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的来源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
16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的关系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三个 相互联系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 求。
第七章 课程
.
1
课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课程编制 课程改革
.
2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是社会 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 础上的自主选择。
.
3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
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 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 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
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 主要材料。
.
15
(5) 课程评价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
• 外部环境
课程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条 件和文化条件。
.
25
六、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常见的定义主要包括:
(1)课程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 目标的程度。
(2)课程评价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
(3)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4)课程评价是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 策的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0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 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 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二)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
11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
8
.
9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 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 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以 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 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 织形态。
.
7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认知领域
.
18
2.情感领域
.
19
3.动作技能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哈罗(A. J. Harrow)和辛普森(E. J. Simpson)的研 究。
.
20
.
21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见表7-6)
.
22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执行取向 • 互动调试取向 • 参与制定取向
.
23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改革本身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 学区
.
24
• 学校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因素具体包括: (1)校长;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
12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13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公开课程、显露课程等,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 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二)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
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 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 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 育目标的实现。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
5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 鲁纳和施瓦布(Schwab)等
•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弗 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和布 拉德尔梅。
•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 杜威。
.
6
第七章 课程
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 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 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 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
4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1.独立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各
执一端,互不交叉。
• 2.包含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包含关系”的这一观点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1)大课程小教学: 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2)大教学小课 程:教学是课程的上位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 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
17
(四)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1913—1999)立足 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目标模式的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相符,可 能会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过于简单化,忽视了课程编制所涉及的各种 问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利于实现反馈;
(3)片面性; (4)在评价方面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
东西,降低了评价的标准。
.
14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