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中医辩证治疗

合集下载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 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泄泻的辨证与治疗

泄泻的辨证与治疗

22保 健医疗保健2019.05周满茹中医所说的“泄泻”,泛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的一种病症。

古人将大便溏泻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多是由湿邪过胜,留聚肠道和脾胃升降功能发生障碍,运化失职所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

其病因有多种。

感受外邪泄泻。

有的是感受寒湿或风寒,症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少食,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呕吐。

治宜采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之法,用藿香正气散为主调之。

方用藿香解表祛湿和胃为主药;紫苏、白芷发散风寒,陈皮、厚朴行气祛湿、宽中,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共为辅药;茯苓、苍术健脾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奏解表、化湿、和中之功效。

有的是感受湿热或暑湿,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

治宜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选葛根芩连汤治之。

方用葛根为主药,清热解表,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痢;辅以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药,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还有一种为饮食停滞泄泻。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胀,不思饮食。

治宜采用消食导滞之法,方药选用保和丸调之。

方用山楂消食化积,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主药;辅以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麦芽消乳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宽利胸膈,四药合用,可消各种饮食之积;佐以陈皮、半夏行气导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利脾,连翘清热散结,共奏消积和胃、清热利湿之功。

《古今医鉴》在保和丸处方的基础上,增减化裁为“越鞠保和丸”,方中增加黄芩、黄连、木香、当归、白术等药味,进一步增强和胃化滞的功效。

再有一种为脾胃虚弱泄泻。

症见大便溏薄,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

治宜采用益气健脾之法,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调之。

方用党参、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甘草益气和中,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醒脾;以桔梗为使,宣肺,载药上行,共奏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功。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治疗
? |一| 。l| | ≥ 1 一 | 。 l . | 1 _ I | 0 t |
lDL。R I i |Sl | MI R H | IA. C E C E | j | | E A
d 腹 泻 病 的 中 医 治 疗 东 金 乡 2 2 0 ) 山 7 2 0
多为热邪 ; 舌淡胖边有齿 痕者 为伤 阳, 舌红绛 而十者为伤 阴。《 幼 幼集成 ・ 泄泻 证治》中说 : 凡 暴 注下逼 属火 , “ 水液 澄 清属寒 ; 老
黄 色 属 心 脾 肺 实 热 , 清 解 ; 黄 色属 虚 热 , 调 补 ; 色 属 寒 , 宜 淡 宜 青 宜
腐熟 , 化气化m , 而 以行 营 , 饮 食 失 节 , 居 不 时 , 致 脾 胃受 若 起 以 伤 , 水反为湿 , 反 为滞 , 华 之气 , 能输化 , 致会 污下 降 , 则 谷 精 不 乃 而泻 利 作 矣 ” 。其 常 见 的 病 因有 四方 面 。
合 污 而 下 , 为 泄 泻 。 故 小 儿 泄 泻 与 时 令 气 候 的 变 化 , 着 密 切 则 有 的关 系 。 外 感 风 、 、 、 均 可 致 病 。 盖 脾 喜 燥 而 恶 湿 , 易 伤 寒 暑 湿 湿
脾 , 以有 “ 多 成 五 泄 ” 说 。 故 泄 泻 虽 有 多 种 不 同 因 素 , 未 所 湿 之 但
本病表现 , 轻重悬殊 。轻者便次不 多 , 便溏如糊状 或如 蛋花 , 身热 不甚 或不 发热 , 呕 吐 , 无 能进 食 , 神 尚好 。重者 则 便次 频 精
繁 , E可 达 十 多 次 或 数 十 次 以上 , 伴 呕 吐 、 热 、 神 萎 靡 , 每 l 多 发 精 或 烦躁不 安 ,l 不止 , 或眼眶 凹陷 , 量 减少 , V渴 甚 尿 四肢 不 温 , 胀 、 腹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硫酸蔗糖阴离 子复 合物 , 胃黏 膜 的蛋 白质 络合 形成 保护 与 膜, 覆盖于溃疡表面 , 而阻止 胃蛋 白酶、 从 胃酸及胆汁酸 的侵 蚀, 以利于黏膜再生及溃疡愈合 ; 雷尼 替丁抑酸 , 进溃疡愈 促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摘要: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

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1-02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症包括风寒,湿热和伤食。

其中风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气候影响比如着凉引发的腹泻,伤食就是指的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问题。

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其中肾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凌晨起夜的五更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2例,男78例,女84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7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33例,占78.4%;其他季节29例,占21.6%;162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

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辨证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辨证推拿治疗小儿腹泻

20 0 9年
第2 7卷
第 1 总第 19 ) 期( 1期
3 7
复正常 , 黄色香蕉软便 。随访 1 月未复发 。 病列 2 赵某 , 性 , , 女 8个月 。腹泻 3天 , 大便 1 O 余 次 , 花 样 , 酸 臭 , 便 少 , 前 哭 闹 , 温 蛋 为 小 便 体 3 . , 少 呕吐 , 寐不 安 , 周红 , 度脱 水貌 。 8℃ 食 2 夜 肛 轻 便 常规 : 水样便 , 白细胞 ( + ; 状病毒 ( ) 诊为湿 + )轮 +。 热泻 ( 即轮状病 毒感染 性腹泻 ) 。推拿取穴 : 脾 、 补 清
( 稿 日期 : 0 8 0 — 1 收 20-7 2 )
辨 证 推 拿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胡沛铎 , 郭春 华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 中医医院, 新疆
关键词 推拿 ; 脾虚泻; 湿热泻( 轮状病毒感染 )
乌鲁木齐
80 0 ) 3 00
推拿 疗法 【 祖 国 医药学伟 大 宝库 的一个 组 成 , 】 是 部分 , 属外 治法 之一 。是 医生 以双 手在 患者 体表 部 位 运 用 不 同的手 法 ,I ̄ 、 、 、 、 等从 而 使 1推 揉 掐 按 运 t 2 人 体气 血流畅 , 经络疏通 , 达到治 疗疾病 的 目的。推
腹、 推下 七 节 骨 , 少 加 利 小 便 ; 水 酸 中毒 加 揉 尿 脱
二马。
拿疗法运用于AJ 是根据dJ 的生理、 ,L ,L . 病理特点分 别在四肢部 、 躯干部取相应的穴位用来治疗dJ 常 'L , 见 内科 、 外科疾 患 。儿科 推 拿 已经不再 局 限于 日常
保健 。适 、 食泻、 泻、 泻 , 惊 寒 热泻 。注意事项 :'L 肤娇 嫩 , d. 皮 J

李新民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则

李新民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则

常规 示 : 消 化便 。 医辨 证 为 脾 3 湿热毒 泻 不 中 虚 失运 , 浊不 分 。 以健脾 益 气 . 清 治 祛 湿止 泻 。予七 味 白术 散加 减 。 处
方:
秦某 , , 。0 7年 8月 1 女 5岁 2 0 7日就诊 。 患 儿发 热 3天 伴恶 心 、 腹泻 , 体 温 3 . c 肢 现 85 , o 酸倦 怠 , 闷腹 胀 , 胸 口渴 , 咽红肿 痛 , 便短 赤 , 红 、 小 舌
兼 泄泻 明显或有 热 象 . 少佐 川 黄连 苦寒 坚肠 止泻 可 全方共 奏健脾 益气 、 祛湿 止泻 之功 。
1 脾虚 泻 次 日腹 泻0 7年 6月 男 7个 20
按 : 喜燥 恶湿 , 人有 “ 湿不成 泻 , 多成 重 脾 古 无 湿 泻” 之说 , 夏秋 季节 , 盛暑 湿 , 热 湿热互 结 , 蕴结 脾 胃 , 下 注大 肠 。 现 为泻 下 如 水 , 色 深 黄而 臭 。 解 红 表 粪 或
黄连 厚肠 木 白芍行 气 和血 止 , 为蛋花样便, 干 色淡不臭, 低热, 芩 、 清热燥 湿 , 止利 ; 香 、 无呕
吐 , 便无 哭 闹 , 怠 。 差 , 量 痛 ; 草 和 胃安 中 , 和诸 药 。 解 倦 纳 尿 甘 调 全方 共 奏 清热 利 湿 止 减 少 。 质淡 红 、 白 。 纹 淡 粪 泻之 功 。 舌 苔 指
标本 兼顾 的效 果 。 中党参 、 方 白术 健脾 益 气 : 根 生 火解 毒 ; 香 、 葛 藿 白豆 蔻芳 香辟 秽 和 中 , 湿 浊之 壅滞 ; 宣
津止 渴 ; 香芳 香 醒脾 , 藿 柴胡 升提 清气 ; 茯苓 、 泻 淡 枳壳 、 泽 厚朴 行气 畅 中 , 滞除 胀 ; 行 芦根清 利 湿热 , 导湿 渗利湿 , 利小 便 ; 分 木香 行气 止痛 ; 草调 和诸 药 : 甘 若 热从 小便 而去 ; 连翘 、 干 、 射 贝母 、 薄荷 、 豉 、 梗解 豆 桔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食物调理:砂仁肚条粥
用料配方:砂仁10克,猪肚子1000克,花椒、胡椒末、葱白、生姜各适量
操 作:将猪肚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刮去内膜,放入砂锅中加水加花椒、生姜、葱白煮熟后,捞起猪肚晾冷切条,再将原汁烧开下肚条、砂仁、胡椒末、味精等,文火炖煮20分钟即成。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功 效:发表散寒,温中通阳
用 法:趁热服食,每日2次
3)湿热型
表 现: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每日数次或数十次,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肛门灼热,伴湿热之象,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苔黄腻。
治 法:疏风散热
取 穴: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揉外劳宫30次
参考方剂:藿香正气散
功效:解表和中 理气化湿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蕴热不退,午后热重等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注:(1)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腹部,顺时针摩腹待药物吸收,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5分钟
(2)将糖液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内摊平,稍冷,即用刀划成条,再划成小块即成。
功 效:健脾止泻。 适应久泻、久痢等症。

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体会

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体会

1g艾 叶炭 6 , 5, g 干姜 炭 5 , 甘草 6 。水煎服 , 日 1 g炙 g 每
剂。服 6剂基本痊愈 。再服补 中益气 丸以善 后。 按: 恶露 不绝 主要 因 冲任 失调 , 血运 行 失 常所 气 致 。治当虚者补 之 、 者攻 之 、 者清 之 , 别 采用补 瘀 热 分 气摄血 、 化瘀 生新 、 清热 凉血 等法 。产 后 多虚 多瘀 , 新
后作泻 , 量时多 时少 , 色淡 不臭 , 伴消 瘦 , 纳差 , 精神欠 佳, 舌淡苔 白。大便镜检示脂肪球 ++ H 。辨 证为脾 /P
体会 ; 小儿体 质娇 嫩 , 常不 足, 脾 最易 感受 风寒 而 成泻泄 , 现为 不发 热 或低 热 , 表 大便 清 稀色 黄 或 青绿 色, 或夹泡 沫 , 无臭 或微 臭伴 腥 味。藿香 正气 散加 味 , 方中藿香、 叶、 苏 白芷 、 生姜 疏风 散寒 、 理气 化 湿 , 大腹
肠炎。 2 湿 热型
虚泻。治宜健脾祛 湿止泻 。方选参 苓 白术散加 味。党
参 1 g 茯苓 1 g 焦 白术 6 , 豆 6 , 0, 0, g扁 g 陈皮 6 , g 莲子 肉 6, g 山药 6 , g 砂仁 2 , g 苡仁 6 , g 干姜 2 , g 炙甘草 2 , g木香 3, g神曲 1g炒麦 芽 1 g 大枣 2枚。服药 3剂后腹泻 0, 0, 减轻 , 大便转 为溏便 , 日3—5次。继用原方 减干姜 、 每 木香 , 5剂后大便转稠 , 服 但不成形 , 日2— 次 , 每 3 仍纳 差 。前方基础上加藿香 6 , g佛手 6 芳香醒脾开胃。服 g l 剂 后大便正 常 , 0 黄色 软便 , 日 1— 每 2次 , 纳可 , 精神 好转。嘱半年 内勿食寒凉及大食鱼 肉之 品, 年后 随诊 1

针灸及推拿辨证治疗小儿腹泻50例

针灸及推拿辨证治疗小儿腹泻50例

[] 5 旷惠 桃 . 湿 病 名 家 医 案 ・ 方 解 析 [ . 京 : 民 军 风 妙 M] 北 人
医 出 版社 ,0 7:3 2 0 4 9—4 2 4.
[ ] 福 林 . 病 验 案 精 粹 [ . 州 : 肃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6王 痹 M] 兰 甘
社 , 0 0:6 2 1 4 7—4 8 6. 作 者 简 介
中 医研 究
21 0 0年 1 第 2 2月 3卷 第 1 2期
T M R s D c mb r 0 0 V 12 o 1 C e . e e e 1 o. 3 N . 2 2
蜈 蚣 2条 ( 末 冲 服 ) 白 芍 1 , 草 6 g 每 日 1 研 , 5g甘 。 剂 , 规 煎 服 。 推 拿 手 法 : 者 先 端 坐 于 方 凳 , 露 常 患 暴 颈 肩部 , 法 治疗 完 毕 后 采 取 俯 卧位 , 暴露 背 部 , 手 并
到 治愈 及缓 解 疼痛 之 目的 。本 疗法 在临床 观察 中具 有 较好 的疗 效 , 简便 易行 , 值得 推广 。
参考文献 :
中 医 学 认 为 , 肩 腰 背 部 肌 筋 膜 炎 是 由 于 慢 性 颈 劳 损 , 复 牵 拉 性 刺 激 , 期 姿 势 不 正 , 之 风 寒 湿 反 长 加
不 同程度 的炎 性粘 连及 纤维 化增 生 、 性 或挛 缩 , 变 可 刺激 或压 迫神 经末 梢 和 小 的营 养 血 管 , 成 局部 代 造
[ ] 玉 钤. 国 风 湿 病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娄 中 M] 北 人
2 01: 4 — 2 8 0 2 82 25.

[ ] 玉 钤. 医 风 湿 病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4娄 中 M] 北 人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治法 : 健脾止泻 , 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物 , 以健脾理气
化湿。
方药 : 加味参苓 白术散 , 党参 1 炒 白术 5g茯苓 1 、 0 、 0g
怀 山药 1 - 薏苡仁 1 、 白扁豆 1 、 0g炒 , Og 炒 0g 陈皮 3g砂仁 5g 、 、
乌梅 1 、 0g炙甘草 1 。如见久泻不止 , 0g 加赤石脂 5g以固肠止
3 评 判 标 准
茯苓 1 、 0g黄连 3 、 半夏 5g 陈皮 5g g 、 。如腹痛 较剧 及气胀者 , 用大黄粉 , 以助通便。2 0例。
22 风寒 泻 . 泄 泻清稀 , 甚则 如水样 , 闷食少 , 脘 腹痛 肠 鸣。或兼外感风寒 , 则恶寒 、 发热、 头痛 、 肢体酸痛 , 舌苔 白或 白 腻, 脉濡缓 , 指纹淡红。
深黄而臭 , 或见少许黏液 , 腹部时感疼痛 , 食欲不振 , 肢体倦怠 ,
发热或不发热 , 口渴 , 小便短黄 , 舌苔 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紫 。 治法 : 清热利湿 , 主要采用清利药物 , 以解表清热利湿 。
【】 刘耀东 , 1 l 王敬华 , 丽萍 , . 孙 等 浅谈脾 胃与脑 中风 的关系叨. 光明 中
小儿腹泻属 中医学“ 泻” 泄 的范畴 , 是儿科 常见 的消化道疾
病, 以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 至泻 出如水样为 甚
泻; 腹痛加木香 5g 理气止 痛 ; 而无夹杂积滞者 , 大便稀或完谷
不化者 , 加干姜 以温 中散寒。2 例 。 8 25 脾肾 阳虚 . 证见久泻 不止 , 食入 即泻 , 质清稀 , 粪 完 谷不化 , 或见脱肛 , 形寒肢 冷 , 面色 白 , 精神萎靡 , 睡时露睛 , 舌 淡苔 白, 脉细弱 , 指纹淡 。 治法 : 温补脾肾 , 固涩止泻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

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滿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

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

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结如下 。 1 名 中 医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归 纳 为 两 证 4型 , 实 . 即 证 — — 伤 食 型 、 湿 热 型 ; 证 — — 脾 虚 型 、 肾 阳 虚 型 。 伤 暑 虚 脾 食 型 多 有 明显 的 伤乳 食 史 , 以 清 导 和 中 , 以 分 利 , 选 小 治 佐 方
小 儿腹泻是 l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现 多 样 , 变 迅 速 。 多 表 转 中 医 药对 本病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独 到 的认 识 及不 可 替 代 的 治 疗 优
势 , 将 就 近 年 部 分 名 中 医 对 本 病 的 治 疗 经 验 和 思 路 探 析 总 现
消 食 导 滞 ; 胃 虚 弱 症见 大 便 清 稀 , 有 完 谷 不 化 , 后 即 泄 , 脾 伴 食 小便如常 , 神倦 怠 , 精 四肢 无 力 , 色 萎 黄 , 卧 露 睛 , 纹 淡 面 睡 指 红 隐 隐 , 象 虚 软 无 力 , 以上 方 加 炒 扁 豆 、 山 药 等 以 健 脾 脉 治 炒 止 泻 、 胃 生 津 。 若 伴 有 四 肢 厥 逆 、 便 清 长 等 脾 肾 阳 虚 之 益 小 象 , 用 熟 附 片 、 姜 、 骨 脂 、 肉 豆 蔻 以 温 补 阳 气 、 脾 止 加 炮 补 煨 健 泻 。 史 正 刚 总 结 出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基 础 方 : 麻 8 g 葛 升 , 根 8 , 药 8g 苍 术 8 , 前 草 8 , 山楂 8 , 榴 皮 8g 赤 山 g , 车 g 焦 g 石 g ,
・1 3 0 1・
名 中 医 辨 治 小 儿 腹 泻 的 经 验 及 思 路 探 析
马 建 良
( 南省 开封 市妇 幼保健 院 , 南 开封 45 0 河 河 7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湿热泄: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

病毒性或产毒性细菌感染。

症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
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呕吐:加半夏、生姜。

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术止泻口服液、双芩止泻口服液等。

二、脾胃虚寒泄: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三、脾肾虚寒泄: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

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症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脉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肾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克、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四、脾虚泄: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

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赤石脂
脱肛:加黄芪、升麻。

成药:有启脾丸,香橘丹。

五、伤食泄: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症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泄,泄后痛减,大便溏稀带奶瓣,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

舌质淡红,苔白厚膩或淡黄膩,脉滑数。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成药:有至宝锭。

小儿百寿丹,脾可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