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共32页文档
主题四 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编辑PPT)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加油小站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后世有哪些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 负面的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 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宋代经济的发展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上午9时35分24秒09:35:242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上午9时35分21.8.3009:35August 30,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9时35分24秒09:35:2430 August 2021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⑦ 江浙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⑧ 海南岛 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⑨ 汝窑 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还有官窑、哥窑、钧窑等) 北宋兴起的江西⑩ 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 瓷业中心
图解历史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解说:由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描绘市民生 活的风俗画出现。这是两宋绘画的一大特色,其中北宋大画家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 致,再现了北宋商贸的发展,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总特征~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4.评价(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①节省了军费开支。
中国古代的宋元时期
商业:随着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宋 元时期的商业也繁 荣起来,城市兴起, 市场扩大,货币流 通广泛,商业法规 不断完善。
对后世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经济 发展为后世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对明清时期的经 济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商品种类丰富,市场体系完善 商业和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海外贸易繁荣,港口城市兴起 商业和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朝的对外关系和战争
元朝的崛起和统一
元朝的崛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通过征服战争逐渐崛起 统一中原: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发动灭宋战争,实现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
疆域辽阔: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日本海,西至天山,北到贝加尔湖,南至南海
民族融合:元朝实现了多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二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 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官制:实行文官 制度,重视科举 选官
中央集权:加强皇 权,削弱相权,设 立枢密院和三司使
地方行政:路、 州、县三级制度, 加强监管和考核
军队制度:实行 禁军制度,重视 军事训练和装备
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
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等机构,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事务。
宋元时期与高丽、日本等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与东南亚国家也有交往,互派使节,交换礼物,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对中国 的了解。
宋元时期与蒙古国的关系复杂,既有战争也有交往,最终在元朝时期实现了对蒙古的 征服。
宋元时期与中亚、西亚等地的交往也较多,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
宋元政治思想
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思想完善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
至979年,宋太宗灭北汉,至此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北宋在与辽、西夏相持的局面下,使统一局面维持了150多年。
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俘虏徽宗、钦宗,北宋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开始了与金的对峙局面。
与此同时,蒙古强大,建立了政权,于1234年灭金,1271年,建立“大元”。
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社会特点1、经济上:工商业空前繁荣。
2、政治上:封建的中央集权更加完善巩固。
3、文化上:思想上的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产生了以李觏、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功利政治思想;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政治思想,从而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进入完善时期。
二、政治思想(一)、两宋时期1、宋太祖改革:(1)杯酒释兵权,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将军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却造成了上下级军令调动的不统一。
(2)重文轻武,使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大大消除了将军手握军权和地方管理的两权。
防止了军阀割据一方局势的出现。
但却使得北宋时期优秀将领缺乏,以至于后来无法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
(3)组建禁军,将全国大部分不对改变为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虽然保护了京师的安全,但却带来了边关的不稳定。
(4)将军轮换调动制,使得将军没有固定的部队来带领,切断了兵与将的纽带关系,有效的防止了军事暴动,造成了北宋军队的松散和涣散。
(5)中央集权,所有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防止了宰相大臣大权在握威胁皇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改革文官升迁制度,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实行淘汰制度。
②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特权。
③精贡举:改革贡举制,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著重策论和操行。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农民反抗不断(阶级矛盾) (政治危机)
(2)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 )
(3)辽和西夏的威胁
民族矛盾 (边患危机)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元朝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 现了统一。
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新发展。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一、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新发展。
地区
③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
(2)行省 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定期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省官互迁制
2、地方制度——行省制
(1)设置:
(2)受中央节制:
(3)特点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
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②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
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 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二、宋元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
阶 段
经济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特征 民族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外交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文化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 于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唐末的藩镇割据 1、原因: 五代十国的分裂 兵变夺权
5、影响
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三冗两积局面
集 军 权
A.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
B.收精兵 b、枢密院—发兵权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的部兵原则 集 政 权 集 财 权
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央 B、节度使、武将
中书省
唐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下设六部
宋 元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剑 南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平;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反映商业的高度发 展;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宋元政治
1 概述
第二,从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来看,统治阶 级内部经过隋唐以来长期的冲突、对抗与调 整,到两宋时,旧的门阀地主彻底退出了历 史和舞台,与科举制相联系无世袭特权的品 官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文 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各层级间流动的速度加 快,促进了阶级关系的活化;在农民阶级中, 租佃契约农民占了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 超经济强制关系有所减弱,以经济制约为特 征的租佃契约关系确立下来。
1 概述
元朝(1206-1368年)是蒙古贵族推翻金、南宋以后建 立的全国统一政权。首先,它结束了五代以来数百年的 分裂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为 明清时期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它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有利于全国 范围内的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它将于广大,与西部、 北部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使边疆地区得 到有效的开发。由于元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 不少落后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阶级 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 义,元朝政权被推翻。蒙古国历4汗,元朝建立后历14 帝,共162年。
1 概述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在南方建 立的偏安政权。南宋是北宋腐朽政治的继续和 发展,在与金对峙期间,推行妥协退让、屈辱 求和的政策,由于南北人民坚持抗金斗争及南 方经济的长足发展,它才得以保持与金对峙的 局面,南宋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 迁的高潮,促使我国经济重心最终移至南方。 南宋传9帝,历149年,为元朝所灭。
1 概述
1 概述
夏(1038-1227年)是以党项族为主体、联 合其他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它 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足而立,时战 时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它 注重吸收内地和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与生产 技术,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和中 西交流的沟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夏传10 帝,力189年,为蒙古国所灭。
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三、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
3、理学的成熟——朱熹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成为仅次于孔孟的壹代 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 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 作用.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
——宇宙观
朱 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学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2023/9/6
中学历史教学学苑.zxlsxy您忠实的 朋友
三、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
4、理学的发展——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 学的开创者 (2)“心即理也”,并提出“发 明本心陆王”心以学 求理.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 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2023/9/6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 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熟读而精思.”
哲学家,教育家.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 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存天理,灭人欲”,客观 唯心主义 理学的社会政治观)
(1)理气论 唯心、把理气论和伦理道德结合,理比
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 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壹,这 就是“太极”.
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
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
第十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朱熹的政治思想
朱熹( 字晦庵, 朱熹(1130―1200年),字晦庵,祖籍徽州,生于福建, 年),字晦庵 祖籍徽州,生于福建, 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其中在地方作官约10年,镇压过农民起 历仕高、 宁四朝,其中在地方作官约 年 义,也惩办过贪官污吏,减免过赋税,在朝廷作官仅几十天时间, 也惩办过贪官污吏,减免过赋税,在朝廷作官仅几十天时间, 多次上书,一度抗金,又主和,后期又主张抗金,情况较为复杂, 多次上书,一度抗金,又主和,后期又主张抗金,情况较为复杂, 而一生中的40年用于讲学和著述,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而一生中的 年用于讲学和著述,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代发 年用于讲学和著述 生过重大影响,著作很多,主要有《四书集注》 生过重大影响,著作很多,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 《太极图说解》、《朱子语类》等。 太极图说解》 朱子语类》
王安石坚决予以驳斥,其理论根据是进化论,他认为, 王安石坚决予以驳斥,其理论根据是进化论,他认为, 太古时人类与禽兽差不多,经过“圣人”们制礼作乐, 太古时人类与禽兽差不多,经过“圣人”们制礼作乐, 不断进化起来,如果墨守“太古之道” 不断进化起来,如果墨守“太古之道”或“旧之太 古”,等于叫人类回到禽兽状态去,“非愚则诬”。 等于叫人类回到禽兽状态去, 非愚则诬” 他又指出,祖宗也经常在改变法制,说不可变,逻辑 他又指出,祖宗也经常在改变法制,说不可变, 上也不通。 祖宗不是法” 上也不通。“祖宗不是法”,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 来说,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 来说,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
朱熹在认识论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论证了知行关系, 朱熹在认识论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论证了知行关系, 他提出了三个论点: 知先行后; 知轻行重; 知行互相依赖, 他提出了三个论点:①知先行后;②知轻行重;③知行互相依赖, 互相影响。 互相影响。 他的知指义理,即封道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 他的知指义理,即封道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 而行指按封建道德标准所作事,即“道德践履”,不是今天所说的科 而行指按封建道德标准所作事, 道德践履” 学实践。在这样一个圈子中去讲知行关系, 学实践。在这样一个圈子中去讲知行关系,也很少有科学研究的意 味,如果抽象地看,知先行后是先验论,知轻行重有重视实践的意 如果抽象地看,知先行后是先验论, 思,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有合理因素。 知行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有合理因素。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5.主要内容:(见书本第44-47页)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内容
作用
富 国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将兵法 强 兵 保甲法
保马法
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学校制度
育 才
思考: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 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 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 财方法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原 则是什么?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 容 作 用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 纳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 ①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 ②增加财政收入 短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 低息借贷,收获后还本付息
生产过少 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 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什么?
理财富国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
容
作
用
设发运使,由政府就近采 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纳 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提高战斗力军器监军器监设设军器监军器监专门管专门管理武器制造理武器制造提高武器产量质提高武器产量质量量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形改革考试内容形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形式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教科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形式革新思想得到传革新思想得到传学的人士取代反对学的人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充实改革的旧官充实改革派力量改革派力量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教科书措施措施青苗法募役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税法兵兵将兵法保甲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法保马法军器监军器监科举科举改革改改革改革学校制度革学校制度解决财政危解决财政危机改变机改变积积贫贫局面局面有利于减轻人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民负担发展生产生产增加财增加财政收入政收入节省政府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提高军队战斗力队战斗力改变改变积弱积弱局面巩固统面巩固统治秩序治秩序为变法造舆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人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6结果1成效
第五单元-1 宋元时期政治
一、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1.背景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1021年) 仁宗皇祐 仁宗皇祐元年 1049年 (1049年)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 (1065年) 收入 15085万余 15085万余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11613万余 11613万余 支出 12677万余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所出无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13186万余
集中军权 内外相制 文官主政 重文轻武 集中财权 强干弱枝
你觉得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
2.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2)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府三司制
特点: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特点: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出 你认为,这与宋初的措施有何关系? 你认为,这与宋初的措施有何关系? 不抑兼并, 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 不抑兼并,募兵养兵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强化集权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1.背景 1069年 2.变法措施 1069年 宋神宗
(1)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相权反弹 皇 帝 宣政院 中书省 枢密院
(行 政)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一、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三、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1.以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权力机关 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权力机关 ——宰相权力较大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共30张PPT)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朝时期: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1)措施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 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 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演变
1、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
材料: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 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 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 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 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3、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 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 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 尾轻,地方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