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讲义
一 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一)毒物的吸收 (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清除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一)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 2 专一化的膜转运 3 细胞器内的积蓄 4 可逆性细《胞毒理内学基结础》合讲义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1 终毒物: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 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 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2 终毒物的分类(4类)
亲电子剂 自由基 亲核物 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三 增毒与解毒 (二) 解毒作用 1 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2 分类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 二、免疫应答过程及其病理反应 ▪ 1.免疫应答3阶段:
a 启动阶段 b诱导阶段 c效应阶段 ▪ 2.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a超敏反应 b自身免疫反应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与评价
▪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a凝血蛋白合成减少 b凝血因子清除增加 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节 血液毒理学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与血液检测 ▪ 体外骨髓实验及应用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第一节 免疫生物学基础概述
▪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1.组成: a 免疫器官及组织 :中枢及周围 b免疫细胞 c 免疫分子 2.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 检测方案 ▪ 检测方法 ▪ 评价
《毒理学基础》讲义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参考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毒理学基础Toxicology课程号(代码):50408025先修课程: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分:2.5总学时:40学时理论学时40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现代毒理学主要内容包括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三个研究领域。
通过学习这门课,了解毒理学基本内容,掌握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化学物的中毒机制。
基本掌握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性和化学致癌作用的实验方法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应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的定义。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发展史及毒理学展望。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 adverse effect)*。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第二节剂量(dose)的概念。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本科生(学分:2;学时:36,24理论课+12实验课)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是高等综合性大学院校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毒理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
本课程将详细介绍药物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六大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临床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时应关注的毒理学作用,为后续从事药学有关的科学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独立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具体内容如下:1.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药物毒性的类别;了解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教学内容:药物毒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物毒理学的作用类别;从临床使用角度分类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的毒性机制(4个步骤)。
2.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
教学内容:药物的毒代动力学的定义和目的;药物在吸收环节的毒性;药物在分布环节的毒性;药物在代谢环节的毒性;药物在排泄环节的毒性。
3.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教学内容:肝脏的形态与功能;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肝毒性药物;药物对肝脏损伤的评价指标;药物肝毒性的一般表现。
毒理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20080129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毒理学TOXICOLOGY课程号(代码):5040635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80学时学分:5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这门课,了解毒理学基本内容,掌握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转和代谢,化学物的中毒机制。
基本掌握毒物的一般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的实验方法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一)、主要内容:下划双线示应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的定义。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和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毒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发展史及毒理学展望。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 adverse effect)*。
第二节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靶器官(target organ),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选择性毒性,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概念,暴露生物学标志物,效应生物学标志物,易感生物学标志物,毒理学意义。
第三节剂量(dose)的概念。
剂量和暴露特征,效应、反应(response)、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和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S型曲线*、剂量-反应关系的应用及其毒理学意义。
卫生毒理学 教学大纲
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一.前 言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
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教学计划,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毒理学教学时数为30学时(2学分)。
二.教学时间分配章 次 内 容 授课时数 教 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章 绪论 3第二章 基本概念 3第三章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第四章 毒性机制 3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3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3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3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3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各章教授目的和主要内容本大纲内容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毒理学基础》 第六版 王心如 主编﹡﹡﹡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内容:﹡﹡﹡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第二章基本概念(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VIP专享】《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临床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授课专业: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30(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1.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毒理学基础》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培养对象。
毒理学基础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2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2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2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2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2第九章管理毒理学2第十章临床毒理学2第十一章法医毒理学0第十二章药物毒理学2第十三章卫生毒理学0第十四章神经行为毒理学0合计24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其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的应用;了解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掌握:毒理学定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效应)、生物学标志、选择毒性、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二、熟悉:毒理学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中的应用三、了解: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2学时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运【目的要求】掌握毒物动力学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生物转化反应形式;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以及影响其代谢的因素【教学内容】一、掌握:影响化学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动力学的概念、主要参数:消除半减期、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常数、峰浓度、峰时间;I相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II相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反应。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临床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授课专业: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30(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1.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毒理学基础》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培养对象。
毒理学基础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其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的应用;了解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掌握:毒理学定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效应)、生物学标志、选择毒性、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二、熟悉:毒理学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中的应用三、了解: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2学时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运【目的要求】掌握毒物动力学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生物转化反应形式;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以及影响其代谢的因素【教学内容】一、掌握:影响化学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动力学的概念、主要参数:消除半减期、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常数、峰浓度、峰时间;I相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II相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反应。
二、熟悉:外源化学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Ⅰ相反应、Ⅱ相反应);代谢灭活与代谢活化;代谢的影响因素三、了解: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影响排泄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2学时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化学毒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机制,为认识毒性作用本质、评价特定化学毒物的潜在危害以及毒理学试验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毒理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源食品毒理学学时:64_课程所属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它为后期食品卫生检验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贮存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绿色食品加工等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是国家大事,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
我们每天要摄入各种食品,要注重营养、注重食品的卫生,更要注重食品的安全—无毒无害,这样才能吃出健康、才能充满活力。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做到科学的饮食,达到掌握动物源食品毒理学基础知识,学会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食品的目的,杜绝或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植物食品检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解。
最终,让人们食人安全食品,身体健康,具有充沛的精力、稳定的情绪及敏锐的头脑,让人们吃出健康,吃出美好的未来。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术,为学习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上《动物源食品毒理学》是绿色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动物源食品毒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动物源食品和毒理学两部分内容。
动物源食品主要研究与人体营养的生理基础、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肉食品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卫生等相关动物源食品的营养学及食品安全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方法。
毒理学主要研究食品中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包括食品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其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源食品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获取信息、组织协调、自我发展等综合素质。
2、能力上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源食品和毒理学的知识,掌握动物源食品营养素的功能、营养价值和食物来源,防止有毒有害的食品。
最新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二OO六年 6 月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张强开课单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研室课程编码: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考核方法:闭卷考试教学进程安排表: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绪论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按照用途化学物质的分类;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剂量(dose)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专业选修课-《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班)
The Instructional Programmed of《Toxicology》Object:the undergraduate of the pharmacy(credit:2 period:36(theory 24,experiment 12))1.The nature and task of Toxicology.Nature:Toxi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s on living organism.It is a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comprises many different areas.Task:Examine the natur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produced by a chemical.Assess the probability of these hazards/toxicities occurring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of exposure.Provide a basis for appropriate controlling measures.2.Teaching method.The instruction of the Toxicology mainly use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pectively chapters content,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heuristic, PBL, aggrandizement, discussion-based, etc.),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of students,so that achieve the best learning effect.Strengthen students' individual ability, team's capabilit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capability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mission.Basic requirements:Grasp the basic concept in Toxicology.Grasp the basic theory in Toxicology.Grasp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 in toxicological experiment.Main contents.(1).Introduction.(2 period)[1]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2] Scope of Toxicology : Three main specialized areas(Descriptive Toxicology,Mechanistic Toxicology and Regulatory Toxicology.); Other specialized areas of Toxicology.[3]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of Toxicology : Relationship to other science; Toxicology is both a science and art.[4] Historical aspects of Toxicology:Antiquity and middle ages; Age of enlightenment; Modern age.[5] Methods and types of Toxicology studies:In vivo methods; In vitro method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linical(Human) exposure studies; Accidental acute poisonings.[6]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Toxicogenomics:Today’s new technique revolution in Toxicology.Hormesis:A key concept in Toxicology.3 R’s of humane animal use in research and alternatives.Predictive Toxicology and QSAR.Health effects of chemical mixtur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Chemical risk assessment.(2).The Biotransport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toxicants.(2 period)A.The Biotransportation of toxicants.[1] Introduction[2] Biomenbranes and Biotransportation:Passive transportFiltrationFacilitated diffusionActive transportEndocytosis ( phagocytosis and pinocytosis )[3] Absorption of toxicants: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Respiratory penetrationDermal absorptionOther special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4] Distribution of toxicants:a.Storage of toxicants in tissues:Plasma protein bindingLiver and kidney as storage depotsFat as storage depotsBone as storage depotsb.Barriers:Blood-brain barrierPlacental barrierOther barrier[5] Excretion of toxicants.a.Urinary excretion:Glomerular filtrationTubular reabsorptionTubular secretionb.Biliary excretion and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c.Excretion via the lungs.d.Other routes of excretion:MilkSkinHair[6] Toxicokinetics.a.Classic Toxicokinetics:Types of elimination kineticsBody compartmentOne-compartment modelTwo-compartment modelThe basic parameters of classic ToxicokineticsNon-linear Toxicokineticsb.Physiologic Toxicokinetics:Basic model structureParametersTwo limiting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port of a xenobiotic across membranes (3).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toxicants.[1] Introduction.[2] The major type of biotransformation.[3] PhaseⅠ reaction.a.Oxidation:Cytochrome P450Flavin monooxygenasesAmine oxidaseAlcohol and aldehyde dehydrogenasesOther important groups of enzymesb.Reduction:Azo- and nitro- reductionCarbonyl reductionQuinone reductionc.HydrolysisHydrolysis of esters and amidesHydration of epoxide[4] PhaseⅡ reaction.GlucuronidationSulfate conjugationMethylationAcetylationAmino acid conjugationGlutathione conjugation[5] Toxicant metabolic enzyme induction and inhibition.Metabolic enzyme inductionMetabolic enzyme inhibition (4).Mechanisms of toxicity.(2 period)[1] Introduction.[2] Formation of ultimate toxicant.a.Types of ultimate toxicants and their sources.b.Formation of ultimate toxicant:Formation of electrophilesFormation of free radicalsFormation of nucleophilesFormation of redox-active reactantsc.Detoxication and detoxication insufficiency:DetoxicationDetoxication insufficiency[3] Reaction of the ultimate toxicant with the target molecule.a.Target moleculesb.Types of reactionsNoncovalent bindingCovalent bindingHydrogen abstractionElectron transferEnzymatic reactionsc.Effects of toxicants on target moleculesDysfunction of target moleculesDestruction of target moleculesNeoantigen formationToxicity not initiated by reaction with target molecules[4] Cellular dysfunction.a.Toxicants-induced cellular dysregulation:Dys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Dysregulation of ongoing cellular activityb.Toxic alteration of cellular maintenance:Impairment of internal cellular maintenance:toxic cell death Impairment of external cellular maintenance[5] Repair or dysrepair.Molecular repairCellular repairTissue repairDysrepair:repair failureToxicity resulting from dysrepair (5).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 effects.(2 period)[1] Introdution.[2] Factors related to the toxic agent.a.Chemical structureb.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V apour pressureSolubilityParticle sizeIonizationMolecular weightc.Presence of impurities or contaminants[3]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bject.Species and strain differencesGenetic differencesGender differencesAgePhysiological statusDiet and nutritional statusDisease[4] Factors related to exposure:Route and site of exposure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exposureCarrier substance or exposureChemical effects[5]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TemperatureBarometric pressureDiurnal and seasonal rhythms[6] Interactive toxicity of chemicals.a.Types of chemical mixture toxicity.b.Basic concepts of interactive toxicity.Simple actionInteractionc.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6).General toxicity studies.(2 period)[1] General consideration.[2] Acute toxicity studiesa.Basic conception.b.Objectives and parameters of studiesObjectivesCommonly used parametersc.Experimental designSelection of species of animalRoute of administrationDosage and experimental groupsObservation and examinationd.AlternativeFixed dose procedureAcute toxic class methodUp-and-down proceduree.Evaluation[3] Local toxicity studies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 testSkin sensitization testAcute eye irritation/corrosion test[4] 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 studiesa.Purpose of the test and parameterb.Subchronic toxicity experimental design:Species and number of animals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urationDosage and experimental groupsObservation and examinationsc.Chronic toxicity experimental design:Species and number of animals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urationDosage and experimental groupsObservation and examinationsd.Evaluation of 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7).Mutagenesis.(2 period)[1] Introduction.[2] Categories of mutagenesisGene mutationsBase-pair substitutionFrameshift mutationsb.Chromosome aberrationsc.Aneuploidy and polyploidy[3] Health impact of mutagenesisMutations in somatic cellMutations in germ cell[4]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DNA damageInduction of aneuploidy and polyploidy[5] DNA repairBase excision repair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nonhomologous end-joining.Mismatch repairO6-methy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repairPhotoreceptivation[6] Mutagenecity testinga.Testing batteryb.Gene mutation testAmes test(salmonella/microsome test)Mammalian cell mutation testDrosophila sex-linked recessive lethal test(SLRL)c.Chromosomal damageChromosome aberrationMicronucleus testDominant lethal test in rodent(DLT)d.DNA damage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6).Chemical carcinogenesis.(2 period)[1]IntroductionHistorical backgroundFundamental concepts[2]Mechanisma.Metabolism of chemical carcinogens in relation to carcinogenesisb.Interaction with macromoleculesc.Oncogene hypothesisMutation and carcinogenesis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sd.Dysregulation of cell cycle and carcinogenesise.The role of telomeres in cellular immor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f.Non-mutagenic mechanism of carcinogenesis[3]Multi-stage processesses of carcinogenesisInitiationPromotionProgression[4]Carcinogen classificationa.IARC carcinogen classificationb.Classes of agents associated with carcinogenesisDNA damageEpigenetic agents[5]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Short-term tests for mutagenicity(rapid screening test for carcinogen identification)Mammalian cell transformationLong term (the two year)bioassays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7).Developmental toxicity and teratogenesis.(2 period)[1] Introductiona.Developmental toxicologyb.From teratology to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c.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d.Principles of teratologye.Critical periods of susceptibility and endpoints of developmental toxicity:PreimplantationTime of organogenesis(implantation to closure of the hard palate)From fetal to neonatal stagef.Nomenclature in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g.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nal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h.Ma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development:GeneticsDiseaseNutritionStressPlacental toxicityi.Dose-response patterns and the threshold concept[2]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developmental toxicity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DNA damageInhibition of cell cycle perturbations and cell deathSecondary effects of maternal 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chemicals[3] Safety assessmentRegulatory guidelines for in vivo testingMultigeneration testsConcordance of dateEpidemiologyElements of risk assessmentAlternative tests(8).Regulatory toxicology.(2 period)[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ipline of toxicology and regulatory institution.[2] Regulatory programs that rely on toxicology.a.An overview of approaches to toxic chemical regulationb.Typology of regulatory approachesc.Agencies involvedd.Summary of current approachesNo riskNegligible riskTrade-off approaches[3] Regulatory controls over toxicologyToxicologic testing requirements for human drugsToxicologic testing requirements for food additivesToxicologic testing requirements for pesticidesToxicologic testing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chemicals[4] Safety and safety evaluation[5] Introduction to risk assessment[6] Definitions[7] Four steps process for risk assessmentHazard identificationDose-response assessmentExposure assessmentRisk characterization(8).Toxicology of the liver and kidney.(2 period)Toxicology of the liver.[1] Essentials of hepatotoxicologyStructure and functionToxicants and their effectsTypes and mechanisms of toxic actionTesting procedure and evaluation[2] Focus on types of toxic responsesCell deathFatty liver(steatosis)CholestasisCirrhosisTumorToxicology of the kidney.[1] Structure and function[2] Toxicants and their effects[3]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toxic action[4] Testing procedure and evaluation (9).Immunxicolootogy.(2 period)[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mmune system[2] Toxicants and their effects[3]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toxic actionImmunosuppression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Autoimmunity[4] Testing procedure and evaluation(12).General revisions.(2 period)5.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Important points:Three main specialized areas of Toxicology;Essential concepts of Toxicology;Factors influencing toxic effects;General toxicity studies;Regulatory toxicology.Difficult points:The Biotransport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toxicants;Mechanisms of toxicity;Mutagenesis;Chemical carcinogenesis;Developmental toxicity and teratogenesis;Immunxicolootogy.6.Toxicological Experiment.(1). The acute toxicity studies of lidocaine(gavage). (3 Period)Goal:A.Grasp the method of mice gastric drug delivery.B.Be familiar with the SPSS software.Content:Record the death time, death r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ug concentration in each groups of animals , SPSS software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animal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and the safety dose of lidocaine. (2). The acute toxicity studies of lidocaine(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3 Period)Goal:A.Grasp the method of mice intraperitoneal drug delivery.B.Be familiar with the SPSS software.Content:Record the death time, death r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ug concentration in each groups of animals , SPSS software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animal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and the safety dose of lidocaine. (3). The acute toxicity studies of lidocaine(intravenous injection). (3 Period)Goal:A.Grasp the method of mice intravenous drug delivery.B.Be familiar with the SPSS software.Content:Record the death time, death r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ug concentration in each groups of animals , SPSS software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animal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and the safety dose of lidocaine. (4). Skin sensitization test .(3 Period )Goal:Grasp the method of Skin sensitization test .Content:A.The skin irrit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rabbit .B.The Local effect of dexamethasone on inflammatory skin .7.Course Arrangement:8.References.1.《毒理学基础》,黄吉武,双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3.唐焕文主编:《毒理学基础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10年.4.《毒理学基础》,周宗灿,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5.Curtis D.Klaassen 《TOXICOLOGY》,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李寿祺主编《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9.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ults.Types:closed-book examEvaluation:Final Exam(60%)+ Attendance(20%)+Lab Report(20%)。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本科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英文名称:TOXICOLOG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代码:5046350本大纲主笔人:黄毅娜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指导书名称: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8月主编:王心如一、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90学时课程总学分:5分实验总学时:18学时(预防医学专业)15学时(卫生检验专业)实验总学分:1分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特别是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
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评估外源化学物对健康的危害。
毒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故毒理学实验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一些基础的毒理学动物实验基本技能,外源化学物评价试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毒理学研究基本功。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采用观看视听教材,教师讲解和示教,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方式。
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等。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方法、结果、讨论。
五、考核与考试考核学生实验报告,评优(A)、良(B)、差(C)三个等级。
实习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六、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小鼠笼子(10个/组)、天平(1台/组)、剪刀(1把/人)、镊子(1把/人)、止血镊(1把/人)、灌胃针(1个/人)、显微镜(1台/人)、多目共览显微镜(1台)、静式染毒柜(2个)、超净工作台(2台),培养箱(1台)等。
七、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以下内容双线部分应重点掌握,单线部分应熟悉,其它部分应有所了解。
实习一染毒方法和实验动物目的要求1.了解动物饲养和动物房环境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小鼠习性。
2.了解染毒的各种方法,掌握大、小鼠灌胃方法,熟悉家兔皮肤染毒方法。
《现代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报表教学大纲
1、授课对象:(写明适合哪些专业研究生选修)
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非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2、授课目的:
讲授现代毒理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提高学生对毒理学问题的理解、认识, 拓宽学生的思维,掌握毒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窕的发展方向和前沿,尤其是有关分子毒理学、表观毒理学、生殖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营养毒理学、工业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行为毒理学、心血管毒理学、肝脏毒理学等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
4、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毒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3毒理学实验设计6
主要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6常规毒理学实验原理与方法3
毒理学读书报告14遗传毒理学及其发展3
化学致癌与癌基因3生殖与发育毒理学3
肝脏毒理学3毒理学读书报告24
毒物基因组学与环境表观遗传学3体外毒理学3
营养与食品毒理学3毒理学读书报告34
系部或教研室主任(签章):
学院院长(签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二OO六年 6 月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 张 强 开课单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研室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4二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56三 毒作用机制3四 影响毒作用因素2五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9六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49七化学致癌作用4八化学物的发育、生殖毒性作用3九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2十化学毒物危险度评价5合计362460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每组人数基本教学要求1一般操作及生殖毒性实验(电视录象3252毒理学的一般操作3253急性毒性实验6254皮肤致敏实验325小鼠精子畸形实验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6第一章 绪论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绪论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按照用途化学物质的分类;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剂量(dose)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正常值,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靶器官(target organ),三类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基本概念:效应、反应(response)、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和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S型曲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转换(直线、抛物线),剂量-反应关系的应用及在毒理学中的意义。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 10),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 0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ch)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急性阈剂量(Limac),慢性阈剂量(Limch),阈剂量的类似参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ED 0 )、未观察到损害毒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毒理学研究内容 (二)难点:毒理物学研究对象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思考与练习 (注:思考与练习的形式有教师自行确定)第二章 外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研究对象,理解生物转运与转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生物转运与转化学研究意义和方法。
计划5学时。
二、课程内容研究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与转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一)生物转运与转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ADME,生物转运(biotransprotation)和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的概念;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外来化学物转运与膜结构关系。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和滤过(filtration))、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和膜动转运(cytosis);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外来化学物的吸收:吸收(absorption);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经皮肤和其他途径吸收。
外来化学物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分布的影响因素,再分布(re distribution);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贮存库及意义,体内的四种贮存库;特殊的屏障:血-脑脊液屏障(blood-brain barriaer),胎盘屏障和其他屏障。
外来化学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经肾脏排出;粪便排出: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经经肺和其他途径排泄。
毒物的代谢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和代谢解毒;主要的代谢活化形式。
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生物转化的方式有Ⅰ相反应(phase Ⅰ biotransformation)和Ⅱ相反应(phase Ⅱbiotransformation):Ⅰ相反应的类型及其酶(氧化作用及其反应类型、还原作用及其类型、水解作用)、Ⅱ相反应的类型(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
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毒物代谢酶的抑制和激活。
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生物转运与转化的特点 (二)难点:生物转化的方式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思考与练习 (注:思考与练习的形式有教师自行确定)第三章 毒性机制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理解毒性作用机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意义和方法。
计划3学时。
二、内容研究毒物对生物的毒作用机制 (一)终毒物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终毒物的来源及其类型。
亲电物的形成;自由基形成: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定义及其特点;自由基的类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概念,几种主要的活性氧:单线态氧,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臭氧等*;自由基的来源。
解毒:自由基的解毒;机体内的自由基清除系统。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反应的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应。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分为①基因表达调节障碍;②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
毒物引起的细胞维持功能的改变分为①细胞内部维持自身功能的损害;②细胞外部维持功能的损害。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终毒物基本概念的含义及概念 (二)难点:毒作用的各种机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思考与练习 (注:思考与练习的形式有教师自行确定)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理解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的新进展。
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研究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外源化学物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杂质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机体因素:物种、品系、个体感受性差异(解剖、生理的差异,代谢的差异,遗传的影响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修复能力差异、受体因素),机体的其它因素(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营养条件、动物笼养形式)。
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季节与昼夜节律。
毒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和交互作用: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外源化学物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二)难点:毒物的联合作用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研究对象,理解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的研究的新进展。
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研究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以及新开发物质的毒理学鉴定过程(一)一般毒性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毒理学实验基础: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及局限性、毒理学评价实验的基本目的、实验动物物种和处理(动物物种的选择、品系的选择、动物微生物生物控制的选择、个体的选择)、毒理学实验设计要点(体内和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