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

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

一、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

(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

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稳步成长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

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四)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1986—1997年)

由于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年达到1美元兑换122日元的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年2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的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种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达到创记录的38915.87日元。

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的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的人们手里的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

伴随股票发行的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的福利设施。

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的“大型景气”的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3.25%,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年12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的上涨率也在1990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年转为下跌。

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的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的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的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的下降与所保有的股票价格的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的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

1993年10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的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记录”。继1992年度增长0.4%之后,1993、1994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0.5%、0.7%),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年的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年

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的低增长”。1995、1996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4%、 3.5%,然而,到了1997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0.7%的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政府政策的失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的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的后遗症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1997年4月,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阶段。1997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了0.0%,1998年又下降了1.9%,首次出现了连续2年的负增长。不仅如此,1998年度名义经济增长率也首次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为2.0%。结果,这次萧条就成了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五)长期停滞期(1997——至今)

1992-2000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为1.0%;其他有关指标是家庭和个人消费年均增长1.4%,个人住宅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则分别为-3.1%和-0.2%,都是负增长。由此可见,在这期间,日本的企业生产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勉强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和出口的扩大。

2000年前后,受美国IT繁荣的影响,日本曾出现过暂短的IT景气,世纪经济增长率达到2.9%。然而,2001年美国IT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又再次陷入危机,2001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为0.2%。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复苏,当年度实际增长率恢复到0.3%,2003、2004、2005、2006、2007年度分别增长1.4%、2.7%、1.9%、2.0%和2.4%;这次景气从2002年2月开始,到2007年已持续了65个月,超过了岩戸景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