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教学目标: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教师备答:陶渊明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
(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句读2、赏析内容,体悟感情3、品味语言,赏析手法教学重点: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少有大志,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到中年的时候有他说“误落尘网三十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这个人是谁啊?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二、教授过程:初读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4、个别学生读,重视分析,优缺点(注重感情的变化,最后的高潮部分,感情要充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归"字再读分析内容5、“归”是从何而归?“官场”诗人用那些词来形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为何而归?教师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
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7、.归向何处?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8、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语文必修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含反思)

《归田园居》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
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方法和手段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归园田居》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归园田居》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旨在通过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故乡的情感。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前,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归园田居》这个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其次,我希望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描绘的故乡情怀,并通过比较和引导,培养学生对故乡和家庭的情感。
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归园田居》这篇课文的原因是它既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故乡的情怀。
通过分析杨万里的写作手法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到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我在开始上课时,放映了一张《归园田居》的图片,并提出了几个导入性问题,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和思考。
2. 课文解读在课文解读环节中,我逐段介绍了《归园田居》的内容,并结合生动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情感培养为了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情感,我组织了小组讨论的活动。
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分享了自己的故乡体验和心情。
通过分享,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故乡经历,增强了对故乡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4. 文学素养提升我设计了课堂互动环节,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他们对杨万里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旨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学素养的掌握以及对故乡情感的培养。
1. 个人思考我要求学生在课后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以书面形式完成反思。
通过学生的反思,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堂课的收获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2. 小组分享我安排了小组分享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乡情感的认识进行展示。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句读2、赏析内容,体悟感情3、品味语言,赏析手法教学重点: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少有大志,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到中年的时候有他说“误落尘网三十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这个人是谁啊?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二、教授过程:初读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4、个别学生读,重视分析,优缺点(注重感情的变化,最后的高潮部分,感情要充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归"字再读分析内容5、“归”是从何而归?“官场”诗人用那些词来形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为何而归?教师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
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7、.归向何处?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8、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案园田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以及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和关键句翻译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教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洲明),由上可知。
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出声朗读三、初读文章重点字音的把握。
四、整体把握一首诗的标题往往能反映是个核心内容“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以归于为核心解读诗歌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我相信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痛恨官场的生活。
“尘网”,“樊笼”。
整个官场如同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着他,用这种比喻,写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对诗人的束缚。
老师补充: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
“屈原:“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林逋“梅妻鹤子”,庄子曳尾涂中。
远离官场。
2、为何而归?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⑶。
开荒南野际⑷,守拙归园田⑸。
方宅十余亩⑹,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⑺,桃李罗堂前⑻。
暧暧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羁(jī)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5守拙(zhuō):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yìn):荫蔽。
8罗:罗列。
9暧(ài)暧:暗淡的样子。
10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4樊(fán):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赏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相对较弱。
学生对于陶渊明有所了解,但对于他的归隐思想和诗歌的深层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逐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思考归隐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视频)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在古代,有一位诗人也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就是陶渊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但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鉴赏仍有恐惧感,对诗词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多。
所以,本堂课着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从意境入手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测评练习效果分析
学生的测评效果很不错,字音掌握得很准确,重难点字词也基本疏通,背诵默写设题注重了新旧勾连和语境嵌入,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堂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既让学生多诵读,品读意象,体会诗情,又引导他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动笔实践了白描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实现了理解与表达高效统一。
能力迁移中第一问学生理解解答基本可以,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写景方法迁移到《野望》的鉴赏中;第二问对诗人的情感把握不够深入到位,这跟高一学生积累不足、生活体验不足有很大关系,需加以时日,逐渐提高。
《归园田居》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
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组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测评练习
1【填空】
陶渊明:(365—427),又名______,字___ ___,自号____ _,谥号____ _。
___ __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
开创_ _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注音】
(1)羁.鸟()(2)守拙.()茁.()壮(3)荫.后檐()
(4)暧暧
..()令嫒.()(5)墟.里()(6)樊.笼()
3【解词】
(1)少无适.俗韵(2)误落尘网
..中
(3)羁鸟
..归园田
..恋旧林(4)守拙
(5)榆柳荫.后檐(6)暧暧
..远人村
(7)依依
..有余闲
..墟里烟(8)虚室
(9)久在樊笼
..
..里(10)复得返自然
4【鉴赏分析】
(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2)诗人从何而归?
(3)为何而归?
(4)归向何处?
(5)归去如何?
(6)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
(1)请写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
(2)以声觉感受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3),桃李罗堂前。
(4)羁鸟恋旧林,。
(5)山气日久佳,。
(6),并怡然自乐。
6【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
(2)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
7【课后研讨探究】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
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归园田居》课后反思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把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学习写景手法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
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1、吟诵不足。
授课之前听名家朗诵和学生自读是不错的,但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解读过程中没有朗读吟诵的过程,导致了吟诵不足。
以后我一定注意这一个环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尤其如此,只有反复的吟咏才能真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如在欣赏完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后,可让同学们齐声的朗读这几句,加深理解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怀;在诗歌全部分析鉴赏完后,也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的齐声朗读,使学生再一次的走进东晋这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一种共鸣。
2、上课之前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引导不足,不是很到位,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去回答我所设计的问题而且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评价和点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引导学生方面多下下功夫,做好预设,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在学生对问题解答完毕时要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
《归园田居》课标分析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据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完成教学任务。
3、新课标基本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据此设计了课堂片段写作――运用白描手法写触动心灵的人、事或物,以我手写我心,升华对生活中美和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