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大纲

合集下载

(地理)2012考试说明变动

(地理)2012考试说明变动

2012年安徽省考试说明变动(地理)试卷形式与试卷结构变动第Ⅰ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组成,共33题,合计132分。

选择题题量由32题增加至33题,分值由128分增加到132分,增加了4分。

第Ⅱ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6题,原则上不超过15小题,合计168分。

总分值与2011年相比少了4分。

考核目标和要求变动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范围变动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必修1)删除“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增加了“及其成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调整至“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之前第四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1、删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增加“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删除“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4、删除“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一)地球与地图删除“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二)世界地理删除“海底地形”,增加“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关系。

”删除“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增加“气候类型分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删除“不同尺度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三)乡土地理删除“安徽主要自然灾害”题型示例变动(一)选择题例1新增例题。

(2011年安徽文综卷)某河流局部水系示意图和河流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图以及降水柱状图。

例4为“2011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例1”顺序调后。

例7为“2011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例11”顺序提前。

2012高考真题福建卷(地理)word

2012高考真题福建卷(地理)word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试题地理部分解析第I 卷(选择题共144 分)图1 示意近8 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

读图完成1-2 题。

1.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A.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B.太平洋沿岸地区C.五太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D.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答案】C2.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因素是A.矿产与技术B.政策与市场C.能源与交通D.土地与劳动力【答案】B图2 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 题。

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4.2000 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答案】3.D 4.A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3 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7 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A.计算机网络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答案】5.C 6.A 7.B图4 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8-9 题。

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9.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B.松花江C.淮河D.珠江【答案】8.C 9.A【考点定位】:中国地理图5 中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 千米。

2012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

2012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

2012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政治》修订要点前言所有“2011”改为“2012”命题指导思想P1“2011”改为“2012”考试内容P41(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改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4(1)“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改为“发展生产的意义”P55(1)“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删除“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改为“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删除P61(1)“……真实性”后增加一条“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1(3)“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删除P7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改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P82(2)“文化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改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3)“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改为“文化创新的途径”、“坚持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3(2)“我们的民族精神”改为“中华民族精神”4“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删除4(3)“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这个二级标题删除,但这个二级标题下面的考点保留并合并到4(2)下面P92(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改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加“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P103(5)“辩证否定的实质”改为“辩证否定”“辩证否定的要求”改为“辩证否定观的要求”P11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改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及其实质”“美国的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实质”之后增加“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3“分析、综合的含义”改为“分析与综合”“学会自觉有效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认识事物”删除考核目标与要求P28【例2】改为:【例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

2012地理考纲解读[1]

2012地理考纲解读[1]

解读2012地理新课标高考考纲2012年高考说明将是广大考生复习迎考和教师指导复习的基本依据,同时也将成为2012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所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是明确复习思路、突出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

通过认真解读考纲,为了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关注点一:研读考试说明,明晰考试内容1.细化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从历年来地理高考的《考试说明》来看,相关部门对考试范围界定大部分都比较宽泛,不够具体,基本上是教材中某个章节的标题,或将一系列知识点总结为一句话来呈现,比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或者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因此,考试范围中提及的每一个点,只是“考点”,在每一个“考点”中还包含很多知识点,因此必须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复习,认真落实好每一个考点中的关键知识点。

这些关键知识点可分为“基本点”、“提升点”、“能力点”等多方面。

还有新老教材的差异部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盐度”、“文化传播”、“历史上中国人口的迁移”、“文化扩散”等知识,在老教材中作为重点讲述,但在新课程中有的已经删除,有的不再是重点阐述内容,复习时要敢于舍弃;还有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与老教材选修部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西南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三峡工程”、“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与治理”等,新教材均没有纳入,在复习中可以进行了解,但要注意把其与新教材的案例进行比较,把握其中的分析方法。

2.关注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近几年课标区地理高考的题型、难度和知识覆盖度均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同学们在复习中完全可以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地进行。

从考点要求来看,仅有两个考点作了删除,分别是“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而这两个考点在历来的高考中也从未涉及过。

2012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及地理教学大纲

2012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及地理教学大纲

2012地理高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目录第一讲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3 1.1 地球与地图 (3)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4)第二讲地球的运动 (6)第三讲晨昏线图与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9)第四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与大气环流 (17)4.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7)4.2大气环流 (18)第五讲气候与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 (19)5.1 气候 (19)5.2天气系统 (21)5.3全球气候变化 (22)第六讲地球上的水与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2)6.1自然界的水循环 (22)6.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3)6.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4)6.4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5)第七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67.1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26)7.2河流地貌的发育 (28)7.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8)第八讲人口的变化 (30)8.1 人口数量变化 (30)8.2人口的空间变化 (30)8.3 人口的合理容量 (31)第九讲城市及城市化 (32)9.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2)9.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2)9.3 城市化 (33)第十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3)10.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3)10.2 农业地域的形成 (34)第十一讲农业及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5)11.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35)11.2 工业区位的选择 (35)11.3 工业地域的形成 (36)11.4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37)第十二讲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加入中国铁路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812.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38)12.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39)12.3 中国铁路图 (39)12.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40)第十三讲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41)13.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41)13.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43)13.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第十四讲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7)1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7)1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48)14.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49)第十五讲世界地理总论(补充区域定位) (50)第十六讲世界地理(东亚——南亚) (58)第十七讲世界地理(中亚——非洲) (61)第十八讲世界地理(欧洲——北美) (63)第十九讲世界地理(拉美——两极) (67)第二十讲中国地理总论(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资源、经济) (71)第二十一讲中国地理(南方——北方) (79)第二十二讲中国地理(西北——青藏) (83)第二十三讲旅游地理 (85)第二十四讲自然灾害与防治 (88)第二十五讲环境保护 (91)第一讲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的圈层结构1.1 地球与地图形状一、地球半径赤道二、经线、纬线、经度、纬度1、半球划分:南北半球—0°即赤道,东西半球—20°W,160°E2、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3、飞行问题一般方向经纬网(同一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线)指向标概念三、地图三要素比例尺表示大小比较(缩放)图例和注记四、等高线地形图1、概念2、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3、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水、农业)4、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相对高度 (n-1)d≤H<(n+1)d坡度 tanα=h/l井的深度 h=a-b(地下潜水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1)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水平基线(2)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3)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4)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的圈层结构1.2 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1.(4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4分)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4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4~5题.4.(4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4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完成6~7题.6.(4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4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如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8.(4分)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4分)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11.(4分)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说明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说明

今天,距离高考只有100天时间了!如何在最后冲刺的日子里精准、高效地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2012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是必做的功课。

《考试说明》是我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参考标准。

日前,邀请了福州几所优质高中校的名师或教研组对考试说明做出解读,为考生温书迎考提供“实战指南”。

语文增加两篇古诗文背默解读者:福州一中高三语文集备组组长杨卫民■变化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可谓“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

从学生备考范围看,只增加了两篇古诗文的背默,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从参考试卷上看有两点变化,一是明确了文化经典阅读考查两道表述题的样式;二是语言文字运用题改为3个小题,时文评述题的概括材料内容不再考查。

结合4月省质检试卷,我们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今年试卷题型的微调情况。

■特点《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的一些表达上的变化,则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考试要求表达得更加简洁、清晰、明确。

例如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将去年的“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书面表达能力”,改作“考查……翻译能力”,使考查的能力点更加明确。

再如,“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这一考点,今年则简洁地表述为“要求识记主要故事情节,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删去了对“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的考查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要求考生对名著中一些繁琐的细节死记硬背。

二是在阅读能力考查中,更注重对阅读文本本身的研读和理解。

譬如在现代文阅读的示例分析中,对各类能力的考查,都添加了“是否与原文一致”、“把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等内容。

在解说中对“原文”如此强调,是以往的《考试说明》所不及的。

三是示例颇有增加,其解说也更能帮助考生具体清晰地认知考试的要求。

譬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结合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这一例题,对“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进行了有效解说:“一要符合文本的内涵,二要调动自己的积累阐述获得的启示。

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

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

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I.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刨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三、地理(一)考核目标与要求l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福建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大纲
《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区时的应用
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从迟到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联系和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印象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比较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流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
因地制宜寻求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修2:《海洋地理》
1.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波浪、潮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洋流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和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岸带在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
海洋空间在海洋运输与通信、围海造陆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台风及其危害
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及其危害
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常见虫灾、鼠灾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水文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修6:《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一: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长生的原因
水、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二: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或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水俣病、酸雨、光化学厌恶等污染时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
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