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时期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B.县域越大等级越高C.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D.人口越少等级越低3.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

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

”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5.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0·辽宁大连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

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

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

(9分)(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分)2.[2020·广东江门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珪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阶段质量检测(三)[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昆明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解析:选A。

由材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可知,《人物志》是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书目,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产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与政治的关系,并不能从中得出为三国争雄奠定人才基础,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六市二模)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3.(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三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三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测评三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34年间)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解析】选B。

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加固训练】“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

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解析】选B。

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

2.史书记载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2013年考古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其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二重证据法)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解析】选B。

2022届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课题3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2022届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课题3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维交互:据材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 治的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据画线信息①②③④,可得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 特点 结合特点归纳影响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 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_三__省__六__部__制__。 (1)内容:①三省:指_中__书__、__门__下__和__尚__书__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皇__权__的独尊。②是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门__第__即可步入仕途。 2.科举制:
【以图解
探究点一 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情境素材】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 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①,再呈 送皇帝书面批准②。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③,另抄一份副本 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④。
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_中__央__集__权__

2021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版含解析副本

2021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版含解析副本

一、选择题1.[2021·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 "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假设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表达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应选B项.题干无从表达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 三项.2.[202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开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根本持平D.唐代东南开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 D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开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说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开展,故D项正确.3.[2021·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 "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4.[2021·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繁荣,唐诗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说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 "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B、C、D三项,均排除.5.[2021·广东潮州期末]?旧唐书·崔融传?记载: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开展水陆交通B.重视开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开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兴旺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答案 D解析 "政府非常重视〞材料未表达,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唐朝的史实,同时材料也未表达,故B项错误;C项对材料理解片面, "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故C项错误; "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说明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 "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兴旺的交通推动了商贸的开展,故D 项正确.6.[2021·河北大名月考]开元时(713~741年) ,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代的手工业很兴旺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答案 B解析材料中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说明开元时海外贸易繁荣,应选B项.7.[2021·河北大名月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外乡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 D解析解题时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二是要理解 "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 "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由此可知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应选D项.8.[2021·湖北宜昌一中期末]有学者评价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 "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该评论最|||能说明()A.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B.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C.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感D.当时的书法追求美观实用答案 B解析秦汉时期,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由材料 "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可知,当时士人的个性意识开始萌发,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个性意识,排除C项;草书的实用性不大,排除D 项.二、非选择题9.[2021·江苏盐城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根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开展.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根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开展的根本状况和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开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开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状况:商运活泼,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开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兴旺、店肆众多) .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开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开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根底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开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开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

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导学号:61600013】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3.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B[根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学案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考点1|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精确预测·命题前瞻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精确预测·命题前瞻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公元521年,梁武帝曾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朝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非无为而治,排除A;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

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

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巅峰的结论,排除B;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

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选D。

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太祖朝以武将为主到太宗朝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B;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

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高考题组】考点一汉至元代中心官制的进展演化1.(2021·天津文综·T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必需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D。

朝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要从该制度的运作程序来理解与生疏。

具体解析如下:2.(2021·北京文综·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恳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选A。

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学问,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A符合题意。

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心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故C、D不正确。

3.(2021·广东文综·T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心集权B.主见建立内阁C.主见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并非是中心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故A与材料内容不符;B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错;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下达诏令是弱化中书省的表现,是乱政,因此主见加强中书省的权力和作用,故C正确;朝臣所说的“乱政”是指不符合三省制的规定,故D错。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石家庄模拟)东晋时期,各门阀士族分据三省,权臣掌握中书省,就是控制诏命之所由出,避免大权旁落;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

这反映当时( )A.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B.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C.选官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标准D.中枢机构呈现出相互牵制趋势【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一方面门阀士族把持中书省,避免大权旁落,另一方面“门下省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反映中书、门下相互牵制,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六部,而且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成熟,排除A;东晋政权“王与马,共天下”,用“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强调门阀士族把持中枢部门,未涉及选官的标准,排除C。

2.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

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A;根据材料“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可知,宋人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藩镇,排除B;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C。

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

尚书省仅仅是三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解析: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常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即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名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人脩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摘编自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 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取士标准和汉武帝、汉和帝的规定分别概括察举制的特征;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所概括的察举制特征归纳“启示”所在。

第(2)问,根据第(1)问的分析并结合材料二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名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4分)
启示:德为先,能者上: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

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

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

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

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人少经济贫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则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

(11分)
(2)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

(言之有理即可)(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

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

(12分)
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

’……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
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

答案:提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2分)
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