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befb193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5.png)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当一个生物群落中的物种逐渐被替换成其他物种的变化过程。
这种演替过程可能发生在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中,其时间范围可以从数十年到数百年不等。
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过程,它主要是由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导致的。
初始阶段通常以初级物种为主,这些物种在环境条件下繁殖生息,并开始占据并占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资源。
这些初级物种的存在和繁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物种竞争、捕食、掠夺和寄生等生态相关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初级物种会引起其他物种的到来,这些物种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中涌现,并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当生物体群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环境可承受范围时,群落将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态可以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直至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或其他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当这种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此时,次级物种将开始逐渐替代初级物种的存在和占据生态
资源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被淘汰,而有些物种则逐渐变得更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物种数量的增减、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关系的改变。
最终,新的物种会取代旧物种,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
这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可能在不同的生态关系和环境条件垂直时发生变化。
这种演替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下去,直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ccca9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b.png)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
这种演替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由不同的物种逐渐替代并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初始的群落通常由一些忍受较为恶劣环境条件的物种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种会逐渐被其他更具竞争力的物种所替代。
这种替代过程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其次,演替是有预测性的。
虽然每个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都是独特的,但研究发现,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可以预测的。
例如,在一块受自然干扰的土地上,最初会出现一些耐旱的植物,随后逐渐演替为其他植物类型。
这种有序的演替过程反映了物种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初始的群落通常由少数几个物种组成,而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多物种的存在。
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也会增强。
最后,演替是一个逐渐增加新的生物群落特征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例如,新物种的入侵可能改变食物链的结构、能源流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演替特征使生物群落能够在环境变化和干扰中适应和演化。
总之,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演替是一个有序、预测性的过程,通过时间、物种多样性的逐渐增加以及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生物群落能够适应和演化,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6d76c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4d.png)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3b22e70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9.png)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0880a2fa192e45361166f585.png)
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树林)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1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3
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⑤乔木(森林)
14
群落演替的过程: 1、新物种的入侵:植物繁殖体(种子、果实) 的传播。 2、新物种的定居:植物繁殖体的发芽、生长 和繁殖的过程。
26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 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 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 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种形式进行, 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 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五年内,使工程区内 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 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 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树林)
3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主要 标志是群落在物种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一 个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38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 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 了许多小群落。
生物:4-4群落的演替(必修3)(优秀课件)
![生物:4-4群落的演替(必修3)(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a52ac8aa00b52acfc7ca7f.png)
1.群落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 在,但土壤条件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或原来存在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
基质与环 境条件
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在冰川泥上进 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 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也 能形成森林。 答案 C
如热带雨林。
(2)群落演替有时可能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少,结构趋向 简单的局面,如黄土高原的群落演替。
【巩固1】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 )。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
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解析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下:
通过分析可知,D项错误。
答案
D
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例1】 (2011·海南,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答案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D
草、还湖, 退牧还草
,以提高林草覆盖率。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23be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8.png)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等地方 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定义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特点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
过程
在森林砍伐后、火烧后的次生演替中,一般要经过一年生 早春作物→多年生早春作物→杂草→灌木→乔木的阶段。
北极冻土的演替
总结词
北极冻土是一个极端的环境,经历了从苔原到森林的演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冻土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
详细描述
随着气温的升高,苔原逐渐被多年生植物所取代,进而吸引 了更多的动物种类。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对整个 地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的演替
总结词
实例
森林砍伐后、弃耕地、池塘干涸和在草原上放牧等。
群落演替的阶段
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侵 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 对稳定阶段。
在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 到新的环境并定居下来,这些物 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繁殖 能力。
在竞争平衡阶段,物种之间开始 相互竞争资源,一些物种逐渐占 据优势地位,而其他物种则逐渐 被排挤或消失。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群落 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在相对稳定阶段,群落结构已经 相对稳定,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趋于平衡。
03
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因素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分 布和组成,如温度、降水、风速 等的变化都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
响。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0b852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4.png)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一、内因:1.种群自身的变化:种群在一定环境中存在着竞争、适应和进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和种群的适应性会发生变化,有些物种可能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而其他种群则逐渐适应并占据资源,从而导致物种组成的变化。
2.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增减会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产生影响。
当一些种群数量剧增时,其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可能会压制其他种群的生存条件,导致物种竞争导致群落结构的改变。
而当一些种群数量减少时,可能会导致其他种群进一步繁殖并占据资源。
3.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存能力,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当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生变化或消失时,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迁徙或适应新的相互作用关系。
4.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生活史、繁殖方式等生物学特性也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如,一些物种的生活史特性使得它能够适应其中一种环境条件,从而占据了一定的资源,导致其他物种无法生存。
这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导致了物种的竞争和适应能力的差异,从而影响演替过程。
二、外因: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灾、洪水、飓风等,这些灾害会破坏物种的栖息地和资源,直接导致物种的灭绝或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当灾害过后,新的物种往往会迁徙到这片领域,重新建立群落,从而导致生物群落演替。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会影响生物栖息地的环境条件,一些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而其他物种则迁移到新的栖息地。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例如过度捕捞、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等;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污染、气候变化、物种的引入等。
这些人类活动会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导致物种的灭绝或迁移,从而引起生物群落的演替。
4.外来种的入侵:外来种的入侵是指由人类引入的非原生或异地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对原有物种造成压力,导致物种的灭绝或数量减少。
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
![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215ff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5.png)
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一、引言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物种内部调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是指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时间尺度、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演替的驱动因素等方面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
二、时间尺度生物群落演替的时间尺度通常是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更长。
在初级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演替速度较快。
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演替速度逐渐减慢。
在长时间尺度上,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可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形成生物群落的周期性演替。
三、物种组成的变化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
初级演替中,物种组成以先驱种为主,这些物种对于环境条件要求较低,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
随着演替的进行,先驱种逐渐被次级物种取代,物种组成逐渐丰富多样。
最终,物种组成趋于稳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四、群落结构的变化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初级演替中,由于先驱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随着演替的进行,次级物种的逐渐增多,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在最终稳定的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群落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五、演替的驱动因素生物群落演替的趋势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竞争关系,从而影响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
物种间相互作用也是驱动演替的重要因素。
例如,竞争、共生和捕食等相互作用会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的变化,从而影响演替过程。
此外,物种内部的调节也对演替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种内部的生殖和生长调节机制会影响物种的繁殖和扩张能力,从而影响演替的速度和趋势。
六、演替的意义生物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1594f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7.png)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生态学中,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生态系统在某一地区发生宏观变化的规律性,即一个初始生境中的物种群体逐步演替为新的物种群体并适应新的生境的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出现在大型、自然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结构的演替发展规律1. 总体特征在生态系统的初期阶段,往往只会有几种植物和小型生物种群,它们的生命力比较强,能适应初始生境的环境特征。
这些物种通常是草本植物、藻类、细菌和真菌等,它们能够稳定地利用初始生境提供的养分和水分资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范围会不断扩张,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密度也会增加,这样会导致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些物种会死亡或被淘汰。
在被淘汰的物种的生态空间中,会出现新的种群,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的物种会不断适应、利用和改变环境的特征,并逐步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2. 依赖关系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规律中,物种之间的依赖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变化,特别是它们的空间和环境特征的变化会导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改变。
比如,在初期阶段,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适应、利用和共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态系统的演替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会变成竞争和压迫。
3. 多样性生物群落的演替发展还具有很强的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的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的物种会出现,这些物种的种类、数量和组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度,还反映了各个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差异。
二、功能的演替发展规律1. 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演替发展过程通常包括一个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其中稳定阶段是其最终目的。
在稳定阶段,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物种群体和生态功能已经适应了环境的特征,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平衡。
这时候,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最佳,生态系统也就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df1662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2.png)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火灾、飓风、洪水、地震等可以摧毁原有的生物群落,使其逐渐演替为适应新环境的物种所组成的群落。
例如,森林火灾烧毁了原有的森林群落,在此后的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以忍冬为主的灌木丛。
2.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也是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原因之一、气候的变化可以导致温度、降雨、季节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这将影响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
例如,随着气候变暖,高山地区的植被群落可能会逐渐演替为适应温暖气候的植物群落。
3.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也有很大的影响。
森林开发、农田开垦、城市化等活动剥夺了原有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导致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进入,从而推动了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了森林群落演替为野草和杂草为主的草地群落。
4.物种互作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推动生物群落的演替。
例如,拟南芥和卓菌群的共生关系促进了这两个物种的共同生存和扩张,从而逐渐演替了原有的植物群落。
另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引起生物群落的演替。
当捕食者数量增加时,其捕食压力将导致某些被捕食者物种减少甚至灭绝,从而改变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总体来说,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物种互作关系都是推动演替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个生物群落向着适应新环境的方向逐渐演替,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fc23625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c.png)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群落的相继代替过程,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物种的生命周期、适应力和相互竞争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过程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是指从无生物群落开始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新区域,如火山喷发后的岩石地带或新形成的水库和湖泊中。
在初级演替中,先驱物种往往是一些耐旱、耐盐或耐寒的植物,它们通过改善土壤条件,为后续物种的生存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驱物种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物种取代,形成更为复杂的生物群落。
次级演替是指在已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已经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如被人类破坏的森林或草原。
在次级演替中,破坏后的生态系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恢复和重建,而先前存在的物种可能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需要被其他物种取代。
最终,演替过程会形成更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受到环境因素、物种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1 -。
生物的进化与群落的演替
![生物的进化与群落的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598215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7.png)
生物的进化与群落的演替生物进化 - 多样性的引擎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其环境并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自然界中不断变化和适应的动力源泉。
在进化的过程中,个体间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逐渐被筛选和传递,最终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加。
进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地球上。
最初,单细胞的生物各自独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通过自我复制和变异逐渐演化出多样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胞相互合作形成了更复杂的生物体,从而开启了多细胞生物的时代。
进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分支和交织的网状图。
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交流,生物逐渐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物种。
有些物种会适应并占领新的生态位,而另一些物种则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生物进化的动力 -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机制之一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适合环境的特征或行为通过繁殖的优势逐渐在物种中传递下去。
这种逐渐传递的过程会导致适应性特征的积累,使物种更好地适应其环境。
自然选择有三种基本形式:方向选择、稳定选择和离散选择。
方向选择是指环境变化引起一个或多个方向上的选择,导致物种的平均特征发生连续的变化。
稳定选择是指环境选择对物种的平均特征形成一种筛选作用,而个体表现出极端特征的数量减少。
离散选择是指环境选择对物种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表型的个体有选择作用。
除了自然选择外,遗传机制也对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在物种中相互交流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特征。
这种遗传机制使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能够生成和保留多样性。
群落的演替 - 生态系统的变迁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动态变化。
当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的特定环境中繁殖和生存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群落演替通常包括两个主要阶段: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是指在无生命存在或破坏后恢复的环境中,从无到有的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d2f8ca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4.png)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生物群落演替,是指生物群落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原生演替原生演替也叫初生演替,是指在不被干扰的自然条件下,从无生物群落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原生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比如,裸岩地逐渐被覆盖植被,逐渐形成完整的植被群落。
第二种类型: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也叫再生演替,它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受到各种干扰或改变后,原来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以后,新的生态系统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上发育成熟。
这个过程是一个逆生长的过程,逐渐完善,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
比如,森林火灾以后,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
第三种类型:部分演替部分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某一种生物因为被某种外部因素干扰,而逐渐发展演替的过程。
但是其他生物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是由一部分生物向另一部分生物转换的过程。
比如,草原被驯鹿大规模放牧以后,则优势种植物逐渐发生变化。
第四种类型:连续演替连续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演替不间断地进行,并且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的连续演替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是生物群落朝着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发展。
比如,海洋中生物群落演替。
总之,生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向着生态系统趋向完整和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不管哪一种演替,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是先由低级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的过程。
生物群落的演替3篇
![生物群落的演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77057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e.png)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篇: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生物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它是指由初级群落逐步演替为复杂群落的过程,也就是由单一物种群落到多样性物种群落的过程。
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环境因素、种群互作、群落内部结构、物种组成和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初级群落和次生群落初级群落是在没有生物的环境中,随着自然力量的演变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
初级群落往往是单一物种群落,由于没有竞争和互作,群体数量较小,种群密度较低。
次生群落则是原始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后,重新发展起来的群落。
次生群落往往是多样性物种群落,由于物种间的联系,群体数量较大,种群密度较高。
2. 生态位和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内所占据的一种特殊的地位。
生态位包括资源利用方式、生存空间、生活习性等。
如果两个或多个物种有重叠的生态位,它们会相互竞争;反之,它们则可以共存。
生态位分化是指当物种迁移、扩散或进化时,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有所差异,以便把资源和生存空间分开。
这样可以减小物种之间的竞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群落结构和演替序列群落结构是指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数量、密度、分布范围和生态位等特征的总和。
不同群落之间的结构可能存在差异。
演替序列是指群落演替中各种生态类型依特定顺序排列的一组基本生物群落类型。
4. 经典的演替模型经典的演替模型包括裸岩模型、湿地模型、湖泊模型和林区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演替过程中有不同类型的初级群落和终极群落。
不同模型之间也会有交叉和转化。
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是多方面参与的,并且不是线性的发展过程,它以物种和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为基础,通过竞争、互作、生态位分化、生态卫士的形成和演替序列的变化演变成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演化过程,是物种形态、物种组合、物种策略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满足能量和物质循环平衡的过程。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8288b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6.png)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包括了各种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高三生物学课程中,群落演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探讨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演替的主要类型。
首先,生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区完全没有生物群落,它的演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原初阶段、假初阶段、中级阶段和稳定阶段。
原初阶段是指没有群落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土壤贫瘠、植被稀疏。
当土壤逐渐富集有机质,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种子迁入,便进入了假初阶段。
在假初阶段,一些耐荫蔓生植物与草本植物会逐渐占据地面,形成一种类似荒地的生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级阶段中的灌木和矮乔木开始生长,其中一些植物可能会比其他植物更具竞争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进入稳定阶段后,群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和动物的种类组成相对固定。
其次,演替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原位演替和迁移演替。
原位演替是指在相同的地点上,依次替代其他物种而发展形成的演替。
比如一个湖泊内部,最初可能是一些浮游生物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水植物取代了浮游生物的地位,再到最后湖岸边逐渐出现芦苇等植物。
而迁移演替是指在一个地区先有一种群落,然后随着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的改变,导致物种的迁移和占领新的生态位而形成的演替。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沙漠的演替,沙漠中的植物主要是耐旱性的灌木和仙人掌等植物,当降水增加或者沙漠地貌发生变化时,一些草本植物和更高的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地位。
同时,生物群落的演替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也存在逆向演替。
逆向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由于某些原因,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种被其他物种所取代的过程。
逆向演替常常发生在一些干扰或破坏的环境中,比如林火、病虫害等。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5f26cd6b9f3f90f76c61bf0.png)
一、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而对另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②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 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 态型)不断发生。 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过植被,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 去了原有植被 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
(2)按基质性质: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 按基质性质: 列。 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 (3)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即与植被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即未破坏植被目前均衡状态的演 Content 替。 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 (4)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和中生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 (5)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是在几年或几十年期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有时是几百年期间发生 的演替。 的演替。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原因是初生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分生活着的器官 等)。
群落的演替名词解释
![群落的演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2d330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d.png)
群落的演替名词解释群落的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特定地区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在时间上的替代发展过程。
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演变的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自然界中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象征。
演替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原初演替和维持稳定的成熟演替阶段。
原初演替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从无生物的状态出发,最初的物种会逐渐出现并取代先前相继消失的物种,逐步建立一个新的生物社区。
成熟演替阶段是指物种长期以来在生态系统中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原初演替中,最初的物种称为先驱种(pioneer species),它们通常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耐受环境恶劣条件的物种,例如一些耐旱、耐寒、能够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这些物种会改变环境条件,使得其他物种也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存活和繁衍。
随着先驱物种的逐渐取代和增多,生态系统环境逐渐改善,为后续物种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维持稳定的成熟演替阶段中,物种组成相对稳定,各个物种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个阶段通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物种之间共同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阶段,水、光线、营养等环境因子被充分利用,不同物种之间彼此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跨越几十年到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它往往受到环境因子和物种相互关系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土壤类型、火灾、人类活动等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毁灭性的自然事件可能会打乱群落的演替过程,导致物种组成的巨大变化。
群落的演替在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群落的演替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种适应能力的演化机制。
此外,对群落演替的深入认识也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演替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群落的演替是描述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结构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它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生物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fc1b5b23bcd126fff7050b90.png)
例题: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例题:下列有关生态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B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 D. 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类型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_从_未__有_过__生_物__生_长或 在_植_被__遭_受__严_重__破_坏__的
_虽_有__过_生__物_生__长_但__已_被_ 的次生裸地上开 _彻_底__消_灭__了_的原生裸地 始的生物演替 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时间
影响因 素
经历时间_漫__长__ 自然因素
经历时间_较__短__
弃耕后… 演替概念:
区别:演替和进化
若干年后
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
演替标志:
物种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
思考:群落演替过程物种数量,群落的稳定性如何?
生物群落的演替
类型: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
原生裸地
原生演替: 在从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有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 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火山岩、冰川、沙丘
例题: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 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BC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 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 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 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考点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思考: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他
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那群 落中有哪些结构呢?
群落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 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生物 分层
动物 猛禽(鹰等) 松鼠
植物 乔木
森 林 的 垂 直 结 构
例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 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 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1
A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例4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 国”。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 草原生存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 植被破坏)只是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 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 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C )保护作用。 ⑵. 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B ) ⑶. 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明白(A )道理。 ⑷.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D A 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B 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C 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D 次生演替在其后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树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 或许就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思考并讨论: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的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遭受火灾的森林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 结构吗?
考点一、生物群落的演替
小结: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顺序为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思考:弃耕 农田上的生 物群落是如 何演替的?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小结:弃耕农田生物群落的演替为: 一年生草本
生物入侵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4.豚草 5.毒麦 8.凤眼莲 9.假高梁 12.强大小蠹 13.美国白蛾 16.牛蛙 2.薇甘菊 6.互花米草 10.蔗扁蛾 3.空心莲子草 7.飞机草 11.湿地松粉蚧
14.非洲大蜗牛
15.福寿螺
生物入侵
美国白蛾
生物入侵
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用 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练习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课时总结: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
原生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次生演替
练习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 鸟类生活,植被的哪一项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 叶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
练习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温度高低 D.生物种群特征 练习3.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谁被称为地球开拓者()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 木本植物 练习4.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练习5.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 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A.水分Fra bibliotekB.阳光
C.温度 D.能量
练习6.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CD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练习7.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 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 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类型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项目
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 在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的 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 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 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 演替 发生的生物演替 经历时间漫长 自然因素 经历时间较短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 的演替
起点
时间 影响因素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考点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上层 中层 下层
鸣禽
鹿、獐、 野猪等
灌木 草本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 现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 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 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 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 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 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 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 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 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 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 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 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受水制约,芦苇、泽 泻等水生植物只能长 在浅水或水边;红树、 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 附近;松、杉、柏树 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仙人掌、沙棘等可长 在极干旱的沙漠。鸭 子、青蛙只可在水中 或水源附近活动,而 鹰、黄羊、沙鼠等可 在干旱的陆地自由活 动。
例2
1、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2、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 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A·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问题探讨:
1883,8,7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响亮的声音
解读: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群落演替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校园环境中草地被践踏情况,并 仔细观察比较不同程度践踏处生物的 种类,以及践踏处被人工设栏保护后 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了解生物群 落的演替,使知识直观生动,学生更 乐于学习。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 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 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和方向进行。
第三节
铜山县茅村中学 李元
一、江苏省教学要求(B)
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
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演替:群落是演替是指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 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2、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 林,请据此回答: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 阶段、 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物质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 面, 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 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 4、演替的类型 原生演替和 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 方向进行。 6、群落演替的动力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是群落内 部 ,环境条件也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尤其是人为因素
总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 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 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例1、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 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 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 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 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 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 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水 平结构)。 分析,这种分带由海拔(地 形)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 而不是生物自身差异引起的。
多年生草本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