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理财生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的理财生财观
在这物价飞涨,手中货币眨眼就贬值的年代,虽然还不至于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且还有先辈“知足之足是为足也”的训条,也想宁静淡泊地过日子,但无奈形势太强,如何保证将来能过跟现在一样的小日子,甚至过得更好,就不可避免要碰上财富保值增值的问题。
目前书店里、网络上的理财投资类书籍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热销、有人气的作品,如《巴比伦富翁的理财圣经》、《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那个傻瓜为什么比我有钱》、《普通百姓的致富之路》等。
翻看了下,所谓的理财手段,无外乎三个步骤:一是找份工作获得收入;二是一定要定期储蓄,获得属于自己的可以支配的钱财;三是要把这些储蓄拿去“钱生钱”。
前面两部分都有理论有实例,很令人信服,但最后如何钱生钱的部分,则见仁见智,部分书籍只能提些理论,底气明显不如前两部分的。
其实说到理财,先贤大德都有认真的探索和论述,以及成功实证,包括世人都认为不沾世俗,视功名富贵如镜花水月的释伽牟尼,甚至还有老子。
佛对理财最完整的阐述在《善生经》里: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本人深觉以上的叮咛是理财理论中最贴合生活、最完善,且与行动、心灵修炼为一体的理财观。
其要点主要有:
首先应该学习一技之长,以正当手段取得财富。
这点尤适用于我们草根一簇,我们普遍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要实现从无到有,只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以自己的专业及技能投于工作,才能保证生存并取到第一桶金。
但要注意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歪门邪道去赚钱,如果真要通过诈骗、强力去索取钱财,则宁可做乞丐也不去从事和参与。
其次理财聚财不要好高骛远,注意从细处积累。
这点是对怀有梦想,而且志存高远的朋友说的。
一提起理财,一些人头脑发热,以为非发大财才能致富,看不起小钱,不肯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创业和工作,也不愿一个个铜板去积累,结果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发小财的机会,处处流失得之不易的一个又一个铜板,但最终也没有把握到发大财的机会。
等到年纪一大把,一事无成,对家徒四壁,空自悲伤。
第三是得到财富后要善于守护,量入为出,不攀比,不奢侈。
人们难以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没钱时不能去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有了钱,就大把大把地花,好象不是自己的。
另一种极端则是做守财奴,不舍得用,把钱捂得死死的带到棺材。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守护金钱之道。
佛提出守护钱财,要“出财未至奢、食知止足、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即人要适当控制欲望,太贵的不吃,太贵的不穿,注意积蓄,确保生活无虞。
《道德经》里老子也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即生活中的欲望不要太强,否则会消费了太多的金钱,成为
月光族,无财可理,同时不要把钱捂住或做守财奴,而应该把钱、财富多流通,用于生产、投资或资助他人等。
圣经里,大家已很熟悉马太的故事,传达了同一个理财观念:钱是要流通的,要保值和增值,否则有违天条。
第四守护财富和增长财富,要保有正能量和积极行为。
“修业勿怠、在家勤六业”等,注意修炼自己的心态,依圣哲的教义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做有违天理和法律的事情。
人的财富是被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吸引来的,正能量和正行为自然吸引好运,负能量和负行为自然会给财富带来损耗,所以佛提倡大家生活要俭朴,心态和行为要积极向上。
第五增长财富要身体力行做一些对民生有实际利益的工作,如“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等。
总而言之,要走正道,创办一些实业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创造从业机会等。
这样,你向社会奉献了价值,大众及社会最后也会回馈给你,你的财富和声望才能日益增长。
最后为了使财富转转增胜,要着力于公益事业。
佛所说的“起塔庙,立僧房”是其中一部分,平时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的话,则“家业无减,财富日益增长”,终象大海一样,纳取百方,成就巨富。
佛认为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根据因果律,想要什么样的果实,就要播下什么样的因,宇宙任何事物的生发,都依据这个定律,所以,如果要拥有财富,首先就要施舍财富。
佛在《优婆塞戒经》第十四品也提到了如何理财:“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
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
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这段话的意思与佛在《善生经》上所表述的差不多:学世事,即学好知识技能,然后如法求财,求到财后,一分为四,一分是基本生活费用,另一分则要强制储蓄,不做月光簇,最重要的份额,即其中的二分,如法贩转。
我的理解就是维持自己的营生,或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或捐助他人等。
佛早在2500多年前,已经把无数现代人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后才得到的理财的精髓、宗旨,简单易懂地交待了,叫人惊叹。
另外,释伽牟尼要求人们把收入的一半如法贩转,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佛的一般性认识,一般人总认为,佛与钱是不沾边的,每天只是念经和救度众生等。
这实在是误解了佛的原来意旨,其实佛是希望大众拥有财富和幸福的,但不希望世人被世间财物所牵绊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