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d42b0bec3a87c24128c46d.png)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第十三章族性与社会分层
![人类学概论第十三章族性与社会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6a291a90f121dd36a32d8238.png)
14
二、族群理论
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 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
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 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所 以族群感情所造成的认同有时不易改变 范登堡将族群纽带视为亲缘选择的一种 扩展
38
利用其财富、权力和声望来剥削低层人 民。 上层通过利用或威胁维持统治,加强其 特权地位
33
功能论解释维持社会现状,强调分层的 肯定层面,自然得到上层或既得利益群 体的拥护
冲突论则强调否定层面,敦促政府采取 行动,释放低层人民的潜力,以消除社
34
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观念,所以能够在任何地方采集。 第三,技术水平低,阻止了大量食物的
储存
25
等级社会(rank societies)通常依据社会
地位、职业、财富而将人们分为不同层 级的群体,社会成员根据等级的高低而 拥有不同的社会声望,并且认为这种等 级是天生注定的
26
第一,亲属关系是决定等级的重要原则,
是基于假定的世系和基于这一背景与他 人享有共同的目标,而将自身视为或被 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的组成部分
12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群关系
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理论 族群关系
13
一、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存在着将社会划分为 “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 或情感成分。
10 Thomas H Eriksen 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London: Pluto Press
人类学概论第3版PPT第二章
![人类学概论第3版PPT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649e9a1b770bf78a6429549e.png)
(二)进化论
进化论(evolutionism)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1801年,法 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明确地提出生物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其生物进化理 论,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第一,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 变化的;第二,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 性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 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物种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而生存下来。
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在格雷布纳的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之 上,又补充了“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和“关系程度标准”。有 意思的是,施密特的文化传播论带有相当明显的进化论色彩,被人 称为“文化圈进化论”。
在他的理论中,文化圈的顺序所反映的已不仅仅是它们在这个 或那个地理区域内出现的顺序,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依次阶段,从 狩猎、采集到园艺种植、畜牧,再到农业文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 进化图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密特与摩尔根进化模式之间的唯 一区别,就是前者认为重要事件在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而后者则 认为曾多次发生”。
涂尔干对人类学研究的贡献集中体现于《宗教生活的 初级形式》这一名著。在该书中,他运用社会整体观、社 会决定论以及跨文化比较方法,对早期澳大利亚原始宗教 的宗教礼仪和信仰仪式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分析。
(二)社会决定论要点
概括来说,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决定论范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简化到心 理和生物层次。 (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 强制力。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 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 对立原理。 (5)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 究。ຫໍສະໝຸດ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https://img.taocdn.com/s3/m/8a6f2c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4.png)
1.2 其他重要人物
• 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拉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等进化论人类学家,被称 为“单线进化论者”(unilinealevolutionist)。
1.3 共同观点
• 进化论人类学家相信人类和世界遵循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他们探讨人类 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起源和过程,特别关注宗教、法律、财产、家庭和国家的发展。
(二)进化论人类学的要点
• 2.1 共识 进化论人类学家形成如下共识: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社会文化进步的 路线和阶段一致;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 2.2 注意事项 进化论者相信人类心理一致,但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同时认为某些文化优于其他文 化,可能导致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二) 进化论
• 进化论最初是生物学概念。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 表《物种起源》详细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 ,自然选择和高度变异性起着关键作用;自然选择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使物种适应不同环 境而生存。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直到19 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独立研究领域。为了理解人类学的 理论发展,我们通常按学派或人物的角度进行介绍。然 而,这种方式难以描绘发展的整体框架。本书采用不同 的角度,将人类学理论进程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或角度 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论发展进程及其脉 络。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解释,进化论成 为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发展成人类学历史上第一 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人类学概论重点
![人类学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91f817001f69e314332941f.png)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第一,认识人类自身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2、人类学的概念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
广义: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大致分为两类:1)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2)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实例:“垃圾调研项目”语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部分:1)描述语言学,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2)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3)社会语言学,目的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文化人类学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人类学概论早期人类学理论知识汇总
![人类学概论早期人类学理论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3baa7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a.png)
人类学概论早期人类学理论知识汇总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学说史上第一个理论流派)1.背景①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②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西方对于非西方国家与地区的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也达到空前程度,西方人遇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③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的兴起传播,特别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出版;④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双重影响。
2.主要观点①由于人类的大脑结构都是相同的,因此全人类的心智能力是一致的。
②由于全人类的心智能力是一致的,因此人类文化也具有一致性,具有一样的发展规律,每个民族也都必然经历同样的文化进化过程:蒙昧一野蛮一文明。
③关注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进化,并不关注某一个具体社会、具体文化的内部特征与发展。
3.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古典进化论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人类学界尊称为“人类学之父”从文化角度探究整个人类发展进化史主要观点有:①文化概念的经典定义②心理一致说:相信人类无论如何不同,但在本质上没有不同,因此都能按照自己的速率演化③人类在宗教信仰上经过了万物有灵--多神教--一神教三个阶段④世界上不同民族与文化都依据同样的进化路线,只是进化的速率有所不同而已,那些较慢的犹如现代文明的过去,故用“遗存”称之。
遗存概念是泰勒进行比较的方法论前提4.代表人物:摩尔根美国人类学家从社会角度探讨人类的宏观进化过程代表著作有《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古代社会》等。
主要观点有:①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摩尔根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一野蛮一文明三个阶段,又将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分别细分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且以物质生产资料即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明作为衡量每一阶段的具体标志②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形态,开创了人类家庭史研究的新途径;将所有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分类式”和“说明式”;划分了家庭发展的五个阶段: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父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4419e058fb770bf78a55cb.png)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c99e15c5727a5e9846a613c.png)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田野调查 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进行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基础,同时也是民 组织构架的源泉。 也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 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特征:①学会当地语言;②长期性;③参与性;④深入性 -入乡随俗要克服民俗偏见或民俗偏爱
法律并不是仅仅限于复杂社会在原始的社会中也同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人类学视角下的法律1法律判决是受权力支持的某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以保证2使争诉的双方遵守判决3法律判决具有普遍的适用性4法律判决保证了诉讼一方的权利规约了另一方的责任5法律判决即可以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习惯法是一套地方性规范是在乡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血缘地缘关系网络中调整权利义务并解决利益冲突的规则
结构性访谈的设计 ①了解受访者的知识水平 ②了解受访者的兴趣和禁忌 ③用词、措辞及形式宜简不宜繁 ④避免用太多的带有价值倾向的词汇 ⑤尽量不问为什么 ⑥问题尽可能具体化
非结构式访谈 是一种非指导性的、非正式性的、自由提问和做出回答的访谈法 (1)重点集中法 (2)客观描述法:即研究者鼓励受访人对自己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以及生活做一个客观 的讨论。让受访者对自己或社会进行观察和批判,再客观地说出来, (3)座谈法 (4)深度访谈法:力求发现一些重要的资料信息和结论
研究取向 1.主位和客位 主位研究 是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用他们的观点去解释、理解他们的文化。 客位研究 站在调查者的立场上,用调查者的观点研究、解释他者文化。 2.大传统和小传统 大传统 即精英文化,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官僚、绅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小传统 即俗文化,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人类学概论笔记重点马工程 第八
![人类学概论笔记重点马工程 第八](https://img.taocdn.com/s3/m/8e757ef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c.png)
人类学概论笔记重点马工程第八
格尔茨认为,促使人类崩溃的威胁至少有三点:分析能力的局限、忍受能力的局限和道德见解的局限。
如果挫折、痛苦和道德困惑构成的挑战足够强大,则任何宗教,无论它如何原始,都必须设法应付这种挑战。
为了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化解危机,稳定倩绪,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习俗。
宗教并没有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失去过去的地位,反而在政教分离的宽松氛中。
第八章社会组织与权威体系
社会成员的有效联结社会有序性社会组织、权威体系、构成与维持。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类为追求集体目标而组成群、团体、社团以及组织的过程。
如上文所述,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会组织也具有多样化的类型。
比如,可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如家族、胞族;可以按照年岭组织起来,如年龄群体也可以按照性别组织起来,如性别群体;利益诉求。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即使是西欧建立的最早的民族国家也不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
西欧国家在各个社会群体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时,不仅包括了本国的“土著”,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来自其他国家、甚至殖民地的人群,他们的民族构成很复杂。
在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早期民族国家的建构中,更多地是以新的国族的认同建构为基础。
而对于国族的建构,安德森也指出,它并不形成实际上面对面的社区,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想象。
由此,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后,民族国家更多地表现为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笔记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c866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4.png)
人类学概论笔记:
1.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关注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
2.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和英国人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3.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的起源、语言、文化、社会、宗教、考古、生
理等方面。
4.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比较分析、跨文化研究等。
5.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古典、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6.早期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7.古典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生理和文化特征,以及人类的分类和分布。
8.近代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以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变迁。
9.现代人类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的全球化和现代化问题,以及人类的社会和
文化变革。
10.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认同有关。
以上是人类学概论的笔记整理,内容涉及学科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发展历程等方面。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bfdc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6.png)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
两个重要得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得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得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2a1f3a6c175f0e7cd137d7.png)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1293d3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f.png)
三、考古人类学
(一)围绕考古旳学问 考古人类学旳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旳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研究 经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旳连续性来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
发展历史,陈说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 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旳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 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
41
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旳主要知识内涵中,不 论从人本旳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旳 族群生活方式旳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于探 索世界各地人类将来发展旳基础理念旳重心 之中。
它旳某些理念与原则能够构成一种潜在旳知 识贮备,提升每一种人旳文化素养,提议人 性与文化将来转换旳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 社会有益旳作用;这门知识能够使每一种社 会组员增强文化学习与了解旳自信力,提供 不同民族之间旳友好交往之道;
37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构造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
38
文化人类学旳研究一般经过田野工作和 撰写民族志旳措施取得资料与结论。
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旳学 术老式。
39
(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旳意义 老式上,人类学家要到一种特定旳、较小旳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aaef22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0.png)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结构主义人类学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得以独立,然而这对于西方人类学家来说也导致了无法顺利进入原有殖民地开展田野调查的困境。
但这一困境也带来了另一个机遇,即促使人类学家对理论的重新思考。
②结构主义产生前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2.主要观点①人无序不立,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原始人与现代人都是分类的动物。
②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务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如阴阳、内外、生熟、正反、男女、天地等,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手段。
③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必须用符号表示,因此,文化是象征符号体系。
④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式。
⑤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a.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或“机械模式”;b.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
c.深层结构与经验现象和价值没有关联,它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最能反映人类的普同心理。
⑥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以认识、解释全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原则。
3.代表人物: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心理学,后来才对人类学和社会学发生兴趣主要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4.意义①在社会人文学科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的认识论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寻求人类之“同”,有着不同肤色、文化背景的人共享有一些本质的东西。
新进化论1.背景①二战的胜利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是否越变越好”的问题,同时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分化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文化多样性的现实。
②1957-1958年华盛顿人类学会纪念《物种起源》100周年研讨会,出版《进3.文化进化史观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人创造了自己》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在于技术的进步。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820e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c.png)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
• 在人类学中,有三种主要的比较法操作模式: • 1. 隐含的比较法
在田野工作中,当观察到目标文化的实践时,人类学家会不时地将其与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实践进 行比较。这种隐含的比较法通常产生有价值的理论建构。 • 2. 两元文化比较法 这需要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实践,以识别共性和差异性,并建立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于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 • 3. 多元文化比较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多个文化场景的比较。例如,研究者可能会比较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以识别共 性和差异性。
学者学会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研究对 象交流和理解他们的文化。
长时间居住于研究对象的社区,通常不少于 一个年度周期,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和社会互动。
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学者不仅是旁观者, 还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和生活,以获得 更深入的洞察。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fford Geertz)将文化视为象征系统, 强调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如何塑造了社会行为者的看法 、感知和思考方式。他强调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的构 建。
后现代主义派强调文化的建构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建构性的过程,而意义是通过互 动和交流而形成的。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一)田野工作的特征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的理想之一,它 允许我们在不同文化之间验证理论、发现共 性和差异,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跨文化比较建立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 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虽然各地 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但仍存在着一些共 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9eeb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2.png)
• 3.2 不同文化中的谱系法应用 中国汉人社会:研究者收集家族、宗族团体的系谱,研究地方社会人群特征和社会运转机制。 凉山彝族:谱系制度和父子连名制对于了解彝族历史、分支体系、各家支的分布和互动关系具有关键 作用。
(四)巴恩斯的补充和注意事项
巴恩斯对里弗斯的谱系法进行了补充,建 议人类学者在使用谱系法时,不应事先设 计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而是记录报道人最 初表达的亲属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报道人 的观念。调查者应注意真实的亲属称谓与 一般应酬话的区别,并将谱系法的结果与 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结合,进行综合分 析。
(二)谱系法的定义与起源
谱系法是一套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收集 和编辑家谱,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 质。 1910年,里弗斯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 法,通过询问报告人的家庭成员信息,构 建谱系图,以了解当地人的人群分类和相 互关系。
(三)谱系法的基本原理
• 谱系分析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步。谱系 图中使用符号表示不同性别和关系,如“△”表示男性,“○”表示女性,“=”或“└」”表示婚姻 关系,纵线表示亲子关系,横线表示兄弟姐妹关系。
个人生活史的标准
1. 从文化序列上研究个案。 2. 个人行为与社会有关。 3. 家庭应符合文化功能研究,个别人身上 研究团体的生活方式。 4. 具体说明将有关资料转变成为社会行为 的方法。 5. 强调从孩提至成年的连续相关性。 6. 研究社会情境,发现社会压力、社会参 与的种类和程度。 7. 将生活史材料组织和概念化。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8dc6597b2f60ddccda38a0ea.png)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人类学概论
语法相当稳固,语音有所变化差异。借词现象。 语系→语族→语支 汉藏语系:汉语族
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方言→地方语言 缅语支 彝语支:纳西族、白语、哈尼语 景颇语支
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印欧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亚语系 汉语八大方言:①、北方话,包括云贵川;②、吴语;③、湘语;④、赣语;⑤、客家语:
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二)、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1.体质人类学: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种类、体质特征。人骨架是最主要的研究材料,主要
由考古学提供。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发展渐变性、连续性,人猿难揖别,文化成为根本 区分标准,必须与文化人类学相关学科相结合。 为考古学提供帮助。人种与现代人体 质特征,人的自然与社会文化双重属性同时对人发生作用;人类婚姻状态对体制有影响, 文化因素,无血缘关系的婚姻有助于人类补完,混血;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的研究 成果;分子生物学。 2.考古学:考古学提供材料,文化人类学提供理论。考古学与民族学:时间上两者有区别, 考古研究古代;民族学研究现代。 实验考古学,民族为活化石,两者结合起来为民族 考古学,在民族地区进行考古活动。 “民族志类比分析法”用民族资料对考古现象进 行解释,慎重运用,本地区考古运用本地区民族资料。其作用时效的有效性。 ①、年龄、性别、种族的鉴定。母子合葬与走婚,母系社会,仰韶文化母子合葬。父子合葬, 夫妻合葬,标明父系社会。平均寿命对研究生产水平有帮助。 ②、文化的传播、民族的迁徙。种族的体质特征变化很慢。环境、外族融入都会影响体质特 征,体质特征变化慢于文化(物质、精神)。追溯民族族源的重要依据。 3.语言学: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组织活动斗争的工具;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有了 文字人类文化才得以广泛流传,文字学属于语言学。古文字学与考古关系密切。语言文 字中凝结着民族发展的信息。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语言的发生? 此问题主要依据体质人类学,语言的发生与身体构造有关,语言程度与思维程度有关, 与大脑结构有关系。脑与头骨有关系,颅骨内部形状可以判断语言程度;语言是识别民 族、追溯族源的重要依据。语言具有稳固性,由语音、词汇和与语法三部分组成。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主张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
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第一节进化论第二节传播与社会、文化第三节功能论章节要点:人类学兴起之初并没有什么成型的理论,主要是一些商人、传教士、探险家以及没有实际经验的作家所写作的游记或报道。
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致的现代学科,并出现了人类学的第一个系统理论范式:进化论。
进化论者认为人类文化沿着单一的直线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文明。
作为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和摩尔根也都被尊为“人类学之父”。
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人类学家发现文化中存在许多变异,无法用单线进化的学说来加以解释。
于是,一些新的理论开始产生,着力于解释文化的差异。
传播论试图将其归结为文化的采借,认为某些观念和发明通过模仿学习从文化中心向边缘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周边的文化区域图景。
杜尔干则高度强调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决定性,并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法国社会学派。
博厄斯等人则高举文化相对论的旗帜,强调对个别文化的研究,注重特定区域内文化特征散布的形态。
后来,他的一批学生进一步发展出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对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展开探讨。
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文化与结构功能研究代表了现实主义人类学的成熟。
他们都非常注重田野工作和实地调查,马林诺斯基还基本确立了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和规范。
在吸收和消化了功能学派基本理论之后,一些新一代的学者对功能论不能解释社会变迁的缺陷表示不满,并提出了不同的修正论。
其中,平衡论和冲突论都可以算是新功能论的代表性观点。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第二节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章节要点:功能主义霸权逐渐瓦解之后,人类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股强大的重新评估古典进化论思潮,并形成了新进化论学派,其中又以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最为突出。
与这些强调生态、能量的学者旨趣完全不同的是象征人类学家,格尔兹和特纳等人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了理解公共符号之上。
在这以美国为主战场的两大理论学派之外,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几乎只手创建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并迅速风靡整个人类学界,甚至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导理论。
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众多的社会运动之后,一些人类学家从马克思那里找到了新的思想资源,先后推动形成了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派。
在西方社会理论界长期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被重新发现,甚至可以说整个70年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布迪厄等人的实践理论尽管看上去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签,但其目标却在于重新关注社会系统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考察最近几十年的人类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方位冲击。
其中反思人类学对传统人类学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批判,并促成了一股实验民族志的风潮。
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又重新回到了强调田野工作的经验方法上,却更为关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
在经过了热闹非凡的反思和批判之后,人类学者又再次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如何重构人类学理论大厦的问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什么确切的构架,然而已经看到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对旧有理论的综合性尝试。
第四章人类体质的属性第一节什么是体质人类学第二节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第三节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章节要点:体质人类学试图通过了解当今和过去人类的体质结构,揭示人体结构及特征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行为是如何与人类生存环境相整合等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现代体质人类学更多的转向由生物学引起的主题,如基因、进化生物学、营养/适应生物性、生长发育等,这一转变反映了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的成果,也引领人们对人类体质及行为与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现实的应用。
在体质人类学领域,纵向的研究是追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起源与进化过程。
蛋白质、核酸、细胞是我们讨论生命现象的基本概念,以赫胥黎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者认为,进化包括变异和选择两个过程。
而在探讨人类起源时,从古猿到人属的南猿,再到人科的能人、直立人,以及早期智人和现代人,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发展线索。
与此同时,在人们努力去连缀远古的故事时,伴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各种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从生物性与文化性等多重角度考察人类起源历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横向的研究则是探讨族群的多样性、人类生物性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反应等。
在研究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关联时,我们以艾滋病为例,考察人们在应对这一通过破坏宿主细胞CD4细胞而引发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的病毒时,根据其传播途径、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体质特点,对人类行为和防止策略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
此外,人类体质特征,如人体节律等也无一例外的展示着人类体质结构与人们观念、生活节奏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考古与博物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第二节博物的研究章节要点:考古学在英美的学术传统中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其通过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或者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遗迹、遗物、遗迹现象的研究来考察人类的过去。
考古学通常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按照研究类型和角度来划分,考古学有很多分支。
考古学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主要是田野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
基于田野考古的成果,考古学家最后会通过对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史”的撰写,记载考古研究成果。
欧洲和美国的考古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人类学中关于文化变迁的观点对考古学的解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的“新考古学”思潮之后,跨学科合作的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后过程考古学”是对“新考古学”反思与发展的结果。
“民族考古学/族群考古学”是运用民族志类比分析法从现代社会的民族志资料中去寻求解释、理解过去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即具有自身的金石学传统,同时还引进西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并且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积累了大批的考古资料。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出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博物的研究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物质文化因人类克服自然并借以获得生存而产生,故也称为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其涵盖内容丰富而多样。
非物质文化是对应物质文化而产生的,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非物质文化”的定义。
只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实践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博物馆人类学包括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为主,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
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并不限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常由物质文化入手而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次。
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章节要点:由早期人类学家开创和确立的驻在式田野参与观察的工作模式是人类学重要的学科标志之一。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
田野工作本身既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手段。
田野工作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
然而如何自然而然的进入田野调查地点呢?这要考虑到我们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地位、目的和日后的研究质量问题。
田野工作者首先需要明了自身与他者的学术定位及研究取向。
人类学研究对象从部落社会转型到农业社会之后,乡村小规模社会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考;传统的乡村有时是城乡连续体的一小部分,这就促进人类学扩大到大规模社会的调查研究。
问题研究取向和过程研究取向是人类学家的两种主要研究选择类型。
人类学者常常带着某一特点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资料,通过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获得结论与建议。
然而需防止只关心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素,而忽略对间接相关问题的注意,以减少围绕中心问题的相关因素之缺失。
显然,过程性研究较之前者内容更为宽泛和复杂,表现在时空维度上的过程研究决定了它的社区观察的结构性、系统性与多元问题研究倾向。
为此,现代人类学的长时段过程研究常常设计在先,尤其是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过程研究,人类学家主导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具有深远的文化探索意义。
田野工作之前的理论预设和提出假说是必要的。
掌握人类学的理论进程与田野经验是先行良好判断的前提。
然而,很多人的经验是,田野工作之前的假说和预设性解释框架也经常被田野中的复杂社会文化情境所否定,这刚好表明人类学田野参与观察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