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

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一、人类学概论的基本概念: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起源、进化、文化、社会组织、语言、艺术、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

人类学概论是人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二、人类学概论的考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人类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2. 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不同分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社会结构、人类进化、文化相对主义、功能主义等理论和概念的解释和应用。

4.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5. 人类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应用人类学、发展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人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撰写要点:1. 定义和概念的准确性,对于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准确理解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解释。

2. 分支和研究领域的介绍,对于不同的人类学分支和研究领域,要了解其研究对象、方法和重要成果,并能够进行比较和综合。

3. 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能够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解释社会现象、分析文化差异等。

4. 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人类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5. 综合和扩展,将不同主题和概念进行综合,拓展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四、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组织结构:1. 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人类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概述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意义。

2. 主体部分,按照不同的分支和研究领域进行组织,介绍各个分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列举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进行说明。

3. 综合部分,对不同分支和概念进行综合和扩展,探讨人类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应用。

4. 结尾部分,总结人类学概论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于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起来,人类学概论考研笔记的撰写需要准确理解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注重综合和扩展,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2.按照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是:原始群——民族——已进化 (图腾)社会——部落社会——民族社会——国家。
3.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认为只有那些在演进程度上 属于同一阶段的现象才能进行比较。
27
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简评
1.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过程中大 量运用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将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 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体无关,社会组织的模式和社会行为 都是由人类的认识结构所决定的。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深层思维 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原理。 2.人类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人类先天 就有心智能力去整理和类分经验世界。而人类思维基本上是二 元的(binary),即思维是成对的。 3.各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该社会的历史和环境影 响到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结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 差异。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 《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
(2)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神的观念的起源》 (1912) 《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12
三、美国传播学派
(American School)
1.代表人物
(1)威斯勒(Clark David Wissler,1870-1947)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
安人》(1917) (2)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 《文化人类学》(1948)、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 析》(1952)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1.2 其他重要人物
• 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拉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等进化论人类学家,被称 为“单线进化论者”(unilinealevolutionist)。
1.3 共同观点
• 进化论人类学家相信人类和世界遵循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他们探讨人类 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起源和过程,特别关注宗教、法律、财产、家庭和国家的发展。
(二)进化论人类学的要点
• 2.1 共识 进化论人类学家形成如下共识: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社会文化进步的 路线和阶段一致;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 2.2 注意事项 进化论者相信人类心理一致,但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同时认为某些文化优于其他文 化,可能导致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二) 进化论
• 进化论最初是生物学概念。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 表《物种起源》详细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 ,自然选择和高度变异性起着关键作用;自然选择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使物种适应不同环 境而生存。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直到19 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独立研究领域。为了理解人类学的 理论发展,我们通常按学派或人物的角度进行介绍。然 而,这种方式难以描绘发展的整体框架。本书采用不同 的角度,将人类学理论进程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或角度 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论发展进程及其脉 络。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解释,进化论成 为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发展成人类学历史上第一 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两广、江西;⑥、闽南语;⑦、闽北语;⑧、粤语。 奇书《山海经》,传说时代,凶犁之谷,巴西、圭亚那、苏里南。易洛魁人为黄帝后裔。 语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文化人类学笔记

文化人类学笔记

文化人类学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问,归根到底,也就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问。

文化人类学作为社会学一门分支学科,一方面它也要研究人,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应当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按照以往人类学家们的观点,就是要研究“未开化”民族的生存状态,后来的人类学家又拓展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即人类学可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较为先进民族的研究.一、人类学的一般内涵1、人类学的起源(1)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个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它来源于希腊文,是由“Anthropos”与“logy”构成.前者表示“人”、“人类”的意思,后者表示“罗各斯”。

通常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

(2)正式的、经常性的使用这个词开始于16世纪的拉丁文。

当时,这个词表示“与人体结构”有关。

学术界普遍认为,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第一次出现“人类学”这个词的著作是马格纳斯·亨德特(Magnus Hundt)在1501年出版的《人类是万物之灵》中.(3)17世纪,人类学开始出现在英语世界。

1655年,在《抽象人类学》这本没有作者的著作中,给出了人类学最初的英语定义。

(4)从19世纪开始,人类学有了长足发展,表现在定义的规范、研究内容的广泛以及研究方法论的逐步确立等等.2、人类学的含义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3、人类学的范围一般认为,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二、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研究社会文化的部分叫文化人类学,研究体质的部分叫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教育学专业教育人类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人类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语言、生理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以揭示人类的本质和行为规律为目的。

而教育人类学则是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以了解和解释教育的本质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

第一部分:教育人类学的基础教育人类学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教育人类学旨在深入理解教育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教师角色等方面的研究,教育人类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不同文化中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有何异同?教育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第二部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内容1. 文化与教育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关于价值观和信念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文化的教育方式与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观。

2. 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教育人类学关注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角色和期望。

通过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的学习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教育制度和政策教育人类学也研究教育制度和政策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以及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关系都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点。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和教育改革的挑战。

第三部分:教育人类学的应用与意义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教育的研究,可以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启示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育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6
瑞士法学家巴霍芬的《母权论》提出了 家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性杂交关系的观 点 英国人麦克伦南通过《原始婚姻》《古 代史研究》和《父权制理论》这三本著 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 弗雷泽首创了“社会人类学”这个术语 拉 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
7
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 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 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10
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 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 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 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 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 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 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11
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 : 两个基本信条: 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 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 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 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35
莫斯 《礼物》 礼物交换 “夸富宴” 库拉
36
初民社会,礼物表达、联结和创造了社 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 的价值。 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reciprocity) 的,包括对称的互惠和不对称的互惠
37
三、历史特殊论
(一)博厄斯和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 德裔犹太人 最初修习的是自然科学 后来,受拉策尔的影响开始转向人文地理学, 并到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中生活和考察一年多 1931年,博厄斯因其杰出的就被推选为美国 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人类学家
33
(二 )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 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 生物层次。 (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 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类学概论⽬录及简介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化⼈类学是⼀门以⽂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化的本质(进⽽理解⼈)的学问。

编著本书的⽬的是向没有任何民族学和⼈类学基础的同学尽可能全⾯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在通过⼀段不长的时间的学习后,能够初步掌握⽂化⼈类学的基本历史、主要的议题、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内容简介本书以⽂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简洁⽽系统地介绍了⽂化⼈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法,以及⽂化⼈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化⼈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宗教信仰等等。

本书既可作为⾯向⼤学本科⽣进⾏⼈⽂素质教育的⼊门教材,也可供⼈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录前⾔第⼀章导论第⼀节何为⽂化⼈类学⼀、⼈类学的诞⽣及⽂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化:⽂化⼈类学的核⼼概念三、⽂化⼈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化四、理解⽂化:学习⽂化⼈类学的意义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化⼈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关于⽂化⼈类学的⽅法论三、⽂化⼈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法第⼆章符号、⽂化与⼈类社会第⼀节⼈与符号⼀、⼈的符号性⼆、符号的功能三、⽂化⼈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第⼆节⽂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第三节⽂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化的特性⼆、⽂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化⽣成的基础第⼀节⽣境、适应及⽂化的⽣成⼀、⽂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境与⽂化的⽣成三、经济⽂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第⼆节⼈类社会的⽣计⽅式⼀、狩猎与采集⼆、园圃农业第四章⽥野调查与民族志第⼀节⽥野调查及其历史⼀、什么是⽥野调查⼆、⽥野研究⽅法的确⽴三、中国⼈类学家进⾏⽥野调查的历史回顾第⼆节⽥野调查的基本⽅法及过程⼀、⽥野调查的基本⽅法⼆、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三、调查前的准备⼯作四、进⼊⽥野五、⽂化震撼六、价值中⽴与⽥野伦理第三节民族志及其反思⼀、什么是民族志⼆、西⽅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语⾔与⽂化第⼀节语⾔的本质和功能⼀、语⾔的本质⼆、语⾔的功能第⼆节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的关系⼆、语⾔与⽂化结构的关联第三节语⾔濒危与⽂化多样性危机⼀、世界濒危语⾔现状⼆、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节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三、性的禁忌第⼆节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婚姻⼆、家庭第七章族群与族群认同第⼀节族群概念⼀、西⽅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第⼆节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族群与民族的区别第三节族群认同研究现状⼀、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章宗教与仪式第⼀节宗教的含义及类型⼀、作为⼀种⽂化现象的宗教⼆、超⾃然存在的类别三、宗教中介第⼆节仪式与巫术⼀、仪式⼆、巫术第九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第⼀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濡化——⽂化传递的⽅式⼆、社会化三、涵化——⽂化输⼊的⽅式第⼆节⽂化中断与⽂化适应⼀、⽂化中断⼆、⽂化适应第⼗章⽂化⼈类学理论与流派第⼀节范式与理论流派⼀、起源——历时阶段⼆、结构——共时阶段三、意义——互动阶段第⼆节⼈类学中国化⼀、何为“⼈类学中国化”?⼆、中国⼈类学的实践三、⼈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书摘插图第⼀章导论⽂化⼈类学:⼈及其⽂化的理解第⼆节如何学习⽂化⼈类学作为⼀门课程的学习⽅法,与作为⼀门学科的研究⽅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人类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人类学概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文化遗产方向学生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54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等。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2)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教学要点: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理性——进化论时期(3学时)第二节实证——结构论时期(3学时)第三节理解——相对论时期(2学时)第四节论争与共识(1学时)第三章体质人类学教学要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结构主义人类学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得以独立,然而这对于西方人类学家来说也导致了无法顺利进入原有殖民地开展田野调查的困境。

但这一困境也带来了另一个机遇,即促使人类学家对理论的重新思考。

②结构主义产生前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2.主要观点①人无序不立,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原始人与现代人都是分类的动物。

②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务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如阴阳、内外、生熟、正反、男女、天地等,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手段。

③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必须用符号表示,因此,文化是象征符号体系。

④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式。

⑤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a.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或“机械模式”;b.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

c.深层结构与经验现象和价值没有关联,它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最能反映人类的普同心理。

⑥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以认识、解释全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原则。

3.代表人物: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心理学,后来才对人类学和社会学发生兴趣主要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4.意义①在社会人文学科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的认识论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寻求人类之“同”,有着不同肤色、文化背景的人共享有一些本质的东西。

新进化论1.背景①二战的胜利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是否越变越好”的问题,同时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分化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文化多样性的现实。

②1957-1958年华盛顿人类学会纪念《物种起源》100周年研讨会,出版《进3.文化进化史观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人创造了自己》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在于技术的进步。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切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四、民族志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似就是所谓的民族志,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

民族志写作也可以认为是“发现一种文化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与另一种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

民族志文本的撰写种类有“传送带”模式、阐释的模式、多声道的模式等。

五、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体质人类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研究人类进化与演化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社会整体观: 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组合,但已经超越
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 体。他坚决反对依据个人或心理因素来 解释社会的做法,并强调社会现象只能 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
30
社会决定论: “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 原始社会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共同一
28
(一)杜尔干和社会决定论 法国犹太 《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 《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1897) 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 1902年,转赴巴黎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发生了重大转
折,开始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1903年,与其外甥莫斯合著《原始分类》 1912年,出版人类学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22
传播论者大多信奉进化论,并试图构建文化 史,把异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
反对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 说”的理论
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 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或借用的历史
试图解释文化在全世界的分布现象和发展路 线。
23
源自德国理想主义(唯心主义)哲学 理论先驱:数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 英国的埃及中心论: 认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制度要素的起源最
12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 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等无生命
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
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 展为一神崇拜
13
2 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 : 《易洛魁联盟》 《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运用大量的新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 的理论 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
英国人麦克伦南通过《原始婚姻》《古 代史研究》和《父权制理论》这三本著 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
弗雷泽首创了“社会人类学”这个术语 拉
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
7
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 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 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8
1 残存法 : 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
(一)人类学进化论前身 巴斯蒂安 柏林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学会的创始人 “心理一致说” “民族”:是指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
想,因而各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征 “地理区域”:是指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
布区域,并受地理环境影响,反映了地方特
6
瑞士法学家巴霍芬的《母权论》提出了 家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性杂交关系的观 点
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 的一夫一妻制
14
《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 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正是
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15
1 (1)低级蒙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2 (3
16
2 (1 (2)中级野蛮:动物的驯养(东半
球);用灌溉法种植玉米和使用土坯、
26
鉴别 “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形式标准 数量标准 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又补充了: 性质标准 连续标准 关系程度标准
27
(三)传播论要点 (1 (2 (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
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 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 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20
传播(diffusion),或作“散播”、“扩
散” 与communication的内涵非常不同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
话、交流,含有平等的意思
21
传播论认为文化变迁(culturachange)
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cultural bor rowing)的结果
18
缺陷 : 许多命题都属于思辨范畴 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并且在取舍上过
于简单 倾向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
论模式,或者说是过分追求通则,而不顾文 化的整体性 在论述文化问题时,往往由于材料不足而借 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
19
第二节
传播论 社会决定论 历史特殊论
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文明人已经进 化到了摒除迷信习俗,转而依据科学或 理性的原则
9
三种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 巫术的方式 宗教的方式 科学的方式。 尽管这三种方式可能同时存在,但却代
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
10
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 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 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 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 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 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 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11
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 : 两个基本信条: 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
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
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 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3 3 文明时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17
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在认识 人性和文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让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 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 的独断之见
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 为之间做了一个明晰的区分
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 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 行为却大相径庭?”
24
德奥的文化圈理论 : 注重通过对物质文化形态特征的比较来
构建区域文化的传播过程,并从中总结 出不同文化的民族精神。 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有自 己的文化创造和变迁的中心
25
弗罗贝纽最早提出“文化圈”这个概念 格雷布纳: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存在8个独立的文化圈,
并分别指出这些文化圈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特 质 把各个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示 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 形成“文化层” 可以推算出各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 现象的迁移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