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血液病专题(第1章 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和诊断
疲劳和疼痛
患者可能感到持续的疲劳、乏力 以及体力活动受限。
皮肤瘀斑
皮肤容易淤血,表现为易产生瘀 斑。
出血
常见的出血症状包括牙龈出血、 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易出现瘀 斑。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和促进造血的药物,以
造血干细胞移植
3 生活质量
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
定期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骨髓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以及纠 正治疗。
避免暴露
减少与有毒物质和辐射的接触。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充足睡 眠和适量锻炼。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骨髓无法产生足够 数量的血细胞。本演示将介绍该疾病的定义、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定义和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种罕见的骨髓疾病,骨髓无法产生足够数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原因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该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化疗药物、辐射暴露以及某些感染。
2
帮助骨髓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取代患者
异常的骨髓。
3
支持治疗
输注血液和血小板、控制感染、治疗并 发症等以提供支持。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
1 预后取决于
疾病严重可以通过治疗获得完全缓解,而另一些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正常骨髓象
慢性再障骨髓象
急性再障骨髓象
【诊断】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SAA 1.有典型重型再障临床表现; 2.血象具备下列中的2项: 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 白细胞减少,N <0.5×109 血小板<20×109 3.骨髓: 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 NSAA 达不到SAA的诊断标准
一、血象
外周三系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SAA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系、红系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缺如;淋巴细胞、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减少。
二、骨髓象
NSAA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粒系、红系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减少;多数骨髓小粒空虚。 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均匀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主要表现为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全血细胞减少, 贫血、出血、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
重型再障(SAA) 按照病情分为 非重型再障(NSAA)
血常规:WBC1.6×109, N0.1×109 HB58g/L,PLT10 ×109,RET0.1%,绝对值10×109。 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低下,巨核细胞未见,粒系0.48,以杆状分叶核为主,红系0.05,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成熟L0.39,M0.05,成熟浆细胞0.03。 请回答: 患者目前诊断可能是什么?
分型诊断标准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诊断标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1.相同点: ①全血细胞↓ ②可呈骨髓增生低下 ③可无血红蛋白尿的发作 2.不同点: ①典型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史、黄疸和脾大 ②溶血试验阳性:ham(酸溶血试验) ③外周血或骨髓可发现CD55、CD59的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件
05
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 06
生物制剂:如干扰素、白细
法等,用于清除体内异常细
胞介素等,用于调节免疫系
胞,恢复造血功能
统,改善造血功能
研究方向
干细胞移植:研究干细胞在再生 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基因治疗: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在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疗法:研究免疫调节在再生 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04
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 变和遗传因素
05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 者症状和体征
06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 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
治疗方案
04
辅助治疗:如营养支持、
预防感染等
03
骨髓移植:适用于病情严
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02
输血治疗:根据病情需
要,定期输血
01
药物治疗:如免疫抑制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预后和预防
01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 键,预后较好
02
预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加 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03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04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典型病例
患者A,男性,35岁,因乏力、头晕、
01
心悸就诊,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B,女性,28岁,因月经过多、皮
发病原因
01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 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03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5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 学物质或辐射可能导致再生 障碍性贫血
02
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 病毒等
0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导 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抗肿 瘤药物、抗生素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骨髓疾病,其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 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
I. 介绍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骨髓疾病,骨髓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细胞。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免疫系统紊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有关。
II. 临床表现
贫血症状
贫血症状包括疲劳、苍白的皮肤、心悸和呼 吸困难。
其他相关症状
除了贫血症状外,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能导 致易出血和易感染。
III. 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和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通常包括骨髓活检和血 液检查。
治疗方法
1. 支持性治疗 2. 免疫抑制治疗 3. 罕见病药物治疗
IV. 生活护理
1 营养
维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 休息与锻炼
保持充足的休息,进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 疾病预防
避免感染,定期接种疫苗。
V. 就业和教育
就业选择
根据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包括灵活的工 作时间和适当的工作环境。
教育需求
了解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新信息,接受相 关教育和培训。
VI. 患者协会和支持组织
罕见病患者协会
加入患者协会可以获取支持和资源,并与其他 患者分享经验。
健康组织
了解并参与健康组织的活动,获取更多关于再 生障碍性贫血的信息。
VII. 研究和发展
研究进展
不断开展新的研究,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 疗和预防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新方法和新药物发展
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再生障碍性 贫血患者提供新的希望。
VIII. 预后和未来展望
临床诊疗课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
1
外周血象
发现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减少
骨髓活检
2
的表现。
确定骨髓内红、白、血小板细胞减少
的程度,以及配置出现异常的性质和
比例。
3
免疫学检查
检查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程度。
染色体分析
4
检查染色体畸变情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症状,如贫血、 出血、感染等进行对症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化学物质与药物
如化学品、药物、放射性物质等,均可影响 血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
噬血细胞综合症
也称恶性血红蛋白病,是由于机体自体抗体 攻击了红细胞,导致造血系统受损的疾病。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系,如 Fanconi贫血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类
急性
由于骨髓的大量损伤,病情 迅速加重。需要立即治疗, 否则预后差。
兄弟姐妹骨髓移植治疗
同种移植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而达到治疗效果。但仅适用于患者有同种供体的情况。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某些患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通过自我完全康复。但机率较小,成功的 患者需要长期进行管理和追踪。
猪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有研究表明,猪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作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有 效手段。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
1
RNA剪接异常
2
一些基因发生了严重的RNA剪接异常,
影响了血细胞的生成。
3
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攻击骨髓干细胞,导致基因 体系,使得它们不能发育成为正常的 血液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自身免疫疾病
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课件
心理支持措施
倾听和理解
医护人员应积极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 法,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理解,建立 良好的医患关系。
情绪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 患者缓解负面情绪。
提供心理教育资源
向患者推荐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音 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患者自我调适 和寻求心理支持。
感染防控
教育家属掌握基本的感染防 控措施,如保持患者个人卫 生、定期消毒家居用品等, 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病情观察与记录
指导家属学会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如发热、出血等症 状的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 向医护人员反馈。
06 研究进展与展望
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现状
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 制已有一定了解,包括遗传、免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评估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 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难治性血液病,临床上常表现 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小组
鼓励患者加入再生障碍性贫血互助小 组,与病友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互 相支持和鼓励。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环境优化
饮食照料
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 静、舒适、整洁的家居环境, 有利于患者的休养和康复。
教授家属如何为患者提供营 养均衡、易于消化的饮食, 以及如何避免食物中的不良 成分对患者的影响。
通常下降,反映贫血程度。
2024年度《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提高治疗依从性
心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治疗 的信心和依从性,促进康复进程
。
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挑战,提高
生活质量。
2024/3/23
22
06
患者教育与生活调 整建议
2024/3/23
23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途径
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专业医生或护士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属举办再生障碍性贫血专题 讲座,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改善心情。
避免剧烈运动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和引起意 外。
26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2024/3/23
27
8
环境因素及暴露史评估
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 如苯、甲醛等,可损伤骨 髓造血功能。
2024/3/23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X射线等物理因 素可对骨髓造血细胞造成 损伤。
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可引 发免疫反应,进而损伤骨 髓造血功能。
9
药物使用与感染诱因探讨
药物使用
免疫异常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等可抑制 骨髓造血功能,长期使用增加患病风 险。
19
感染并发症预防策略部署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手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
2024/3/23
环境消毒与隔离
确保患者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消毒 ,减少探视,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预防性用药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使 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预防感染 。
难治性血液病 第1章 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一章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损伤,免疫机能异常,红髓向心性萎缩,被脂肪髓代替,从而导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机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Ehrlich于1888年首先报道了一例年轻女性患者有严重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月经过多,尸检发现大部分骨髓为黄色脂肪髓。
此后,陆续有学者报道类似的疾病发生,直至193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随着对再障的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再障不仅是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而且有造血微环境的病变,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再障患者的T 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导致了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也提高了急性再障的治疗疗效。
一、难治性原因分析(一)确切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如体质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
获得性致病因素又可分为(1)原因不明。
(2)化学因素,可引起再障的药物及某些化学物质见表1。
(3)物理因素,X射线、镭、放射性物质等。
(4)生物因素,肝炎病毒、各种严重感染及创伤等。
这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再障中,有的与剂量有关,即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一般人都可发生再障;而有些致病因素与剂量关系不大,与个人体质有关,疾病往往较为严重。
表1 引起再障的化学因素1、药物:(1)抗生素:氯霉素,偶继发于链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2)化疗药物:柔红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巯嘌呤,秋水仙碱等(3)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4)抗糖尿病药:磺脲类药(5)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硫氧嘧啶等(6)抗风湿药:保泰松、阿斯匹林等(7)抗组胺药:异丙嗪(8)抗结核药:异烟肼等(9)抗疟药:氯喹(10)镇静剂:氯丙嗪等(11)杀虫剂:DDT等2、其他:金制剂,染发剂,有机溶剂等1、化学因素药物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的病因,但药物诱发再障的真正发病率难以确定。
氯(合)霉素是药物诱发再障的最常见病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
传统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免疫球蛋白、药物治疗和抗感染措施。这些方法 可以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造 血功能。
移植疗法
移植疗法是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种方法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导致造血骨髓无法产生足够的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分类以及各种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影响造血骨髓功能的血液疾病。它导致骨髓无法产生 足够的血细胞,使患者容易感染、出血和疲劳。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疗法和移植疗法,还有一些的治疗方法正 在不断研究和开发中,包括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
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它可以通过骨髓活检、血液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来 完成。
处理感染和免疫失调的重要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容易感染,因此处理感染和免 疫失调非常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疗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
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避免暴露于有毒物质和 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该疾病。
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获得心理和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心理咨询和与其他患者交流等,以帮助他们应 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处理残留的症状和并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通常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因此需要处理残留的症状和 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版再生障碍性贫血ppt演示课件
免疫调节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功能, 减少免疫因素对造血系统 的攻击。
药物治疗方法
雄激素
常用药物如司坦唑醇、十一酸睾 酮等,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 生成素,并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
促进红细胞生成。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 可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 免疫反应,从而减少对造血干细胞 的破坏。
03
04
避免外伤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意 外受伤。
软毛牙刷
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牙龈 出血。
保持鼻腔湿润
使用加湿器或喷雾器,保持鼻 腔湿润,减少鼻出血。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如有 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贫血性心脏病
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功 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心
脏并发症。
造血生长因子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 成素等,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提高外周血象。
其他治疗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重型或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 血患者,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补肾益精、 益气养血等中药治疗方法,可改
染色体核型分析:部分患者可发现克隆性 异常。
05
06
流式细胞术:可检测骨髓中异常细胞群体。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
Chapter
一般治疗原则
01
02
03
去除病因
针对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 贫血的病因进行治疗,如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控制 感染等。
支持治疗
通过输血、输血小板、使 用止血药物等措施,维持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件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详细描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病毒感染、免疫 因素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造血干细胞的损伤、骨髓微环境的异常以及免疫 系统的异常。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ppt课件
目录
• 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康复与预后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0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 少,临床上表现出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根据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后天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类。
加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对于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家族史的人群 ,应加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避 免疾病的发生和遗传。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 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医生并协助处理。
,适当进行锻炼。
饮食调理
提供营养建议,鼓励患 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并发症预防
指导患者预防感染、出 血等并发症的措施,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预后评估
2024版年度再生障碍性贫血PPT
对于高危患者或已复发的患者,可考虑维持治疗,如使用免疫抑 制剂等。
27
06 患者心理支持与 康复指导
2024/2/2
28
心理问题识别及干预方法
识别常见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恐惧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
个性化心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认 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19
免疫抑制治疗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适应证
适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尤其是年龄小于40岁、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2024/2/2
注意事项
治疗前需进行免疫抑制剂敏感试验,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0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
技术原理
通过输注供者的造血干细 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 疫系统。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
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康复计划,提高身体 素质和生活质量。
2024/2/2
26
复发预防策略
2024/2/2
避免诱发因素
如感染、药物、化学毒物等,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象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迹象。
发病机制
AA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认为是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 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免疫异常激活、造血微环境障碍、遗传易 感性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4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与死亡率
AA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AA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的死亡率较高,严重 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医学专题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发病情况
我国:AA年发病率为7.4/100万人口 欧美(ōu měi):AA年发病率为()/100万人口 日本:AA年发病率为(14.7-24)/100万人口
发生于各年龄段 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第八页,共五十七页。
AA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遗传性再障(先天性) 获得性再障(后天性)
第 壹
部
分
第二页,共五十七页。
案例导入
陈先生,男性,28岁,从事箱包刷胶工作6年。 近2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侧牙龈肿痛和咽痛,不伴发热,自服抗生素效果不佳。 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皮肤自发性散在瘀点瘀斑,当时未重视。3天前症状加重(jiāzhòng), 逐渐牙龈出血、鼻出血和肉眼血尿,伴咳嗽、发热(自测体温39 ℃ ),遂来院就诊。
进
免疫抑制治疗(zhìliáo)后患者的自身造血功能可以得到改 善
第十七页,共五十七页。
第
叁
部 分
第十八页,共五十七页。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全血细胞减少有关 主要为:进行性贫血
出血 反复(fǎnfù)感染 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第十九页,共五十七页。
临床表现
1.重型再障: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 (1)贫血:进行性加重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3)出血: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
护理措施
2)口腔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1.餐前、餐后、晨起、睡前漱口 2.多饮水,进软食或糊状食物 3.口唇干裂,使用唇膏
4.软质牙刷正确(zhèngquè)刷牙,避免用牙签 5.口腔疼痛时进食没有调料的软食如水蒸蛋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七页。
护理措施
3)皮肤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1.餐前、便后洗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损伤,免疫机能异常,红髓向心性萎缩,被脂肪髓代替,从而导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机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Ehrlich于1888年首先报道了一例年轻女性患者有严重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月经过多,尸检发现大部分骨髓为黄色脂肪髓。
此后,陆续有学者报道类似的疾病发生,直至193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随着对再障的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再障不仅是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而且有造血微环境的病变,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再障患者的T 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导致了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也提高了急性再障的治疗疗效。
一、难治性原因分析(一)确切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如体质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
获得性致病因素又可分为(1)原因不明。
(2)化学因素,可引起再障的药物及某些化学物质见表1。
(3)物理因素,X射线、镭、放射性物质等。
(4)生物因素,肝炎病毒、各种严重感染及创伤等。
这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再障中,有的与剂量有关,即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一般人都可发生再障;而有些致病因素与剂量关系不大,与个人体质有关,疾病往往较为严重。
表1 引起再障的化学因素1、药物:(1)抗生素:氯霉素,偶继发于链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2)化疗药物:柔红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巯嘌呤,秋水仙碱等(3)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4)抗糖尿病药:磺脲类药(5)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硫氧嘧啶等(6)抗风湿药:保泰松、阿斯匹林等(7)抗组胺药:异丙嗪(8)抗结核药:异烟肼等(9)抗疟药:氯喹(10)镇静剂:氯丙嗪等(11)杀虫剂:DDT等2、其他:金制剂,染发剂,有机溶剂等1、化学因素药物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的病因,但药物诱发再障的真正发病率难以确定。
氯(合)霉素是药物诱发再障的最常见病因。
氯霉素应用于临床后4年,即有因使用氯霉素而致再障的报道,以后此类报道逐渐增多。
美国医学协会(AMA)药物不良反应登记处统计的724例再障患者中,321例(44.3%)与服用氯霉素有关。
体外研究表明,高浓度氯霉素仅能可逆性地抑制正常骨髓粒细胞集落的生长,而低浓度的亚硝基-氯霉素不可逆地抑制正常骨髓粒细胞集落的生长,干细胞被阻断在M2期。
在体内,氯霉素所引起的病变可分为两种:即可逆性红系增生抑制期以及过敏性再障期。
前者表现为网织红细胞减少,并伴有轻度三系减少;同时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加;骨髓象可见增生活跃,但有各系细胞成熟停滞及红细胞系胞质空泡变性。
近年来,随着该类抗生素应用的减少,其在再障发病中的意义已经不突出。
相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接触苯及其制剂而引起的再障,发病率有所提高。
苯作为有机溶剂和清洗剂,在医药、染料、炸药、人造革及制革业应用较多。
苯的血液学毒性主要与其代谢产物—环氧化苯有关,环氧化苯可抑制造血祖细胞的DNA合成,并损害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
最常见的苯中毒为贫血。
其它中毒表现可有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以及血中出现不成熟细胞等。
有的患者苯中毒与接触的剂量成正比,有的则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2、物理因素X射线、放射性核素或中子能穿过细胞,通过电离辐射破坏细胞内的D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的增殖。
由电离辐射诱发的骨髓衰竭呈剂量依赖性。
全身放射1-2.5Gy,可引起骨髓增生不良;10Gy可使受照者死亡。
无论是全身照射还是局部照射都可造成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的损伤,从而引发再障。
日本原子弹爆炸后4-7年,共发现再障156例。
3、生物因素目前已知多种病毒与再障的发生有关,如肝炎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等。
其中肝炎病毒引发的再障较为常见。
肝炎后骨髓多有粒、巨祖细胞的减少,肝炎病毒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其抗体可阻碍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有学者报道,感染肝炎病毒的再障患者的血清可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生。
此外,肝炎后造血抑制的机制可能为肝脏解毒能力受损,使骨髓易受到某些化学药物的损伤。
4、其它现在妊娠并发再障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
(二)发病机制不明再障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目前认为,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能用单一的原因进行解释。
可能的发病机制有:造血干/祖细胞缺陷,免疫异常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和微环境,造血微环境功能缺陷,以及遗传易感性。
1、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有报道再障患者的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乏,这些细胞为CD34+,具有自我更新并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的细胞。
体外培养的实验证明,再障患者的骨髓和血中粒-巨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Meg)都减少。
Maciejewaki在相同条件半固体培养体系中比较了再障患者及正常人CD34+细胞的种植(plating)能力,结果显示再障患者的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及血中粒-巨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集落产率较正常降低了10-100倍。
再障患者的病情严重性与造血干/祖细胞的缺少呈正相关。
2、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和微环境: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免疫学及临床治疗学的发展,现在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为已知(如药物、肝炎等)或未知的因素,直接抑制了骨髓造血;或通过免疫机制使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到损害,影响了造血。
其中,免疫机制是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
大量实验室资料支持以下的假设,在大多数获得性再障患者中,淋巴细胞是造血受抑的原因。
早期有报道重型再障患者(SAA)的淋巴细胞能够抑制造血祖细胞生长。
其后,许多研究者证实SAA存在T细胞介导的集落生长抑制现象,去除患者的T细胞,有时能改善它们体外的集落形成能力。
对T细胞受体(TCR)Vβ分析表明,SAA中的T淋巴细胞群体可发生寡克隆扩增。
这些克隆扩增的T细胞可能是导致骨髓抑制和干细胞增生不良的原因。
再障患者血液和骨髓中活化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T抑制细胞,Ts),其数量明显高于正常,CD4+T细胞(T辅助细胞,Th)减少,CD4/CD8下降。
CD8+T细胞具有白介素-2受体和HLA-DR,免疫抑制治疗成功后,活化细胞数量和活性适当降低,但仍高于正常。
3、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支持和调节造血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Holmberg等在体外观察89例再障患者基质细胞的生长能力,结果发现6例(6.7%)基质细胞生长严重不良,其余患者基质细胞生长正常或轻度不良。
但是,大多数再障患者可以测出IFN-γ mRNA,而在正常个体或其它血液疾病对照中测不出。
再障患者T细胞还过量产生另一种抑制造血细胞增生的淋巴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且TNF-α的受体在CD34+的干细胞上高表达,说明干细胞对TNF-α高度敏感。
体外,淋巴因子IFN-γ和TNF对早期和后期造血祖细胞和干细胞组织培养有抑制增生的作用,抑制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再障患者血液及骨髓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明显升高,急性者高于慢性,慢性者高于正常。
这提示再障中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上调是其免疫病理反应的显著特征,显示细胞免疫学亢进。
Th2型细胞因子IL-4介导的体液免疫水平急慢性再障患者无差异,但高于正常。
这提示急慢性再障发病机制上有差异,慢性再障中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和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均有参与,而急性再障中前者占优势。
同时,IFN-γ和TNF能通过作用于有丝分裂周期抑制造血,诱导程序化细胞死亡,这可能是抑制的主要机制。
两种淋巴因子均能诱导骨髓祖细胞(CD34+细胞)Fas受体的过度表达;触发Fas受体与其配体FasL结合启动凋亡。
许多研究者已证实,患者骨髓CD34+细胞Fas受体表达和凋亡的数量增加。
大约50%的重型再障患者血清中IL-2和sIL-2R 水平高于正常人,此组患者对于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好于IL-2和sIL-2R 水平正常者。
提示发病机制可能是某些原因损伤了免疫功能,致T细胞激活分泌过量的IL-2等负性调控因子,从而抑制造血。
4、遗传易感性:HLA Ⅰ类和Ⅱ类抗原与多种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在欧洲和美国再障患者中,HLA-DR2过度表达。
在日本环孢菌素有效或依赖的患者中,发现一种更为特异的Ⅱ类单体型。
某些单一的HLA抗原可能在部分骨髓衰竭亚型中更为常见,如Ⅰ类B8在肝炎后再障,Ⅱ类抗原在日本他巴唑所致粒缺患者。
Nakao等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26例CSA治疗有效的再障患者的HLA-II类单体型,其中12例环孢菌素依赖者HLA-II类单体型均为DRB1*1501—DQA1*0102—DQB1*0602,提示HLA-II亚类单体型DRB1*1501—DQA1*0102—DQB1*0602与CSA依赖再障患者密切相关,但与ATG疗效无相关性。
(三)治疗困难:再障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故病因治疗较为困难。
虽然免疫治疗及骨髓移植对70%的患者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耐药。
国外有作者报道,环孢菌素治疗6个月后或在血常规正常后2个月停药,复发率可达19-32%。
这说明异常免疫可能长期存在。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重型再障患者经免疫治疗后可发生克隆性疾病,如MDS,PNH和急性白血病等。
目前认为,免疫抑制治疗抑制了T细胞的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监控和清除异己的能力降低,使得异常克隆获得生长优势,从而引发克隆性疾病。
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年轻的有相合配型的再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再障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非相合性移植与相合性同胞移植相比,其移植物被排斥事件的发生有显著差异(26% vs 12%,P<0.00001)。
非相合性移植往往需要第二次骨髓移植。
HLA 相合的同胞移植,有两个因素显著影响了移植的成功率,即患者接受移植时的年龄和进行移植手术的年代。
1990年前移植死亡率较高,90年后移植死亡率明显下降。
而疾病的严重性,从诊断到移植期间的长短,再障的病因(特发性,肝炎后还是药物引起的)以及患者的性别均与移植效果关系不大。
二、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贫血、体表及内脏出血以及反复感染等。
根据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等不同,又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一)急性型发病年龄以小于12岁多见。
病情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贫血为首见和主要表现,一般出血趋势十分严重,几乎都有体表及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患者感染性发热较为严重,在口腔、咽部、肛门周围常发生坏死性溃疡和局部感染,并由此引起败血症,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