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浙教版七上数学重难点分析
浙教版七上数学重难点分析一、课程内容难度分析浙教版七上数学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编排,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算术运算、代数式与方程、百分数与利率、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数据处理等内容。
整体来说,课程内容的难度逐渐递增,前面的内容较为简单,后面的内容较为复杂。
1.数学的基本概念:这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概念、整数与有理数的概念等基础知识。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属于基础要求。
2.算术运算: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运算,其中除法运算需要注意余数的处理。
在这部分内容中,加减法运算较为简单,乘除法运算则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3.代数式与方程:这部分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式的定义与计算、方程的解法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等基本技巧。
4.百分数与利率:百分数与利率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百分数与比例的关系等知识。
5.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这部分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面积与周长的计算、空间几何中的体积计算等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需要学生熟练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体积,同时掌握图形的性质与判断题型。
6.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统计与概率等内容,主要是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处理。
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与推理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分析根据上述课程难度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1.整数与有理数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整数与有理数的定义与性质。
2.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学生需要掌握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3.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4.图形的面积与体积计算:学生需要熟练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与体积。
5.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与推理能力。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指导思想: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解、演示、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引导。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于初中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运算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包括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实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的初步知识等内容。
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代数式的化简求值、图形的基本性质。
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技巧、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代数式的变形和综合运用、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证明。
五、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的初步知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中的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措施:1. 精心备课,设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案浙教版【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概念和基本知识;2. 能够灵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环绕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内容展开,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有理数的认识与比较;2. 第二单元:有理数的加减运算;3. 第三单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4. 第四单元:有理数的除法运算;5. 第五单元:平方根与立方根;6. 第六单元:平方与立方;7. 第七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8. 第八单元:图形的认识与初步作图;9. 第九单元:图形的相似与全等;10. 第十单元:统计与概率。
1. 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逐步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 实例演练: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并及时赋予指导和匡助。
4. 练习巩固: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 拓展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量和探索,拓宽数学思维。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匡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 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浙教版);2. 板书: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清晰简洁的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预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活跃度等;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测验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4 线段的和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4 线段的和差》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差运算,理解线段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线段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如线段的表示方法、长度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实数的加减法运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线段的和差运算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和差概念,掌握线段的和差运算方法,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差概念,线段的和差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线段的和差实质,能够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线段和差运算的兴趣和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和差运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线段的和差运算的例题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线段和差运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长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小明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是8km,小红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是6km,小明和小红一起上学,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出线段的和差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线段的和差运算的例题,如“已知线段AB的长度是5cm,线段BC的长度是3cm,求线段AC的长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代数式4.6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去括号法则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代数式4.6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去括号法则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代数式4.6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法则是整式加减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它涉及到分配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整式加减法非常重要,是后续学习更复杂代数式的运算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整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于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代数式中的括号处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于复杂代数式的去括号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去括号法则,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去括号法则的讲解和练习题。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示例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如,给出一个整式 (2x + 3) + (4x - 1),让学生尝试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
通过这个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去括号法则。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详细讲解去括号法则的步骤和规则。
去括号法则:对于一个整式 (a + b) + c,去括号后得到 a + b + c;对于一个整式 (a - b) + c,去括号后得到 a - b + c。
同时,讲解如何处理带有负号的括号,例如 (-a) + b = -a + b。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代数式的概念、分类和简单的运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方程、不等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代数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运算的规则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分类。
2.能够进行简单的代数式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3.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和分类。
2.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练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代数式的应用,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
2.练习题。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每个2元,香蕉每个3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代数式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运用。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代数式的运算练习,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式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对浙教版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认识与建议
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的认识与建议浙江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324000)何本南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已在我校实验一年了。
一年的实践证明,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一改老教材严谨、刻板、抽象的味道,溶入大量现实生活内容,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新教材受到师生的好评。
现对七年级两册教科书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选材源于自然、社会,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本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比第一、二学段有了较大的扩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
”浙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者在数学素材的选择上较好地贯彻了这一精神。
从七年级两册教科书来看,节前图的情境设置、例题、课内练习和作业题的选材背景涉及天文、生物、微观、科学、人文地理、环保和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内容的阅读学习,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由此,数学教材不再是概念的堆积、抽象的符号游戏和刻板的推理,而是图文并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又引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的精神食粮。
学生兴趣所致,孜孜以求,丰富的养料,滋润着心田,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除”一章中,收集了大量的天文背景知识。
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太阳系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等,都成了数学素材,或计算它们的体积,或求它们之间的距离,或求他们之间大小的倍数关系。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有理数运算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指数运算、对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法则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例题、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乘方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实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乘方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实质,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计算一辆车行驶100公里需要的时间,如果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那么100公里需要多少小时?”让学生认识到有理数乘方的重要性。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法则,能正确进行混合运算,并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有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规则。
2.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归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有一定难度的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小黑板、粉笔等,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有理数混合运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尝试解答。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4实数的运算》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含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等基本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例如运算符号的误用、运算顺序的混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算规则,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等基本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实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等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运算顺序的判断和运算符号的正确使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则,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注重练习,及时反馈,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实数运算的规则和实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实数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数运算的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等基本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的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总结实数运算的规律,加深学生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数运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
2.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3.能够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体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具体的数值计算,归纳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比较两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大小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绝对值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等知识,为学习绝对值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一性质,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三、教材分析:《绝对值》是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旨在绝对值的概念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和实数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引出绝对值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绝对值的性质和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一性质。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性质和求法。
2.演示法:通过数轴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3.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解法》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解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解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和简单的方程求解后的进一步学习。
本节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理解解方程过程中的等价变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对于解方程这一部分,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方程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难点:解方程过程中的等价变换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方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方程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准备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1)移项: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2)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中的同类项合并;(3)系数化为1:将方程中的系数化为1,得到解。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教材分析
(八)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表示温 度有“零上”和“零下”,路程有“向东”和“向西”,水位变化有“升高”和 “降低”,经营情况有“盈利”和“亏损”.(1.2节) 2、上海杨浦大桥中孔径A,B间的距离为602. (1)如果以AB的中点O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数轴, 那么A,B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吗? (2)如果以左塔A为原点,那么塔B所表示的数是多少?(1.3节数轴习题5)
3、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在“-2.5”的右边,并且距“-2.5”4个单位长度,求这 个数.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包括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以及与乘方和有理数运算密切相关的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 有效数字等。
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到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发生了变化, 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这种数的运算法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 了负数的概念。而到学了第三章实数,数系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的内涵 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 实数运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章内容 在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 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尤其计 算器的使用,是《标准》所倡导的重视数学技术的标志之一。本套教材将计 算器取代了传统教材中的全部查表内容,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方便,减轻学 生负担,也给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和思维方式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本章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5《角与角的度量教》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5《角与角的度量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与角的度量》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含义,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度量。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接着讲解角的度量单位,最后介绍如何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角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角的概念和度量单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单位。
2.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3.能够运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概念的建立。
2.角的度量单位的理解。
3.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
2.准备角模型和度量工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接着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即度、分、秒,并展示角的度量工具。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度量工具测量给出的角的大小,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角的大小,并用度、分、秒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 绝对值》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 绝对值》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3 绝对值》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并能运用绝对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绝对值的概念,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对数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负数的绝对值比较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掌握绝对值的性质。
2.能够运用绝对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3.提供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绝对值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绝对值的概念,例如:“小明的家距离学校2公里,请问小明从学校走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如果小明从学校走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同时,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尝试判断和计算绝对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绝对值的性质。
教师在旁边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释绝对值的性质,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绝对值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2.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实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通过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有理数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时介绍了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数轴的知识,为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奠定了基础。
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教师引导。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引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1.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理解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与数轴、绝对值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数轴演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及其相关的概念。
有理数是7—9 年级阶段第一次数的扩展,它和小学里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的概念联系十分密切。
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是下一章有理数的运算的必备基础。
不管哪一种运算,包括法则的建立过程和法则的表述,都有离不开上述这些概念。
数的大小比较是今后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数轴在各个数学领域里都有着重要人应用。
在本章教学是要注意和小学阶段数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发现数经过扩展后,数学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
本章涉及的概念较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它们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可以将概念问题化,加强一些辨识学习。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和乘方。
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为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有发生了变化,必须重新建立。
这种数的运算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
而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本章在7-9年级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准确数和近似数,科学计算计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这些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
这一章不仅要求学生会熟练进行计算,还应用每一步运算的依据,这是今后学习代数的运算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数的开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及其运算。
课本由实际计算的需要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无理数概念的建立,为数从有理数扩展为实数奠定基础。
立方根也是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概念。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直观的反映了数的扩展状况,这种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数轴成为解释和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也是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数轴》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数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数轴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解决不等式、方程等问题。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数轴这一概念还是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轴的概念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实数,能运用数轴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轴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和发现数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数轴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轴模型、黑板、粉笔。
2.学具:每人一份数轴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轴的概念,如:“小明从家出发,向正北方向走了3公里,然后向正西方向走了5公里,请问小明现在离家有多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数轴模型向学生展示数轴的概念,解释数轴的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然后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3和5。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数,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2,0,7,-4等。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小华有2元钱,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0.5元,请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数轴上的一些性质,如:数轴上两个数的距离如何计算?同号数和异号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等。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数轴》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数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2 数轴》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数轴的定义、性质以及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他们对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数轴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数轴上的运算可能也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轴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数。
3.掌握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4.能够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性质。
2.在数轴上表示数。
3.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轴的概念和运算。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数轴教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例如,假设有一辆汽车从原点出发,向正方向行驶了3公里,然后又向负方向行驶了2公里,最后停在了哪里?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数轴的定义和性质。
数轴是一个直线,上面有一个原点,正方向和负方向,每个点都可以用一个实数来表示。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数轴教具,实际操作一下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
例如,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2、3、0等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例如,给出两个数,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和、差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如何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讲解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讲解一、教材整体印象咱就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这本书吧,那可真是打开了初中数学的新大门呢。
这里面的内容啊,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着咱去挖掘。
它涵盖了好多基础又有趣的数学知识,就像给咱的数学大厦打地基一样重要。
二、数与代数部分1. 有理数这有理数啊,就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正数大家都比较熟悉啦,像1、2、3之类的。
负数呢,就像是正数的小跟班,但是带着个小负号,比如说 -1、-2。
零这个家伙可特殊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就像一个中立的小裁判。
有理数的加减法可有意思了,就像在玩数字游戏。
比如说1+(-2),这就相当于1减2,结果就是 -1啦。
2. 整式的加减整式就像一群有组织的数字和字母的组合。
单项式是整式的小成员,它就只有一项,像3x啊,5y之类的。
多项式呢,就有好多项啦,比如2x + 3y。
整式的加减就是把相同的项合并起来,就像把相同的小玩具放在一起一样。
三、图形与几何部分1. 几何图形这部分有好多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等。
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就像一个小方块堡垒。
长方体呢,和正方体有点像,但是它的面不完全一样大。
圆柱就像一个圆滚滚的柱子,上下两个底面是圆。
圆锥就像一个尖帽子,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个尖尖的顶点。
2. 线段、射线和直线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就像一根小棍儿,有头有尾。
射线呢,有一个端点,然后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像手电筒射出的光。
直线就更厉害了,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就像无边无际的铁轨。
四、统计与概率部分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咱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收集数据,比如说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啊,体重啊。
收集完数据之后呢,就要把它们整理好,做成表格或者统计图。
统计图有好几种呢,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显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2. 可能性可能性就是说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及其相关的概念。
有理数是7—9 年级阶段第一次数的扩展,它和小学里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的概念联系十分密切。
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是下一章有理数的运算的必备基础。
不管哪一种运算,包括法则的建立过程和法则的表述,都有离不开上述这些概念。
数的大小比较是今后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数轴在各个数学领域里都有着重要人应用。
在本章教学是要注意和小学阶段数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发现数经过扩展后,数学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
本章涉及的概念较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它们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可以将概念问题化,加强一些辨识学习。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和乘方。
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为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有发生了变化,必须重新建立。
这种数的运算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
而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本章在7-9年级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准确数和近似数,科学计算计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这些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
这一章不仅要求学生会熟练进行计算,还应用每一步运算的依据,这是今后学习代数的运算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数的开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及其运算。
课本由实际计算的需要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无理数概念的建立,为数从有理数扩展为实数奠定基础。
立方根也是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概念。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直观的反映了数的扩展状况,这种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数轴成为解释和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也是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
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本章要求学生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至范围。
在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第四章、代数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的加减。
小学阶段,学生虽然也接触过字母表示数,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
本章不仅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还要理解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可以用数、字母、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式表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
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需要在思维方面作一次重大的飞跃,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整式的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概念方面,重点在于顶、系数、次数的概念,这些概念对掌握整式的运算有较大的影响。
本章的多顶式基本上是一次式和二次式,暂不出现多顶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
整式的加减比较简单,但要看到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式的运算,无论是从观念、算式还是表述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本章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式解决所表达的问题。
本章中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注重情景设置(趣味性和现实性)、过程体现、数学思想(函数思想、建模思想等)的渗透。
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进行表达、运算、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认识代数。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本章内容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 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章节内容的呈现大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章中解方程的难度大大降低;内容体现现实性(表现在内容信息上);真实性(生活图片的呈现);趣味性;挑战性;层次性明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交流的时空。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逐步展现求方程的一般程序;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本章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数据与图表本章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以及利用统计图表分析社会与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本章是小学统计内容的延缓和深化,也是初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起步。
本章关于统计的数学思想对进一步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培养数感。
让学生了解统计表的基本制作,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能制作扇形统计图。
了解不同类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在教学中要充分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数学活动,从中体验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会收集、整理的基本方法。
本章是初中阶段统计和概率领域的起步,并且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涉及的问题不宜过于复杂,解决问题的要求不宜过高。
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本章主要内容有几何图形,线段、射线、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上面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相关内容的简单复习,而是同类知识的螺旋上升。
尽管本章内容仍是直观的实验的几何内容,但要求已有所不同。
本章是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线与角是几何的基本元素,几何的基本关系归到底是线与线的关系,几何的数量关系归到底又是线段与角的数量关系),是本学段学习直线与圆的重要准备。
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力图选取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的游戏为素材,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上,力求以活动为主线,旨在使学生要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本技能,更要丰富和发展自已的教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本章主要学习这两种位置的概念、表示法和画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性质。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本章着重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一(3)(4)两班一个是走读班,一个是住校班,学生基础良好。
优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好,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和知识发展一般,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
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发展与培养,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要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不够,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志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 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研究重点: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
认真学习教学《课程标准》,使自己能够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编排及实施建议。
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2、围绕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选定教研专题,制定好教研计划(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及学校以外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
并作好心得体会记载交流。
培养努力学习的好作风,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开学初确定书目,勤读教学杂志,联系教学实际学出业务学习笔记,学期末与同行们进行学习笔记心得交流,(2)保持只在一流的精神状态,把课堂作为自身实践、探索和发展的阵地和战场,勤于锤炼打造,使自身教学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3)以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为起点,发挥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从本学期始,开学初期要选定教研专题,制定专题研究计划,定期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并进行阶段性小结。
每学年围绕主题至少在校内开一节示范课。
学年末要上交一篇教研的论文。
五、课外活动安排:(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合理将学生进行分层的前提下,分阶段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对优秀生主要以提高系统学习的方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