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春秋 战国 时期
突破了官府控 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 多商品市场和 大商人 突破了坊、市界 限,商业经营时 间的限制也被打 破,官府也不再 直接监管市里的 交易活动
宋 朝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政治、军事
严格限制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经济功能
逐渐放松 工商业市镇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的作用。
一、宋元政治
2、元朝:一省制——相权的反弹
皇帝
中书省






影响: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 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 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 弹。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 级收税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知州 (3)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通判监督知州
影响: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时间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辽(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时代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①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②的对立,③再度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④的进一步加强。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南宋时,⑤南移完成。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于世界。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⑥和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定都上京。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后来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来又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

1127年,南宋开始与金对峙。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了全国。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教材补缺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第四专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四专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A.唐朝户部尚书 B.宋朝三司使 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
【答案】B 【解析】 考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五代”,以及“盐铁、度 支、户部”,即可知为宋三司使。
四、元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措施: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
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一)考点梳理(宋元经济)
一、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耕作制度:宋朝以后,
江南: 稻麦轮作 、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 宋朝 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
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2、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出现 五大 名窑。
3、丝织业: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 写实风格。 4、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两宋以后,城乡所需的
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 民营 手工业。
5、元朝: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商业的发展: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 家空前统一。
2.(2012届浙江省调测)《元史》记载:“至元十 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 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 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巩固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012湖北省二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
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知识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一、政治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宋朝,官僚体制逐渐成型,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文官和武将分立,让中国的政治稳定得以保障。

而元朝则采取了蒙古的军事统治方式,建立了大都政权。

元朝的政权结构较为宽松,少有官僚体系的约束。

明朝复兴了科举制度,并推崇理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加强了农民政策,实行满洲军队统治。

二、经济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宋朝,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农业产量大大增加,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土地的统一和市场一体化。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农民的政策,使农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到了清朝,清朝大力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官方设立了行会,促使手工业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在宋朝,理学兴起,儒家文化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发展。

元朝时期,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的潮流兴起,大量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明朝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戏曲和杂剧等文化形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清朝则在文化上实行了清宫文化,兴办了六部、书院等文化机构。

四、社会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变革和演变。

在宋朝,社会出现了士人阶层,士人阶层的崛起使社会阶层更加复杂。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对汉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形态明显分化。

明朝时期,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改革,社会相对稳定。

清朝,则加强了农民政策,大力发展了农业。

总结起来,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段历史,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通过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位,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标志着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针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宋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包括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将地方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君主专制加强: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在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中央集权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管理。

同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这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宋元的政治知识点总结在宋朝,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通过二府三司制度的设立,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以削弱相权。

此外,宋朝还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文官的地位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

然而,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在元朝,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同时,元朝通过行省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这种制度赋予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的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此外,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重新统一。

宋朝通过将宰相权力分割、充实中央禁军、设立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元朝则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实行科举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政治发展表现为君主专制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宋元时期政治

宋元时期政治

目的:以控制地方为目的,
做法: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 域经济联系。 意义: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 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有利控制地方, 巩固统一。
• ⑶意义: •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 集权,巩固了统一; •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对西藏: 对台湾: 对东北等:
措施 分散军权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 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 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状况的原因在那里? 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 方入手来变法?
积极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 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造成了“三冗”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 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 根。
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 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 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 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 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 间的是:
A、青苗法 C、市易法
B、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 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C、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 D、青苗法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 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 明北宋政府: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 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初期著名理学家,‚关学‛ 学 派创始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中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宋英 宗末年,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 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宋 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 职,回乡讲学。后又任同知太常礼 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回乡,在途中 病逝于临潼。著述今存《正蒙》、 《横渠易说》、《经学理窟》、《 语录》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张载集》收录最全。
李觏(1009—1059),字泰伯 ,建昌军南城人。出身于小地 主家庭,少时家境衰落。进士 不第,以教书为生。晚年由范 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 讲。晚年创办旴江书院,人称 旴江先生。北宋庆历初,宋仁 宗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革新派实行改革,史称‚ 庆历新政‛。李觏的政治思想 受此影响,力主改革, 富国强 兵。其著述被后人编为《直讲 李先生文集》,1981年中华书 局汇集出版的《李觏集》最为 完备。
三、文化状况
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灿烂,风格独特鲜明,理学、文学 、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达到了中华 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理学思潮的形成 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 行深入思考,成为理学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政治状况
鉴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采 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中央集权。 在中央,限制宰相权力。 在军事上,限制高级将领的兵权。
两宋王朝与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 对峙,战乱不断,边患问题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阶级矛盾 不断加深。 宋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虽然取得一时 之效,却最终导致政治弊端严重,国家积贫积弱。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 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③行省内部各官员之间既有分工、互相配合又互 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地行使权 力。
2、地方制度——行省制 (1)设置: (2)受中央节制: (3)特点 (4)影响
①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 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③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产过少 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 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什么?
理财富国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设发运使,由政府就近采 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纳 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内 容 作 用
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 纳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 ①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 ②增加财政收入 短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 低息借贷,收获后还本付息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新发展。 (一)、宋朝(加强): (二)、元朝(新发展)
1、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直接管辖西藏地区);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以其官僚制度、科举考试制度和地方自治制度而闻名,而元朝则引入了蒙古人的游牧制度和封建统治体系。

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宋朝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制度。

这一制度首次将知识与官职挂钩,为社会上升提供了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士人开始注重教育,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视文化的社会氛围。

这种变革影响了很多方面,尤其是诗歌、绘画和文学等艺术领域,推动了宋代文艺的繁荣。

“闽派”诗人陆游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才华和思想深深地触动了后人。

同时,宋朝的地方自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封建帝制的特点。

宋朝不仅设立了地方官员,还为地方设立了自治机构,例如州县和乡村。

这种制度改革使一些上层士人得以进入政府,参与地方的决策和实施。

这一变革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也使得地方政治的执行更加高效。

不过,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并非没有问题。

尽管科举制度为社会的流动提供了机会,但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贿赂、考试作弊等。

此外,由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官员的腐败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变得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为后来元朝政权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二、元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政治制度与汉族政权有着很大的不同。

元朝采用了蒙古人的游牧制度和封建统治体系。

在这个制度下,人口被分为几个等级,各级人口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蒙古人占据了统治地位,而汉人则被视为低等族群,地位下降。

这种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

另外,元朝政权还引入了一种独特的行政制度,即行省制度。

行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设立的,他们负责管理军事、财政和政治事务。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治效率,但也加重了地方居民的负担,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抗争和反抗。

宋元政治思想

宋元政治思想

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思想完善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

至979年,宋太宗灭北汉,至此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北宋在与辽、西夏相持的局面下,使统一局面维持了150多年。

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俘虏徽宗、钦宗,北宋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开始了与金的对峙局面。

与此同时,蒙古强大,建立了政权,于1234年灭金,1271年,建立“大元”。

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社会特点1、经济上:工商业空前繁荣。

2、政治上:封建的中央集权更加完善巩固。

3、文化上:思想上的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产生了以李觏、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功利政治思想;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政治思想,从而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进入完善时期。

二、政治思想(一)、两宋时期1、宋太祖改革:(1)杯酒释兵权,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将军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却造成了上下级军令调动的不统一。

(2)重文轻武,使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大大消除了将军手握军权和地方管理的两权。

防止了军阀割据一方局势的出现。

但却使得北宋时期优秀将领缺乏,以至于后来无法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

(3)组建禁军,将全国大部分不对改变为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虽然保护了京师的安全,但却带来了边关的不稳定。

(4)将军轮换调动制,使得将军没有固定的部队来带领,切断了兵与将的纽带关系,有效的防止了军事暴动,造成了北宋军队的松散和涣散。

(5)中央集权,所有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防止了宰相大臣大权在握威胁皇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改革文官升迁制度,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实行淘汰制度。

②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特权。

③精贡举:改革贡举制,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著重策论和操行。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管理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管理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管理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两个朝代分别为北宋和南宋。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中央管理方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北宋和南宋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制度背景、官僚体系、地方行政和中央管理等方面论述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管理。

首先,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北宋时期正是它的高峰期。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人们的地位和成就与他们的才能和努力紧密相关。

这种制度使得北宋政治机构更加稳定,也增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

其次,北宋时期官僚体系隆重且庞大。

官僚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部分组成。

中央官僚层级分明,主要包括三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地方官僚则分布在各个州县,细分为巡检、知县等不同职位。

官僚体系为中央管理地方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执行力。

然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北宋有所不同。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朝廷权力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增强。

南宋政府为了缓解地方势力的压力,采取了一些手段,如设立行封、临时监察等,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此外,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也具有一定特点。

北宋时期,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任期一般为三年,以保证地方与中央的紧密联系。

南宋时期,地方官员任用权逐渐下放到地方,地方官员的任期也逐渐延长。

这种调整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稳定,但也加剧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最后,宋元时期的中央管理也有一些特点。

北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派遣监察机构进行巡视和检查。

南宋时期,中央政府则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和临时政务机构,并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与干预。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管理在北宋和南宋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官僚体系庞大,中央对地方影响力较强。

南宋时期,由于地方势力的增强,政治制度出现了一些调整。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都是必要的,因此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 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行省的设置
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1.秦至宋: 郡县两级
路、州、县
州郡县三级 道、州、县
2.元朝: 3.明清:
行省
(路、府、州、县) 省、道、府、县
省、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分为三。三省合作,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 行政效率;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 造,以后历朝基本沿 袭这种制度。


刑 狱

程国 建家 设的 工
地户 科主 、籍 举管 赋、 等礼 税土 仪
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集 军 权
A.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
B.收精兵 b、枢密院—发兵权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的部兵原则 集 政 权 集 财 权
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央 B、节度使、武将
削实权
文臣担任 枢密使---割军权 C、州郡长官 受通判监督 计相----割财权 制钱谷 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 宰相-----仅有行政权
(3)北宋后期:
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 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
(2)北宋中期: ①主要问题:
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危机) 第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政治危机) 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民族危机/边疆危机)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 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课标、考纲要求: 1、宋元时期的政治: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与更替;掌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把握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 (政治)
2、宋元时期的经济: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北
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让郡县和王国相互牵制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⑶解决: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一.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二) 唐朝:设置节度使
藩镇割据
探究二: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 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因: 地域广阔
措施:
实行行省制度
1.地方设路、府、州、县
2.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实质:
分权给地方,受中央节制
一.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四) 元朝: 行省制度
行省的主要职能
民政事务 军政要务 赋税征收 调动军队 必须呈报中书省
执行

2.运作程序: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源流:
皇帝 门审 中决 下议 书策

免官 和吏 考的 核任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
2.运作程序
尚 执 行 书
礼 兵
军 政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
1.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 计,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2.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 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 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3.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小结: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朝代 秦
汉初 汉武帝
地方管理制度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 设通判;转运使掌控赋 税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趋势: 中央权 加强 力不断 削弱 加强;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力不断 积贫积弱 削弱
加强,重大 变革,省制 开端
北宋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削弱,相权反弹
总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 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
政治:1)由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 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到两宋与辽夏金 蒙古的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分化 事权、元创立行省制度)。 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 政权势力发展并统一全国 4)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促 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均超过前代水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
探究: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决策
常 侍 有事上报
外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相权 和 (即如何加强君主专制)。 君权
之间的矛盾
和 地方分权 之间的矛盾 (即如何加强对地地方管理)。
中央集权
一.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探究一:刘邦建汉后确立的地方管 理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为什么? 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⑴异同: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度
平;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反映商业的高度发 展;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
民族: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新的民族产生。(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 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对外:宋代局部性统一,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主要以南方的 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并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元代 大一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马 可波罗来华;宋元时期,三大发明西传(东学西传),即印 刷术.火药.指南针. 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不仅在 国内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应用,而且传向世界, 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以诗词创作、理 学兴起、元曲兴盛为代表,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 段性变化) ;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 民族对祖国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四)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
皇帝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小结: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秦 汉 隋唐 措 施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使分割相权
对君权的影响 加强,但相 权仍很大
加强,相权 一分为二 加强,相权 一分为三
加强,相权 被分割



宋元时期的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 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汉到元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 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唐玄宗 广设藩镇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 之乱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继 续 发 展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三)北宋: 探究: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 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 (4)要适当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地方权力过大则会 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 危及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小则使地方积极性难以发挥。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地方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1) 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 弊 :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 危及皇权 的局面? 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 ⑶地方收权带来什么影响? 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 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至中央掌控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