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2013年06月07日 14:37
来源:人民网
2人参与0条评论
人民网文化频道6月7日综合报道 据现场考生透露,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而在今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恰好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
◆关于诺贝尔奖◆
分享到:
更多
获奖相同感受天壤
范曾:
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
莫言:
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
中国梦想充满希望
范曾:
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全场笑)
杨振宁: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梦”。中国的大学生因为中学教育的关系,被训练得很多,所以他们的课本知识比美国的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那么所以你看了这样多的年轻人,今天有了够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掌声)
莫言: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就是说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所以我想这也是表达了一种中国梦想:到天上去(全场笑)
◆关于科学与文学◆
科学文学“创造”相通
范曾:
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
莫言:
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
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在了解的步骤里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
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里的《雷曹》。这篇小说里写了一个书生听到了打雷。书生说:“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旁边那个人说:“你想上去看看吗?那好”。然后书生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地到了天上。他看到天上星辰分布的状况很像莲子在莲蓬里的分布状况,而且这些星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像瓶子一样,特别小的还能摘下来。然后书生就把一个像酒盅大小的星星抠了下来,装到袖子里。这就是蒲松龄对于天体的想象。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那么至于文学家跟科学家之间这种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他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振宁:
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
莫言:
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
杨振宁:
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莫言。那是在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画,画的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对话。我尤其欣赏范曾为这幅画题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铸文章”。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呢?我觉得这七个字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先要有真情。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对于这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如果要有一个进展的话,那就是妙悟。有了这个妙悟以后,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铸文章。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几步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