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血症pdf

合集下载

27项遗传代谢病简介

27项遗传代谢病简介

27项遗传代谢病1.苯丙酮尿症(PKU)简介:苯丙氨酸在分解成酪胺酸的代谢路经中发生障碍,导致苯丙氨酸大量堆积体内,产生许多有毒的代谢物质,造成脑部伤害,甚至严重的智力障碍。

苯丙酮尿症可分为食物型与药物型两种。

食物型的病患要避免吃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之食物,都要严格控制,病患得靠特殊奶粉来补充营养。

药物型的患者则必须补充一些副作用极大的神经传导物质,其病症的控制上,较食物型之患者略为困难。

治疗:给予特殊奶粉2.高胱氨酸尿症简介:因为胱硫醚合成酶的功能缺乏,造成高半胱氨酸合成胱氨酸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在体内堆积甲硫氨酸、高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及复合双硫化合物等异常代谢产物。

主要症状为智能不足、骨骼畸形、眼球水晶体脱位、心脏血管疾病及血栓等临床症状。

治疗上可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B6或限制甲硫氨酸的摄取,再使用特殊奶粉来补充体内所需之氨基酸。

治疗:给予特殊奶粉3.枫糖尿症简介:人体中缺少支链甲型酮酸脱氢酶,使得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基酸)的代谢无法进行去羧基化反应。

通常患此症婴儿,在开始喂食后数天至一周内,会出现呕吐、嗜睡、食欲减低、呼吸急促、黄疸、抽搐等现象,身上散发焦糖的体味或尿味,严重者会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治疗:以限制支链氨基酸的摄取,再补充特殊奶粉及维持体内代谢物质之平衡为主。

4.酪氨酸血症简介:酪氨酸是人体一种非必须氨基酸,主要的来源包括饮食摄入及苯丙氨酸代谢所产生的中间产物。

遗传性高酪酸血症主要成因为酪氨酸代谢过程中酶功能异常所造成,其中第一型为快速且猛爆性的病程,若不及时治疗,将有死亡的危险。

病程通常发作于1至6个月大的时候,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及低血糖等病症,另有肝脏病变及神经方面的症状。

至于慢性高酪氨酸血症多在一岁以后才发展出现症状,包括生长迟缓、肠胃道症状、进行性肝硬化、多重肾缺损和佝偻病等临床的表现。

並以药物NTBC来治疗。

治疗:以特殊奶粉限制苯丙氨酸及酪氨酸之奶粉的摄取,並以药物NTBC来治疗。

血氨基酸肉碱谱与尿有机酸谱课件.ppt

血氨基酸肉碱谱与尿有机酸谱课件.ppt
遗传代谢病
• 遗传代谢病( 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IMD)又 称遗传代谢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是遗传性生化 代谢缺陷的总称。
遗传基因突变
酶缺陷(蛋白活性降低或消失)
底物
正常产物
旁路代谢
异常产物
• 多为单基因遗传病, 约90%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X连锁或线 粒体基因遗传,包括: 氨基酸的先天性代谢缺陷 有机酸的先天性代谢缺陷 脂肪酸的先天性代谢缺陷 等
• 血氨基酸肉碱谱 • 尿有机酸
血氨基酸肉碱谱
《母婴保健法》要求至少 包括苯丙酮尿症与其他20 开展先天性甲低(简称CH)余种遗传代谢病 和苯丙酮尿症(简称PKU)
细菌生长抑制试验,血纸 串联质谱 片TSH浓度
免费
自费
• 氨基酸 • 肉碱
营养状况评估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赖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发病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
• 病例1
患儿,女,表现为腹泻伴咳嗽7d,呕吐3次,加重 1d,精神状态差。 • 血氨基酸肉碱谱:游离肉碱及多种酰基肉碱显著 降低 • 尿有机酸:辛二酸、癸二酸明显增高 • 基因诊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程超,张雪元,李玖军.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报告.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9):952-954
C0↓; C16↑↑;C18:2↑↑;C18:1↑↑; C18↑↑
肉碱摄取障碍(肉碱吸收障碍) 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 中链酰基酶 A 脱氢酶缺乏症(C6~C12) 极长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 ( VLCAD)

苯丙酮尿症疾病详解

苯丙酮尿症疾病详解

疾病名:苯丙酮尿症英文名:phenyl ketonuria缩写:PKU别名:苯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疾病代码:ICD:E70.1概述:苯丙酮尿症(phenyl ketonuria ,PKU)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或活性减低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

本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

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

流行病学:本病为一种典型的隐性遗传疾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

特点是患者尿中可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

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大,摄入的苯丙氨酸用于合成蛋白的量逐渐减少。

出生以后,每天摄入的苯丙氨酸约为 0.5g,儿童和成人增加到4g。

其中较大部分被氧化成酪氨酸,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但也需要辅因子参与。

如果这一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则有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在此情况下,苯丙氨酸则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代谢而产生苯丙酮酸有害物质。

苯丙酮尿(PKU)就是因为 PAH 活性减低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PAH 活性减低还可使酪氨酸受抑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羟苯丙酮酸酶受抑而使羟苯酮酸在体内堆积。

发病机制:正常人PAH 蛋白有折叠,并有铁结合位点。

铁结合位点结构的保持与位于与活性位点相关的 3D 结构中的第349 位的丝氨酸有关,这个位点的丝氨酸与 PAH 结构的稳定性聚合和 PAH 的催化性质也具重要性。

Fusetti 等测定了人PAH(残基 118~452)的结晶结构,发现此酶与组成催化和四聚体化区的每个单聚体以四聚体结晶出现。

在四聚体化区的特性是存在与其他单聚体相互作用的交换臂,因而形成一反平行的盘旋卷,而且明显的不对称,这是由于在导致盘旋卷螺旋的螯合区有两个交替构形所引起。

酪氨酸血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酪氨酸血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概述酪氨酸血症(tyrosinemia)是由于酪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引起的血浆中酪氨酸浓度增高,不同步骤的酶的缺陷可导致多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酪氨酸血症分为3种类型。

酪氨酸血症Ⅰ型,也被称为肝肾酪氨酸血症(hepatorenal tyrosinemia,HT-1),为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lase,FAH)缺陷所致,以肝、肾和周围神经病变为特征。

酪氨酸血症Ⅱ型,为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yrosine aminotransferase,TAT)缺陷所致,以角膜增厚、掌跖角化和发育落后为特征。

酪氨酸血症Ⅲ型,极为罕见,为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ydroxyphenylpyruvic acid dioxygenase,HPPD)缺陷所致,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

鉴于酪氨酸血症Ⅰ型病例报道相对较多,且对健康危害较大,本文将主要介绍酪氨酸血症Ⅰ型。

病因和流行病学人体所需的酪氨酸是从饮食或通过氧化苯丙氨酸获得的,除供体内合成蛋白质外,还是多巴胺、肾上腺素和黑色素等多种物质的前体,多余的酪氨酸通过其降解途径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FAH分子量约为80kD,是酪氨酸降解途径最末端的酶,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15q25.1。

FAH将延胡索酰乙酰乙酸(fumarylacetoacetate,FAA)分解为延胡索酸和乙酰乙酸,基因变异造成FAH合成障碍或功能缺陷,导致前体物质FAA及其衍生物琥珀酰丙酮的堆积,从而引起肝、肾和神经系统症状。

此外,琥珀酰丙酮还可抑制胆色素合成,使δ-氨基乙酰丙酸(δ-Aminolevulinic acid,δ-ALA)堆积,引起卟啉症样改变。

酪氨酸血症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120000~1/100000。

美国人群的突变携带频率1/150~1/100。

由于奠基者效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酪氨酸血症Ⅰ型的活产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74000,芬兰约为1/60000。

高磷血症病例分享

高磷血症病例分享

问题二
怎样治疗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旳治疗策略
临床上常用旳三种治疗策略涉及1 :
控制饮食磷摄入(800-1000mg/天) 透析清除体内蓄积旳磷 磷结合剂治疗(降低磷经胃肠道吸收)
1.Bellinghieri G, et al. Expert Opin Emerg Drugs 2023;12:355–365.
死亡风险下
降38%
死亡相对危险(RR)
≤3/12个月
6/12个月
9/12个月
12/12个月
血磷水平维持在3.5-5.5mg/dL旳时间
纳入22937例血液透析患者旳队列研究,随访至少2年。旨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试验室检验 指标(甲状旁腺激素、钙、磷)达标情况及其对死亡风险旳影响。
Danese MD,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3;3(5):1423-1429.
Shigematsu T, Lanthanum Carbonate Research G. Lanthanum carbonate effectively controls serum phosphate without affecting serum calcium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Ther Apher Dial, 2023, 12(1):55-61.
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分,律 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膨隆,移动性浊音(+), 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器械检验
心电图(2023-10-22,本院):窦性心律,HR86次/分,T波低平,左心室肥厚; 胸部CT(2023-10-22,本院):左肺少许感染;两肺多发纤维索条影;两肺胸膜

酪氨酸血症

酪氨酸血症

酪氨酸血症Ⅰ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
• 其它引起血酪氨酸水平升高的疾病,如酪氨酸血症Ⅱ型及Ⅲ型, 高蛋白质饮食引起的暂时性血酪氨酸水平增高,新生儿暂时性高 酪氨酸血症等;
• 其它具有肝功能障碍表现的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 耐症,线粒体细胞病,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性疾病,以及细菌及病 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损害等;
➢ 分子式:C9H11NO3;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81.20; ➢ 酸度:取该品0.02g,加水100ml制成饱和水溶液,依法测定PH值应为5.0~6.5
; ➢ 酪氨酸是酪氨酸酶单酚酶功能的催化底物,是最终形成优黑素和褐黑素的主
要原料; 白癜风患者吃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可以促进黑色素的形成,减轻白癜 风症状;医药用作甲状腺功能亢进,食品添加剂;一种重要的生化试剂,是 合成多肽类激素、抗生素、L-多巴等药物的主要原料。
➢ 治疗用量:推荐起始用量为每天1mg/kg; ➢ 治疗效果:起效快,血琥珀酰丙酮显著降低,90%急性肝衰者在接受治疗数天后
临床症状即可迅速缓解,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而血清转氨酶等其它肝功能的生化 指标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水平,肝移植患者减少,但不能消除肝细胞 癌发生的可能; ➢ 不良作用及治疗监测:引起血酪氨酸水平增高,若其长期高于500mmol/L,可产生 类似酪氨酸血症Ⅱ型表现,如眼部病损,如畏光及角膜炎,少数有非特异性皮疹 ;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减少,可对神经心理学发育产生影响;定期检测肝 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甲胎蛋白及尼替西农血药浓度,并依据各种检测结果调 整用药量,还应定期行肝脏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 慢性型,多发生在6个月后婴儿,有肝硬化及高磷酸盐尿、低磷酸盐血症及软骨 病。
➢根据酶缺损部位不同,可分为:

26526485_以低磷血症伴凝血及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的1型酪氨酸血症

26526485_以低磷血症伴凝血及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的1型酪氨酸血症

㊀㊀ʌ摘要ɔ㊀患儿为26个月男孩,患低磷性佝偻病且伴凝血及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走路不稳,鼻衄㊁恶心呕吐.通过对患儿低磷性佝偻病病因的剖析以及辅助化验检查的深入,患儿最终诊断为1型酪氨酸血症,由此,我们重新梳理了低磷性小儿佝偻病的诊疗流程.ʌ关键词ɔ㊀佝偻病;㊀低磷性佝偻病;㊀范可尼综合征;㊀酪氨酸血症1型d o i:10.3969/j.i s s n.16743865.2022.01.001ʌ中图分类号ɔ㊀R725.5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ʌ文章编号ɔ㊀16743865(2022)01000102O n e c a s e o f t y p e1t y r o s i n e m i aw i t h t h e f i r s tGo n s e t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b e i n g h y p o p h o s p h a t e m i aw i t h c o a g u l a t i o na n d l i v e rd y s f u n c t i o n㊀L I US u y i n g,M AH o n g w e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r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e n g j i n g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i n a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110000,C h i n aʌA b s t r a c tɔ㊀Ab o y,a g e d26m o n t h s,h a dh y p o p h o s p h o r i c r i c k e t sw i t ha b n o r m a l b l o o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a n d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T h e 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w e r e u n s t e a d y w a l k i n g,e p i s t a x i s,n a u s e a a n d v o m i t i n g.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t i o l o g y o f h y p o p h o s p h o r i c r i c k e t s a n d t h e i nGd e p t ha u x i l i a r y e x a m i n a t i o n,t h e c h i l dw a s f i n a l l y d i a g n o s e d w i t ht y p e1t y r o s i n e m i a.T h u s,w er e a n a l y z e dt h e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 p r o c e s so f h y p o p h o s p h o r i c r i c k e t s i n c h i l d r e n.ʌK e y w o r d sɔ㊀R i c k e t s;㊀H y p o p h o s p h o r i c r i c k e t s;㊀F a n c o n i s y n d r o m e;㊀T y p e1t y r o s i n e m i a㊀㊀佝偻病虽然是儿科常见疾病,但普通的症状也可能隐匿着不普通的病因,这需要我们对 佝偻病 这样一个症状性诊断建立清晰的诊断思路,通过详细病史的询问和选择适当的检查,寻求佝偻病真正的病因.1㊀病例资料患儿男,26个月,因 佝偻病伴肝功及凝血功能异常 于发育儿科就诊,18个月会走,目前走路不稳,摇摆步态,母乳喂养至1岁,6个月出牙,未规律补充维生素D和钙,每日奶量约250m L,语言发育与同龄儿基本相似.生后发现尿道下裂,1岁起有反复鼻衄病史,17 5个月因恶心呕吐后发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保肝药物治疗至今,转氨酶未见明显下降,出生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身高86c m (X-0 9S D),体质量13k g(X+0 5S D),体型中等,步态摇摆,行走困难,胸廓未见肋缘外翻,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脏肋下3c m,剑下3c m,脾脏肿大,肋下约2c m,膝内翻,双膝间距3c m.辅助检查:血钙2 25m m o l/L,血磷0 63m m o l/L,碱性磷酸酶1215U/L,25羟维生素D341 5μg/L,1,25双羟维生素D315 22n g/L.甲状旁腺激素60 51n g/L,双手腕及双膝关节X线:干骺端膨大呈杯口状改变.24h尿钙5 00m m o l/L,24h尿磷30 70m m o l/L.肝功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7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U/L,γG谷氨酰基转移酶315U/L.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13 8s,凝血酶原标准化值1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s.血糖3 97m m o l/L.肝胆脾超声:肝脏增大㊁肝内可疑血管内皮细胞瘤;脾脏增大㊁脾囊肿.肾功能及肾脏超声未见异常.尿常规:尿糖(+),尿蛋白(++),尿p H值6 5.血气p H值7 32,实际碳酸氢根17m m o l/L,实际碱剩余-7 8m m o l/L,氯离子112m m o l/L,钾离子3 1m m o l/L.甲胎蛋白:4085μg/L.发育评估智力:85,中下,运动:72边缘,神经测试:正常.血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酪氨酸及琥珀酰丙酮二者明显升高.高通量全外显子检测显示患儿为F A H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e x o n8杂合突变c 614T>C (p F205S)和e x o n12杂合突变c 972G>T (p W324C),其中c 614T>C(p F205S)来自父亲, c 972G>T(p W324C)来自母亲,依据A C GM指南,判断两者突变均为有害突变,综合患儿病史㊁查体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酪氨酸血症1型.2㊀讨论酪氨酸血症是由于酪氨酸分解代谢途径中酶的缺陷导致的血浆酪氨酸明显增高,根据酶缺陷的种类不同分为3型,1型酪氨酸(H TG1)也被称为肝肾型酪氨酸血症,可引起最严重的代谢紊乱,发病率约1/100000,国内无确切发病率数据.H TG1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大㊁厌食㊁贫血㊁佝偻病㊁出血倾向㊁生长迟缓㊁黄疸及呕吐腹泻等,少部分出现易激惹㊁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1G2],本例患儿有肝脾大㊁佝偻病㊁出血倾向㊁呕吐的表现.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F A H基因突变导致.F A 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5q25 1,包括4个外显子,D N A长度为35k b,迄今为止报道过100余种突变类型,剪接突变c 1062+5G>A(I V S12+5GңA)是该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约占H T1报告的等位基因的90%),通过检索H G M D㊁O M I M及C l i n v a r等疾病数据库,未见本例患儿2个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报道.F A H基因主要在肝脏及肾小管细胞中表达,引起继发的肝脏及肾脏结构功能改变.临床上按发病年龄不同本病可分为急性㊁亚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于生后2个月内发病,常于3~9月龄死于肝衰竭,亚急性型症状出现在2~6个月,慢性型常于6个月后出现症状,该患儿起病隐匿呈进行性,考虑为慢性型.H TG1的治疗有三种,分别为低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饮食治疗㊁尼替西农药物治疗及肝移植.目前已不提倡单一的饮食治疗,而是药物联合饮食治疗,以此来改善仅药物治疗导致的酪氨酸增高而引起的神经认知降低[3G6],由于本例患儿诊断时年龄超过2岁,且患儿甲胎蛋白水平高,发生肝癌的患病率显著升高[7],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结合目前国内购药困难且价格昂贵的情况,建议肝移植治疗,并已于上海完成了肝移植.本例患儿自16个月起因 恶心呕吐㊁运动发育迟缓㊁尿道下裂 等主诉反复于不同科室不同医院就诊,过程中发现患儿转氨酶升高㊁凝血异常㊁骨平片干骺端佝偻病改变,在辗转了两家医院多个科室经历10个月后最终得以确诊,其曲折且漫长的诊疗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尤其对低磷性佝偻病的诊疗思考.以膝内翻( O 形腿)为表现的小儿佝偻病是发育儿科常见病,临床上常见的主要分为营养性佝偻病㊁低血磷性佝偻病㊁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和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等[8G9].本例患儿以低血磷性佝偻病来诊,但同时合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考虑继发性低磷性佝偻病,其病因主要包括范可尼综合征㊁肾小管酸中毒㊁慢性肾衰竭及肿瘤性骨软化症等.按继发性低磷性佝偻病进一步予患儿完善血气离子㊁肾功㊁尿常规㊁24小时尿钙磷的化验检查.结果本例患儿血气离子存在低钾高氯性酸中毒,尿常规中尿糖及尿蛋白阳性,结合患儿病史及查体提示范可尼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亦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由于本例患儿合并了肾脏以外其他系统问题,考虑为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可能性大,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疑诊1型酪氨酸血症,补充甲胎蛋白及串联质谱检查,结果甲胎蛋白㊁酪氨酸及琥珀酰丙酮均异常升高,支持1型酪氨酸血症的诊断,最后通过基因检查明确诊断.原发性佝偻病是发育儿科常见疾病,但是合并多系统问题的继发性佝偻病同样不能忽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病因分析及适当的检查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以 O型腿 佝偻病为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诊断效率.参考文献[1]㊀A k t u g l uGZ e y b e kA C,K i y k i mE,C a n s e v e rM S.H e r e d i t a r y T yGr o s i n e m i aT y p e1i n T u r k e y[J].A d vE x p M e dB i o l,2017,959:157G172.[2]㊀M a y o r a n d a nS,M e y e rU,G o k c a y G,e t a l.C r o s sG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 o f 168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p a t o r e n a l t y r o s i n a e m i a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O r p h a n e t JR a r eD i s,2014,9:107.[3]㊀M o r r o w G,T a n g u a y R M.B i o c h e m i c a l a n dC l i n i c a lA s p e c t s o fH e r e d i t a r y T y r o s i n e m i aT y p e1[J].A d vE x p M e dB i o l,2017,959:9G21.[4]㊀M a c i a s I,L aínA,B e r n a r d oGS e i s d e d o sG,e t a l.H e r e d i t a r y t yGr o s i n e m i a t y p eIGa s s o c i a t e d m u t a t i o n s i nf u m a r y l a c e t o a c e t a t eh y d r o l a s e r e d u c e t h ee n z y m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c r e a s e i t sa g g r eGg a t i o n r a t e[J].JB i o l C h e m,2019,294(35):13051G13060.[5]㊀v a n S p r o n s e nF J,v a nR i j nM,M e y e rU,e t a l.D i e t a r y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i nT y r o s i n e m i aT y p eI[J].A d vE x p M e dB i o l,2017,959:197G204.[6]㊀C h i n s k y J M,S i n g hR,F i c i c i o g l uC,e t a l.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y r o s i n e m i a t y p e I:aU Sa n dC a n a d i a n c o n s e n s u s g r o u p r e v i e wa n d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J].G e n e tM e d,2017,19(12).[7]㊀A l v a r e zF,M i t c h e l lG A.T y r o s i n e m i aa n dL i v e rT r a n s p l a n t aG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 a tC HUS a i n t eGJ u s t i n e[J].A d vE x p M e dB iGo l,2017,959:67G73.[8]㊀L a m b e r tA S,L i n g l a r tA.H y p o c a l c a e m i ca n dh y p o p h o s p h a t e m i c r i c k e t s[J].B e s tP r a c tR e sC l i nE n d o c r i n o lM e t a b,2018,32(4):455G476.[9]㊀L i n g l a r tA,B i o s s eGD u p l a nM.H y p o p h o s p h a t a s i a[J].C u r rO sGt e o p o r o sR e p,2016,14(3):95G105.(收稿日期:20210308)㊀㊀(本文编辑:刘颖;外审专家:郝良纯)㊀㊀。

高苯丙氨酸血症疾病演示课件

高苯丙氨酸血症疾病演示课件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过程,提供必要的支 持和帮助,共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06
患者教育与家庭护理指导
饮食调整建议及注意事项
低苯丙氨酸饮食
均衡营养
推荐患者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限制富含 苯丙氨酸食物的摄入,如牛奶、奶酪、豆 类等。
在控制苯丙氨酸摄入的同时,确保患者获 得均衡的营养,包括充足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和骨折。
肝肾功能
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 处理肝肾损害,保护重要器官功
能。
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重要性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 力和负面情绪。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疗法、 语言疗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属参与
04
治疗原则及措施
饮食控制降低苯丙氨酸摄入
01
02
03
低苯丙氨酸饮食
限制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 摄入,如肉类、禽类、鱼 类、奶制品等,以降低血 液中苯丙氨酸浓度。
个体化营养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 营养需求,制定个体化的 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
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液中苯丙氨酸 浓度,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确保治疗效果。
避免空腹
注意食物相互作用
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空腹,以免引起代谢 异常和病情加重。
某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苯丙氨酸的代谢,患 者应注意避免同时食用。
定期随访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苯丙氨酸水平监测
定期检测患者血液中苯丙氨酸 水平,以评估病情控制情况。
生长发育评估
关注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包 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 以及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状况 。

维生素反应性氨基酸病疾病PPT演示课件

维生素反应性氨基酸病疾病PPT演示课件

由于分支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枫糖尿症 ,表现为尿液中排出大量枫糖,同时伴有 低血糖、酮症等症状。
由于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氨浓度升 高,引起高氨血症,表现为呕吐、嗜睡、 昏迷等症状。
维生素补充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辅助治疗
针对某些维生素反应性氨基酸病 ,补充维生素可辅助治疗,改善 症状。如苯丙酮尿症患者可通过
结合家族史和基因突变情况,为患者 提供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指导 后续治疗和管理。
04
治疗方案及原则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低蛋白饮食
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氨基酸负荷, 缓解症状。
补充维生素
营养支持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营养 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
针对缺乏的维生素进行补充,改善代 谢状况。
补充维生素B6来缓解症状。
预防并发症
补充维生素有助于预防氨基酸代 谢异常引起的并发症,如高氨血
症可能导致的脑损伤等。
促进康复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补充维生素 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在枫糖尿症的治疗中, 补充维生素B1等营养素可促进患
者神经系统的恢复。
03
实验室检查与评估
血液生化检查
氨基酸分析
THANKS
并减轻症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监测
指导家属如何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应急处理
教育家属在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的 应急处理措施,如癫痫发作、呼吸 困难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情感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 ,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 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焦 虑、抑郁等,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活质 量。

酪氨酸血症(圣元版)

酪氨酸血症(圣元版)
患儿系足月顺产 ,第 2胎第1产 (之前人工流产 1胎 ) ,否认 出生时窒息抢救史。生后母乳喂养 , 10月龄起添加辅食 ,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相当于同龄儿 ,智力正常。父母体健 , 系姨表兄妹近亲婚配 ,母孕期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演示内容均为圣元惠仁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实验室检查:血、 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肝、肾功能检查示: 血清总胆红素 9.6μmol.L ,直接胆红素 3.7μmol·L , ALT 18 U·L , AST 21 U·L 碱性磷酸酶1694 U·L (参考值 42~383 U·L ) , γ- 谷氨酰转肽酶82 U·L, BUN 316 mmol·L ,Cr 20μmol·L 。血钙2.41 mmol·L, 血磷 0.63 mmol·L(参考值 1~1.95mmol·L)。 血甲胎蛋白 412.8μg·L - 1(参考值 0~20μg·L)
以肾性佝偻病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病例在国内尚未见报 道
由于国内儿科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及受诊断技术的限制 , 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本文报道起病于学龄前期 ,以肾性佝 偻病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1例。
演示内容均为圣元惠仁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临床资料
1 . 1 病史 患儿 ,女 , 6岁 1个月。1年前外院曾诊断 “佝偻病 ” 伴肝、 脾肿大 ,予钙剂和活性维生素 D3治 疗 2个月 ,随访病情无好转 ,患儿双下肢弯曲 ,渐加重并出 现跛行 ,为求进一步诊治 ,于 2007年 4月 17日入复旦大 学附属儿科医院。
本病发病率约为 1 /100000 多数患儿起病于新生儿或小婴儿期 ,肝功能受累显著。 少数晚发型患儿通常起病于1岁以后 ,以生长发育迟缓、
进行性肝硬化和肾小管功能受损等为主要表现

氨基酸代谢病-酪氨酸血症(下)

氨基酸代谢病-酪氨酸血症(下)

氨基酸代谢病-酪氨酸血症(下)接上篇氨基酸代谢病-酪氨酸血症(上)(二)酪氨酸血症Ⅱ 型酪氨酸血症Ⅱ型(tyrosinemia typeⅡ)由Richner及Hanhart 在1938年和1947年分别报道,故又称Richner-Hanhart综合征。

【临床表型特征】患儿常在1岁内出现眼症状,双眼充血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症状时轻时重。

检查可见结合膜炎症改变,角膜中央有树突状糜烂,病程久者可见角膜混浊、屈光异常、斜视、青光眼,甚至发生白内障、眼球震颤等。

皮肤症状常在1岁以后出现,亦有在新生儿期即出现者,以疼痛性皮肤角化斑为主,多见于掌跖部位,亦可发生在肘、膝、踝和足跟等处,可伴有多汗但无色素沉着。

偶见疼痛,可影响日常活动。

半数患儿伴有智力运动落后,少数伴有行为问题、癫痫和小头畸形等异常。

【遗传方式与相关致病基因】酪氨酸血症Ⅱ型是由于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yrosine aminotransferase,TAT)缺乏所致的罕见类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眼、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故又称为眼-皮肤型酪氨酸血症(oculocutaneous tyrosinemia)。

编码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的TAT基因位于16q22.2,已发现多种变异。

【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新生儿筛查或高危筛查,患者血酪氨酸水平显著增高,可达370~3300μmol/L(正常值为20~360μmol/L)。

2.尿氨基酸、有机酸分析:酪氨酸增高,其代谢产物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等显著增加。

3. 酶学分析,酪氨酸氨基转移酶仅在肝细胞质中表达,患者肝细胞中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降低。

4.基因诊断,检测TAT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

【诊断标准】新生儿筛查血酪氨酸水平持续增高,通过尿氨基酸、有机酸分析、基因分析可明确诊断及分型。

对于婴幼儿肝病患儿,尤其伴有皮肤及眼睛症状,应进行血氨基酸测定及基因分析,并应注意鉴别感染性结膜炎、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线粒体肝病等代谢性肝病。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代谢紊乱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代谢紊乱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5. 结合珠蛋白(Hp) • 生理功能:Hp的主要功能是能与红
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 每分子Hp可结合两分子Hb。Hp可以 防止Hb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 留铁,并能避免Hb对肾脏的损伤。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 临床意义: ①溶血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输血 反应、疟疾时Hp含量明显下降。 ②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引起大量清 蛋白丢失的情况下,血Hp常明显增加。 ③在严重肝病患者Hp合成降低。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紊乱 含硫氨基酸代谢紊乱最多见的
是同型胱氨酸尿症,该症者先是同 型半胱氨酸增加,随之引起同型胱 氨酸增加,因此同型半胱氨酸代谢 紊乱与同型胱氨酸尿症密切相关。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 目前国内外逐渐把血浆HCY水平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 临床意义 ①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 ②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 ③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创伤等 任何急需合成蛋白质的情况下,血 清PA均迅速下降,PA是负性急性时 相反应蛋白。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2. 清蛋白(ALB)
• 生理功能 (1)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 (2)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 (4)重要的营养蛋白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第二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代谢紊乱
一、苯丙酮酸尿症(PKU) 是主要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 新生儿PKU发病率为1/10000~ 1/16000,与国外报道的数字接近。

酪氨酸血症

酪氨酸血症

各电泳区带的主要蛋白质及其含量
前清蛋白 清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
γ-球蛋白
前清蛋白
清蛋白
α1-抗胰蛋白酶 α1-酸性糖蛋白 甲胎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触珠蛋白 α2-巨球蛋白 铜蓝蛋白
转铁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C4 β2-微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C3
IgA IgG IgM C-反应蛋白
0.2~0.4g/L
返回节
4.关于蛋白组分评估的要点:
a.原则上, 进行蛋白组分的评估时,每种组分的比值应该与总蛋白的浓 度相乘,得出每种组分的浓度。
b. 确保与参考值的比较是用浓度转化值计算出来的。 c.白蛋白量下降而α组分没有升高,表示可能有合成异常。但是,如果伴
有α组分的上升,则表示患有肾病综合症。 d. α组分应该根据α 1与α2组分之和(α1十α 2)及其比值(α2/ α1)
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返回 《《
肝硬化(β-γ桥)
肝硬化(不典型β-γ桥)
肝硬化血清蛋白电泳图
肝硬化
返回 《 《
慢性炎症
返回 《 《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返回 《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IgG型
多发性骨髓瘤IgA型
返回节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电泳图
免疫缺陷病蛋白电泳图
其他异常区带
1、急性时相反应
急性时相反应(APR):
对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反应,血浆蛋白质 如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 蓝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等浓度显著 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 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为急性时相反应(APR)。

酪氨酸血症--精品医学课件

酪氨酸血症--精品医学课件

病例分析: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实验室检查
➢ 血、 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 肝、肾功能检查示: ➢ 血清总胆红素 9.6μmol.L ,直接胆红素 3.7μmol·L, ➢ ALT 18 U·L , AST 21 U·L , ➢ 碱性磷酸酶1694 U·L (参考值 42~383 U·L ) , ➢ γ- 谷氨酰转肽酶82 U·L, ➢ BUN 316 mmol·L ,Cr 20μmol·L ,血钙2.41 mmol·L, ➢ 血磷 0.63 mmol·L(参考值 1~1.95mmol·L), ➢ 血甲胎蛋白 412.8μg·L - 1(参考值 0~20μg·L)。
• 其它具有肾损害表现的疾病,如Lowe综合征、胱氨酸病、 Fanconi综合征等;
• 有佝偻病表现的患者还需同低磷酸酯酶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 病、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引起的佝偻病等进行鉴 别。
酪氨酸血症Ⅰ型的治疗
➢治疗目的:降低血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减轻酪氨酸及其代谢产 物对机体的损伤。 ➢ 治疗方法:
饮食疗法
➢ 在接受尼替西农治疗的同时,给予低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饮食治 疗,并限制总蛋白摄入量,还需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定期监测血酪氨酸浓度,适时调整饮食治疗方案。
肝移植术
➢ 应用情况:目前肝移植在酪氨酸血症Ⅰ型治疗中的应用指征仅限于对尼 替西农治疗无效的急性肝衰竭患者以及疑有肝细胞癌者;:酪氨酸(Tyr)增高,可伴苯丙氨酸 (Phe)、脯氨酸(Pro)、苏氨酸(Ser)增高;
➢ 尿气相质谱有机酸分析: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 丙酮酸增高;
➢ 血尿琥珀酰丙酮增高; ➢ 酶活性测定: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降低或丧失(Tyr 1),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氨基酸代谢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氨基酸代谢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症状及病史:
竭和夭折。血酪氨酸及尿酪氨酸含量增高 具有诊断意义,血蛋氨酸(甲硫氨酸)等氨 基酸也可增高。
2.Hartnup病是较常见的色氨酸转运 障碍氨基酸病,是以第1个发病家族的名 字命名的,发病率为1/2.4万活婴。临床 表现如下:
(1)患儿出生时正常,婴儿晚期或儿 童早期出现症状,特征
氨基酸代谢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体 征复杂多样,神经系统以外的表现各不相 同,具体详情可参见各病临床表现,在此 不赘述。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治疗:
氨基酸代谢病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氨基酸 代谢病
治疗 氨基酸代谢异常有下列数种情况: 1.临床没有明显症状的氨基酸尿者, 不需要做特殊治疗。 2.仅做对症治疗,不能改变预后和氨 基酸代谢异常者,如氨基酸代谢异常儿童 的抽搐发作,必须应用抗痫药物治疗,但 不能改善氨基酸代谢异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相关疾病: 肾性氨基酸尿、叶酸缺乏神经病、神经元 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围生期心肌病、非酒 精性脂肪肝病。
谢谢!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有关症状:
酪氨酸血症、腹部肿块、肝肿大、酪氨酸 血症、腹部肿块、肝肿大、昏迷、手掌和 足底角化伴多汗、半年或1岁以后逐步出 现智能减退。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检查项目: 脑电图检查、胸部透视、普通透视检查 (透视)、脑电图检查、胸部透视、普通透 视检查(透视)、血尿酸、尿氨基酸氮。
内科学疾病部分:氨基酸代谢病>>>
简介:
oacidopathy)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酪氨酸血症和Hartnup病是临床上3种重要 的儿童早期氨基酸病,是由于生化缺陷导 致的典型疾病。

高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血症ppt课件

高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血症ppt课件
皮肤毛发表现 皮肤常干燥,易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由于酪氨酸酶受抑,使黑色素合 成减少,故患儿毛发色淡而呈棕色。
其他 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苯丙氨酸从另一通路产生苯乳酸和苯乙酸增多, 从汗液和尿中排出而有霉臭味(或鼠气味)。
6
四、诊断检查
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上述症状经饮食控制治疗后可逆转, 但智能发育落后难以转变,应力求早期诊断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 你损伤。由于患儿早期无症状不典型,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 1、新生儿期筛查 新生儿喂奶3日后,采集足根末梢血,吸收再生厚滤纸上,晾干后邮寄到 筛查中心,采用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试验半定量测定,其原理是苯丙氨 酸能促进已被抑制的枯草杆菌重新生长,以生长圈的范围测定血中苯病氨 酸的含量,亦可在苯丙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进行比色定量测定,其假阳性 率较低。当苯丙氨酸含量>0.24mmol/L(4mg/dl)即两倍于正常参考 值时,应复查或采静脉血定量测定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正常人苯丙氨酸浓 度为0.06-0.18mmol/L(1-3mg/dl)而无患儿血浆苯丙氨酸可高达 1.2mmol/L(20mg/dl)以上,且血中酪氨酸正常或稍低。
11
六、治疗
2.BH4、5-羟色胺和L-DOPA 主要用于BH4缺乏型PKU,除饮食控制外,需 给予此类药物
12
七、预防
避免近亲结婚。开展新生儿筛查,以早期发现, 尽早治疗。对有本病家族史孕妇,必须采用 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蝶呤等方法,对其胎 儿进行产前诊断。
13
9
五、鉴别诊断
经典型和辅因子缺乏引起的PKU患者均有高苯 丙氨酸血症,但有高苯丙氨酸血症者不一定引 起PKU,故PKU应与其他高苯丙氨酸血症者进 行鉴别
10
六、治疗

酪氨酸血症(圣元版)

酪氨酸血症(圣元版)
相应的代谢产物增多。
诊断流程
诊断酪氨酸血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首先,医生会收集患者的病 史和体格检查数据,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医生会进行血浆和尿液的实验室检 查,检测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确定是否存在代谢异常。如果初步检查异常,
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
眼睛异常
部分酪氨酸血症患者可能出现眼睛 异常,如眼球震颤、视力减退等。
神经系统异常
酪氨酸血症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导致智力低下、肌张力异常等表现。
并发症
01
02
03
肝功能衰竭
长期代谢障碍可能导致肝 脏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生 命。
视力障碍
酪氨酸血症可能影响视网 膜发育,导致视力障碍甚 至失明。
神经系统损伤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辅助检查
01
血浆和尿液实验室检查
血浆和尿液的实验室检查是诊断酪氨酸血症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浆
和尿液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可以了解患者的代谢状态,并与
其他氨基酸代谢病进行鉴别诊断。
02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确诊酪氨酸血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是
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并为后续的遗传咨询和家
鉴别诊断
其他氨基酸代谢病
酪氨酸血症需要与其他氨基酸代谢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苯丙酮尿症、组氨酸尿症 等。这些疾病也有类似的代谢异常表现,但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准确的鉴别诊断 至关重要。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育迟缓和癫痫
酪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许多其他原因引起的发育迟缓和癫痫相似,如 脑损伤、脑部感染、脑部肿瘤等。因此,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以排除 其他潜在病因。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唐文燕【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2(047)008【总页数】2页(P715-716)【关键词】遗传性酪氨酸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个案【作者】唐文燕【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1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HT)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万,为酪氨酸在人体体液及组织中积聚所致,可分为3型。

其中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HT-1)最为常见,又称肝肾型酪氨酸血症,是由于肝、肾组织中酪氨酸代谢的终末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缺陷,该酶缺乏时体内的马来酰乙酰乙酸、延胡索酰乙酰乙酸以及它们的旁路代谢产物琥珀酰乙酰乙酸、琥珀酰丙酮发生堆积,后两者与蛋白质的SH基结合可能是造成肝、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笔者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儿,男,8d。

因胎龄35+3周,出生体重1950g,生后18min入院。

患儿为第1产第1胎,因母“胎儿宫内窘迫、羊水少”行剖宫产娩出,羊水清,Apgar评分1min 7分,5 min 8分。

出生时查体腹膨隆,肝脾肿大,心前区可闻及Ⅱ级隆隆样收缩期杂音,皮肤微绀,颜面及胸腹部散在针尖大出血点。

因呼吸急促予头罩给氧,血常规示血小板为16×109/L,输注血小板20ml后血小板上升至40×109/L,并行抗炎、止血、护肝、氢化可的松、人免疫球蛋白质等治疗。

生后第3d患儿出现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予蓝光治疗。

生后第4d血小板又下降至15×109/L,且全身出血点增多,尿液呈淡茶色,再次输血小板20ml。

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体检:神志清楚,精神好,反应佳,哭声响,皮肤发黄,全身皮肤可见出血点,肝脏右肋下5cm,脾脏左肋下4 cm,质中。

辅助检查:血液分析WBC8.81×109/L,N 19.24%,L 70.44%,RBC 2.06×1012/L,Hb 79g/L,PLT16×109/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尼替西农治疗; • 饮食疗法; • 肝移植; • 其他疗法;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尼替西农法及低酪氨酸、苯丙氨酸饮食疗法相结 合。
尼替西农治疗
作用机制及用量 :尼替西农是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抑制剂,该酶催化酪氨 酸降解过程中4-羟基苯丙酮酸转化为尿黑酸。尼替西农通过抑制4-羟基苯丙酮酸 双加氧酶活性,减少下游一系列毒性代谢产物如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马来酰乙酰 乙酸和琥珀酰丙酮的生成,同时酪氨酸、4-羟基苯丙酮酸及苯乳酸水平相应升高
酪氨酸血症 (Tyrosinemia,Tyr)
又称“先天性酪氨酸血症”,是一种因富马酰乙酰乙酸盐水解酶缺乏引起酪氨 酸代谢异常、严重肝损伤及肾小管缺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临床综合征。
按发病早晚,可分为:
• 急性型,常为婴儿, 出现呕吐、肝脾大、水肿、腹水、气短和出血倾向,部分 有黄疸,90%迅速死亡 ;
病例分析: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实验室检查
血、 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肝、肾功能检查示: 血清总胆红素 9.6μmol.L ,直接胆红素 3.7μmol·L, ALT 18 U·L , AST 21 U·L , 碱性磷酸酶1694 U·L (参考值 42~383 U·L ) , γ- 谷氨酰转肽酶82 U·L, BUN 316 mmol·L ,Cr 20μmol·L ,血钙2.41 mmol·L, 血磷 0.63 mmol·L(参考值 1~1.95mmol·L), 血甲胎蛋白 412.8μg·L - 1(参考值 0~20μg·L)。
病例分析: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实验室检查
凝血全套及蛋白电泳检查未见异常, 尿钙 /Cr比值 0.79 (参考值 < 0.121) ,尿微球蛋白系列示 NAG (N-乙
酰β-D-氨基萄葡糖苷酶 ) 5.0 U·L , IgG 39 mg·L(参考值 0~8.8 mg·L) ,转铁蛋白 2.2 mg·L,白蛋白32.9
mg·L(参考值 0~30 mg·L) ,α1-微球蛋白 43.6mg·L(参考值 0~12 mg·L) , 提示肾脏损害以肾小管损伤为主, 尿可滴定酸 (TA)检测: pH 6, HCO3 12 mmol·L, TA 37 mmol·L,NH4 49 mmol·L(参考值 > 56mmol·L) , 提示肾小管酸中毒, 肝病原学检测示弓形虫、 EB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均 ( - )。
临床表现:酪氨酸血症Ⅲ型患儿一般无症状,也可以出现轻度的精 神发育迟缓、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病例分析: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病史 :患儿 ,女 , 6岁 1个月。1年前外院曾诊断“佝偻病 ” 伴肝、 脾肿大 ,给予钙剂和活性维生素 D3治疗 2个月 ,随访病情无好转 ,患儿 双下肢弯曲 ,渐加重并出现跛行 ,为求进一步诊治 ,于 2007年 4月 17日 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患儿系足月顺产 ,第 2胎第1产 (之前人工 流产 1胎 ) ,否认出生时窒息抢救史。生后母乳喂养 , 10月龄起添加辅 食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相当于同龄儿 ,智力正常。父母体健 ,系姨表兄 妹近亲婚配 ,母孕期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临床表现和症状:酪氨酸血症Ⅱ型患儿以眼症状为主要特征,生后 数月出现流泪、畏光和结膜充血等症状,继而出现角膜溃疡和混浊 、眼球震颤等,同时手掌和足底出现水泡、溃疡和过度角化,1岁 以后出现智力和发育障碍。
酪氨酸血症Ⅲ型(Tyrosinemia type Ⅲ)
定义:是一种罕见的代谢病,由于缺乏4-羟基苯丙酮酸二氧化酶 (4HPPD)所致;
析.
可通过测定肝活检组织、成纤维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H活 性; 基因突变分析:进行FAH基因突变分析( Tyr 1 ),迄今为止有 关FAH基因突变的报道已有40余种。
酪氨酸血症Ⅰ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 除以上提到的生化检查及临床表现外,血或尿琥珀酰 丙酮增高是诊断酪氨酸血症Ⅰ型的必要条件; • 有条件者可行血白细胞酶活性测定或基因突变检测进 行确诊。
病例分析: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 Ⅰ 型
实验室检查
血串联质谱分析: 酪氨酸 835.8μmol·L(参考值 19~120μmol·L) , 甲硫氨酸浓度正常, 尿有机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示大量4-羟基苯乙酸、 4-羟基苯
乳酸和 4-羟基苯丙酮酸排出。尿琥珀酰丙酮定量分析示琥珀 酰丙酮显著升高 ,为27 . 48 mmol·mol, Cr(参考值 < 2 . 5 mmol·mol- 1·Cr- 1) 。
分子式:C9H11NO3;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81.20; 酸度:取该品0.02g,加水100ml制成饱和水溶液,依法测定PH值应为5.0~6.5
; 用途:酪氨酸是酪氨酸酶单酚酶功能的催化底物,是最终形成优黑素和褐黑
素的主要原料; 白癜风患者吃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可以促进黑色素的形成,减 轻白癜风症状;医药用作甲状腺功能亢进,食品添加剂;一种重要的生化试 剂,是合成多肽类激素、抗生素、L-多巴等药物的主要原料。
实验室检查
特殊实验室检查
血串联质谱氨基酸分析:酪氨酸(Tyr)增高,可伴苯丙氨酸 (Phe)、脯氨酸(Pro)、苏氨酸(Ser)增高;
尿气相质谱有机酸分析: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 丙酮酸增高;
血尿琥珀酰丙酮增高; 酶活性测定: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降低或丧失(Tyr 1),
参考文献
1. 韩连书教授.酪氨酸血症Ⅰ型的诊治进展. 2. 韩连书教授.尼替西农治疗酪氨酸血症-I型2例效果分析并文献复习. 3. 杨楠 韩连书 叶军等.三例酪氨酸血症I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
变分析. 4. 中华儿科杂志:血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在酪氨酸血症-I型诊断中的应
用. 5. 中国知网: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急性型)一例报告. 6. 李晓瑜 杜敏联 庄思齐等.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10例的临床诊断分
患病率:1:2000-1:120000 ; 病因:FAH基因突变 FAH活性降低或缺失 马来酰乙酰乙酸、
延胡索酰乙酰乙酸、琥珀酰乙酰乙酸及琥珀酰丙酮等蓄积 肝脏 ,肾脏损害;
? 为什么受累的是肝脏肾脏 由于FAH基因主要在肝脏及肾小管细
胞中表达
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
低血糖 低血钾 低血磷 低血清蛋白 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倾向) 肝肾功能(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热烈酪欢氨迎酸莅血临症参简观介指导
广州金域理化室 李卓阳 2012年9月
酪氨酸(Tyrosine,Tyr)
学名:2-氨基-3-对羟苯基丙酸,一种含有酚羟基的芳香族极性α氨基酸。L-酪 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是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又是 生酮和生糖氨基酸;
化学性质:酪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无味,在水中极微溶解, 在无水乙醇、甲醇或丙酮中不溶;在稀盐酸或稀硝酸中溶解;
酪氨酸血症Ⅰ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其它引起血酪氨酸水平升高的疾病,如酪氨酸血症Ⅱ型及Ⅲ型, 高蛋白质饮食引起的暂时性血酪氨酸水平增高,新生儿暂时性高 酪氨酸血症等;
• 其它具有肝功能障碍表现的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 耐症,线粒体细胞病,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性疾病,以及细菌及病 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损害等;
酪氨酸的分解代谢图
酪氨酸血症Ⅲ型
酪酪氨氨酸酸血血症症ⅡⅢ型型
酪氨酸血症Ⅰ型
琥珀酰丙酮 ( succinylacetone,SA)
酪氨酸血症Ⅰ型(Tyrosinemia typeⅠ)
酪氨酸血症Ⅰ型(Tyrosinemia typeⅠ,OMIM 276700)是由于酪氨酸 代谢过程的终末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xylase;FAH)缺陷,导致体内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琥珀酰丙 酮、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等蓄积,对机体造成损害;
风险:即便在理想条件下,肝移植后患者仍有10%左右的死亡率,肾小 管功能有所改善,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且术后需终生进行免疫抑制治 疗;
提问:是否有肝脏与肾脏一并移植,疗效是否更加
其他疗法
小鼠模型:通过腺病毒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修复使部分 肝细胞的突变基因得到修复体内生物素水平;
对于新生FAH-/-小鼠,于围产期给予适量谷胱甘肽单乙酯 /维生素C治疗,联合尼替西农治疗,亦起到较好疗效;
饮食疗法
在接受尼替西农治疗的同时,给予低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饮食治 疗,并限制总蛋白摄入量,还需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定期监测血酪氨酸浓度,适时调整饮食治疗方案。
肝移植术
应用情况:目前肝移植在酪氨酸血症Ⅰ型治疗中的应用指征仅限于对尼 替西农治疗无效的急性肝衰竭患者以及疑有肝细胞癌者;
疗效:肝移植术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移植后患者的急慢性肝损伤好转 ,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血及尿中琥珀酰丙酮等毒性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降 低,对急性肝衰竭或肝细胞癌的患者,可明显改善其预后;但即便在理 想条件下,肝移植后患者仍有10%左右的死亡率,且术后需终生进行免 效快,血琥珀酰丙酮显著降低,90%急性肝衰者在接受治疗数天后
临床症状即可迅速缓解,凝血功能明显改善,而血清转氨酶等其它肝功能的生化 指标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水平,肝移植患者减少,但不能消除肝细胞 癌发生的可能; 不良作用及治疗监测:引起血酪氨酸水平增高,若其长期高于500mmol/L,可产生 类似酪氨酸血症Ⅱ型表现,如眼部病损,如畏光及角膜炎,少数有非特异性皮疹 ;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减少,可对神经心理学发育产生影响;定期检测肝 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甲胎蛋白及尼替西农血药浓度,并依据各种检测结果调 整用药量,还应定期行肝脏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 其它具有肾损害表现的疾病,如Lowe综合征、胱氨酸病、 Fanconi综合征等;
• 有佝偻病表现的患者还需同低磷酸酯酶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 病、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引起的佝偻病等进行鉴 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