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57067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4.png)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智慧交融氛围的大厅里,杨振宁、莫言和范曾三位大师坐到了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杨振宁先生首先笑着开了口:“今天啊,咱们这可是一场奇妙的组合。
我这搞物理的,天天跟那些原子、粒子打交道,感觉自己就像钻进了微观世界的小虫子,有时候都快忘了外面这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了。
”莫言接话道:“杨老,您那微观世界可不得了啊。
您研究的东西那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哪像我,就整天在那编造些故事,写些小说。
我那些故事啊,都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从咱老百姓的生活里抠出来的。
我写的时候就想啊,要是能让读者读着我的书,就像在自己村里溜达了一圈儿似的,那我就满足了。
”范曾捋了捋胡须,眼睛里带着几分灵动,打趣道:“莫言啊,你可别谦虚喽。
你那故事可不仅仅是村里的故事,那是整个民族生活百态的映射啊。
我呢,就整天拿着笔在宣纸上乱画,画那些古人、山水啥的。
我就想把咱老祖宗的那种神韵给画出来,有时候画着画着,感觉自己都快穿越到古代去了。
”杨振宁好奇地问莫言:“莫言啊,你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把一些物理现象融入进去,像那种时空扭曲之类的概念,说不定能写出很科幻又很接地气的故事呢?”莫言挠了挠头:“杨老,您这想法可真是新奇。
我还真没怎么想过,我就想着把人写活,把生活写透。
要是真写进去那些物理概念,我怕我自己先迷糊了,读者也得骂我瞎胡搞呢。
不过您这么一说,我倒觉得以后可以试试,说不定能弄出个新流派来。
”范曾则看着杨振宁说道:“杨先生,我一直觉得你们科学家探索的是宇宙的真理,这和我们搞艺术的追求艺术的真谛是不是有点相通之处呢?都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东西,一种能让人心动、让人震撼的东西。
”杨振宁点了点头:“范先生,您这话说得很有深度啊。
我们科学家在发现新的物理规律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像你们画家画出了绝世佳作,作家写出了传世名著一样。
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道光,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莫言也来了兴致:“是啊,其实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758e9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0.png)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看了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那可真像是一场奇妙的思想大碰撞。
首先呢,这就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智者凑到一块儿聊天。
杨振宁,那可是科学领域的超级大神,他那些关于物理的理论啊,感觉就像是在探索宇宙最深奥的秘密。
每次他说话,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星辰大海的门,里面全是各种神秘的量子啊、相对论啊之类的东西,咱普通人听着就觉得特别高大上,像是在听天书,但又觉得超级酷,毕竟他说的这些可是在一点点揭示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呢。
莫言呢,他就像是一个掌握着人类心灵密码的大师。
他讲的故事,写的小说,都像是一面镜子,把人性里的那些七七八八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
他一说话,我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特别有阅历的长辈讲故事,那些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社会的种种现象,都被他用一种特别生动又深刻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们俩对话的时候,最有趣的就是那种“跨次元”的感觉。
杨振宁可能在说微观世界里粒子的奇妙运动,莫言就接一句关于他小说里某个角色在大时代下的挣扎。
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可仔细一想,又觉得都在讲一个事儿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一个是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另一个是从人文感性的角度。
就好比一个在研究房子是怎么用钢筋水泥一块一块搭建起来的(杨振宁研究的物理规律像是世界这个大房子的根基),另一个在讲述住在房子里的人发生的悲欢离合(莫言描写的人性和故事就是世界这个大房子里的烟火气)。
而且啊,他们在对话中也让我看到了谦逊和尊重。
两位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但是都特别认真地听对方说话,没有那种“我是权威,我最牛”的架子。
这就很让人佩服,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互相欣赏对方的绝技。
这对话还让我意识到,不管是搞科学还是搞文学,其实都是在寻找真理。
科学寻找的是大自然的真理,文学寻找的是人性和社会的真理。
他们的对话就像是在告诉我,这个世界是多元的,需要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东西。
就像不能用衡量物理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去评判一部小说写得好不好,反过来也一样。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4d54c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c.png)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6月7日上午,随着北京高考首科语文科目开考,吊足大家胃口的作文题目终于揭开谜底。
今年的作文题目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可能是手机,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此前社会大猜想的中国梦、正能量等热门词都成为传说,无一命中。
不过,杨振宁和莫言这两位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文学奖的大家,此次却和作文题扯上关系。
记者注意到,尽管材料中没有直接表明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但这段对话正是今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大展开的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的片段,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
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0xx年高考作文题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呢?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想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现实场景回放莫言北大对话杨振宁今年5月16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相聚北大,展开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与年轻人聊科学与文学、天才、中国梦等话题。
爱发问的杨振宁还突发奇想,问莫言:如果把爱迪生请回来,21世纪最让他感到神奇的东西是什么?莫言觉得这个发问像科幻小说,手机吧,它太神奇了。
我来作文当作文题揭晓的时候,本报的两名记者马上进入考试状态。
我们今年的高考报道就从实验当考生写作文开始模拟考生1记者程磊:科学的背后是真理现场写作文:人类一动脑,上帝就发笑。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二)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二)](https://img.taocdn.com/s3/m/edd13b14650e52ea55189899.png)
杨振宁: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说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的世界里头,生活一个礼拜,然后你问他,说是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最新奇的?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这个手机是这个简直不能想象的,随便哪一个东西出来,就可以跟一个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个是不是一个念科学的人幻想的问题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这个莫言:额,那是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大画,画的呢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一个对话。
那么我尤其欣赏的呢,是范曾在这个画的一个犄角上,提了一下,一首他自己写的诗。
那么其中有一句我特别欣赏,这句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为什么我觉得我特别欣赏这句呢,我觉得这七个字是讲得非常清楚,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先要有真情,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对这种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是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有了真情以后呢,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
可是假如有一个进展的话呢,那就是妙悟,有了这个妙悟以后呢,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文章。
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这个几部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重要的科学研究必须经过的过程。
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是很恰当的?莫言:好像是更加当了,因为它铸文章嘛是吧。
范曾:这个杨先生和莫言兄,你们都是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所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我想请杨先生和莫言谈谈天才。
莫言:如果我要说的话,那杨先生肯定是天才。
他的天才的表现,就是不仅仅是他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的物理学方面的发现,而后来他得了诺贝尔奖之后,还依然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我是一个数理化极其糟糕的,我自学过一点数学,学到了能够不太正确地解出来一元二次方程。
我又一次跟杨先生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对一位女作家也讲过,他说: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说: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看我还这么低调不低调。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三)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三)](https://img.taocdn.com/s3/m/47efa2224b73f242336c5f99.png)
莫言:我觉得这个很正常也很,额我很理解就是。
因为中国实际上还是有一种,造神的这么一种东西啊。
一个人好像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了文曲星之类的,这个我觉得是很荒诞的。
但是很多人到我的家乡去,你说挖个萝卜什么,这个我们还是能很高兴。
本来这个萝卜就是让人吃的嘛,是吧,谁挖了去都很好。
我觉得第一我对这个现象很理解,第二我希望大家也还是不要把这个莫言想象成一个什么天才啊,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啊,更不要想象成什么天上的文曲星,所以还是要破除迷信,谢谢你。
李派:谢谢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就是您是一个作家,非常善于塑造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然后您在这个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也说,您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那么我想知道在您的故事中,什么样的人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或者说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实能力和道德是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和一个问题。
那么往往是这样的,道德呢能够填补智慧上的一个空白,智慧却不能弥补道德上的缺陷。
所以呢我想知道您对德还有诚,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莫言:这个首先我觉得这个智慧未必能弥补道德上的缺陷,因为哟很多邪恶的天才,他的智慧越大,这个他的道德可能就越可怕。
杨振宁:就是你自己说你从小就很喜欢讲故事,额,可是从小就喜欢讲故事的人,并不都变成文学家。
还有至少有两个关要过,一个关呢是要会写,还有一个关呢,是得要决定或者选择要讲些什么故事写些什么,这两个关你是怎么过的?莫言:额,这个我确实小时候喜欢讲故事。
首先我是一个很好的,很喜欢听故事的小孩儿,听故事听多了嘛就喜欢把自己听过的故事再转述给别人听。
在转述的过程当中呢,往往不满足于如实地照述叙述,而会添油加醋。
那么,这就具备了一个讲故事的这个,这个这个才能了,当然真正要把故事变成书,那肯定还要会写字儿。
我就是非常幸运的我还读了五年小学,额,在读五年小学的时候也学会了几百个汉字。
实际上很多小说,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小说,他使用的也就是经常用的汉字也就是五百个。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74f24776c5da50e2534d7f09.png)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谢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迷信取文教的对话范曾:杨师长教师,昨天十分快乐,你战莫言兄去到南年夜,尔忘失尔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便是迷信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工夫简史》,《因壳外的宇宙》,尔大略能看懂非常之两。
但凡私式的局部齐看没有懂,否是看了那个呢,尔感觉他是一个布满梦想的人,你意识他,并且你对他的评估很下,否是他为何失没有到诺贝我罚。
杨振宁:尔没有会答复那个答习题。
讲起那个诺贝我罚,尔要答莫言一个答习题。
您跟尔走了差别的路线,咱们的身世也是彻底纷歧样的,您是个农人的儿子,尔是个年夜教传授的儿子。
您走了文教的路,尔走了迷信的路。
咱们二小我私家走上了斯德哥我摩获罚的那个台上。
否是尔走上罚台的时分,尔深深的感想到,尔的感想跟一个美国的诺贝我教罚取得者的感想是纷歧样的。
尔要答莫言,您来年正在斯德哥我摩获罚的时分您是否是也有一个感想,您那个失罚跟一个英国人正在这失罚或者一个法国人正在这失罚是纷歧样的。
莫言:尔感觉跟任何人皆纷歧样,那个诺贝我文教罚是第一次颁给外国籍的做野,尤为是闭于文教罚正在外国的几十年去不断是个热门的答习题,尔是深蒙其扰,正在出失罚之前,每一年到了玄月份十月份,便会接到不少不少的德律风,一会说您本年怎样样,一会又说您以为谁能失谁没有失,厥后便痛快那段工夫没有接德律风,没有答复。
以是那个时分,尔便觉得那个失罚者曾经酿成一个被寡人所钻研的迷信对象了。
他曾经没有是小我私家了。
以是发罚的时分,尔觉得到尔没有是一个发罚者,没有是一个被不雅察者,而酿成了一个不雅察者。
尔站正在那个舞台上,尔正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前面这二个标致的父儿。
固然尔也看台高,看尔的太太战尔的父儿。
以是也有人答尔,您正在发罚的时分,从国王脚外面接到那个罚牌的时分,有甚么念法出有?出有念到,皆是正在不雅察。
范曾:尔念答杨传授,您已经说过,迷信野素来皆不克不及创造,他只是正在一直领现。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https://img.taocdn.com/s3/m/f97c16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a.png)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有一句老话叫“乱世出英雄”,而和平年代也会有英雄。
当代更是人才辈出,就有这样两位老英雄,互相调侃却又互相欣赏,成了多年的老友,这两位老友就是杨振宁和莫言。
两位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位是物理界取得优异成果的男人,一位是文学界取得优异成绩的男人。
两人在2013年的北大座谈会上的一次对谈,更是引起了网友的踊跃讨论。
这次座谈会更像是莫言在向自己的老大哥诉苦,吐露了自己这些年被人误会,表示还是挺委屈的。
莫言还不忘调侃自己:如果自己拿得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不会有这些质疑的声音了。
两人哈哈一笑置之,而后杨振宁还鼓励莫言,并且肯定了莫言的能力,这些也是给了莫言后续创作很大的动力。
而更令人拍案叫好的一次时,莫言赠送给了杨振宁12个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杨振宁在一次参加节目中,带着主持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而书房的白墙上挂着一行很醒目的一幅字。
杨振宁表示:这是莫言送给我的,是他亲手写的字,这幅字已经挂在我书房多年。
其实以杨振宁的名气,想送他字画的人肯定不少,而杨振宁为何对莫言送自己的这幅字如此珍重,想必也是很欣赏莫言这个人。
而莫言的书法其实比较一般,跟那些名师比起来肯定显得逊色不少。
但是莫言这12个字写得非常大气磅礴,这两句诗如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主持人看完这两句诗以后,对杨振宁说到:这是对您科学生涯的总结!杨振宁也是笑着赞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而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杨振宁这一生工作的总结,二是肯定了杨振宁的贡献。
而莫言仅仅用两句打油诗就概括了杨振宁的一生,可见莫言的文化水平之高,更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人生总结。
而莫言更是多次向别人说到,自己是晚熟的人。
获诺奖时隔8年之后,莫言更是带着他的新作《晚熟的人》回归,而这部作品也是莫言8年来的心血总结,是莫言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最好的回应。
这部作品依旧是莫言擅长讲故事的手法,一口气讲了12个故事,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也写了进去。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78d08e60af1ffc4ffe47acf1.png)
开讲啦之“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三位先生的真切话语为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感悟和深思。
《开讲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艺术大师范曾齐亮相,以“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为主题,为学生们献上精彩的演讲。
科学泰斗、文学巨匠和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展现思想之美。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名言作了不同视角的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先哲深刻而富有诗意的判断。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同样认为决定一个人走向科学和文学的巅峰需要有希腊神话中弗弗西斯搬运石头的毅力和付出辛勤的、焚膏继晷的努力,而机遇只对在事业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意义。
至于成功的年龄,在科学上似乎早熟的多,而文学上则必具丰富的阅历。
科学上大器晚成的例证不多,而文学上似乎也不会在老态龙钟时颇有大成。
莫言先生从广袤宇宙的视角看待五彩纷呈的人生,他说自己是高密县大地之子,他对人性的善和恶抱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心态,对光明的礼赞与对黑暗的鞭笞同样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度关切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他们同样谈到孔子之孙孔及的“诚”外无物,以为宇宙和人生一旦失“诚”则失实,失实则成“伪”,而“伪”正是科学与文学的共同大敌。
在北大呈现的三位大师的智慧对话是一场科学与文学的互动,同时也是青年人与前辈们的一场珍贵对话。
用有限的生命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精彩,用心去体会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科学与文学
![科学与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8900285901020207409c51.png)
两位诺奖得主关于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
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杨振宁(1957年获奖感言)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
《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
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
――莫言(2012年获奖感言)5月15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门前,一群“粉丝”正争相在一巨幅宣传板前拍照留影。
当日下午,作为北京大学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举办的“众芳所在”系列讲座之一,一场题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的讲座在这里举办。
在名家讲座天天有的北大,这场讲座还是显得不同凡响。
一票难求,皆因这场对话的主角是科学界与文坛的两大巨匠――杨振宁和莫言。
而从中穿针引线玉成此事的主持人则是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先生。
在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KV249的乐曲声中,三位大家徐徐落座。
有意思的是,三人的年龄正好形成差不多16岁的梯度,莫言现年58岁,范曾75岁,而杨振宁则已91岁高龄。
杨振宁与莫言,一个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求学异域,一个扎根乡土,最后殊途同归,先后走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一起成为首次问鼎诺贝尔奖的华人;2012年,莫言掀开历史新的一页,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隔55年,两位大师级人物走到一起,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一个重在发现,一个重在创造,二者不断交融,互相促进,任何一方都能帮助另一方获得更好的发展,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青年学子以智慧和启迪。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这样表达他对这场对话的高度期许。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59712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1.png)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智慧交融氛围的大厅里,杨振宁、莫言和范曾三位大师相聚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杨振宁先开了口,他带着那标志性的温和笑容,眼神中透着深邃的智慧:“莫言老弟啊,你写小说那可是一绝,把咱中国人的生活百态、内心世界都翻了个底朝天给大家看呢。
我这搞物理的,整天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打交道,有时候真羡慕你们搞文学的,能把那么多丰富的情感、复杂的故事都一股脑儿地写出来。
”莫言挠了挠头,嘿嘿一笑:“杨老,您可别这么说。
您研究的那些物理成果,那可是改变世界的大事情。
我写的那些东西,不过是些家长里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就像您发现了宇宙的奥秘,我呢,顶多是发现了村子里那些弯弯绕绕的人情世故。
而且啊,您的研究是在科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我写小说有时候就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说不定哪天就写歪了呢。
”这时候范曾在一旁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慢悠悠地说:“你们俩啊,一个在科学的苍穹探索星辰,一个在文学的大地耕耘情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我呢,就画画写字,想把咱中国传统文化里那种韵味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不过我觉得咱们三个也有相通之处呢。
”莫言眼睛一亮:“范老,您这话怎么说?我这写小说的和您画画的好像离得有点远啊。
”范曾笑着说:“莫言啊,你写小说是在构建一个个独特的世界,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
我画画也是在构建画面中的世界,那些山水、人物都是我赋予了灵魂的。
而杨老在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时,不也是在构建一个科学的世界体系吗?”杨振宁点了点头:“范曾兄这个观点很新颖啊。
我们都是创造者,只是创造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不过莫言啊,我读你的小说,有时候会想,你那些故事里有没有一些是来自古老传说或者神话的启发呢?毕竟科学有时候也会从古老的思想中得到灵感。
”莫言回答道:“那可太多了,杨老。
咱中国的神话传说里有着无尽的宝藏。
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对未知的一种想象。
我把这种想象拿过来,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我小说里独特的元素。
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c9bfe2996bec0975f565e20f.png)
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初夏的燕园,伴随着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传统音乐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在范曾的“穿针引线”下,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间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就此开启。
谈求知:科学家猜想文学家幻想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
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
可是我想底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
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
莫言: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
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
文学幻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
谈治学:相同的“三部曲”范曾:谈到风格,科学家的风格体现在什么地方?杨振宁:20世纪物理学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
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
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每一篇文章都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
真情妙悟铸文章
![真情妙悟铸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9a9cf030bd64783e09122b5d.png)
近日看了几期中央电视台青年公开课节目“开讲啦”,其中有一期请来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展开了一次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在艺术大师范曾先生的带动下,两位殿堂级的大师对话显得思路清晰、朴实风趣,言语间没有科学理论的高深,却饱含着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人生智慧的启迪,特别是那句——“真情妙悟铸文章”格外引人深思,让我久久回味。
节目中,杨振宁教授说:“我非常喜欢“真情妙悟铸文章”这七个字。
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真情,得对这个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进行这方面的努力,经历过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过程,取得了进展的话,就是妙悟;有了妙悟以后,你才会有最终的结果——铸文章。
七个字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他的认知中,“真情”是浓厚的兴趣;“妙悟”是瞬间的灵感;“铸文章”是梦想的实现与突破。
看完节目后,经过反复思索,我觉得这七个字不光适用于科学研究,而是一切成功过程的浓缩。
每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都需要用心、专注与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成长与收获;真情背后是责任,妙悟背后是艰辛;如何充满热情、如何执着初衷、如何选择方向,如何坚持不渝、如何淡然处之,都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领悟。
今天,在长江航道事业发展的浪潮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救捞职工,我为长江航道事业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自豪,每天能和可敬又可爱的救捞勇士们一起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尽管我没有亲自参与那一次又一次的航道应急抢险任务,我也能领悟救捞人的对这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尽管每天都在处理一些基础的行政事务,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妙悟”,但是伴随单位前进的步伐,我们也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既然选择了,就要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也许这就是我们救捞青年的进取方向。
对照“真情妙悟铸文章”这七个字,我常常在想,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是不是在每天的忙碌中消磨掉了?工作中处理的每件事务,是不是真的做到尽善尽美了?曾经设立的目标与梦想,是不是已经慢慢在降低和放弃?心中的答案让我涌起一种愧疚之感,也许这就是大师级人物他们在交流时,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吧,让我们更加清醒的反省自己,更加坚定的鞭策自己。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7233dc6f192e45361066f567.png)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09:33编者按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与思想之光。
她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与莫言兄来到北大。
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就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
她的大儿子就是她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
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与宴会,我瞧见过她,她就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就是她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
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与我的就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她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
她当时用中文演讲,可她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她就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
虽然这样,但显然她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就是猜想,文学就是幻想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她只就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就是在发明创造,还就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与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就是人,科学家关注的就是物;文学家探讨的就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瞧到的鲜花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就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https://img.taocdn.com/s3/m/b19baca0d1f34693daef3e7a.png)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2013年05月17日 08:01: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5月15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杨振宁:做研究,从了解别人做了些什么转为自己找问题,不气馁地做下去,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我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
范曾:诚恳是最重要的品质,诚外无物,做人一定要诚实。
首先要诚实,其次才是要做有智慧的人。
莫言:借用王蒙的书名,我想说青春万岁。
……5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界、文学界、书画艺术界的三位大师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书画国学大师,杨振宁91岁、范曾75岁、莫言58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3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师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智慧,与北大学子们围绕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杨振宁: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在谈到科学家与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时,35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说,一般来讲,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二三十岁的人是势不可当的。
他举例说,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是二十几岁取得的成就,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是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一年之内写了6篇文章,其中3篇是世界级的。
有一些领域,年轻人是适宜走进去的。
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要解决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时,就会不顾一切,只专注于研究这个问题。
在文学领域就不同,年纪大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就能做得非常成功,像杜甫最重要的诗歌是在晚年创作的。
在文学方面,创意发生的来源和科学是不一样的。
莫言在谈到自己早期的创作时,坦言尽管当时的作品不成熟,也不能去改动。
“这涉及文德,当然,错别字还是要改一下的,你们得允许作家写错别字!”莫言:崇拜科学,来生要研究天文学什么样的人是天才?莫言眼里,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物理学的发现的杨振宁肯定是天才。
大师的对话
![大师的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6e5130da360cba1aa811da35.png)
大师的对话5月15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场题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正在进行。
对话的主角是科学界与文坛的两大巨匠——杨振宁和莫言,而从中穿针引线玉成此事的主持人则是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先生。
对话很精彩,这里摘录其中的部分,和大家一道分享。
一、关于科学与文学的异同莫言: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同。
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里可能就不一样。
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杨振宁: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界,发现跟发明创造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晰的。
科学里发明创造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
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电和磁,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需要想象、需要猜,但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
莫言: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文学当中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
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诸如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小说里进行描写。
其实文学作品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再去想象、类推的。
科幻作家的作品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
莫言:文学家的创作虽不像科研一样严谨、尊重事实,但也不是无中生有。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现实人物与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现实中的人完全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更自由的地方。
杨振宁:如果让爱迪生来到现在的世界,生活上一周,他看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莫言:我觉得是手机吧。
杨振宁:手机确实很神奇,用手机在这里就可以和美国通电话。
事实上,中国的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就充满奇幻想象,如果爱迪生看到今天的世界,肯定觉得简直比《封神榜》还要奇怪。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0780922e2bd960590c677a6.png)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和莫言兄来到北大。
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
他的大儿子是他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
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和宴会,我看见过他,他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是他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
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和我的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他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
他当时用中文演讲,可他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他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
虽然这样,但显然他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是猜想,文学是幻想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
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
这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52cb1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4.png)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3年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
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
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
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
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真情妙悟著文章’。
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
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
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
”。
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
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f7541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06.png)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读完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那感觉就像是在智慧的大杂烩里狠狠捞了一勺,五味杂陈又妙不可言。
先说这两位,那可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神”啊。
莫言,写小说那叫一个厉害,感觉他肚子里装着无数个小世界,每个世界里都有一群鲜活的人儿在爱恨情仇。
杨振宁呢,物理学界的泰斗,那些个复杂的物理理论在他脑袋里就跟1 + 1一样清晰。
在他们的对话里,我发现虽然他们搞的东西截然不同,但有些东西却神奇地共通。
比如说对探索未知的那种热情。
莫言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挖掘人性的深处,那些黑暗的、光明的、复杂的人性角落,就像一个探险家在茂密的人性丛林里披荆斩棘。
而杨振宁探索的是宇宙的奥秘,微观粒子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和宏观宇宙大得没边儿的世界,这也需要无比的勇气和好奇心啊。
就好比一个在微观世界里找宝藏,一个在人性的大地图里寻宝藏,本质上都是那种想要知道更多、想要揭开神秘面纱的冲动。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特有趣的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有着独特的“诗意”。
莫言的小说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把那些平淡的日子写得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
杨振宁谈论物理的时候,那些高深的理论背后,仿佛也有着一种宇宙级别的浪漫。
就好像他看到的那些粒子碰撞、物理规律,是宇宙写的一首宏大的诗。
不过呢,我也在想,这两位要是能合作干点啥,那可就太酷了。
莫言把杨振宁的那些物理世界里的奇妙故事写成小说?想象一下,把量子纠缠写成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或者把宇宙大爆炸写成一个创世神话,那不得惊掉读者的下巴。
总的来说,这个对话就像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交叉火力展示。
让我明白了不管是搞文学还是搞科学,都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探索的心。
而且,不同领域之间虽然有高高的围墙,但有时候站在围墙这边和那边的人,其实能看到同样美丽的风景,只是风景的颜色和形状有点不一样罢了。
这就提醒咱啊,别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偶尔也去隔壁的智慧花园里逛逛,说不定能发现新的惊喜呢。
【推荐】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word范文模板 (4页)
![【推荐】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word范文模板 (4页)](https://img.taocdn.com/s3/m/92f5e73f10a6f524ccbf8542.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
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
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
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
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
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2013年06月07日 14:37来源:人民网2人参与0条评论人民网文化频道6月7日综合报道 据现场考生透露,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而在今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恰好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
”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关于诺贝尔奖◆分享到:更多获奖相同感受天壤范曾: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
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
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莫言: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
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
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中国梦想充满希望范曾: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
(全场笑)杨振宁: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梦”。
中国的大学生因为中学教育的关系,被训练得很多,所以他们的课本知识比美国的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
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
那么所以你看了这样多的年轻人,今天有了够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
(掌声)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就是说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所以我想这也是表达了一种中国梦想:到天上去(全场笑)◆关于科学与文学◆科学文学“创造”相通范曾: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
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
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
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
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
在了解的步骤里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
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
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
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里的《雷曹》。
这篇小说里写了一个书生听到了打雷。
书生说:“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旁边那个人说:“你想上去看看吗?那好”。
然后书生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地到了天上。
他看到天上星辰分布的状况很像莲子在莲蓬里的分布状况,而且这些星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像瓶子一样,特别小的还能摘下来。
然后书生就把一个像酒盅大小的星星抠了下来,装到袖子里。
这就是蒲松龄对于天体的想象。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
那么至于文学家跟科学家之间这种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他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振宁:这个当然是。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
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莫言。
那是在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画,画的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对话。
我尤其欣赏范曾为这幅画题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
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铸文章”。
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呢?我觉得这七个字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先要有真情。
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对于这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
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
如果要有一个进展的话,那就是妙悟。
有了这个妙悟以后,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铸文章。
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几步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很恰当?莫言:好像是更加恰当了,因为它是“铸文章”啊!是吧?(全场笑)◆关于天才与成功◆天赋在于发现培养范曾:杨先生和莫言兄,你们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崇拜的天才。
我相信天才的存在,我想请杨先生和莫言谈谈天才。
莫言:如果要我说的话,那杨先生肯定是天才(全场笑)。
他天才的表现不仅仅是他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的物理学方面的发现,而且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还依然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我是一个数理化极其糟糕的人,我自学过一点数学,学到了能够不太正确地解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全场笑)。
我有一次跟杨先生吃饭的时候对一位女作家也讲过,她说你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看我还低调不低调(全场笑)。
我会变得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为世人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在宇宙里面,不服你也来一个。
(全场笑)但是文学就不一样,对于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有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人认为这是什么玩意儿!所以我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一定要学物理去。
(全场笑)杨振宁:每一个人天生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我个人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跟老师对于一个小孩儿,如果发现到他是在某一个方向有些特别的才干的话,就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
如果早发现的话就可以有大成就。
(掌声)◆现场问答◆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会寂寞吗?问:杨振宁教授,我斗胆叫您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
当初我做出决定来北京大学读博的时候,周围许多同学感到惊讶,甚至质疑我。
他们说搞学术研究是一件特别无聊、特别寂寞的事情,你耐得住这寂寞吗?的确,我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寂寞。
我特别想问问杨教授,当年您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以及您毕业后走上科研道路的时候,您寂寞吗?杨振宁:1947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那一年是我一生中最不高兴的时候。
在那以前我的学习一帆风顺,可是到了要自己找题目的时候却四处碰壁。
所以假如你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有过一阵子觉得非常失望,觉得到处碰壁的话,你会知道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
那么如果你在困苦的情形下抓住几点,不失望、不气馁地做下去,可能就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在艺术领域,“笨鸟”怎么“先飞”?问:刚才范曾教授问了两位先生关于天才的看法,其实我很想听听您的观点。
您是艺术大师,其实关于艺术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在我看来,艺术跟物理还有文学等其他所有的学科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可能最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
所以我想问您,您觉得在艺术领域,“笨鸟”该怎么“先飞”呢?范曾: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
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它埋藏得很深。
如果没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那种克服的精神,你的天才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现在有些中学老师对那些文化课学不好的学生讲“你们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曾经带着他的儿子到我家,他说“我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
(全场笑)当时,这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
孔老夫子都讲他是“生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问:您觉得自己是个勤奋的人吗?我曾看过您一句诗,好像叫“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骨亦堪怜”,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想这也太苦了吧?范曾:我想这个抽筋折骨的感觉杨先生有过,莫言也有过,莫言说“我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他在做很多艰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易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生活清贫就会失去快乐吗?问:我其实对您(范曾)个人生平特别感兴趣,除了苦之外您还有段时间特别清贫,因为您有一句话说,清贫让您感到精神上最大的愉悦。
范曾:我年轻时比较穷,就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句话讲“清贫不仅是思想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作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