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 认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提高到科学的水 平;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中的一系列问题。 局限: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 过程,导致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把教育 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就成了加工的 原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活动分析”或 “工作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的“课程工 程”,导致对人的忽视。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 本质:追求解放兴趣
“解放兴趣”又称为“解放理性”, “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 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而不是放 任的状态,其核心是“自我反思”。本 质是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即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要素 主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是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 施? 这几个问题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 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 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要对教育目标作出明智的抉 择,必须要有来自三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建议:要用教育哲学(办学宗旨) 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对提议的目标 进行过滤。



分为批判性后现代课程理论和建设性后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四个基本准则 丰富性;循环性;关系性;严密性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即课程编制,是指把课程的各组 成部分安排成一个实际的整体。 课程设计的要素:目的、一般目标、学科 内容、学习经验、评价方法等。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马工程教育学项贤明第七章-课程

马工程教育学项贤明第七章-课程

3.1价值接受
3.1
2.3满意反应
2.3
2.2自愿反应
2.0反应 2.0反应 2.0反应 2.0反应 2.2
2.1顺从反应
2.1
1.3控制或选择注意
1.3
1.2愿意接受
1.0接受 1.0接受 1.0接受 1.0接受 1.0接受 1.2
1.1觉知
1.1
价 态值 度 鉴 赏
兴 趣
细类层级
常用情意用语
情意教育目标分类之细类层级及常用情意用语
Krathwohl,Bloom & Masia(1964)情意目标分类
内在化历程
5.2品格形成 5.1一般化体系
5.0 形 塑 5.2 品格 5.1
4.2价值系统组织 4.1价值概念建立
4.0组织 4.0组织
4.2 4.1
适 应
3.3信仰
3.3
3.2价值喜好
3.0评价 3.0评价 3.0评价 3.2
3.教科书
第二节 课程开发
定义: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的相关现实条件和目标,权衡并依据一 定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中的各要素及其整体做出决定的过程。
四个层次:
(1)我们要达成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2)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哪些学习经验(课程内容) (3)如何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学习方式) (4)如何评价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习评价)
课程目标(1):认知发展
Bloom et al. (1956)分类
Anderson et.al. (2001)分类
名词层面 (Noun aspect)
个别向度 (Separate Dimension)
评价
(Evaluation) 综合
动词层面 创作 (Verb aspect) (Create)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 (总结性)
形成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 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Scriven)于1967年提 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 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3)缺点: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教育学第七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PPT课件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9 10
四 教学的任务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一)外国学者的观点
史密斯:
1、描述性定义: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2、成功式定义:“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
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3、意向式定义: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 4、规范式定义:教学的活动符合特定的道德条
件 5、科学式定义 :即精确到在运用一个概念时,
每个人都有一致的看法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8 10
三 教学的意义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 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1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3教学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
案例分析5: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圆面积公式S=∏R2 写在黑 板上,叫学生反复念。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S=∏R2 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
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教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 了。”
请从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13 10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说到心 里乐 于接 受
不管态 度怎 样, 接受
看情况
总是误解, 不愿意, 无所谓, 不乐于 总是讲 听不 接受 大道理 进去
18.4% 16% 60.5% 1.5%
3.3% 0.3%
34.4%
60.5%
5.1%
二、调查结论
▪ 总的来说,大部分教师是爱学生的 ▪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到师爱或感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 3、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四、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组织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以师长自居,公平对待每 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与交流。 2)爱生尊师(心理关系)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赖教师。 3)教学相长(工作关系) 教师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勇于质疑问 难,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具体包括:
角色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育人与学习) 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长与学生)
认知关系:角色认同 心理关系
情感关系:爱(尊)生与爱(尊)师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 力和创造性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自身成长。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 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 课 程
2021/6/4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2021/6/4
22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 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2021/6/4
5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 中心课程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2024鲜版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2024鲜版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 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 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06 课程与教学论
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道 德讲座、艺术展演等,营造良好的德 育和美育氛围。
2024/3/28
30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 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24/3/28
31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01
02
03
引导学生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 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需要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具备专业素养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 论和教学技能,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育发 展的需求。
34
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个体差异关注
2024/3/28
强调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在 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 艺术创作、表演、欣赏等实 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创造力。
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 能和潜力,美育应关注学生 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和 审美活动。
2024/3/28
29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课堂教学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系 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艺术知识 。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发展 的动力和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护理教育学-第七章 护理教学方法及媒体PPT教学课件

护理教育学-第七章 护理教学方法及媒体PPT教学课件
又称教学手根据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分为传统教学二教学媒体的特点二教学媒体的特点1形声性1形声性2再现性2再现性3先进性3先进性4高效性4高效性5普遍适用性5普遍适用性二视听教学媒体二视听教学媒体一常用听觉设备和选择一常用听觉设备和选择1传声器1传声器2磁带录音机2磁带录音机二电视录像系统二电视录像系统1教育电视系统1教育电视系统2录像影视系统2录像影视系统3电视课件3电视课件三静片放映媒体三静片放映媒体一幻灯一幻灯二投影二投影四多媒体四多媒体一一多媒体的概念多媒体的概念多媒体的概念多媒体的概念广义多媒体广义多媒体是指在教学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又称为多媒体组合教学
2020/12/10
5
2、讲授中
(1)导论部分:是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场白。一 般时间不应过长,最好在2—3分钟以内。
其主要形式包括:
①概括性介绍本堂课的内容;
②先询问学生以前是否接触相关主题;
③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④复习旧课,引出新课;
⑤适当板书;
⑥以20举20/12例/10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根据教学要求,则可分为两类:单个或部
分物体或现象的示教和事物发展过程的示教。
2020/12/10
11
(三)示教法的使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运动技能和某些概念、原理的教学。
操作技能的示教过程 (1)示教前: ①提供环境。 ②进行技能分析。
③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④做好示教前的各种准备。
2020/12/10
8
(二)讲授技巧 1、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技巧 ①适当的运用视觉; ②小组讨论; ③适当的运用板书; ④适当举例 ⑤适当反馈评价 ⑥语速
2020/12/10
9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 得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与 成长的平台。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代表人物:杜威
教学过程理论:五步教学法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 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 各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 决问题、经过假设获得结论) 特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 个人探索进行学习,能够发 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代表人物:凯洛夫 教学过程理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 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实践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 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 统知识的偏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学校的教 学水平。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孔子及儒家教学过程 公元前6世纪,孔子提出把“学””思””行”看作统一 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强调个人能动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学习过程。 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 盾,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真知。 3、昆体良教学过程 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 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特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2024版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

2024版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

多元评价
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如考试、作业、 项目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 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024/1/30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有 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7
03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2024/1/30
18
经典案例剖析
01
案例一
芬兰教育改革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 程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知识点详解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 疑难问题解答与讨论 • 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 • 测试评估与反馈改进
2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2024/1/30
3
课程背景及意义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是教育学专业 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0
章节内容结构
2024/1/30
01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论
0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和实践
03
11
章节内容结构
01
第七章:德育与美育 2024/1/30
02
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03
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04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和评价
12
02
知识点详解
2024/1/30
13
知识点一:课程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策略
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 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6
知识点四: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以 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 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 织形态。
.
7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
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 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 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
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 主要材料。
.
15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
8
.
9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 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 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 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 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 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
4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1.独立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各
执一端,互不交叉。
• 2.包含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包含关系”的这一观点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1)大课程小教学: 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2)大教学小课 程:教学是课程的上位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 鲁纳和施瓦布(Schwab)等
•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弗 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和布 拉德尔梅。
•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 杜威。
.
6
第七章 课程
.
10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 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 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二)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
11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1.认知领域
.
18
2.情感领域
.
19
3.动作技能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哈罗(A. J. Harrow)和辛普森(E. J. Simpson)的研 究。
.
20
.
21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见表7-6)
.
22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执行取向 • 互动调试取向 • 参与制定取向
• 外部环境
课程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条 件和文化条件。
.
25
六、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常见的定义主要包括:
(1)课程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 目标的程度。
(2)课程评价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
(3)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4)课程评价是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 策的方案。
.
23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改革本身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 学区
.
24
• 学校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因素具体包括: (1)校长;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公开课程、显露课程等,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 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二)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
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 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 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 育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的来源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
16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的关系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三个 相互联系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 求。
➢课程目标,是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 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
17
(四)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1913—1999)立足 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5) 课程评价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
.
12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13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第七章 课程
.
1
课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课程编制 课程改革
.
2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是社会 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 础上的自主选择。
.
3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目标模式的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相符,可 能会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过于简单化,忽视了课程编制所涉及的各种 问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利于实现反馈;
(3)片面性; (4)在评价方面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
东西,降低了评价的标准。
.
14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