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

合集下载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太极拳心法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

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

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读懂“太极拳心法”要诀,掌握了受用一辈子!

读懂“太极拳心法”要诀,掌握了受用一辈子!

读懂“太极拳心法”要诀,掌握了受用一辈子!正确的理解太极拳的心法应用到练习中体会身心的独特之妙太极拳的心法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话永远表达不了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之妙。

正确的理解太极拳的心法和太极拳内功修炼步骤,做到太极拳的心法的心知已是运用太极拳心法的良好开端,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太极拳的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意、气、神是太极拳的灵魂。

所以,太极先师归纳出“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心行意、意行气、气运身”,“调息胜调身、养气得黄金”。

现在很多习练者往往过分注重太极拳形体运动和拳架的外在之“形”,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意”和“气”,这就犹如“丢了西瓜捡芝麻”。

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拔背背指脊椎。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太极拳心法要求第一,姿势正确。

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

第二,意识集中。

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

【太极拳理论】真传一张纸,太极拳的精华基本都在这里

【太极拳理论】真传一张纸,太极拳的精华基本都在这里

【太极拳理论】真传一张纸,太极拳的精华基本都在这里太极拳是一项全身心的运动,对细节的正确性要求很高,因此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都应了然于胸,不然过犹不及,都对学拳不利。

下面总结的十条,拳友们不妨参考练习。

此外,为了拳友们进一步对照练习,文章后面也附上三十条拳谚,这些谚语都是先辈们实践的智慧结晶,皆是微言大义,不求一下掌握,但求慢慢参悟。

(1)有了抽扯之形,提拔之意,有了直线,有了平面是不对的,劲断意不断,活似车轮,圆融无间,汗流而气不踹是对的。

(2)完整一气是对的,一盘散沙是不正确的。

上虚下实,外柔内刚是对的。

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是不对的。

(3)打拳的“圈”应越划越小,最后达到一气贯通(内练一口气)。

应将大圈和小圈结合,大小不结合是不对的。

发劲和蓄劲相结合是对的,不结合是不对的。

(4)一肢动而百骸皆随是对的,身、手、形分离,上下不协调,左右不相系是不对的。

(5)应追求将“意、气、劲、力”结合,分开来是不对的。

(6)学者应遵循的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积柔成刚。

刚柔相济是对的,刚柔不济,有刚无柔或有柔无刚是不对的。

初学者务要从“松柔”入手。

(7)用先天自然之气是对的(呼吸任自然),用后天之拙力(蛮力、本力)是不对的。

(8)周身关节要处处开张,骨节要松,周身关节若像铁棍一样,没有曲折是不对的。

要诀在“松”。

(9)快而乱,慢而散,轻而浮,沉而僵是不对的。

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是对的。

练习时当在“慢”中去求,用的时候则要“快”,也就是说,应“慢练快用”。

(10)打太极拳必须含胸塌腰,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由涌泉穴反映上来的清气,顺后脊梁骨上升,升至百会穴,这就是虚领顶劲。

这种虚领顶劲是对的。

含胸拔背是不对的,虽然说脊骨是自然弧形,但气是活的,能上升能下降。

好比一棵树,天生是直线是不会动的,但是树根必须往下降,使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如果使树往上提是不对的。

练太极实用的三十条谚语送给你,这些话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1、手随身动,步随身换,逢转必沉。

太 极 心 法

太 极 心 法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

太极拳不光是有技击,它也是一种高级气功。需要养气和练气,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无念法常存。练气与养气同出一源,但有行与无形是有别的。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炼气之学一运使为效,以吞吐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此为刚柔相济.虚实并用之道。气与力解:行气力与筋脉,用气于皮骨大不相同。
太极拳经过长期行拳锻炼,渐渐地在体内会有微妙的感觉,这是气动的感觉。为了使大家更一步进行修炼就要涉及到气的问题。拳理上讲“注气者则滞”,所以开始时要顺其自然不可强。行拳时要注意姿势.呼吸.意守三种法窍。姿势是靠肌肉的张力维持,对气力的锻炼,通过拳势的松紧.虚实的变化,对人体的肌肉张力,气息运行,脏腑经络的能活动产生不同影响。
呼吸的作用,在行拳时通过全身的放松.万念归一的锻炼进行调息或吐纳,当练功达到相当程度后,在意念即念力的引导下,可使人体气息做到开.降.开合自如达到以意领气。意守的作用,对意念的锻炼,智慧的锻炼,通过练功的意念思维悟性智慧即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一般初学者应意守丹田,当产生气感后,便可以进行内视训练,意念跟着体内感觉走,使气息周流全身进入四肢百节,脏腑经络,全身无处不通,无处不活之佳境,全身得以充盈,趣味无穷。
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此谓不移之定理。觉远上人曰:“力以能柔而刚,气以善运而充。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来也猛,猛则多浮而鲜沉。内家之力其来也猛,若在有意无意立间,必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气透肤里。此其故,盖由外家之力刚,内家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即久,自能觉悟。盖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果而后力能贯透指颠或掌心也。至于柔运,即纯粹之气功之力,则与此不同,一拳手则全身赴于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捷于之别,精粗之别,学者于此可悟矣。”

太极拳真传内外合一的武术奥义

太极拳真传内外合一的武术奥义

太极拳真传内外合一的武术奥义太极拳,又称为太极拳术,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武术练习方法。

它起源于中国宋朝,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

太极拳的练习融合了内外合一的概念,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的内外合一的奥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核心精髓。

一、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中国。

它由张三丰创造,张三丰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太极真人”。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起初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寿益寿而创立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二、太极拳的内外合一理念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内外合一”。

这是指将身体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动作结合起来,以达到身心统一的目的。

具体来说,太极拳强调在每个动作中要发挥身体的内在力量,通过调整呼吸、意念和身体的协调运动,实现内外力量的统一。

太极拳的内功主要包括呼吸调节、意念集中和内劲运用。

呼吸调节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吸浅呼的方法调控呼吸,使气息不断流动,从而调整身心状态。

意念集中是指将精神集中于练习动作,并以意念引导身体的运动。

内劲运用是太极拳的一项独特技术,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将内力运用于拳术技巧中,增强攻击力和防御力。

太极拳的外功主要体现在动作形式上。

太极拳的动作以圆润、流畅为特点,注重动作的柔化和舒展,通过身体的转动、弯曲和伸展,使力量流动起来,形成优美的拳术动作。

三、太极拳的内外合一实践方法1. 内功修炼太极拳的内功修炼包括呼吸调节、意念集中和内力运用。

练习者需要通过呼吸练习来调整身心状态,保持专注,稳定意念。

同时,通过内力运用的练习,提高内力的储备和运用能力。

2. 动作训练太极拳的动作训练是以套路练习为主。

通过反复练习太极拳的套路,提高身体的柔软性和协调性,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掌握太极拳的拳法技巧并实践运用。

3. 意念调控太极拳的意念调控主要是通过意念的引导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练习者需要通过专注的意念来指导动作的执行,控制力量的输出和收回,以实现内外合一。

太极拳口诀心法

太极拳口诀心法

太极拳口诀心法动作要领是学好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大家了解太极拳口诀心法吗?一起来看看。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太极拳经心解 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经心解 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一、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演式一概不用后天之拙力。

则周身自然圆活轻灵,内劲增焉。

贯串者,式式联络。

绵绵不断之谓也。

苟不贯串,意断势断,断则使敌有隙可乘。

故太极拳术尤戒断字。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者,呼吸顺其自然也;神宜内敛者,自净其意,思无邪也。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太极大病,即是断续之病。

有凸凹,则有断续,断续则不能圆满,致败之由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

未摄天根岂摄人,根者,基也,不可轻忽。

太极拳术根基全在于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颈,次颅顶,至于手指臂腕,一气必须完整。

遇敌时任凭前进后退,上手中腰下足,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遇敌不能得机得势,必是上手中腰下足不能相随,故手愈用力,而身愈散乱,欲克此病,必留心腰腿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无论欲向何方,皆须先动腰腿,然后方能如意。

虽动腰腿,而意在势先,知己知彼乃得随机应变之妙。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与人交手之时,吾之虚实反复无端,随机应变令人不测,使其彼此不能相顾,趁其散乱,一发必克。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彼我虚实不分,无益于己。

前辈千言万语,虽然道得分明,自家尚须思量体察,如人吃饭,方知滋味。

贯串之说,不必多言。

但熟参“譬若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之语,而实行之,则所谓贯串,无间断,自然不费安排,而首尾相应,内外如一矣。

二、张三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

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

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从百会到尾闾,尾闾找会阴,从会阴往前上翻内卷如丹田,在丹田立转一圈,出命门下行,经委中直落涌泉。

这个方法,有我个人的体验和总结。

我戏称为叼着尾巴打拳,基本上还算形象。

其好处是,什么虚领顶劲、垂尾闾、溜臀、提肛、空胸实腹、气沉丹田、意鼓命门、敛气入脊骨、松膝等要领贯通一气,能不出功快吗!还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注意,就是下颌内收、舌抵上齿龈,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关键。

这个方法百金不换!为什么无偿的分享出来?因为——找不到传人!寄希望于天下有志斯技的有识之士、有心之人、苦苦摸索的同行中,能有三二知己能得其门径,也算没有失传。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十年以上的入门者不出一年半载,即可成功!不然,一辈子也白练!吃水莫忘这个苦苦的挖井人啊!修炼出这个方法以后,只半年,我的命门至尾闾这一块,便如钢板一般强劲(当然是内劲)。

我这才体会到当年陈长兴为什么叫推不动的“牌位大王”了。

当然这是以三十年弯弯曲曲的练功之路做底的。

体验过程:2005年暑假到任丘,再次见到了老朋友,老婆的中学同学,现在的师兄陈德胜。

他是经梧太极第四代门人,主打陈式和吴式。

上中学时,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以毅力见长,大冬天跑步穿裤衩。

大学时我们认识。

他师大外语,我河大历史,他晚我一届。

我1988年学拳,他1989年学拳。

那时我兴趣太广泛,他则非常专一,闲云野鹤,除了学习就是打拳。

那天早晨我们到公园试手,他单腿站立双手下垂,让我全力推他,他竟然纹丝不动!他说,放心,再来三个人也推不动。

这我相信。

因为给我的感觉是,他的腿就像一截没有关节的钢管插到地底下去了!后来看到陈小旺等人的表演,虽然单腿,但是另一腿别在支撑腿后面,那是一条半腿的力量。

有时候,有的人表演还手扶着对方。

不如陈德胜这个真隐士、真奇人(我们一起吃早餐,肉夹馍,他不吃肉,但是就着咸菜吃八个馍,瘦高)。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拳中之王”。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武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拳心法,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其次,放松身体。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的放松是至关重要的。

放松身体可以有效减少肌肉的压力,提高拳法的灵活性和力度。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柔软而有弹性,通过放松身体,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并且也能够降低受伤的风险。

再次,合理调节。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种调理身心的方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调节自己的身体,包括呼吸状态、肌肉力量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

只有合理调节,才能使太极拳的练习效果最大化,达到身心的平衡。

另外,要注重内外兼修。

太极拳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内外兼修,实现身心的统一,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在拳法的练习过程中,内功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内力的积累和锻炼,才能使拳法的力量更为凝练,更为强大。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使身体更为健康。

最后,要持之以恒。

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术,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潜力,获得良好的身心修养。

同时也要注重分阶段的训练,不要急躁求成,一步一步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术水平。

总之,太极拳心法及要领主要包括自然呼吸、放松身体、合理调节、内外兼修和持之以恒。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悟道、领悟其中的奥义,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精髓,并从中受益。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心修养,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源太极拳内功心法

真源太极拳内功心法

今所言太极拳,与以私宅姓氏门户自限者有别。

(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我国国术之妙,首推太极拳,人所共知。

中国太极拳源远流长,历代传播不断。

今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追求身体健康的人日增,习太极拳者日众,本一大好事。

但是,由于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中,世间师众,明师稀,误传多,及诸原因,导致后人不究其理,止执其相,致使当今社会上太极拳爱好者只求拳套路外形,不知有内功心法修炼功夫,更不知太极拳是充分体现中国道家哲理,而实践于拳技中的。

今见,多处于盲修瞎练中,此乃一大憾事。

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

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

(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谷中传声,故名谷神。

)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这个是我的亲身体会,网友正好留言讲了,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朋友留意)
◆。

太极心法: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太极心法: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太极心法: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师云:修为在心。

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

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

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

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

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

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

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

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

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

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

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

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

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

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

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

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
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
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发力时以丹田(骶骨)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肩胛骨)上下相错(其功力来源于“周身整体拉抻量〈即周身关节的伸缩量〉”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拳经云"牵动往来气贴背",此时在格斗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挥洒! 第四步:身法力(躯干力):只有真正具备了身法力,内家拳才能称得上登堂入室。

那么身法力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六艺”上身后,所具备的功力!那么什么是“六艺”呢?
六艺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豹(抱)头”“鹰爪(捉)”“雷声”。

形意拳将“鹰捉”定为“母拳”(“三体式”定为“母式”),删去“雷声”将“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称为“四相”。

那么“四相”的内涵是什么?又如何练成呢?它须要丹田内气充足,并能气贯周身。

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并胀开各大关节,有的人把它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

传统练法有:“开肩”“开胯”“开胸”“开背”“开肋”--------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

记得笔者刚学艺时,曾问恩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

恩师说,是中盘,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后来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是要做到“腰马合一”,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劲力贯通。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有的门派叫“撕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这叫做“七星拱梁递重力”。

(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门派中都有,但都在秘传-----
非入室弟子而不传!唯我除外!“鸡腿”练成之后,是练“龙身”,我们练的“龙身”可不是“龙折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上下贯通!左右贯通!交叉贯通!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进后退,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自身身形在常有看来,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内在要领依然正确!周身仍然劲力贯通,得机得势!“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我们只所以不用“虎抱头”一词,是有我们的道理的,我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武术资料中,仅见到李春岭在他老人家的《李氏形意太极》中与弟子们表现了这种功夫(恕我孤陋寡闻)!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动不摇,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试观虎豹颈部之情形,始知笔者所言不虚!“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尚须有”顶心暗缩”之意)!前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

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
试观“四相”或“六艺”中的要领,有哪一个不是身体部位(所应体现的功能),为什么时候偏偏要加一个老虎的动作呢?这多么的不伦不类啊?(错误之处请各位前辈多提宝贵意见!!)那么“熊膀”又是什么呢?经过长期的桩功锻炼,背部会慢慢变的如同钢板一样坚实,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侧拉伸,肩胛下沉后横开,并被肌肉固定在拉开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圆胸实肋骨根根开张而两膀充满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间架更为圆整,躯干内部气血充盈贯注周身,周身鼓荡带动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胀和收缩,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这就是身裹之力。

这时就能体会到人体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双肩,双胯及24节脊椎骨)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这就是原始的野兽之力、习武人梦寐以求的本能之力。

这时人体的生理结构以趋于猛兽的状态!
第五步:整体劲力整体力需要通过桩功训练,达到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周身充满弹性,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胯到手指柔韧无比,形意拳是由大枪演化而出,八卦掌是由双刀演化而出,王芗斋对外曾言“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见《大成拳论》);而对内部所传的是“拳不成,兵器找”,就是说“凡是拳法练不到的地方,就须用兵器去强化”,您看姚宗勋,张恩桐,王选杰,以及那些太极拳家,八卦拳家,形意拳家,无不推崇“抖大杆”或“抖大枪”,尤其是心会掌创始人赵道新先生更是把“抖大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

只要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运劲的诀窍很快就就会通了。

整体劲力形成后,无须有意发力,动即是力。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动态中发力,且威力不减!(一般的发力是定势的,既使是活步发力,在发力的一瞬间<即后腿蹬地的一瞬间>也是静止的。

彻底把双腿解放出来(指用上肢做武器的发力!我本来不想写这一句,又怕被人挑毛病!问”用腿发力呢?”,嗨!好辛苦噢!)最明显的就是能够看得懂古籍了,以前怎么也看不懂的书,现在也能够领会了(指古典哲学和古人的拳谱),练不到这一步,用头脑去理解,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当你真正身上有了体认,便能触类旁通了!才知古人所言不虚!不是古籍诡秘,是你没通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不是古籍没有,是你不用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浅不是古籍太老,是你幼稚不是古籍应弃,是你自弃不是古籍玄虚,是你空虚
―――――关亨九《武当修真密籍。

补遗》
第六步:浑圆力(六面整体浑圆力):本步主要是练习“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乱之气归于丹田,“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

”本步功法没有扎实的桩功做基础,可以说根本练不出来。

桩站对了,筋肉牵扯、骨骼支撑、五脏充盈,周身膨胀,气血灌注四肢稍节有膨胀紧绷之感,手指如韧性极大的钢钩,真正明白了“口如钢钩刺如刀,硬如铁石粘如胶,相见如婴儿,举手不能逃!”这时周身既有膨胀的力,以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则膨胀的力也越大,这是否矛盾呢?答:“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有矛盾,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矛盾。

比如:小时候我曾见过一位少女出嫁,她的母亲和她哭成一团。

当时我就想:如果喜欢女儿出嫁,就应该高高兴兴的送她出嫁,如果舍不得,就干脆不嫁!干
么要哭呢?实在想不通!渐渐地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虽然母亲舍不得女儿出嫁,但又不能不嫁!这就是一个矛盾!所谓的不矛盾,是因为这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见老马同志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大道理就不说了)也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新买的自行车,骑了一段时间后,车条变得松了,这时需要“紧条”,也叫“盘条”这个道理大家都不得懂,把车轮四周都往中间紧,为什么向四周的支撑力反而更大了呢?反而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不矛盾!这同站桩是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能够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十个月,绝不可速成!练到一定程度,头部象有空气的阻力下压,并与浑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盖也好象顶上了力,浑身各部位各关节全要靠上东西,身体外部好象被空气阻力固定住了,间架内部整体连通,梢节越来越沉重,稍节越用力身体越松,平常走路时两腿都能感到空气的阻力,练拳时身体各部位有强烈的依托感,此时周身关节的伸缩量越大,功力越强,真正骨骼相挣所发之力,外形几乎看不出来。

对方只能见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觉后腿骨骼猛得一挣,绝不是仅靠后腿蹬地的肌肉收缩之力,而是周身的鼓荡骨骼内部的挣发,此时才能真正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强大实力!实战中有这种功力做后盾,还何怕之有!?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