄 色属 虚 热 , 调 补 ; 色 属 寒 , 宜 淡 宜 青 宜
腐熟 , 化气化m , 而 以行 营 , 饮 食 失 节 , 居 不 时 , 致 脾 胃受 若 起 以 伤 , 水反为湿 , 反 为滞 , 华 之气 , 能输化 , 致会 污下 降 , 则 谷 精 不 乃 而泻 利 作 矣 ” 。其 常 见 的 病 因有 四方 面 。
合 污 而 下 , 为 泄 泻 。 故 小 儿 泄 泻 与 时 令 气 候 的 变 化 , 着 密 切 则 有 的关 系 。 外 感 风 、 、 、 均 可 致 病 。 盖 脾 喜 燥 而 恶 湿 , 易 伤 寒 暑 湿 湿
脾 , 以有 “ 多 成 五 泄 ” 说 。 故 泄 泻 虽 有 多 种 不 同 因 素 , 未 所 湿 之 但
本病表现 , 轻重悬殊 。轻者便次不 多 , 便溏如糊状 或如 蛋花 , 身热 不甚 或不 发热 , 呕 吐 , 无 能进 食 , 神 尚好 。重者 则 便次 频 精
繁 , E可 达 十 多 次 或 数 十 次 以上 , 伴 呕 吐 、 热 、 神 萎 靡 , 每 l 多 发 精 或 烦躁不 安 ,l 不止 , 或眼眶 凹陷 , 量 减少 , V渴 甚 尿 四肢 不 温 , 胀 、 腹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81cdee4aeaad1f346933fdc.png)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4b4d2e1551810a6f52486c3.png)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摘要: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
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1-02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症包括风寒,湿热和伤食。
其中风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气候影响比如着凉引发的腹泻,伤食就是指的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问题。
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其中肾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凌晨起夜的五更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2例,男78例,女84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7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33例,占78.4%;其他季节29例,占21.6%;162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
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https://img.taocdn.com/s3/m/4bd9ecc1ccbff121dc368361.png)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机】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足,感受外邪,或乳食不当,调护不当。
久病久泻,致使宿食停滞,损伤脾胃阳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中阳之气下陷而为泄泻。
2.西医病因病机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气候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其次为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失调常引起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毒感染则以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为主要病因,其他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
原虫感染如肠滴虫及肠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消化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在因素主要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气候因素,如寒冷使腹部受凉,肠蠕动亢进。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一般仅有腹泻症状,一日数次或十余次。
2.中等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重,常伴轻至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腹泻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多,常有呕吐,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9b369c3a76e58fafbb0032c.png)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中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7effbb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3.png)
中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一天之内反复的上卫生间,且每次大便的“量”以及其中的“含水量”都有所增加,而这则说明个体发生腹泻。
顾名思义,小儿腹泻则指的是小儿(年龄处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天排便的次数超过了其日排便习惯的次数。
简单的来说,就是小儿某天排便的次数明显比往日多,且大便呈现为稀便或者是水便,那么则意味着小儿发生了腹泻。
西医学认为小儿腹泻是由细菌、寄生虫以及真菌等多病原或者是肠外道感染、天气或者喂养不当等多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是各大医院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
与西医学有所不同,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小儿外感受邪、饮食不当(不洁)、存在脾胃问题等原因所导致。
但主要病因还是认为患儿由于自身脾胃虚弱所引发腹泻,进而导致患儿体内脾胃以及大肠等部位发生病变。
众所周知,本身婴幼儿的肠胃就非常脆弱,一旦脾胃出现问题,那么则会导致患儿出现乳哺不消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溢乳或者是呕吐等情况。
对于小儿腹泻,我国中医学可谓是有着悠久历史,那么本文则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认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小儿腹泻的病因在相关中医文献书籍记载中显示,导致小儿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点:外感受邪。
其中所讲到的“邪”则指的是可以对人体身心造成伤害的外界事物,在中医学上“邪”特指为风、寒、暑、湿、燥等等。
刚刚已经向大家讲到过了婴幼儿肠胃非常脆弱,其肠胃以及脏腑功能尚未完善,处于一个“幼稚”状态,因此很容易被风、寒、暑、湿、燥等外邪所入侵,例如在日常沐浴或者着衣服的时候受风,进而导致冷风入侵,导致脾胃受外邪所困,脾胃功能有所下降,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症,例如腹泻便稀以及脉沉无力等。
情况严重的患儿则会导致虚脱,威胁到生命安全。
第二点:饮食所伤。
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可以得到明示。
简单的来说就是由于患儿食用过多的辛冷、不干净或者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从而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发腹泻。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eff7e0584254b35effd34c0.png)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发表时间:2011-06-15T14:13:41.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綦艳玲[导读]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长期以来危害儿童健康。
綦艳玲 (黑龙江省讷河市中医院 161300)【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415-02【关键词】小儿腹泻治疗中医学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长期以来危害儿童健康。
腹泻病在中国小儿中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中医界在治疗小儿腹泻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较好的效果。
1 病因病机中医称腹泻病为”泄泻” ,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
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年龄愈小, 发病率愈高。
本病四时均可发生, 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冬季亦可发生, 且往往引起流行。
小儿脾胃薄弱,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 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发病之后, 易耗伤气液, 如治疗失当, 可转成慢性, 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等危重变证,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
迁延不愈者, 可引起营养不良, 影响生长发育, 成为疳证。
故小儿泄泻在临床上较成人为多见, 其症状的表现亦较成人为复杂, 预后亦比成人为严重。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 以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
其主要的病变在于脾胃, 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 如脾胃受病, 则饮食入胃, 水谷不化, 精微不布, 合污而下, 致成泄泻。
故!景岳全书?泄泻# 说: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 脾健胃和, 则水谷腐熟, 而化气化血, 以行营卫, 若饮食失节, 起居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 不能输化, 乃致会污下降, 而泻利作矣。
其常见的病因有四方面。
1.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脆嫩, 卫外不固, 易为外邪所侵。
小儿腹泻的中医调理
![小儿腹泻的中医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5166fbb9f3f90f76c61b7a.png)
孩子腹泻时的护理要点
1、首先要防止宝宝脱水,腹泻容易导致大量的水分及电解质的流 失,严重脱水可能会导致死亡。 2、其次一定不能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轮状病毒并无药效,还可 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后果。 3、再者要做好臀部护理,宝宝腹泻后红屁股很容易找上门;宝宝 腹泻后最好用淋浴的方式冲洗干净,并用毛巾吸干水分,抹上护 臀膏,保持臀部的干燥。 (如果已经有红屁股,可涂抹一些鞣酸软膏或金霉素鱼肝油。) 4、对于宝宝的个人用品,要清洁干净并且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爸妈在护理宝宝前后,都要认真做好清洁工作。 5、要避免宝宝腹部再次受凉,可用热水袋对宝宝腹部进行热敷, 或揉一揉宝宝的肚子以缓解疼痛。 6、要记录宝宝大便的情况,包括次数、颜色、性质等,如果后续 需要就医,能够方便医生更好的判断宝宝的病情。
小儿常见疾病
腹泻
小儿腹泻
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 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发病为多。久泻迁延不 愈者,则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和发育;重症患儿还 可以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 至危及生命,故临诊务必注意。
寒湿泄
腹泻类型一
临床表现症状:有受寒史,如紫菜汤色,色淡不臭, 腹痛肠鸣,或兼有恶寒发热,泄后痛减,身不热,无 汗,大便伴有泡沫,苔薄白或白腻。 病机分析:外邪寒邪伤人,肠胃功能失调,均能 使人发生腹泻。
组方: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 用法:将炒热的药包放脐上,热熨斗熨之, 逼药气入腹。
五倍子15克,枯矾10克,黄腊30克,先将前 二药研细,再合黄腊熬成膏,每用5克敷脐中, 外用热水袋热熨。
穴 名:止泻(任脉上, 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 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58c9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a.png)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233b763561252d380eb6ee6.png)
治法 : 健脾止泻 , 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物 , 以健脾理气
化湿。
方药 : 加味参苓 白术散 , 党参 1 炒 白术 5g茯苓 1 、 0 、 0g
怀 山药 1 - 薏苡仁 1 、 白扁豆 1 、 0g炒 , Og 炒 0g 陈皮 3g砂仁 5g 、 、
乌梅 1 、 0g炙甘草 1 。如见久泻不止 , 0g 加赤石脂 5g以固肠止
3 评 判 标 准
茯苓 1 、 0g黄连 3 、 半夏 5g 陈皮 5g g 、 。如腹痛 较剧 及气胀者 , 用大黄粉 , 以助通便。2 0例。
22 风寒 泻 . 泄 泻清稀 , 甚则 如水样 , 闷食少 , 脘 腹痛 肠 鸣。或兼外感风寒 , 则恶寒 、 发热、 头痛 、 肢体酸痛 , 舌苔 白或 白 腻, 脉濡缓 , 指纹淡红。
深黄而臭 , 或见少许黏液 , 腹部时感疼痛 , 食欲不振 , 肢体倦怠 ,
发热或不发热 , 口渴 , 小便短黄 , 舌苔 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紫 。 治法 : 清热利湿 , 主要采用清利药物 , 以解表清热利湿 。
【】 刘耀东 , 1 l 王敬华 , 丽萍 , . 孙 等 浅谈脾 胃与脑 中风 的关系叨. 光明 中
小儿腹泻属 中医学“ 泻” 泄 的范畴 , 是儿科 常见 的消化道疾
病, 以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 至泻 出如水样为 甚
泻; 腹痛加木香 5g 理气止 痛 ; 而无夹杂积滞者 , 大便稀或完谷
不化者 , 加干姜 以温 中散寒。2 例 。 8 25 脾肾 阳虚 . 证见久泻 不止 , 食入 即泻 , 质清稀 , 粪 完 谷不化 , 或见脱肛 , 形寒肢 冷 , 面色 白 , 精神萎靡 , 睡时露睛 , 舌 淡苔 白, 脉细弱 , 指纹淡 。 治法 : 温补脾肾 , 固涩止泻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768aebda45177232e60a21d.png)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
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滿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
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
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874acbd5bbfd0a7956734f.png)
小 儿腹泻是 l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现 多 样 , 变 迅 速 。 多 表 转 中 医 药对 本病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独 到 的认 识 及不 可 替 代 的 治 疗 优
势 , 将 就 近 年 部 分 名 中 医 对 本 病 的 治 疗 经 验 和 思 路 探 析 总 现
消 食 导 滞 ; 胃 虚 弱 症见 大 便 清 稀 , 有 完 谷 不 化 , 后 即 泄 , 脾 伴 食 小便如常 , 神倦 怠 , 精 四肢 无 力 , 色 萎 黄 , 卧 露 睛 , 纹 淡 面 睡 指 红 隐 隐 , 象 虚 软 无 力 , 以上 方 加 炒 扁 豆 、 山 药 等 以 健 脾 脉 治 炒 止 泻 、 胃 生 津 。 若 伴 有 四 肢 厥 逆 、 便 清 长 等 脾 肾 阳 虚 之 益 小 象 , 用 熟 附 片 、 姜 、 骨 脂 、 肉 豆 蔻 以 温 补 阳 气 、 脾 止 加 炮 补 煨 健 泻 。 史 正 刚 总 结 出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基 础 方 : 麻 8 g 葛 升 , 根 8 , 药 8g 苍 术 8 , 前 草 8 , 山楂 8 , 榴 皮 8g 赤 山 g , 车 g 焦 g 石 g ,
・1 3 0 1・
名 中 医 辨 治 小 儿 腹 泻 的 经 验 及 思 路 探 析
马 建 良
( 南省 开封 市妇 幼保健 院 , 南 开封 45 0 河 河 7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料配方:砂仁10克,猪肚子1000克,花椒、胡椒末、葱白、生姜各适量
操 作:将猪肚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刮去内膜,放入砂锅中加水加花椒、生姜、葱白煮熟后,捞起猪肚晾冷切条,再将原汁烧开下肚条、砂仁、胡椒末、味精等,文火炖煮20分钟即成。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功 效:发表散寒,温中通阳
用 法:趁热服食,每日2次
3)湿热型
表 现: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每日数次或数十次,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肛门灼热,伴湿热之象,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苔黄腻。
治 法:疏风散热
取 穴: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揉外劳宫30次
参考方剂:藿香正气散
功效:解表和中 理气化湿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蕴热不退,午后热重等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注:(1)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腹部,顺时针摩腹待药物吸收,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5分钟
(2)将糖液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内摊平,稍冷,即用刀划成条,再划成小块即成。
功 效:健脾止泻。 适应久泻、久痢等症。
用 法:每日3次,每次3块,连服数日
5)寒湿型
表 现:大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较淡,可伴有少量黏液,无臭气,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 饮,腹满。舌苔白腻,脉弱无力。
(3)泡澡治疗时间为20分钟左右。
注:若患儿肛周潮湿,可用六一散擦其部位;若肛周出现糜烂,可用止疮膏擦其部位
调护:1、在推拿过程中,应注意护理。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吃不洁食物,注意保护腹部,勿使受凉,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勤换尿布。
2、本病推拿治疗有效,但并不排除其他疗法,特别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出现脱水和中毒症状时,更应及时静脉输液等治疗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毒性肠炎等病症。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
(一)穴位疗法:
通用取穴:推上七节骨200次;揉板门200次;补脾经200次;补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摩腹200 次
8)脾肾阳虚型
表 现: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口淡无味,食后腹胀,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病 机:脾肾阳虚 命门火衰
治 法:补脾温肾
取 穴:推三关200次;补肾经200次;揉小天心200次;揉二马200次;捏脊5遍
取 穴:揉涌泉200次;揉二马200次,摩腹200次,擦八髎100次
参考方剂:连梅汤
功效:清热养阴
主治:《温病条辨》治暑热伤阴而致的口渴引饮,及筋脉失濡养四肢麻痹等
组成:黄连6 阿胶9 生地9 乌梅9 麦门冬9
功 效:醒脾暖胃
用 法:空腹随量食
7)暴泻伤阳型
表 现: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微沉细
病 机:久泻不止 伤及脾肾 阳气欲脱
1)伤食型:
表 现: 脘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则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口淡无味,饮食少思, 食后腹胀,口臭纳呆,恶心呕吐。舌质红,苔厚腻或黄腻,脉实有力。
病 机: 食积中焦 气机不畅 运化失职
治 法: 消食导滞
取 穴: 摩腹200次
食物调理:鲫鱼羹
用料配方:荜茇、缩砂仁、陈皮、胡椒、泡辣椒各10克,大鲫鱼1000克,大蒜两头,葱、食盐、酱油、菜油各适量
操 作:将鲫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在鱼腹内装入陈皮、缩砂仁、荜茇、大蒜、泡辣椒、葱、食盐、酱油、胡椒。在锅内放入菜油烧开将鲫鱼放入锅内烧熟,在加入水适量。炖成羹即成。
食物调理:栗子糊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功 效:宽中下气,消积导滞
用 法:空腹食,每日2次
2)风寒型:
表 现:泄泻清稀,大便色淡,泡沫较多,臭气不甚,肠鸣腹泻腹痛,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浮濡细或滑而有力。
病 机:风寒外感 寒客胃肠 运化失司
食物调理:莙荙菜粥
用料配方:莙荙菜(鲜者)400克,粳米50克
操 作:夏季取莙荙菜(鲜者)与粳米煮粥
功 效:清热解毒
用 法:任意服食
4)脾虚型
表 现: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食后作泻,色 淡不臭,时轻时重,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微腻,脉虚弱。
参考方剂:保和丸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丹溪心法》治食积胃肠
组成:神曲9 山楂9 茯苓9 半夏9 陈皮9 连翘9 莱菔子9
食物调理:大米胡萝卜粥
用料配方:胡萝卜250克,粳米50克。
操 作:将胡白术9 桔梗6 山药9 甘草9 白扁豆9 莲肉9 砂仁6 苡仁9
食物调理:桂圆橘饼糖
用料配方:橘饼100克,桂圆肉100克,白糖500克
操 作:(1)将白糖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煎熬至稠时,加橘饼、桂圆肉末,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筷子挑起糖液呈丝状时,停火。
用 法:喝汤吃肚
6)暴泄伤阴型
表 现: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混浊,小便短小,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舌绛无苔或有芒刺,脉细数
病 机:泄泻日久 阴液受损 阴液欲脱
治 法:酸甘敛阴
功 效:清热利湿
用 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食,连服数日
病 机:湿热蕴结 传化失司 下注大肠
治 法:清热利湿
取 穴:揉小天心
参考方剂:葛根芩连汤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伤寒论》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
组成:葛根12 黄芩9 黄连6 灸甘草9
病 机:寒湿困脾 水谷不分
治 法:温化寒湿 健脾分清
取 穴: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200次;补肾经200次
参考方剂:理中汤加味
功效:益气健脾 温中祛寒
主治:《伤寒论》治太阴病子利不渴;中寒霍乱等
组成:人参9 白术9 干姜9 甘草9
(2) 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七节骨处,往上推200次左右
(3)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萁门处,往上推200次左右
(二)中药泡澡疗法
(1)木瓜 白头翁 秦皮 小茴香 各30克
(2)熬成的中药水取适量加入到热水中泡洗身体,且浸没到肚脐以下。
3、平时可服用马齿苋山楂粥
用料配方:新鲜马齿苋250克,山楂25克,粳米100克
操 作:(1)把马齿苋洗净切碎,山楂洗净去核,备用。
(2)粳米淘净,用大火煮沸投入山楂,改为小火煮至米开花,投入马齿苋,再煮沸即成
病 机:脾胃阳虚 清阳不升 运化失职
治 法:健脾益气
取 穴:补脾经200次;摩腹200次;捏脊5遍
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
功效:补气健脾 渗湿和胃
主治:《和剂局方》治四肢无力,胸脘痞满,饮食少进,脉缓弱等
参考方剂:附子理中汤
功效:温阳散寒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而制的呕吐泻利,脘腹绞痛,腹中雷鸣,霍乱
组成:附子9 干姜9 人参30 白术9 甘草6
食物调理:栗子糊
治 法:温阳救逆
取 穴:摩腹200次;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200次;捏脊5遍
参考方剂:参附龙牡汤
功效:回阳敛汗
主治:《验方》治阳虚脱汗症
组成:人参9 附子9 生姜9 大枣9
组成:藿香9 苏叶9 白芷9 桔梗9 白术9 厚朴9 半夏9 大腹皮9 茯苓9 陈皮6 甘草9生姜9 大枣12
食物调理:葱白粥
用料配方:肥大葱白适量,糯米60克,生姜5片,米醋5毫升
操 作:将葱白切成3厘米长的段(5段),再同糯米、生姜共煮粥,粥熟加米醋,稍煮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