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摘要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1978年改革开放,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性质、过程及其结局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类似之处。
教学中若能关注这些方面,就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1978年改革教学比较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的比较是常常用到的方法,它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个领域内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正如印度著名学者巴底亚那在《印度哲学》中所说:“历史的比较常常投射出非常有意义的光芒,照亮我们理解中的幽暗角落”。
本文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比较为例,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三者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不同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而1978年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耽搁,中国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独立后,面临再次被世界淘汰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
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而1978年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前提下,改革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1978年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根本性地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取而代之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
(四)侧重点不同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1978年改革则是一场全方面、多层次、纵深的改革,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领域都进行了巨大的变革,是一场影响深远,今天仍在继续发挥作用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
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举办近代的军事工业,建立了一批军火工厂,走“先军工、后民用”,以军工企业带动民用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而创建海军和筹设海防,创立三洋海军,然后开办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派遣学生留学。
最终以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中方战败为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戊戌维新变法在洋务运动基础上,通过早期宣传维新思想,如向皇帝“公车上书,著书立说,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继而与守旧派展开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898年6月发起了依靠光绪皇帝由上至下推行的“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官僚们的根本利益,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为名,重新“垂帘听政”,史称“戊戌政变”,宣告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而1978年改革则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工作重心的转移,
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首先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及其他领域,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由沿海经济开放到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的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三十多年实践证明,始于1 978年的改革是成功的,并将继续走向成功。
二、三者相似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似
三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清政府统治危机频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危机系于一线的情况下,发生于封建统治内部实权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当中。
而1978年改革是我们在经历“十年文革”浩劫,生产力发展停滞,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更进一步拉大情况下,社会主义中国处于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出现很大悬疑情况下进行的。
可见,三者相似之处都在于每一次改革变法都是发生于整个民族、国家处于重大危机关头,往往带来调整变革的机遇,而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酿造深远的影响。
(二)目的与指导思想相似
实现国富民强,实现民族的复兴。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其本质是以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而戊戌维新变法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
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就光绪皇帝发布的诏令看,并没有采纳维新派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换言之,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
从光绪皇帝而言,仍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利益服务的。
1978年改革是通过由经济体制到政治工作体制、文化体制等其它体制改革,来达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
显而易见,三者改革的目的和指导思想都是服务于维护和发展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
(三)改革的路线相似
它们变法都遵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渐进式的改革路线,这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在。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
序为主体,用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为辅助,前者支配后者。
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毕竟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先进东西,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创办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主体的封建主义东西造成了一定冲击,为以后变革封建主义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是由外到内,由“用”及“体”。
维新运动从封建儒学寻找变法依据,用封建主义的旧瓶来装资本主义的东西,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是一场十分温和的资产阶级改良,它也遵循了由浅入深,渐进式变法的路径。
1978年改革同样如此,遵循渐进式改革的路线,摸着石头过河,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逐步触及最核心问题,并且在改革过程中,注重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三、三者都有中西文化相汇而产生矛盾的过程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无疑它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它以“体用”、“本末”关系,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相容互补,努力论证中国固有的文化,可以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当洋务派激进人士所倡西学范围层次扩大,渗透其内容并深入到其理论形式难以容纳地步时,“中体西用”原是作为论证西学的一条有力理由,但一概无济于事,这都说明对传播西方文化起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因其自身局限性和内在矛盾,已无法构成一种完整的新型文化体系。
而戊戌维新派并未沿着“中体西用”将中西文化尽量融合的模式,而是突破了这一界限,把矛头对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开民权、设议会,废除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改造“中体”。
然而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这一主张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考》此书论证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言行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
以此论证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右改制金字招牌,为自己变法改革寻找根据。
其理论武器基本上,还是以西学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变法学说的再创造,即旧瓶装新酒。
同样存在中西两种思想文化体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且“两考”内容不但多,有不切实际的玄谈和捕风捉影的虚幻,而且还严重存在作伪曲解和断章取义坏学风。
这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主义是有矛盾的。
1978年改革同样面临着一个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矛盾冲突交汇问题。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都要对西方文明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既要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良成果,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带有阶级性、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可取的精华。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注意到不同历史时期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及1978年改革运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比较其异同点,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我们才能从理解中的“幽暗角落”发掘出其光明的一面,来切实提
高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问题的最高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万昌华,中国行政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李晓琴,试析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联系[J],湖北广播电影电视大学学报,2008,(7)
[3]盖志芳,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