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合集下载

关于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

关于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

关于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是气候、母质、植被、地形、时间。

各自的作用如下:
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

如岩石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

黄土状母质;
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

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4、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

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5、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是由五大成土因素组成的,
即气候、地貌、植被、地质和人类活动。

首先,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它们影响着土壤的温度、湿度、风化程度等,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其次,地貌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貌因素包括地形、地势、地貌特征等,它们影响着土壤的深度、坡度、排水性等,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第三,植被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植被因素包括植物种类、植物密度等,它们影响着土壤的温度、湿度、风化程度等,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第四,地质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质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岩石结构等,它们影响着土壤的结构、质地、风化程度等,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最后,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耕作、改造、
污染等,它们影响着土壤的温度、湿度、风化程度等,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总之,气候、地貌、植被、地质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
它们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决定着土壤的形成。

只有充分理解这五大成土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环境。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xx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 土壤,K:气候,O:生物,F: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 “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s=f(d,o,r,p ,t,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 1883 年发表了他的经典着 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 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成土因素

成土因素

成土因素影响或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成土因素。

前者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年龄);后者指人类的耕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

自然成土因素根据俄国著名土壤学家В.В.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成土因素的函数,即土壤随自然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

气候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及其产物的转化、迁移,淋溶和淀积过程。

不同的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其配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及其变化。

生物影响土壤发生、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①植物。

能有选择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质。

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约为4.5×1011吨。

不同植物类型每年吸收和释放的各种矿物不同,冰沼地、森林冰沼地的针叶林灰分含量最低,盐生植被最高。

有机残体数量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又多于寒带针叶林,草甸多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多于干草原,干草原多于半荒漠和荒漠。

大部分植物有机质集中于土壤表层,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生物有机质集中于土壤的30~50厘米处。

在总植物量中,根部有机质占20~30%左右。

②微生物。

能充分地分解动植物的有机体,合成土壤腐殖质,其后再进行分解,是土壤物质生物循环的重要一环,改造了母质,推动了成土过程。

③动物。

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繁多,动物的有机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此外,动物对土壤的组成、形态特征也有很大作用。

例如,每公顷土壤中蚯蚓数量可由25万到100万条以上,一年内平均翻动土壤约20吨/公顷,并通过它们的消化系统,使土壤中一些复杂的有机质转变为简单而有效的营养物质,然后排泄到土壤中,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

(完整版)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完整版)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土壤地理学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

)、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

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s = ∫(p,cl,o,r, t…)s = ∫(t cl,o,r,p,…)s = ∫(…cl,o,r,p,t)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土壤肥料学填空题

土壤肥料学填空题

二、填空题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课件】《中国自然地理》第六章土壤地理-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课件】《中国自然地理》第六章土壤地理-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自然地理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图因素和主要的成土过程
土壤是怎么来的??
成土因素学说
提出: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 基本观念: (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综 合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 (2)所有成土因素始终存在、同等重要且互相不可替代的参 与了土壤形成的过程 (3)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演化; 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有生有灭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4)土壤形成因素存在这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由极地经温 带向赤道的地带性规律
主要的土壤类型-干旱土
特点: 1、在干旱荒漠和半荒漠条件下形成,成图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 2、土壤质地沙性强,大多含砾石,多形成荒漠、荒漠草原 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等
主要的土壤类型-潮湿土
特点: 泥炭土成土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受到水分侵湿或饱和,具有明显的潜育化。 水稻土是经人工熟化培育的土壤 分布: 东北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中国土壤
母质
气候
地形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中国土壤的的成土因素及成土过程
总:我国各种土壤形成是集中成土过程作用的综合结果,每种成土过 程都蕴含了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 和演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一方面影响这东亚季风环流体系,一方面影 响这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
(2)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自东向西干燥 度逐渐增加,土壤表现出干湿温带性分布规律。
(3)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地带性互相交错。
母质
气候
地形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利用重点知识

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利用重点知识

解释名词:1.土壤形成因素(soil-forming factor)简称“成土因素”: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自然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

2.土壤相对年龄(relative age of soil):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阶段,反映现代成土作用的速度。

3.单个土体(pedon):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三维实体,人为假设其平面形状近似六角形,面积为1─10m2,在此面积范围内,任何土层具有一致的性态。

是土壤调查和研究中的最小描述单位和采样单位。

4.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5. 粘化过程(clayization):指土壤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若粘化发生在B层,则形成Bt层。

粘化过程主要由残积粘化和淋溶粘化两种。

6. 脱硅富铝化过程(fersiallitization):指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7. 土壤发生学(soil genesis ):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8.土壤绝对年龄(absolute age of soil ):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用地学测年的方法确定的年龄。

9. 土壤发生层( soil horizon):大致平行于土壤表面的具有成土过程所发生特征的土层称为土壤发生层。

10.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11. 钙化过程(calcification ):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其结果是形成钙积层。

12. 潜育化过程(gleization):土壤在常年或季节性渍水条件下,有机物质处于嫌气状态,土壤矿物质中的Fe、Mn处于还原低价态,产生磷铁矿、菱铁矿等,土体染成灰蓝色或青灰色的(潜育层)。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五大成土要素

五大成土要素

五大成土要素一、成土要素之母质土壤的母质就像是土壤的“老妈”,给土壤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呢。

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比如残积物母质,这就像是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后,还残留在原地的那些物质。

它们就这么静静地待着,然后逐渐开始转变,为土壤的形成迈出第一步。

还有像坡积物母质,是被雨水或者重力作用搬运到山坡下堆积起来的物质,这就好比是一群小伙伴被一股力量拉到了一起,然后开始商量着怎么变成土壤。

不同的母质,会让土壤有不同的初始特性,就像不同的家庭出身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起点一样。

二、气候对成土的影响气候可是土壤形成的大导演呢。

温度和降水这两个小助手在其中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

温度高的时候,化学反应就会加速,就像我们在夏天吃个冰淇淋,化得超级快一样。

土壤里的矿物质分解、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也会加快速度。

降水呢,适量的降水就像是给土壤做了一场温柔的SPA,让土壤里的物质能够更好地混合、迁移。

但是如果降水太多,就像泡澡泡太久,土壤里的养分可能就会被冲走,要是降水太少呢,土壤又会干巴巴的,就像人没喝水嘴唇干裂一样,植物在这样的土壤里也很难生长。

三、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生物就像是土壤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还互相影响。

植物的根系在土壤里穿梭,就像小蚯蚓在泥土里钻来钻去一样。

根系会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就像是小魔法药水,能够分解土壤里的矿物质,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而且植物死后,它们的残体就会留在土壤里,慢慢腐烂变成有机物,这就相当于给土壤送了一份大礼。

动物们也不甘示弱,蚯蚓在土壤里打洞,这可不仅仅是在捣乱哦,它们在打洞的过程中让土壤变得疏松,空气和水分就能更好地进入土壤啦。

微生物呢,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们,但是它们就像小小的魔法师,在土壤里忙忙碌碌地进行着分解有机物等工作。

四、地形对成土的影响地形这个因素可不能小瞧。

就拿山地和平原来说吧。

在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水、植被等都会发生变化,土壤的类型也会跟着变来变去。

山顶的土壤可能因为风大、温度低、降水多,和山脚下温暖湿润的土壤长得完全不一样。

[指导]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

[指导]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以青城山土壤为例一、背景介绍五大因素是成土因素学说的理论之一,道库恰耶夫曾指出“壤总是有它本身的起源,始终是母岩、活的和死的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函数关系如下:∏=f(K,O,)其中∏表示土壤,K表示气候,O表示生物气候,表示母质,表示时间,加上人为因素,则构成了五大成土因素。

当然,在探讨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过程中,也应当之一到地形因素、水文因素的作用。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地理位置是103°E,30°N,道教发源地之一,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区。

青城山土壤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条件下的地带性黄壤,具有体现区域大循环的同时,又表现出独特的区域小循环【1】。

以青城山土壤为例,探讨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具有可行性、必要性。

2010年6月,我们对青城山土壤进行了调查。

在青城山上,我们挖了一个1.5*1*1m的坑,旨在对青城山土壤剖面有所了解,结果如下;结合所得数据,我们将以青城山为例,对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五大成土因素对青城山土壤的作用1.气候因素青城山位于四川盆地“华西雨屏带”中北段,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为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温度-7.1℃,无霜期为271d,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型气候。

在此条件影响下,土壤黄化过程加剧,形成了青城山地带性黄壤特征,表现淀积层中土壤颜色为黄棕色,是山地黄壤。

在亚热带地区,该地区温度高,水分少,则出现富铝化、富铁化,因为Fe2O3居多,所以呈红壤,若该地温度低,水分多,则以黄化为主,Fe2O3·nH2O居多,呈黄壤。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过程强度随区域降水量的增加而加强,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土壤水分过量导致土壤通气状况变差,土壤有机质积累,特别是土壤腐质化过程则明显受到限制”【2】,故在此条件下,山地黄壤的腐殖层厚度仅为17CM,但鉴于其水热条件好的气候因素,植被丰富,枯枝落叶层为40CM的黑色枯落物。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

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

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

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

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

如平原地区局部起伏的地面变异,会引起土壤水分和水质特点的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土壤组合。

在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形成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的地带性土壤;而地形低的部位,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甚至地面积水,形成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如果地下水含盐类较多,还可以形成盐渍化土壤。

又如盆地周围的高地,原来是地带性土壤,如果开垦为农地,绝大多数是旱耕地;盆地中心大多为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半水成土或水成土,开垦后,在北方常成为有良好灌溉条件的水浇地,而在南方则绝大部分成为稻田。

丘陵的高度不大,虽不会像山地那样引起气候和植被发生大的变化,但地面形状和坡度也能影响降水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到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侵蚀的强度,就是与地形和坡度密切有关的。

(二)气候
气候因素在土壤形成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对土壤形成的方向、强度所发生的影响。

概括地说,在中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热量较低,降水也较少,矿物风化、淋溶作用和有机质分解都较微弱,土壤可由微酸性至微碱性反应,部分土壤含有碳酸钙,也有一些土壤含有可溶盐而有盐渍化。

但在该线以南,由于湿热程度增强,有机质分解强烈,风化产物和成土产物的分解和淋溶程度高,富铝化作用显著,土壤呈酸性反应,除滨海地段外,土壤无盐渍化。

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干旱程度自东往西增强,形成各种含碳酸钙的草原土壤以至漠境土壤。

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使土壤形成受到冻融交替的强烈影响,矿物和有机物的分解程度都不高,从而形成各类高山土壤。

(三)成土母质
中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总的来说,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并以红色风化充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

在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

平原湖泊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湖积物。

高山、高原地区除各种岩石的就地风化物外,还有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

例如,花岗岩、砂岩等的风化物含石英多,质地粗,透水性好,除花岗岩因含长石较多而钾含量较高外,一般都缺乏矿质养分。

玄武岩、页岩等的风化物含石英颗粒少,粘细物质含量较高,且富含铁、镁的基性矿物,透水性较差,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

石灰岩及其他含碳酸钙岩石的风化物质地比较粘重,碳酸钙含量不等,矿质养分也较丰富。

(四)植被
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关系密切,森林凋落物、草根等直接影响土壤形成;同时随着土壤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例如,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暗棕壤,是在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但是当森林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受到破坏后,土壤水分的蒸腾量大为减少,土壤由干变湿,促进了草甸植被的发展,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暗棕壤逐渐演变为富含腐殖质的黑土。

但是,此后随着腐殖质大量积累和蓄水性不断加强,以及由于母质粘重和冻层托水而促成的土壤内排水不畅,土壤逐渐沼泽化,使残存的、稀疏的旱生树种,为湿生性树种所取代,草甸植被也渐演替成沼泽—草甸或沼泽植被,从而又促进土壤向沼泽化黑土或沼泽土的方向发展。

(五)成土年龄
土壤也是有年龄的。

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目前的这段时间,就是土壤的年龄。

对这段时间,在土壤学上称它为土壤的绝对年龄。

土壤绝对年龄的开始,是指冰川消融、退缩后地面出露,或是河流、湖泊沉积物基本稳定地露出了水面,或是海岸升高和海水退缩后海滩成陆。

一般来说,高海拔的高山地区、高纬度的北方地区,脱离冰川影响较晚,土壤绝对年龄小些;低海拔地区和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土壤绝对年龄较大。

也可以说,原地残积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年
龄一般都较大,冲积物上的土壤则年龄较轻。

如仅从土壤绝对年龄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来看,似乎土壤绝对年龄越大,其发育程度越深,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因此又提出了土壤相对年龄的概念。

土壤相对年龄并不是指土壤存在的持续时间,而是指由于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土速度,也就是土壤发育的深度。

例如,在四川省的紫色岩上,如果地形、植被等因素有利于成土作用稳定地进行,可以形成发育程度较深,有富铝化特征的黄壤;反之,由于土壤侵蚀、地面物质不断更新,土壤发育始终停留在幼年阶段,只能形成保留着许多母质特征的紫色土,而与黄壤差别甚大。

但就绝对年龄来说,它们之间应当是没有区别的。

以上所说的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

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以他们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并且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人为因素
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在土地利用上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

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

例如,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和中游的云梦泽,在自然状态下原来是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的区域,但经过人们几千年来的改造,已培育成了稳产、高产的水稻土。

陕西关中地区原来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褐土,由于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施用土粪的结果,熟化的耕作层不断加厚,形成了/ 土。

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溉,泥沙淤积而形成灌淤土,等等。

这些都是人为作用使土壤向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方向发展,使土壤性质更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例子,但是,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

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

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