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理财生财观

合集下载

佛祖的生财之道

佛祖的生财之道

佛祖的生财之道抚摸你灵魂的那只唯物主义的手虽然抚慰你的,极有可能一只手拿去了你交过税,管理你的公积金和社保,管制你的生育和迁徙的地方政府,现在,在完成这些以后,他们又改头换面,用一只手来抚摸你的灵魂。

5月19日,江西九江正式落成的世界最高阿弥陀佛像东林大佛。

也许是预料到了将来的“争议”,所以新闻稿件除了标注上这尊世界最高阿弥陀佛像的显赫数据:48米高,48公斤黄金塑身,还特别引用了东林寺方丈释大安的表态:东林大佛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世界各地信徒和善心人士捐赠,建成后将摒弃商业化运作,不收门票。

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形态,不仅很难指责属于东林寺造大佛之举,反而必须给予这尊镀金佛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毕竟,在这一波蔓延二十年的盛世造佛运动大潮中,这似乎是唯一一个明确建造主体为寺庙,不动用纳税人的钱,也没有地政府牵头融资,贷款,赖账的大佛。

可谓是难得的身世清白。

而对比其他那些你追我赶,争创第一的各色大佛像、大菩萨观音像,常常是建造主体暧昧,除了门票价格与佛像高度成正比,随处摆放的功德箱,更是收着可疑的香火钱。

东林寺几乎是所剩不多的修行弘法的正途了。

自然,社会学和历史学角度讲,用宗教牟利,靠修行赚钱,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看看中国传统市井文学中对和尚道士等等常见的不恭描绘,就可见一斑。

不过轮到当今盛世,情况却大为不同。

比如最近被媒体深挖曝光的法门寺景区和其背后的曲江模式,根据报道,经营该景区的,神通广大背后的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其登记所属行业为“娱乐业”。

而这家公司背后,则是多家政府与国企。

看来,冲着真身舍利而来的众多信众,虔诚崇信所拥抱的,其实是一颗娱乐的唯物主义之心。

而且,娱乐程度与到手的香火钱和卖墓地的钱成正比。

不是开玩笑,按照媒体的说法,法门寺景区背后的这种曲江模式,就是“宗教+旅游+墓地地产”。

法门寺集团正运营着更具盈利前景的墓地生意,因为十分“重要”,引起了高层重视。

甚至有省级高官亲自调研进展情况。

试论佛陀的财富观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佛陀的财富观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佛陀的财富观及其现实意义思和虢侗【内容提要】本文依据佛典,特别是《阿含经》,论述了佛陀的大财富观。

之所以说大财富观,是因为佛陀所论述的财富问题,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并且以众生基本需求作为阐释的逻辑起点,进而涉及财富的创造与获取、流通与保护,以及消费和享用等诸多问题,甚至还包括了金融信贷,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成系统的。

其中的许多观念和主张,至今仍具有启迪智慧、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教财富观《阿含经》《行欲经》【作者】思和,中国佛学院讲师、2014级博士研究生;虢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一引言公元前五六世纪前后几百年的岁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思想灿烂的伟大时代。

当时,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大诗人,如中国以孔子(前551 前479)、老子(春秋时期,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墨子(约前468 前376)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古希腊的荷马(约前9世纪 前8世纪)、苏格拉底(前469 前399)、柏拉图(前427 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 前322);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前565 前486,下文亦称佛陀),以及尼乾陀·若提子(前599 前527)等所谓“六师”的这些沙门思潮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哲理、学说、艺术,至今都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与此前的时代相比,这个时代也是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古希腊的城邦时代、印度的列国时代。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 1969)着眼于世界历史,将其统一称之为人类发展的轴心文明时代,或称之为文明枢纽时代。

这批时代的先贤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这些意见和主张至今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启迪着人们。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比较上述贤哲们的财富观的时候,有人特别注意到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财富本身、财富获得、分配、使用合法性的道德阐释”①,也有人认为孟子与柏拉图的财富观“都属于伦理财富观”②,还有人在进行中西古代财富观比较的时候更概括地指出,“中国古代撇开对财富内在属性的关注而把着力点放在财富思想中的人性、财富思想中义利关系与财富对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上,这就是伦理财富观;西方古代撇开对财富意义的过分关注而把着力点投到怎样才能认识财富的内在属性、财富的源泉与产生过程与财富的增长上面,这就是学理财富观”③。

星云大师:佛教的财富观

星云大师:佛教的财富观

星云大师:佛教的财富观时间:西元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对象:法师、信众(弟子依仁、依庆记)一、佛教的财富观二、非法的财富三、佛教发财的方法四、怎样处理财富五、佛教认可的财富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们:记得不久前,在南部的高雄举行电影金马奖的颁奖典礼。

那个时候我们从报纸上可以看出,所谓“一票难求”,要想进去参观金马奖颁奖,是非常不容易。

现在,我们北部的人士,为了追求真理,研究佛学,听讲佛经,也是“一票难求”。

对于这一次,很多有心研究佛学的人士们,不能得到入场券,而不能来参加佛学讲座,我除了对大家表示深深的祝福外,也为他们深深的感到抱歉!最近几天来,台湾各地都在竞选省议员、县市长,大家为了参与政治的竞选、听候选人讲演,可说大家都忙着参加选举讲演的活动。

你要参加娱乐性的金马奖也好;你喜欢参加政治性的竞选演讲也好;或者,你喜欢参加追求真理的佛学讲座也好。

可以说,我们自由中国的人民,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只要我们心里喜欢,就可以随我们的心意参加各种活动。

这不就是我们自由民主的可贵吗?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一天,我要和各位讲的是──“佛教的财富观”。

一.佛教的财富观说到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

在佛经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有一天,法院法官升堂的时候,有一条狗来向法官告状,法官觉得很奇怪──“狗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呢?”狗子说:“法官大人!我因为在外面行走很久,肚子饿了,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要向那家人要一点饭来吃。

我也遵守狗子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吃,而那人不但不给我饭吃,反而打我。

”法官一听:“咦!狗子要吃,还有规矩吗?狗子你说,有什么规矩?”狗子说:“我们狗子向人要饭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不可以进入门内。

我是以这样子的狗的规矩来要饭的,他们为什么要打我呢?”法官听了以后就说:“把那个人找来,我要询问这件事情。

佛教的财富观一

佛教的财富观一

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0-5-20 22:30:45繁體版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但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社会道德滑坡、生态环境的破坏、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以及由经济问题引起的种种犯罪现象。

本文将根据佛教的思想,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认识财富的角度,希望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幸福。

佛教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毒蛇之喻,也有净财之说。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佛教中也同样指出了财富的危害。

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

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如何呢?黄金非但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

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的含义。

为什么说财富会成为毒蛇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社会上所以会有那么多贪赃枉法的现象,有那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正是因为对金钱的迷恋和对暴利的渴望,才使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也有些人干脆从事谋财害命、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谋取财富,结果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其次,是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因为拥有财富,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而养成很多不良嗜好。

第三,是执著于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财富的拥有者往往无法面对它的失去,商场如战场,激烈的竞争中,多少失败者因为破产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绝路。

事实上,金钱的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能否合理地获得它,使用它。

财富既能给我们带来过患,也能给我们带来利益。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就需要一定财富作为生活的保障,所以佛教中又有净财之说。

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

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

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佛学研究》从语源学上来看,现代人习焉不察的“财富”一词,可说是较为晚起的用语。

《辞源》与《辞海》都未收“财富”一词,足以表明这一点。

“财富”究竟是什么?从现象描述的意义上说,财富是由物与用所构成的统一体。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财富包括物质性(即财物)和人的意向性(人对财物的所有、利用与支配,即财用)二大要素。

由于财富与人的主体意向性相关,因此还具有创造与消耗的对立互动。

但综合而论,财富的此世性,是财富的根本特性。

出世佛法如何观照属世的“财富”?换言之,“财富”在佛法系统中居于何种地位?这是佛法的财富观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依大乘佛法的解释,人生在世的正报是有情身命,既是正当享受生命苦乐的载体,也是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根本体现;而人生在世所继承或创造的一切资生产业,则属身命的依报,同样是生存价值中的不可剥夺的依持部分。

资业(财富)作为身命依报的构成部分,在三世因果体系中,至少先在地具有承载的正当性。

因此,保全身命与资业,作为人生在世的愿望,在佛法中具有肯定性的合理地位。

然而,资业财富在佛法系统中,虽具有作为身命依报的正当合理性,却不具有终极而无限的价值。

这是由佛法的出世性格所决定的。

因此,资业财富必须安置于佛教修行解脱的宗教理想中,才能得到明确的定位。

大乘佛法系统的修行解脱,始于以“六度”、“四摄”为本位的菩萨行,终于转烦恼而证菩提、成正觉。

佛教明确主张,菩萨行圆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居“六度”、“四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而在布施度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中,财施又最为基础而直接。

进一步考察,财施的付诸实现,已经蕴涵着对财物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承认。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若无所有,何施可行?于此可见,大乘菩萨行的落实,同样承认对财富的所有与支配,但具有明确的、出世性的财用指向。

所有权与支配权,作为属世财富衍生而成的二大属性,但在大乘佛法的布施度生的菩萨行中,却力所能及地将财富的所有权与支配权转让给他人。

借佛家六度 修投资之道

借佛家六度 修投资之道

借佛家六度修投资之道梁永强投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项事业,更是一种道。

很多人对于投资的理解仅仅局限在怎么样选择股票上,但实际上忽略了做好投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投资心态的调整。

股市有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人性最集中反映的一个地方,所有的情绪都会被放大到极致,因此如何避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就是专业投资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佛家在平和人的情绪方面有着很好的传统,因此很多好的方法都可以引入到投资之道的实践之中,尤其是投资心态的修炼。

这里借鉴佛家的“六度”,“六度”即“六渡”,也就是六个渡己渡人的法门,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希望通过修持这些法门,可以从烦恼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的彼岸,达到心态的平和。

第一度“布施”是为了去贪。

佛家的布施主要是指把自己最喜欢、最有用的东西或方法跟人分享,布施可以去除对财和情的贪迷,股市里面同样有对股票的贪迷了。

因此对于持有的股票来说,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买股票是为了卖股票,必须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去布施掉的了,当然这个布施的时点需要后面的精进来支持。

第二度“持戒”讲求投资上的纪律。

佛家的持戒主要是指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因果,对贪嗔二恶有所节制,投资里面同样如此。

股市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要探求结果背后的因,从这里形成自己的投资纪律,寻找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去进行投资,获得好回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了,往往让自己吃大亏的东西是自己不甚理解的东西,因此投资上的持戒也是一种保护了。

第三度“忍辱”可以治嗔念、控制自己情绪。

佛家所谓“一念嗔心起,千万障门开”,一把嗔火可以烧尽功德林,投资上情绪同样需要修炼。

投资路上可能经历的困难要远远多过高兴,对于一个股票的坚持可能要忍受非常多的苦闷,通过对公司以及行业的多方面研究,都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标的,短期的表现不好只是因为市场风格的原因,那么该忍就需要忍,而且在忍辱的过程中可以让你更深入地去研究理解这个行业和公司,增加你的研究深度,自己的情绪也就不会跟随市场情绪去波动。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很多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而从事世俗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这也使得社会对佛教形成了诸多误解,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学佛和追求财富真的不可兼得吗?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亲人都无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佛法教人们发财的方法

佛法教人们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内容来自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认可的财富
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

佛教环保思想

佛教环保思想

佛教是怎么看待财富的?只有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的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努力,我们所用于的财富就是净财而不是毒蛇。

财富与道德,修行的关系。

1)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原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对里。

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渡众生的菩萨众。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1)人天行中,责无旁贷。

对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还要有助人为乐的情怀。

2)出世修行,少欲知足。

出家僧人,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

3)积聚资粮,广度众生。

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学佛之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在哪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的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道的途径之一。

怎样追求财富?1)明了因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姻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命运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

2)广种福田:恩田,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悲田,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敬田,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

3)生存技能,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

4)如法求财,过正命的生活,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

在家居士必须遵守十种善行。

远离十种非法谋财现象。

如法求财,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合理支配财富不合理的使用方法,吝啬,挥霍无度,虚荣心强,急功近利,所有家产孤注一掷合理的分配财富:1,第一份用于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

投资修行七圣财

投资修行七圣财

投资修行七圣财朱老师在地藏经里有这么一位所有投资者都喜欢的正师,叫财首Bodhisattva,巴菲特贵为股神,但也比不上财首Bodhisattva。

财首Bodhisattva修行七圣财,七种财宝:一、信,这是修行的一种财宝。

二、戒财宝,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传戒受戒都是稀有的事。

三、多闻财宝。

四、舍──布施也是修行的财宝。

五、智慧,要有智慧,这也是修行的财宝。

六、惭。

七、愧。

一、信,就是你投资的根本信念。

你是以唯利是图为投资轴心根本,还是以加持中国a更好的经济未来为投资轴心根本?一个是利大于天,一个是以国家为父母,以孝为天。

二、戒财宝。

不管是时间级别,目标价还是安全边际,算出来了,制定下来,就要以之为戒,这就是交易者的根本。

持戒的交易者,不持戒并且不讲安全边际的投资者,这两者KARMA不同,最终所落的结局就迥然不同。

你所落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源于你最初的根本是有戒还是无戒。

无戒,财富的水桶就是漏的,再大的桶子再多的水也会漏光的,有戒再大的桶子再多的水也能受持。

所以,戒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笔财富。

三、多闻财宝。

你要博学多闻,多了解文化时势科技等等,确认咱们的国家所处的大格局和大趋势,顺应大格局和大趋势去投资。

四、舍──布施。

李嘉诚成功后,爱上了捐钱。

钱越捐个人财富越巨大,形成了布施和聚财的正反馈机制。

五、智慧。

巴菲特说过:“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富豪是靠做空自己的国家取得成功的。

”股市诞生四百多年了,为什么全世界投资者齐齐尊崇一位股神巴菲特,因为美国是这四百多年历史里最最持久强盛的超级大国,所以才有了牛气冲天的美股,才有了巴菲特。

巴菲特是树,最持久强盛的超级大国美国是根。

巴菲特不懂缠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这些雕虫小技的技术再精通也不是智慧,智慧是顺应国家强盛的趋势去布局去投资。

六、惭。

就是有羞耻心。

中国的未来不能靠垃圾股垃圾企业,不能为了捞快钱追涨杀跌去买垃圾股。

人要有羞耻心,否则就会一条道跑到黑。

七、愧。

做了错事,心里要有愧。

善生经关于理财的句子

善生经关于理财的句子

善生经关于理财的句子
在《善生经》中,关于理财的句子如下:
1. 佛陀在《善生经》中,将居士的收入分为四份来处理:一份用于家庭的日常开支,一份用于投资,一份用于储蓄,还有一份用于慈善事业。

2. 佛陀在《善生经》中提出了避免财富消耗的六个漏洞:避免赌博和投机取巧破财、避免结交损友破财、避免懒惰懈怠破财、避免沉溺饮酒破财、避免沉溺歌舞破财以及避免街头游荡破财。

《善生经》强调了合理使用财富的重要性,提出了理财的基本原则,帮助人们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财务,避免财富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佛教中的财富观

佛教中的财富观

佛教中的财富观第一篇:佛教中的财富观佛教中的财富观2011-08-09 08:03:55 来源:互联网浏览:3013次编辑:惟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作为同修们学习参考之用】——参访善知识,济群法师答《财富品质》记者问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佛教中的财富观。

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

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

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

面对恶性竞争,企业不这样做就面临生存问题,这样做又内心不安,确实处于两难境地。

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过去,我们衡量一个行为成功与否,更多是从客观结果来考核,考核投资获得多少回报,比赛取得什么成绩。

除此而外,有项重要投资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参与。

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参与,相应的,每件事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客观结果,一是心行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以什么心做事,最后会强化或成就某种心态。

若以不良心态做事,就在强化负面心态,最后事情做成了,心却做坏了,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

很多人事业有成,却感受不到人生快乐,这样的成就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学会算帐。

社会上精明的人虽然多,包括你们杂志的读者,很多是社会精英。

但从佛法眼光来看,若不能看破轮回的虚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暂时当做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义。

不管多么聪明,其实都是傻瓜。

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虚幻的泡沫,其意义甚至不足几十年。

当你离开世界时,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于了生脱死更是一无用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业成就越大,死时可能更痛苦,因为实在是舍不得,实在是放不下。

相反,流浪汉临终时可能还自在些。

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较高的角度审视人生价值,就能看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就懂得怎么去做了,抉择时也就不会茫然,不会患得患失了。

杭州讲课纲要:禅宗财道

杭州讲课纲要:禅宗财道

杭州讲课纲要:禅宗财道1核心:善和者顺;守诚者实;求变者通和:①内在——凝聚力——六和敬;②外在——吸引、团结——四摄六度诚:不妄语的真谛变:禅变通:五眼六通——禅定2法胜言;心胜行3 求财无罪生财有道用财有益观财无常素材:一、禅宗的财富观?1佛教中,孤独长者与祇树孤独园;中国,袁了凡《了凡四训》的“财布施”;2中国古人的财富观:①“士农工商”的观念与“耕读传家”②子贡用财富支持孔子周游列国和文化传播③陶朱公范蠡一生的财富“三散三聚”救济世人④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办南方最大的药坊“胡庆余堂”却坚持亏本,真正“悬壶济世”;3当代,曹德旺先生是最负盛名的“佛商”,应如何看“企业·财富·慈善”的关系?4现在中国企业管理是市场很混乱,像中大MBA、北大EMBA,清华总裁班、然后就是各类管理课程很繁杂、企业家《周易》提高班、企业家“国学”研究班、近几年还看到类似王绍繙,借用“禅宗文化”大做文章,开创“零项管理”等等,真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未来方向是什么?二、禅宗的财富传播模式?1“家学·家风·家产”三者的关系,如何看待?2“企业·事业·实业”三者存在怎样的联系?另外,《周易》讲“盛德之谓大业”,这样把盛德大业融会贯通到这里边去呢?三、财富与禅门宗风?2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禅宗认为,“核心财富”是什么?3佛陀讲“财富·幸福·智慧”的故事;4最高明的手段:生财·聚财·散财;5早在北魏,就出现了“僧祗粟”,用于欠收之年赈济饥民。

此后,寺院建“义仓”、“悲田坊”、“安乐坊”、“养病坊”、“安济坊”,甚至还有专收麻疯病人的“疠人坊”、“福田坊”,还有埋葬无主尸首的“漏泽院”等。

而在灾荒和战乱年代,各寺院普遍施粥、施衣、施药、施棺。

6菩萨行圆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

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

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如孝法师: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笔财富。

一加一不等于二,我们每个人都集一元钱,最后这些钱就可以做一些事情,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财富当中的变化,真的是比思想的变化还要复杂。

所以我们会搞不清楚,财富一会儿来,一会儿没;国家一会儿很富强,一会儿很贫弱。

为什么财富会变?财富没有变,对宇宙来说,它是守恒的,只是因为人心的感召,所以财富会隐没也会显现。

显现的时候,人就得到了。

如果人不能合理运用它,财富就像水一样往低处流,流向大地,经过太阳一晒,它就蒸发到虚空去了。

所以,财富就是我们流动的生命,正是因为它本身是命,它才可以养命。

它是我们无形的身外之身,是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感应区。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虚空无形,也说明了我们的心无形;这个财富无形,也说明了我们的思想无形。

思想虽然无形,你有时候也会很快乐,因为你得到了一个“道”——因果之道!我们现在是在“果”上求,没有一个人不把他的苗头指向“果”的,并没有在“因”上去培养。

佛陀有着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所以他才能够善用这无限的财富。

我们现在作为佛弟子,就是要去了解生命的不可思议,了解这个宇宙的慈悲,这样才有可能了解生命的模式。

佛陀是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我们看到了财富,也看到了它的源头,就可以创造财富。

创造财富,有的人从“有”当中去创造,也有的人从“无”当中去创造。

从“有”中如何创造呢?实际上就是对世间财富的一种合理运用,不浪费,这就是从“有”当中产生出来的另外一个区域。

从“无”中如何创造呢?靠的是清净和慈悲。

清净和慈悲能够让山河大地释放出它本有的生命力,可以让它增长,所以我们的财富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就是想要从无中生有,从清净、慈悲当中产生福报。

清净不是空,清净是和宇宙相和。

宇宙就像一个水库一样,关键是我们的这根管子能不能够通到宇宙当中去,如果通到了,这个财富就找到源头了。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九章 达观的财富观——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智慧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九章 达观的财富观——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智慧

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

所谓的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

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要懂得合理使用,善于安顿好我们的身心,享受财富带给我们的乐趣,在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中看到永恒的意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禅智慧。

财富本身无好坏,关键看你是否有一颗智慧的心内在的财富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让人哭泣,也不会让人笑出来,因为哭与笑不能和解脱的智慧相提并论。

《增一阿含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财富的。

财富并非是毒蛇,是造富还是造祸,财富无法自主,其决定权在于拥有财富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使用财富的方法。

佛陀曾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

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

佛陀从没有让人抛弃舒适的物质生活,他说,即便僧人要在僻静的地方修习禅定,要想修习成功,也离不开最低的物质环境。

佛陀说,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走向解脱的必要条件。

但是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生的目的。

佛陀鼓励信众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并提醒信众不要贪著,因为金砂虽贵,在眼成翳。

如果一个人只盯着金钱,就好像黄金的颗粒在眼里一样,虽然它贵重,但是它会把眼睛磨痛,甚至会导致种种眼病,乃至失明。

禅者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应处处充满“欢喜心”,获取财富要以给人欢喜为原则,尽量做到大家都欢喜,不结恶缘。

例如发财,我很欢喜,可是不能为了发财,就去偷、去骗、去抢,这是别人不欢喜的!如果将自己的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势必遭受痛苦的果报。

【可怕的黄金】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出来。

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

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惊惶失措是为了什么?”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黄金!”两个人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他们问道:“在哪里挖出来的?你告诉我们吧!”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

佛教徒的财权观

佛教徒的财权观

佛教徒的财权观师: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叫“六根”?答:一切法都是从六根生出来的。

师:沾个边。

答:六根是最根本的东西。

答:通过都摄六根,可以找到我们的佛性。

师:都是七十分。

答:凡夫是用六根造业。

佛菩萨是六根圆通。

师:大家回答的都对。

为什么称为“根”?造业的是它,成佛的是它;本来面目是它,烦恼也是它;万法生是它,万法灭是它;离开它无佛,离开它亦无众生;善恶之法皆来自它。

降伏六根才能做主,才能成佛。

日常生活中人家骂你,你不起嗔心、逆反心,你就超越了耳根;眼见财色心不动就超越了眼根;香臭不辨,就超越了鼻根;美味佳肴不留恋就超越了舌根;不贪图华衣锦饰、安逸享受和外表的装扮修饰,就超越了身根。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对六根都有不同程度的贪恋和超越。

超越了哪一根,就这一根而言,你就可以做主了,你的福报、功德将通过此根而获得。

但是,要想真正解脱,生死自在,六根必须都摄。

目前还没有发现六根已经都摄的人,相较而言只是降伏了某一根。

比如出家人通常眼根降伏的比较多,可以视而不见。

但是很多出家人容易被耳根所转,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心里就不舒服,马上就要回击。

即便嘴巴不敢讲,也是牢骚满腹。

《楞严经》上讲到六根的功德,耳根具备千二百功德,离佛性本源最近,功德最高。

眼根、鼻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所以观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获得最高境界。

常言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实际上耳根的功能远不止听八方。

意根的功德虽然也高,也是千二百功德,但离开前五根它就无所作为。

大家如何理解“六根清净”?答:一尘不染。

师:回答得非常好。

六根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贪恋六尘,遇到六尘它会起用:该听的会听,该看的会看,该触的会触,该思的会思,过后不留痕迹,此为六根清净。

如有贪恋、执着即被染污。

常人六根一旦接触六尘,就会在六根上留下痕迹,形成业障。

如果六根对六尘能过后无痕,即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如同过去的祖师,花街柳巷,所做无为,其心不动。

佛法与财富

佛法与财富

佛法与财富引言财富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事与愿违。

有几个人能真正积累起财富呢?这其中必定有他的原因。

末学乃佛门居家弟子。

深感在家佛弟子们被生活所迫,疲于奔命。

所以自己发心通过佛法,写一篇有关财富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因末学才疏学浅,所以此篇文章仅作参考。

若有不当之处,尽请原量。

阿弥陀佛!一、积财理论要得财富,首先要明白财富的来源,为何有些人不废吹灰之力积起万贯家财。

而有些人头脑灵活,有大能力,一生奋斗,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

这原因所在就是“因”,《太上感应篇》中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前生积有财富的因,今生无论你做哪一个行业都会赚钱,前生没有积累,今生就算是你强取豪夺也取不来。

就算是强盗小偷取来的不义之财,也是他命里有的。

不信我们每个人都去偷、去盗,看能不能盗来。

恐怕还没有盗来就被警察抓到。

所谓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现在社会人们为了财富不择手段,无恶不造,殊不知都是冤枉做小人。

自己所勾心斗角算计来的,全都是他命中有的。

而命中没有的,一分他也没有算来。

而本是命中有的他确采取这样的手断取得,这个命中的财富已经被大大折损掉了。

譬如不择手断赚取100万,实际命中本有1000万的财富,因为不择手断,所以损掉了900万,只赚到了100万,这不是冤枉做小人吗?《论语》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什么不坦坦荡荡的取得财富,坦坦荡荡的经营人生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将自己命中没有的钱赚过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如果大家去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了凡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代高僧净空法师在讲席中也多次劝导大家,要想转变命运,让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好,先把《了凡四训》读三百遍,如果有这样的三百遍我想转命是必然的,如果转不了就在继续读,读能到能转。

佛经中告诉我们,财富的正因是布施。

财布施得财富,所以舍得舍得,是越舍越得。

有因必定有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而布施并不一定非要捐钱,因为布施分为内财布施跟外财布施,内财布施是用自己的精神、体力、技能、知识去帮助别人,所以不用钱也能做。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星云大师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

财富可以分成很多类,有物质的财富, 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来世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财富,也有无价财富。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

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那五家呢?一、一场水火天灾,疾病人祸的灾难,倾家荡产;二、强盗土匪,劫夺我们的财富;三、贪官污吏以种种的手段侵夺百姓的财产;四、不孝子孙,浪荡家财;五、国家的苛政赋税,使民不聊生。

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以外何时会发生。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多寡,应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一、佛教的财富观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的资粮。

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亦有“贫穷的富人”。

既然有富,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一)最富的穷人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懂得如何使用,有钱却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是和穷人一样吗?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希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就要来向他要这个金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就奇怪了──‘你是没有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的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的理财生财观
在这物价飞涨,手中货币眨眼就贬值的年代,虽然还不至于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且还有先辈“知足之足是为足也”的训条,也想宁静淡泊地过日子,但无奈形势太强,如何保证将来能过跟现在一样的小日子,甚至过得更好,就不可避免要碰上财富保值增值的问题。

目前书店里、网络上的理财投资类书籍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热销、有人气的作品,如《巴比伦富翁的理财圣经》、《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那个傻瓜为什么比我有钱》、《普通百姓的致富之路》等。

翻看了下,所谓的理财手段,无外乎三个步骤:一是找份工作获得收入;二是一定要定期储蓄,获得属于自己的可以支配的钱财;三是要把这些储蓄拿去“钱生钱”。

前面两部分都有理论有实例,很令人信服,但最后如何钱生钱的部分,则见仁见智,部分书籍只能提些理论,底气明显不如前两部分的。

其实说到理财,先贤大德都有认真的探索和论述,以及成功实证,包括世人都认为不沾世俗,视功名富贵如镜花水月的释伽牟尼,甚至还有老子。

佛对理财最完整的阐述在《善生经》里: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本人深觉以上的叮咛是理财理论中最贴合生活、最完善,且与行动、心灵修炼为一体的理财观。

其要点主要有:
首先应该学习一技之长,以正当手段取得财富。

这点尤适用于我们草根一簇,我们普遍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要实现从无到有,只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以自己的专业及技能投于工作,才能保证生存并取到第一桶金。

但要注意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歪门邪道去赚钱,如果真要通过诈骗、强力去索取钱财,则宁可做乞丐也不去从事和参与。

其次理财聚财不要好高骛远,注意从细处积累。

这点是对怀有梦想,而且志存高远的朋友说的。

一提起理财,一些人头脑发热,以为非发大财才能致富,看不起小钱,不肯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创业和工作,也不愿一个个铜板去积累,结果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发小财的机会,处处流失得之不易的一个又一个铜板,但最终也没有把握到发大财的机会。

等到年纪一大把,一事无成,对家徒四壁,空自悲伤。

第三是得到财富后要善于守护,量入为出,不攀比,不奢侈。

人们难以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没钱时不能去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有了钱,就大把大把地花,好象不是自己的。

另一种极端则是做守财奴,不舍得用,把钱捂得死死的带到棺材。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守护金钱之道。

佛提出守护钱财,要“出财未至奢、食知止足、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即人要适当控制欲望,太贵的不吃,太贵的不穿,注意积蓄,确保生活无虞。

《道德经》里老子也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即生活中的欲望不要太强,否则会消费了太多的金钱,成为
月光族,无财可理,同时不要把钱捂住或做守财奴,而应该把钱、财富多流通,用于生产、投资或资助他人等。

圣经里,大家已很熟悉马太的故事,传达了同一个理财观念:钱是要流通的,要保值和增值,否则有违天条。

第四守护财富和增长财富,要保有正能量和积极行为。

“修业勿怠、在家勤六业”等,注意修炼自己的心态,依圣哲的教义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做有违天理和法律的事情。

人的财富是被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吸引来的,正能量和正行为自然吸引好运,负能量和负行为自然会给财富带来损耗,所以佛提倡大家生活要俭朴,心态和行为要积极向上。

第五增长财富要身体力行做一些对民生有实际利益的工作,如“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等。

总而言之,要走正道,创办一些实业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创造从业机会等。

这样,你向社会奉献了价值,大众及社会最后也会回馈给你,你的财富和声望才能日益增长。

最后为了使财富转转增胜,要着力于公益事业。

佛所说的“起塔庙,立僧房”是其中一部分,平时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的话,则“家业无减,财富日益增长”,终象大海一样,纳取百方,成就巨富。

佛认为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根据因果律,想要什么样的果实,就要播下什么样的因,宇宙任何事物的生发,都依据这个定律,所以,如果要拥有财富,首先就要施舍财富。

佛在《优婆塞戒经》第十四品也提到了如何理财:“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

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
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这段话的意思与佛在《善生经》上所表述的差不多:学世事,即学好知识技能,然后如法求财,求到财后,一分为四,一分是基本生活费用,另一分则要强制储蓄,不做月光簇,最重要的份额,即其中的二分,如法贩转。

我的理解就是维持自己的营生,或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或捐助他人等。

佛早在2500多年前,已经把无数现代人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后才得到的理财的精髓、宗旨,简单易懂地交待了,叫人惊叹。

另外,释伽牟尼要求人们把收入的一半如法贩转,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佛的一般性认识,一般人总认为,佛与钱是不沾边的,每天只是念经和救度众生等。

这实在是误解了佛的原来意旨,其实佛是希望大众拥有财富和幸福的,但不希望世人被世间财物所牵绊拖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