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声声慢》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3
《声声慢》导学案
比较阅读:《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实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词抒发了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4、词中间接抒情的有: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试加以分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实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来说,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对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三册声声慢
导学案?声声慢?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三维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师生共同沟通、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重点难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赏读感悟意境教学内容一、导入铺叙:指铺陈表达的写作手法。
这种手法以前都是用在散文创作中,后来柳永将其用在慢词创作上,已到达层层铺叙、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思议【作者简介】李清照:南宋闻名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终在杭州凄然死去,准确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思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
作品散失许多。
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生平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讨论,度过反思纠错/个人特色。
9.3《声声慢》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任务二:结合文章注释,感悟悲苦愁绝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愁”的情感脉络。
2.抓住重点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极化情感。
3.就诗词的内涵,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任务一:细致品味李清照的两首词,体会它们的节奏和情绪
《点绛唇》节奏: 情感:
《如梦令》节奏: 情感:
点绛唇
宋·李清照
效果:
任务三:赏析意象
(一)找出词中典型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词人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请大家在词中找到作者选取的意象,感悟愁情。
(二)不同文人写秋选用的意象有哪些?
任务四:借景抒情题如何规范作答(回扣教材课文《登高》——自主思考+小组合作)
借景抒情题的答题规范:
1.
2.
3.
登高
唐代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杜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什么情感?
课堂小结(一课一得)
一、任务五(作业设计):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教案:声声慢 Word版含答案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赏读:(1)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2)学生集体随读;(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三、《声声慢》赏析: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分水岭,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词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导演过程(一)预习检查1、诵读指导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高中语文必修三声声慢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学习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槛.菊(jiàn)不谙.(ān)彩笺.(qiān)B.凝噎.(yē)暮霭.(ǎi)玉砌.(qì)C.纶.巾(ɡuān)豆蔻.(kòu)跬.步(ɡuǐ)D.商贾.(ɡǔ)忏.悔(chàn)松柏.(bó)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雕零山青水秀戍边相形见绌B.甘霖良辰美景皈依融会贯通C.凄残源远流长娇健功亏一篑D.憔悴被水一战漂泊海市蜃楼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各地兴起的农民运动,一时形成不可的革命洪流。
声声慢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10《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知人论世1. 走近词人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
宋代女词人,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 解题“声声慢”是词牌。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4.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预习检测】1 .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新知探究】1、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愁情,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淡酒”“秋风”“黄花”“梧桐”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和营造的氛围。
2、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如叠词的运用、借景抒情等。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探究词作的思想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
2、分析法:对词中的意象、语言、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词作。
3、比较法: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与《声声慢》进行比较,拓展对其创作风格的认识。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五、诵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教师指导诵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语气的把握。
六、文本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开篇七组叠词,有何表达效果?答:这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内心感受,层层递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独、迷茫、痛苦的心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必修3
《声声慢》一、导入新课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来导入二、鉴赏《声声慢》2、简介李清照及其词:3、解题:(朗读)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
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侯,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
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
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4、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大意。
5、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她内心的感情的?(从叠词的运用、铺叙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具体说说。
)①创造情地使用叠词:"寻寻觅觅" →动作,表现了心神无主、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 →环境,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 →心境,极言心情的悲怆、凄惨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有组织、有层次地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且富于音乐节奏感。
②铺叙日常生活,烘托人物心情: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铺叙手法,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③语言通俗,贴切自然,具有音乐性:词人多处运用口语,如;"窗儿"、"怎生"、"这次第"、等明白如话的语言,绝无矫情造作之感;词中还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憔悴"、"黄昏"、"冷清"等,听起来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的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导入:2、简介作者、辛词3、写作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某某知府任上。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声声慢》的美感。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的“愁”。
3、从以愁入词的诗词中理解愁情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的别样“愁”情。
2、通过本文扩展联系别样愁情的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一、助读资料(一)正文注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天气变化无常,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8)怎生:怎么、怎样。
生:语助词。
(9)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10)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我苦苦地寻觅着,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
这忽冷忽暖的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
看到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菊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时正黄昏,一点一滴的落着。
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
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
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
所著《词论》,多有独立见解,主张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入二、读,概括上下片的内容三、鉴赏:(一)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1、逐句分析①寻寻觅觅(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板书:环境——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2、归纳要点①增强音乐美②曲尽思妇之情(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1、三杯两盏淡酒①列出有关“酒”诗句:“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怎敌他晚来风急”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①列出有关“雁”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粤教版必修三《声声慢_凄凄惨惨戚戚》word导学案
导学案第一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1 •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 •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 一、 巩固旧课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无忧无虑 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
二、 进入新课1 .诵读〈〈声声慢》。
2 •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 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 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 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 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 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 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 〈〈武陵春》、〈〈声声慢》等。
《声声慢》导学案3
学校:枝阳初中编写人:令伯儒审稿人:刘玲霞使用时间:第17周《声声慢》导学案(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知人论世)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
被誉为婉约派正宗词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
格调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格调沉郁凄凉,如《菩萨蛮》、《声声慢》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课前预习】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1) 凄凄惨惨戚戚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乍:(3)最难将息将息:(4)有谁堪摘堪:(5)怎生得黑得:(6)梧桐更兼细雨更兼:(7)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得:【课堂探究】1、《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2、《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3、《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4、《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5.《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声声慢》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引言《声声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词曲,被广泛传唱于中华大地之上。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的普及教育十分有必要。
本次教案以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依托,通过对《声声慢》的教学,让学生们熟知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品味文化之美的兴趣,在认知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教学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核心,旨在通过对《声声慢》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语文素养和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声声慢》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技巧。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声声慢》进行分析和解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培养其在文学方面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文学作品,如配有音频、图片或视频的讲解,让学生有柔性的感受和体验。
3. 借助学生的多元化表现方式,如写作、演讲、绘画、音乐等形式,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中获得更高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目标:1.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2.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意识和交往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声声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声声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鼓励学生开发多种多样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了解到《声声慢》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同时教学应注意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过分注重抽象感性的表述,而不是让学生吸收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鉴赏、剖析和解读能力。
声声慢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声声慢导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体味词人的感情【学习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个人生活经历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知识链接】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思考: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对她的诗歌创作的风格和思想情感有什么影响?2、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自主学习】1、李清照,宋代著名派女词人,号,著有诗词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学习重难点】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学习过程】
一、默写:李清照的《如梦令》,。
,。
,,。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写少女时代的生活,词风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回顾作者生平。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虽也写愁,但写的是闲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
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写的愁是浓愁、哀愁,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声声慢》一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李清照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三、文本解读:
㈠《声声慢》的词眼。
㈡根据作者的身世和遭遇,说说她为什么愁和愁些什么?
㈢怎样表现愁?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2)词人在开头用七组叠词,有什么效果?
四、赏鉴意象:
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思考: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①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的象征意义:
②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的象征意义:
③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过雁”的象征意义:
④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黄花”的象征意义:
⑤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小结:词人把抽象的愁情写的具体可感的方法是
五、结束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单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愁的内涵是
【高考链接】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
抓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
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
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
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
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
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
如《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课堂演练】
(一)多项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 )
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 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
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
A.急风 B.过雁 C.黄花 D.梧桐细雨 E.江水
3、“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
A.秋愁 B.故乡之思 C.离别之苦
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 E.羁旅行役之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
A.动作神态 B.环境感受 C.心境意绪 D.生活场景
(二)用刚才归纳的方法鉴赏以下几首诗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3、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4、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5、“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