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⑥大陆牢牢地紧连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 ⑦地磁学研究表明:现今的两个地磁极——南极和北极,在漫
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A.夏威夷群岛
B.链状火山岛屿
C.地壳
D.太平洋板块
(2)此处应位于地球的哪一个位置___D_____。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C.位于美洲板块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探究培优·拓展练
(3)下列哪幅图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 岛屿(2、3、4)的年龄分布情形是____B____。
整合方法·提升练
你认为可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_①__②__⑤__⑦___,可作 为反对大陆漂移说理由的是___③__④__⑥________________。
整合方法·提升练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实证法解答。大西洋两岸很多动物 有亲缘关系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 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地层、岩石构造很相似, 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层 也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现今的两个地磁极——南极 和北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动的,并发生 过逆转,这也可以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可以作 为支持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①②⑤⑦。
浙教版 七年级上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答案显示
1B 2C 3B 4A 5A
6 C 7 A 8 A 9 A 10 D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_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这种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 隆起形成山(填脉“隆起
形成山脉”或“形成新的海洋”)现象。
(2)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张裂 (填“碰撞”或
“张裂”)运动,这种运动在地球上会
(
填形“成隆新起的形海成洋山脉”或“形成新的海洋”)现象。
6.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 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 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发现 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 动。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 C (填序号)。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 ① 。 (4)用板块知识解释: 英国少火山、地震是因为: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按板块构造理论,板块 内部比较稳定,所以英国少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按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所以多火山地震 。
11.读图,两大板块交界处为 B区域,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 系,关于此图说明正确的 是( )C A.B处高大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分离的结果 B.B处地壳稳定,A、C两处相对地壳活跃 C.B处火山地震频繁,A、C两处相对稳定 D.三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当
1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① 太平洋;板④块 ;非⑤洲板块 。美洲板块
4.下列关于科学假说,说法正确的是( C ) A.科学假说是没有任何材料和事实依据的, 一定不正确 B.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一定是 正确的 C.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 ,但仍需在实践中检验 D.科学假说从形成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
5.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共有 六 大板块。图甲实验中,用实 验中的书本(纸张)表示地球上的板块,反映了板 块的 碰撞(填“碰撞”或“张裂”)运动,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新版浙教版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新知二 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由___六_大__板__块____组成。 2.板块间的___交_界__处____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地壳运 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___碰__撞___和___张__裂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情景展示1]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探究点二 板块构造学说
[情景展示]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能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第6节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精品推荐】2020年秋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练习课件新版浙教版
基础巩固 探究创新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证明了 A( )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地质力学学说 D.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证明了过去南美 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印证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D.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
图31-3
[解析]由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向运动,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减小。 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由于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山会不断增高。由于澳大利 亚地处印度洋板块内部,整体相对稳定,所以很少发生地震。
7.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 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板块有( A ) A.非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印度洋板块
谢谢观看,敬请指导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6、7节 课件
灾害”,非火山;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上,北部不是处于板块
例2 下列板块界线附近有世界最高大山脉的是( A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解析]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其处于亚欧板
块的边界处。
【易错点拨】熟悉六大板块边界的大概位置,熟悉一些地震 成因——板块的张裂与碰撞。
识,选择一个最合适建造大坝的地点,
图8-
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两处的水会汇聚过来,水源充足,适合建水电站
C处附近。因为C处处于峡谷,此地建大坝可以减少工程量。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形变化的动力
例3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A.断层山的形成 B.沙丘的形成 C.黄土髙原沟壑纵横 D.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A
[解析]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是地壳运动,比较剧烈的就是地
等,而断层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等等,如沙丘的形成、平原的形成
例4 下列关于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只是地球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C.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都无关 D.是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3章
第6、7节
方法总结 易错辨析
方法总结
一、板块理论的创立与运用
例1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因 A.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上 B.地质条件复杂,多褶皱山地 C.火山活动频繁 D.我国北部、东部处于板块边界上
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古人对地球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古代印度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几只大象驼着,站在乌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大地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究时间人物事件或发现设想或推断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事实推断地球是圆的公元前4世纪亚里斯多德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月食时)1519年起三年时间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现代现代测绘摄影技术地球是一个球体证实地球跟篮球一样是个球体4、思考与讨论:⑴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地平线为弧形。
站得高看得远。
⑵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
三、地球的大小1、极半径6375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会略鼓的球体。
(因为地球绕地轴旋转的缘故。
)3、思考与讨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m,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时,需要多少中学生?40000000 m ÷ 1.5 m /个≈ 26666667个四、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处;(分上地幔、下地幔)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分外地核、内地核)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也能反应地球的一些运动特征。
2、构造:底座、固定架、旋转轴、球面地轴(假想的)3、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顺时针转(北逆南顺)4、思考:(1)地球仪是否装斜了?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地球表面的板块》PPT教学课件
实验活动
书本隆起
板块相碰撞的地方 常常形成 山脉或海沟。
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
纸断裂时,产生震动, 杯子翻倒,出现裂缝。
板块发生张裂时, 常常形成 裂谷或海洋。
实验活动
板块发生张裂时, 常常形成 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碰撞的地方 常常形成 山脉或海沟。
2.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 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洋中脊
大 西 洋 的 形 成
“海底扩张学说”是否支 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它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 的什么问题?
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推测示意图,下列叙述:①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②世界陆地 轮廓都比较破碎;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 多是三角形的。其中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证据的是( A )。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解析 世界陆地轮廓破碎和形状大多是三角形是无法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 不同陆地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形状的吻合度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魏 格 纳
地形证据 生物证据
化石证据 气候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1.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 的一个整体。 2.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 移到现在的位置。
科学假说
就是用已获得的经 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 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 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 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2.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 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
碰撞
形成山脉
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 海在不断地扩张?
Hale Waihona Puke 地中海 红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发表后,遭到了当 时不少科学家的质疑甚至反对,以至在他逝世后, 他的假说几乎被科学家遗忘冷落。
海底扩张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地质的研究 开始发达起来。先是用声呐测量海底地形, 再是利用采样与钻探技术进一步了解海底 世界,使海底构造明朗化。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 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 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该学说认为,地球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亚欧板块
太
平
非洲板块
洋
板 印度洋板块 块
美 洲 板 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推
推
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
印 度 洋 板 块
思考: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 六大板块的交界 地方。 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__撞__和__张__裂__。
碰撞形成的
非洲板块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底下——形成海岸 或山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电池2节、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1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小灯泡(2.5V)1只、导线若干。
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并寻找非洲与南美洲轮廓的联系。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通过四张图片,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发生过程。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教师从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四个方面讲解大陆漂移说的依据,并总结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2.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此教案的难点来说,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1.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以小见大”的原则。
2.通过先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在活动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展示结构的方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
4.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积累,将概念性的知识以细节、感性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吸收度。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在家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七年级学生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并观察过一些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精选2019-2020年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特训四十九
精选2019-2020年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特训四十九第1题【单选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红海B、大西洋C、地中海D、印度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底,是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另一大洋板块之下形成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B、马里亚纳海沟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相同C、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D、该地附近地壳稳定,一般不会出现火山和地震【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位于( )板块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有五大板块B、板块是地壳被构造带分割的较大的单元C、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运动D、两个板块之间一定是海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结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山脉会消失B、②山脉会消失C、红海会缩小D、地中海会缩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图,回答:关于图中板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板块①是欧亚(亚欧)板块B、板块②是非洲板块C、板块③几乎全部位于印度洋D、板块④是南极洲板块【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地形是( )A、海沟B、裂谷C、山脉D、弧岛【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关于地球的有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内层是地幔C、火山爆发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D、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说明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结合图文资料,答题.关于尼泊尔地震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D、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造成【答案】:【解析】:第13题【解答题】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海牛的鸵鸟的分布。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九十九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复习巩固九十九第1题【单选题】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B、人类活动带到两洲C、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D、①②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移分离而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的是(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陆地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陆地D、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解析】:第3题【单选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日本群岛火山地震频繁,是因为地处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 )A、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黑色人种B、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C、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D、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答案】:第5题【单选题】澳大利亚大陆所处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可以证明“非洲和南美洲以前连在一起”的证据包括( )①古生物化石②现代自然带的分布③地层构造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第7题【单选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壳的凹陷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碰撞D、板块的张裂【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叙述中,不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 )A、各大陆有相似的自然风景B、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C、调査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古地层相吻合D、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在不断地、极其缓慢地变化着【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B、地壳总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D、流水、风力、冰川等是影响地表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板块的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的发现________,提出了一个大胆的
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区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________,后来经过________,直到现在的位置。
此后,他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
下列发现中,能成为该理论证据的有________(多选)。
A.自大洋中脊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C.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
D.在北极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遗留的痕迹
2.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对________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________,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该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________,那里热的________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________。
3. 随着____、____、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____”和“____”
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________大板块组成,它们被___、_____和___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上,相互不断的发生____和____。
4. 读图3-1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板块的名称。
A. ________;
B. ________;
C. 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我国地处____板块。
(3)日本位于____板块和__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___和_____。
5. 进行下面的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取两本书做碰撞实验,碰撞使书本____,而板块的碰撞常形成____。
(2)取两块板,用牛皮纸胶合,然后在上面放一空瓶子,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直至断裂。
木板上的牛皮纸断裂时,产生_____,使瓶子翻到,而板块的张裂常
形成____和____。
6. 请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对照“世界板块分布图”,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解
释下列现象。
(1)印度尼西亚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2)喜马拉雅山的成因。
(3)大西洋的形成。
7. 北极熊是一种寒带的动物,能在水中捕食,但不善于长途跋涉,主要以海豹、鱼类、企
鹅为食。
北极熊只有北极有,而南极没有。
你认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南极缺乏淡水,北极熊不能生存
B. 南极是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北极熊生存
C. 南极以前是有北极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运动,所以北极熊灭绝了
D. 在北极熊出现前,由于板块运动,南极大陆已与其他大陆分离,北极熊无法渡海到南
极
8. 图3-13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_____(多选)。
(2)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板块即为软六层部分
B. 板块交界即为海陆交界
C. 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
D. 大陆的垂直升降造成板块的移动
(3)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
A. 大陆漂移
B. 地球的自转
C. 潮汐效应
D. 地幔的热对流
9. 地质学家认为一个新的板块边界正在印度洋形成,如图3-14,澳大利亚所在的大陆板块
部分正从印度所在的大陆板块中分离出去。
(1)箭头所指方向是板块运动的方向,请分别说出澳大利亚所在的大陆板块和印度所在的大陆板块运动的方向。
(2)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部正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相撞。
推测在两个板块的接触部位会发生什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