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大纲(华西预防医学)
![毒理学大纲(华西预防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cd3eaef524ccbff12184d8.png)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教学目的及要求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这门课,了解毒理学基本内容,掌握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化学物的中毒机制。
基本掌握毒物的一般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的实验方法和评价。
下划双线示应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的定义。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发展史及毒理学展望。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 adverse effect)*。
第二节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靶器官(target organ),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选择性毒性,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概念,暴露生物学标志物,效应生物学标志物,易感生物学标志物,毒理学意义。
第三节剂量(dose)的概念。
剂量和暴露特征,效应、反应(response)、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和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S型曲线*、剂量-反应关系的应用及其毒理学意义。
卫生毒理学课程教案高中
![卫生毒理学课程教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30ef8d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d.png)
卫生毒理学课程教案高中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品的潜在危害,并学会如何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毒理学简介- 定义: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 分支: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等。
2. 毒物与毒性- 毒物分类:根据来源、化学性质、作用方式等进行分类。
- 毒性评价: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生殖毒性。
3. 毒物作用机制- 介绍毒物如何进入体内(吸入、皮肤接触、摄入等)。
- 讨论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识别:确定可能的有害物质和暴露途径。
- 剂量-反应关系:解释剂量效应和阈值概念。
- 风险管理:制定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
5. 案例研究- 分析实际案例,如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等。
- 讨论案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
6. 实验操作- 实验室安全规范教育。
- 简单实验操作,如检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T、视频等,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
- 安排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估-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
结语。
毒理学大纲
![毒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2b5ada6f1aff00bed51e3f.png)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20080129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毒理学TOXICOLOGY课程号(代码):5040635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80学时学分:5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这门课,了解毒理学基本内容,掌握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化学物的中毒机制。
基本掌握毒物的一般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的实验方法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下划双线示应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的定义。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发展史及毒理学展望。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 adverse effect)*。
第二节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靶器官(target organ),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选择性毒性,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概念,暴露生物学标志物,效应生物学标志物,易感生物学标志物,毒理学意义。
第三节剂量(dose)的概念。
剂量和暴露特征,效应、反应(response)、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和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S型曲线*、剂量-反应关系的应用及其毒理学意义。
卫生毒理学 教学大纲
![卫生毒理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bfdc0d767f5acfa1c7cde8.png)
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一.前 言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
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教学计划,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毒理学教学时数为30学时(2学分)。
二.教学时间分配章 次 内 容 授课时数 教 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章 绪论 3第二章 基本概念 3第三章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第四章 毒性机制 3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3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3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3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3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各章教授目的和主要内容本大纲内容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毒理学基础》 第六版 王心如 主编﹡﹡﹡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内容:﹡﹡﹡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第二章基本概念(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6d984acf84b9d528ea7a73.png)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目的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来化合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机理及提出相应预防对策的一门学科。
根据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卫生毒理学要使同学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毒性评价方法,同时卫生毒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能掌握与毒性评价有关的实验知识及基本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第二章毒物毒性及其表示法;剂量与反应关系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常用毒性指标。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运过程的机理;吸收的影响因素;毒物在体内的贮存库;毒物代谢转化的类型。
第四章亲电物、自由基、亲核物、钙稳态的概念;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细胞内钙持续升高对细胞的影响。
第五章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第六章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定义;每一种毒性试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方式、剂量选择、观察指标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机制;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的分类;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的原理及观察终点。
第八章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化学致癌的过程;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畸形、胚胎-胎儿毒性、发育毒性、致畸指数的概念;发育各阶段毒性作用的特点;动物发育毒性试验。
第十章危险度、安全、安全性、可接受危险度、实际安全剂量、安全系数的概念;危险度评价的四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程序。
2)要求一般掌握第一章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毒物及其分类;毒性及其分级;毒作用及其分类;靶器官;生物学标志;毒作用带。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毒理学意义;排泄途径;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毒物代谢酶的分布;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第四章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靶分子的属性;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第五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杂质对毒性的影响。
医学教学设计:卫生毒理学的教学设计
![医学教学设计:卫生毒理学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54f2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png)
提高医学生的卫生毒理学知识水平
培养医学生的卫生毒理学实践能力
增强医学生的卫生毒理学安全意识
促进医学生的卫生毒理学创新思维
卫生毒理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创新与探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汇报人:XX
感谢您的观看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安全: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试剂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和耗材
卫生毒理学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
教学内容:包括毒理学基础、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等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卫生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卫生毒理学的实际工作场景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技能
卫生毒理学教学评价设计
理论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目标: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评价方法:采用笔试、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
实验教学评价设计
添加标题
实验目的: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添加标题
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
2001级预防医学本科《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2001级预防医学本科《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df1cd0b9f3f90f76c61be1.png)
2001级预防医学本科《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和检测专业必修课之一,为考试课程。
通过以课堂讲授与实验实习和学生自学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或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扩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一、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1.了解卫生毒理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和单位。
2.掌握或熟悉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有关基本理论与常用方法,了解有关化学物管理的基本知识。
3.熟悉或了解化学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化、毒作用方式与机理,以及毒作用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卫生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内容和任务。
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
外来化合物、毒物。
生物学效应与生物学反应。
它们在概念和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或反应)曲线关系的几种形式。
与毒性有关的几个概念:危险性、危害性、安全性。
专业英语名词:毒理学toxicology, 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 毒物toxicant, poison 毒性toxicity 危险性risk 危害性hazard 安全性safety 效应effect 量效应graded effect 质效应qualitative 反应response第二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膜孔道滤过作用)和特殊转运(简单扩散和膜孔道滤过作用)和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其他)。
外来化合物溶解度与脂、水分配系数。
外来化合物的吸收: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和其他途径的吸收。
外来化合物的分布、蓄积与贮存,贮存库生物学作用的两种性外来化合物的排泄专业英语名词:生物转运biotransport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蓄积accumulation 贮存storage 排泄excretion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I相反应即降解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作用),П相反应即结合反应(主要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和谷胱甘肽结合作用等)。
《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汇总
![《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f65d2d57c1cfad6195fa7b4.png)
《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卫生毒理学课程编码:1002527020课程类别:专业课所属学科:预防医学实验总学时:28学时一、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吉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二、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毒理学》课程,在预防医学的教学计划中占重要地位,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进行简单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又要掌握实验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
同时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方法,如:大、小鼠的性别判定,捉拿,固定,灌胃等毒理学常用技术。
2.掌握急性毒性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结果判定。
能较熟练地计算出LD50。
3.掌握Ames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4.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标本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掌握染色体、微核标本分析技术,能对畸变类型进行判定。
5.掌握精子标本制备及畸变类型分析技术6.掌握皮肤刺激实验操作技术及判定标准四、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实验课学时数为28学时,占总学时的48%。
教学文件:《卫生毒理学》第三版课后实验指导。
教学形式: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
指导教师概述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对实验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强调,并明确注意事项,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由学生自行完成,写出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绩评定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
试验课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操作及出勤情况,经综合评定后给出。
对缺实验课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六、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学时适用专业预防医学1 实验动物一般操作技术 4必修2 急性毒性实验 4 必修3 鼠伤寒沙门菌恢复突变实验4 必修4 精子畸形 4 必修5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标本制备 4 必修6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4 必修7 皮肤刺激实验 4 必修《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项目表1.课程名称:卫生毒理学实验课2.课程编码:10025270203.实验课开课学期:全年4.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5.实验依据:统编教材,自编教材6.成绩考核: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
卫生毒理学教案教学设计
![卫生毒理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9231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c.png)
06
卫生毒理学的教学实施和效 果
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掌 握卫生毒理学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
设计教学活动:包 括课堂讲解、实验 操作、案例分析等
实施教学活动:按 照教学计划,逐步 进行教学活动
评估教学效果:通 过考试、作业、课 堂表现等方式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 估结果,对教学活动 进行反馈和改进,以 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知识
网络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教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视频、动画、图片等 采用互动式教学,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运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如虚拟实验、模拟软件等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如真实病例、社会热点等
研究对象:化学物质、物理因 素、生物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研究内容:毒性作用机制、剂 量-反应关系、安全性评价等
研究方法:动物实验、细胞培 养、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目的:预防和控制疾病, 保障人类健康
卫生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起源: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的环 境污染和职业病问题
发展:20世纪初,毒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教学设施的配置和维护
实验室设备:通风橱、显微镜、离心机等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生物样品等 安全防护设备: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清洁和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教学资源库:建立卫生毒理学 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案例、 实验等资源。
共享平台:搭建教学资源共享 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获取和 共享资源。
01
02
03
04
最新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最新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b5af3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2.png)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二OO六年 6 月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张强开课单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研室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考核方法:闭卷考试教学进程安排表: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绪论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按照用途化学物质的分类;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剂量(dose)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38cb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4.png)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英文名称:TOXICOLOG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代码:5046350本大纲主笔人:黄毅娜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指导书名称: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8月主编:王心如一、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90学时课程总学分:5分实验总学时:18学时(预防医学专业)15学时(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总学分:1分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特别是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
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评估外源化学物对健康的危害。
毒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故毒理学实验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一些基础的毒理学动物实验基本技能,外源化学物评价试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毒理学研究基本功。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采用观看视听教材,教师讲解和示教,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方式。
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方法、结果、讨论。
五、考核与考试考核学生实验报告,评优(A)、良(B)、差(C)三个等级。
实习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六、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小鼠笼子(10个/组)、天平(1台/组)、剪刀(1把/人)、镊子(1把/人)、止血镊(1把/人)、灌胃针(1个/人)、显微镜(1台/人)、多目共览显微镜(1台)、静式染毒柜(2个)、超净工作台(2台),培养箱(1台)等。
七、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以下内容双线部分应重点掌握,单线部分应熟悉,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实习一染毒方法和实验动物目的要求1.了解动物饲养和动物房环境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小鼠习性。
2.了解染毒的各种方法,掌握大、小鼠灌胃方法,熟悉家兔皮肤染毒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的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3、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联合作用:致癌性的增强、致癌性的抑制;营养因素;宿主因素
4、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构效关系评价;通过致突变试验进行致癌物筛检;恶性转化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促癌剂的检测;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致癌物的最终确定;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
5、掌握外来化合物发育毒性评定的标准方法(传统常规致畸试验),熟悉致畸物体内筛检试验法、体外试验法及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了解人群调查有关指标。
二、教学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理学、发育毒理学。
2、生殖毒性及其评定。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原则;试验方案;观察指标;发展中的生殖毒性试验。
3、掌握DNA损伤修复主要类型及过程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4、熟悉不同靶细胞发生突变的后果。
5、掌握重要的致突变试验及其方法学原理,熟悉试验结果的评定,了解化学致突变试验配套及遗传危害评价。
二、教学内容
1、变异、突变、诱发突变、遗传毒物及致突变作用的概念。
2、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及分类。
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及营养专业使用)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2000.6
前 言
本大纲为本学科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本大纲供五年制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及营养专业使用。本大纲既供教师备课使用,也供学生预习复习使用,以明确学习 的基本要求及重点内容。按照本校五年制教学计划,本学科为60学时,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之比约为2.0:1。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教师一般应于理论课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第二级是熟悉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7、体外试验中受试物的活化、试验结果的评定,遗传危害的概念及其评价
三、实验内容
1、教学录象 (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大鼠致畸实验)。
第七章 外来化合物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掌握癌基因致癌的概念,原癌基因激活的方式、肿瘤抑制基因、化学致癌的两阶段论。
2、掌握化学致癌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3、掌握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
4、掌握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熟悉其各自的特点、局限性。了解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化学致癌机理。体细胞突变学说的证据,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终致癌物、近致癌物、原癌基因、C-onc 激活机理、抑癌基因、化学致癌的多阶段论;非突变学说简介。
3、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及评定方法。
4、中毒机理。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脂质过氧化、共价结合。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动物的解剖
第四章 急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急性毒作用及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实验动物的各种染毒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和程序以及LD50计算方法,掌握改进寇氏法, 熟悉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了解LD50的其他计算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学习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3、熟悉卫生毒理学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
1、本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预防医学中的位置。
3、分布、蓄积和沉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因素,外来化合物与组织成份结合的可逆性、竞争性和专一性,各种生理屏障对分布的影响及其毒理学意义。补充血—睾丸屏障的概念和意义。
4、经肾—尿、肝—胆汁和肺排泄的特点、机理和影响因素及毒理学意义。汗液、唾液和乳汁排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5、生物转化的概念、发生生物转化的组织部位、生物转化结果和毒理学意义。
3、急性毒性的主要参数LD50,急性毒作用带,LD84/LD16比值和剂量死亡曲线的斜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毒理学意义。
4、急性毒性试验程序,即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5、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6、LD50计算。寇氏法、霍恩氏法和概率单位法。
三、 实习内容
4、掌握蓄积作用的概念及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2、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中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不同期限。
3、试验动物染毒途径和动物饲养管理。
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实验方法,选择剂量,动物分组和确定观察指标,补充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5、突变的结果。体细胞突变的结果、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遗传学终点和试验配套;重要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染色体分析、微核试验、SCE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细菌DNA修复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精子畸形试验。
第八章 外来化合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有关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生殖毒性作用评定试验方法原则及观察指标,熟悉试验方案,了解生殖毒性试验的发展趋势。
3、掌握发育毒性有关基本概念.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4、熟悉致畸作用的机理,了解其研究动态。
第三章 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理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毒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了解结构与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量子化学原理研究毒效应的机制。
2、掌握实验动物物种和个体因素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掌握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对化合物毒作用的影响。
2、熟悉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经皮接触的局部作用试验,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试验及目的。
2、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选择动物的原则及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和实验动物的喂养条件,实验动物的四种染毒方法(结合实验课的实际操作和示教进行)。
第九章 外来化合物的免疫毒性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作用特点,了解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种类。
2、熟悉免疫毒性检测方法,了解国外推荐的检测方案。
3、了解免疫毒理学实验设计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3、发育毒性及其评定。基本概念:发育毒性、畸形畸胎和致畸物、胚胎毒性作用、母体毒性作用、畸形与变异;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致畸作用的机理;发育毒性评定:传统常规致畸试验、体内筛检试验、体外试验、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人群调查。
三、实习内容
1、小鼠精子影响免疫功能的外来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来化合物。
3、掌握联合作用的类型和评定方法。
4、掌握外来化合物的常见中毒机理。
二、教学内容
1、 外来化合物结构、 理化性质对毒效应的影响及结构与毒效应关系的研究方法, QSAR和分子轨道法。
2、实验动物的物种、品系、个体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重点突出生物节律,环境因素,接触途径和媒介的影响。
5、蓄积作用概念、功能蓄积、物质蓄积、蓄积系数及评价标准。
6、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蓄积系数法、固定剂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生物半减期法。
第六章 外来化合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诱发突变的基本类型及相应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6、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① 氧化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反应的部位和原理及各种类型氧化反应的典型底物和产物,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
② 还原反应 典型的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③ 水解反应 典型底物、产物和催化酶类。
④ 结合反应及其毒理学意义、各种类型结合反应的供体、受体(底物)、催化酶类及酶定位。
1、DDVP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第五章 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试验方法概念、目的和试验期限。
2、熟悉选择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了解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原则。
3、掌握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试验方法和结果评价。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生物膜构造和生物转运机理。
2、掌握三种吸收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分布、蓄积、沉积和屏障等概念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掌握排泄的主要途径的不同特点和机理及影响因素,熟悉排泄的次要途径的特殊毒理学意义。
3、掌握生物转运的概念、反应类型和影响因素。
本学科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专业学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预防医学的其它专业课程中有关毒理学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并可为将来学生在卫生防疫工作中运用毒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卫生毒理学基础教学通过讲课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讲课要启发为主,着重 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毒作用机理及评价、对其它部分可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新进展,甚至修正教材 内容。在实习课中要通过实验、课堂讨论,达到既验证理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大纲后所附书目以供教学参考,学时分配亦可 酌情变更。
3、化学诱变作用分子机理。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碱基类似物取代、 烷化剂的影响、致突变物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纺锤体抑制、对酶促过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