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的月亮意象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学教育2。
19〇5《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争婷奇内容摘要:月亮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一个意象,或缺或满,或圆或瘦,见证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经历家族朝代的更迭换迁。
时间从不停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月,依旧是那么的圆,从圆满到残缺,从残缺 到圆满,张爱玲笔下的沪上圆月见证了七巧三十年来的爱与恨。
《金锁记》里的月,充溢着三十年前民国时的上 海风情,是美艳绝伦的,却也是悲凉哀怨的,在张爱玲细腻透辟的笔触下,勾勒出一个洞彻人性的“月亮”传奇。
关键词:《金锁记》月意象人性—.沪月传奇《金锁记》讲述的是一个沉重 的人性扭曲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 善。
人性扭曲得经历一个过程,时 间的流动让七巧性格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又伴随 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万物都在 变动,而月亮仿佛永恒一般。
《金 锁记》中的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 余意象,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都穿 插着对月的详细描写,从圆到缺,从头到尾,它用一种连贯的内在 延续性揭示了了故事的悲剧性和 背后的无奈感。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 亮的晚上……”故事开始前用月 亮作引子,拉开了序幕。
三十年前 上海的月亮所带来的时间的距离 感和空间的遥远将故事还原到看 客眼前。
“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 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 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与现 实的对立和并行。
作者笔下的月 亮不是写实画片上的死板模样,而是黑白色彩下的铅色印像,有 老年人回忆里的凄迷,也有年轻 人想象中的陈旧。
“年轻的人想着 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 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 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 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 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年轻的人未曾看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想象中的月亮是有陈旧色彩的模糊又浪漫的泪珠;而老年人经历过,回忆起的月亮自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的。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在张爱玲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次数是较多的,也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
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月亮原型的生动比喻和描写。
这些不断浮现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是寒冷的、朦胧的、伤感的、残缺的……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和残酷,也照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软弱和惶恐,更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类似这样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
一、月亮是沧桑变幻的见证者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
人生短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情。
(一)目睹家庭兴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
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而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作者:李婷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月亮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一个意象,或缺或满,或圆或瘦,见证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经历家族朝代的更迭换迁。
时间从不停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月,依旧是那么的圆,从圆满到残缺,从残缺到圆满,张爱玲笔下的沪上圆月见证了七巧三十年来的爱与恨。
《金锁记》里的月,充溢着三十年前民国时的上海风情,是美艳绝伦的,却也是悲凉哀怨的,在张爱玲细腻透辟的笔触下,勾勒出一个洞彻人性的“月亮”传奇。
关键词:《金锁记》月意象人性《金锁记》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人性扭曲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扭曲得经历一个过程,时间的流动让七巧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又伴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万物都在变动,而月亮仿佛永恒一般。
《金锁记》中的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余意象,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都穿插着对月的详细描写,从圆到缺,从头到尾,它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揭示了了故事的悲剧性和背后的无奈感。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故事开始前用月亮作引子,拉开了序幕。
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所带来的时间的距离感和空间的遥远将故事还原到看客眼前。
“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与现实的对立和并行。
作者笔下的月亮不是写实画片上的死板模样,而是黑白色彩下的铅色印像,有老年人回忆里的凄迷,也有年轻人想象中的陈旧。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1]年轻的人未曾看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想象中的月亮是有陈旧色彩的模糊又浪漫的泪珠;而老年人经历过,回忆起的月亮自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的。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
12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王鸣翔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永远的月亮——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诉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和咀嚼。
从她文字的奇异色彩、故事的悲切哀婉、叙事态度的漠然冷淡中,我们可以读出了她的傲然、深刻、苍凉,可以读出乱世故事中蕴涵的特有的人生哲学。
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天才。
她曾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又一度在国内正统立论里黯淡失色;她曾只在海外史家的笔下光鲜无比,又一次次掀起两岸学界研究的热潮,而几乎每一次都以《金锁记》始。
傅雷曾称它为“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三十几年后,美国学者夏志清则推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文中,月亮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
关于《金锁记》中的“月亮”前人已有精彩评说。
在文本故事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时候,月亮意象都会出现。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经常用来象征爱情、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而《金锁记》中的“月亮”却具有除此之外的多重意味,它不但是叙述的线索,是所有悲剧的见证者,更是人性的永恒象征。
笔锋犀利妥帖是张爱玲作品的长处。
在《金锁记》一开头,作家就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里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像是现代人在看老影片一样,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可是再好的月色,回想起来都免不了有凄凉的意味。
张爱玲《金锁记》里月亮的意象分析--吴卓书
张爱玲《⾦锁记》⾥⽉亮的意象分析--吴卓书张爱玲在⽂章中⼀开头便摆⼊了⼀个三⼗年前上海的⽉亮,年轻⼈想象中的“陈旧⽽迷糊”,⽼年⼈回忆⾥的“⼤、圆、⽩”。
年轻⼈没有经历过的曾经,在脑海中往往⼜朦胧的美感,⽽⽼年⼈痛苦记忆中的⽉亮却有不真实的“欢愉”。
然⽽张爱玲笔锋⼀转——“再好的⽉⾊也不免带点凄凉”。
年轻⼈也好,⽼年⼈也罢,始终要落⼊悲凉的轮回。
这轮⽩⽉亮,已为后⽂奠基下了张⽒清冷的悲剧基调。
曹七巧出场那⼀轮天亮之前的“扁扁的下弦⽉”,“像⾚⾦的脸盆”,在最后⼀刻肆意放射光亮。
“⾚⾦的⽉亮”印在“蟹壳青”的天⾊⾥,极强烈的对⽐。
张爱玲作品⾥的⾊彩描绘总是极形象独特,不是纯⼀⾊的“红、绿”,⽽是如“⾚⾦、蟹壳青”⼀类,形容得毫⽆偏差。
在这样恐怖的天⾊中,悲剧即将拉开帷幕了。
那个疯癫的⼥主⾓,那个活在悲剧⾥也⼀⼿制造了悲剧的⼥疯⼦即将登场了。
张⽒作品的悲凉⽓氛从始⾄终没有消停过。
曹七巧⼀⼿断送了⼉⼦长⽩与⼉媳芝寿的幸福,这之中⾃然也少不了⽉亮的出场,甚⾄可以说在这⾥张爱玲对⽉亮的描写绝妙到了极致。
从古⾄今,对⽉亮的吟咏⽆外乎是赞⽉亮的美好,“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明⽉却多情,随⼈处处⾏”。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亮简直就是恐怖的化⾝,它⼀出场总部见得有什么好事。
乌云⾥的⽉亮,“⼀搭⿊,⼀搭⽩,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正如七巧与长⽩这⼀不正常的母⼦关系,⼀⽩脸,⼀⿊脸,唱着病态的“和谐”。
“天是⽆底洞的天青⾊”,⼈⽣也卷⼊悲剧的⽆底洞。
七巧、长⽩、芝寿、长安,还会有他们的下⼀辈,下下⼀辈,⼈世的悲剧,永⽆翻⾝之地。
芝寿眼⾥的⽉亮更是到了让⼈绝望的地步。
“⽐哪⼀天都好”的⽉亮却像“漆⿊天上的⼀个⽩太阳”,投射出“死寂的蓝影⼦”。
这个像太阳的⼤⽉亮,苍⽩、冰冷,“汗⽑凛凛”、“反常”,它所照射之处哪能不显出⼈世的悲怆。
芝寿这⼀传统娇羞的中国⼥⼦,她只求⼈世的安慰,然⽽在这样⼀个变态的家庭中,“丈夫不是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她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只好任凭仅有的⼀点隐私也被曝于这阴森的⽉亮之下,作为丈夫婆婆甚⾄下⼈谈笑之资。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对于月亮这一经典的意象,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塑造。
古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残月和满月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意识,同时她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她笔下的月亮是写不尽的悲凉。
欣赏张爱玲的月亮世界,可以更好的了解张爱玲的世界。
对张爱玲笔下的经典意象“月亮”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张爱玲个人创作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从张爱玲最具“月亮”意象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着手分析。
月光下的苍凉,苍凉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创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小说特点总不免一个悲凉的底子。
如同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这里月亮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是“一滴泪珠”,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读者一个感伤,凄凉的基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与三十年后的月亮是重叠起来的,有意识的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虚幻,营造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着一个凄凉的氛围。
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七巧,这个与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
小商人出身的曹七巧被迫嫁到富贵人家,可是面对她的残疾人丈夫,欲爱不能,而且在姜家备受歧视,结婚五年虽然有一对弱小的儿女,但她也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正如《金锁记》中所写,月亮是伴随着她的出场而出场,开头就用月亮引出全文。
其中写道“月亮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的枕边。
”在这里月亮也就见证了曹七巧一生的心灵变迁过程。
永恒的月亮 永恒的悲剧——试析《金锁记》的悲剧意蕴
句中作者由现实的时空将 读者带向故事 的时空 , 并促使 他们一起 去 诉爱 情, 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 的爱 情是假 的 , 怒之 余 大 追溯。这一句却似 乎要回过头来 解说 : 三十年 前的月亮 究竟是怎 么一 把季泽赶出了家 门。爱 情 的幻 影彻底 消失 , 于是她 坚信 : 么都是假 什 回事呢9作者却又只是摆出两种人对于三十年前月 亮的看 法 : 年轻 的 的 , 包括爱情 , 只有钱才是 真的。这是七 巧的清醒 , 也是她的糊涂 。钱 人想着三十年 前的月亮该是铜钱 大的一个红 黄的湿晕 , 朵云轩信笺 本来是人生的点缀 , 是身外 物 , 像 终 现在 成了七 巧生存 的唯一支 撑和 目 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模糊 。老年 人回忆中 的三十年 前的月亮是 欢 标 , 这又不能不说她是 悲哀的。 愉的 , 比眼前的月亮大 , , ; 而隔着三十年 的辛苦路 往回看 , 圆 白 然 再好 如果说小说的上 半部中七巧还 能为爱情和 金钱的失 去而惯怒 , 那 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 年轻的人未曾经历, 只能想 象, 结果是 陈旧而 么下 半部中的七巧则完全压 抑自己正常 的情感 , 最终丧失 人的情感变 模糊 ; 老年人经历过 , 可以回忆 , 结果是大 , 白, 丽而凄然 。作者 虽 成 了 非人 。 圆, 美
… …
,
架, 一个“ - 给人带来一种嘎然 而止的回旋余地 , 而为读者设 置十年 前的月亮 …… 上
一
十年之后 , 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 了, 但悲剧 并未 结束。她分到 了 家产 , 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过去 冷淡七巧的姜季 泽现在 上门来 向她倾
色。其 中凭借 着作 者独特的心路 历程和女性视 角, 既有对 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 , 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 予月亮以新 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 , 给 使 她 既 成 为传 统 月 亮意 象 的 继承 者 , 又是 月 亮 意 象 的创 新 者 。
金锁记月亮意象的作用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
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
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
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月亮代表着一种传奇的生活,代表着一种人性的转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云的又有多少呢?许多故事只是让我们觉得比较新奇,对于生活特别是现实生活描写的少。
而我们的传奇人物张爱玲却能把月亮描写的淋漓尽致,它所代表的意象是一种意识流,能让人们在月亮的变化中潜移默化的知道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
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一生与月亮打交道的人,她的清高只是月亮可以了解的。
张爱玲独到的生活见解是一种比较有距离的见解,但是却也能成为人性的经典描写。
在作品中,重要的人物曹七巧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形象开头,却以一个人性扭曲的形象结尾。
她最后的六亲不认甚至让所有接触她的人都要不幸福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她在开头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样一句话便道出了美好的憧憬与那现实生活的距离,作者没有直截了当的把老少两代人的心思说出来,但是以月亮为中心巧妙的传达了一种情调,真可谓一举两得啊!在《金锁记》中,七巧的名字也和月亮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据小双说:“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而古人有云:“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
七月里有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相会,当然缺少不了月亮。
这个象征着美好的女子却落得了个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有着很多的猜想。
因为这是我们人性中深深隐藏的一个弊端,它如果得到一种力量的催发就会好不犹豫的释放出来就成了一种魔咒阻挠自己的心灵,而催发它的力量就是金钱,在那个时代,上海孤岛之中人们总是在接触西洋文化同时不停的向中国传统恶习看齐,因此那些没落贵族以劳动为耻,而七巧又是一个贫民家庭出生的人,就连那个得骨痨的丈夫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她看透了这个时代,但是又无法改变它。
解析《金锁记》
解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及其风格江汉大学钟珂430080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
本文着重分析了《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及其风格。
关键词:《金锁记》月亮风格“月亮”原型在中外作品中屡屡出现,人们常常将月亮与美人,相思和爱情挂钩。
但在《金锁记》一文中,月亮这一原型多次出现,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显示了人物的悲剧性和故事的深刻性。
“月亮”作为全文叙述的线索和所有悲剧的见证者,是人性的永恒象征。
在人物的命运发生变化的时候,月亮意象都会出现。
文章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用一个追溯的句式引入一种距离感,同时也引入时间框架。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听姜公馆内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凤萧与小双窃窃私语,开始了解七巧的悲惨命运。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揭示了七巧的姗姗来迟,第一次正面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血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一开口便出恶言,连她自己也知道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
这一段话以出色的描写技巧和技巧的比喻将七巧这一形象刻画地活灵活现。
张爱玲的比喻常常用于表现内心的感觉特点,而世态炎凉则成为她比喻所指的中心意象。
自从嫁入姜家,七巧便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等到分家时,她终于达到了嫁入姜家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但是内心的扭曲和人性的丧失却让她亲手摧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
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
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
月色苍凉,宿命轮回——试析《金锁记》中月亮意象
40月色苍凉,宿命轮回——试析《金锁记》中月亮意象文/徐洁摘要:张爱玲用一段三十年的月亮长河,书写了曹七巧一段凄凉如月的悲惨人生,描写了七巧这一轮月亮对至亲骨肉的束缚和摧残,以及封建妇女面对宿命轮回的无奈。
同时,作者借这三十年的月亮河表达了对那一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之情。
关键词:月亮;曹七巧;意象;宿命轮回“月亮”一个为中国文人从古至今歌咏赏谈的主题,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殊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寄托。
月从其自身来说是一种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1],即以月光衬出人物之美。
而月色之美往往使人感到幽静凄凉,是以月又寄托着恋人的相思之情、游子的思怀感乡之苦、文人墨客的命途多舛和流离之苦。
《望月怀远》有“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即以月比相恋之人,表达出绵绵难述的相思;《静夜思》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望月 之际,一缕浓浓的乡愁布满了心头;《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与壮阔,看似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实则反衬出作者命途多舛、颠沛流离的凄苦遭遇。
月述尽了人间悲欢喜乐,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尤以张爱玲的“月亮”甚为有名。
张爱玲继承了古人的审美取向,创新性地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赋予了月亮新的生命。
《金锁记》中,她以传统的“月亮”为主要意象,开创性的将“月亮”与封建女性命运紧密相连,用月色的呈现预示着女性的命运悲剧。
正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2]。
《金锁记》里,作者为主人翁曹七巧穿上了一袭华丽的黄金枷锁,却让她一生“千疮百孔”“满目苍蝇”。
意象的选择是一部小说的精髓,正如李建军所说:“一切象征都具有一种具象化,符号化的性质,它是用一个形象来表征一种观念,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一般来讲,象征都借助于自然现象与主观情感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态度”[3]。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不胜枚举,描写独特,意蕴深刻。
月亮也是进入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在总体上就可以把握张爱玲小说基本的艺术特征。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月亮这一意象的发展顶峰当推《金锁记》。
在这篇小说,小说一切深刻的悲剧内涵都包蕴贯穿于月亮意象之中。
这种意象体现着张爱玲对月亮独特的审美心态,也是一个永恒的女人的神话。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
全篇多处写到月亮,或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
月亮总在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出现,与人物一同分享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金锁记》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月亮作比,首尾互相照应。
开头从30年前的上海的月亮起:“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亮”的意象把30年前与30年后打通,30年前的月亮,年青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所以陈旧而迷糊;“相聚、离散,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故事的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第二部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
她是一个为金钱所困而丧失了整个青春的年轻女子,她一生的失误即在于被金钱所困,以全部人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上半部的故事开始时,让读者在一个月亮明朗的夜晚,听姜公馆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风箫与小双的月夜私语。
谈话的中心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人,这人便是七巧。
七巧即七夕乞巧。
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佳期,也是旧时妇女的节日。
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5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
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而中国的女性作家对月亮这个婉约的意象尤为心仪。
冰心,一位永葆童真和爱心的女作家,她笔下的月亮是良好愿望的代言,她的月亮温暖着千千万万小读者幼小可爱的心灵,《繁星》便是代表。
琼瑶,风靡两岸三地的著名言情小说家,她所描绘的月亮是无数俊男美女纯美爱情的象征。
唯有张爱玲,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精怪伶俐的上海女子,这个酷爱“月亮”的女子(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俯拾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她的第一篇铅字:小说《牛》)却以她那特有的敏感幽昧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月亮”。
张爱玲,沪上名媛,深谙上海风情,有着独特的才情和慧心,有着极其敏感而细腻的情感,她用她那传神透辟的笔触为我们构筑了大大小小的美艳绝伦悲凉哀怨的“月亮”传奇,她的代表作——被人冠之以“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称号的《金锁记》便是这传奇中的一朵奇葩。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一切,在她的读者眼中都堪称传奇。
她善于编撰故事,在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里一点一点的透露她的彻悟和悲凉,《倾城之恋》如此,《红玫瑰和白玫瑰》如此,《金锁记》更是如此。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悲剧性强悲剧感浓的故事,一个迂回曲折的反映变态人性的故事。
既然是故事,那么就应该有它的框架。
故事以引子拉开序幕,随着幕布的缓缓展开,月亮这个意象也开始了它的“使命”。
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无奈感与深刻性。
全篇多处写到月亮,但是张爱玲描写月亮,不是千篇一律采用单调的手法来描绘,而是或者蜻蜓点水的一笔带过,或者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小说开篇不似有些作家那样隐讳含蓄,而是以一种开门见山的直白幽幽的道出了故事的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上......”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三十年前的上海正值民国初年,作者这样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更是用这样一个追溯的句式为小说引进了一种地域上的距离感,一种时间上的鲜明框架感。
创新与袭旧--试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友, 也是她最痛恨的迁怒对象。她把月亮的圆白, 光泽, 亮丽, 带杀气的蓝光全部融进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 少年生活的那段痛楚记忆给张爱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记。因而, 与传统月亮意象相比, 她笔下的月亮更冷峻, 凄清, 悲凉, 具有更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二、金锁记》 《 中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对月亮意象的塑造上, 往往别出心裁, 融人了作品 人物的主观感受及 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使原本是客观景物的 月亮获得了超越本体的象征意义, 具有更丰富的作用和内涵。 《 金锁记》 月亮既是叙述人抒情写意的工具, 中, 也是作品 人物对 自我命运观照的媒介。叙述人与作品人物既相互对峙 又紧密联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月亮的叙述作用和表现 作用。 叙述作用的月亮 , 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 既为 小说营造了氛围, 确立了时间, 也使小说结构完整, 首尾呼应, 强调了悲剧的一贯性。表现作用的月亮指向作品中人物的心 理和命运 , 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 ( 1)叙述作用的月亮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月亮: “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 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 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 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 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 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白; 然而隔着三十 圆, 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此, ” 月亮 这一意象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并构建了一个时间框架。 金锁记》 《 写于1943年10月, 因此三十 前的上海是指民国初年的上海。二是把年轻人想象中的三十 年前的月亮与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作比较,营造 了一种苍凉的气氛。年轻人认为过去的一切是陈旧, 模糊, 悲 凉的, 正如三十年前的月亮。然而事实证明, 年轻人在面对着 时代的变化, 文明的推进, 环境的演化, 人生的重压时, 却仍然 保留着旧式的反应。 今天的年轻人也就是三十年后的老年人, 他们是新书架上的旧书, 气息腐旧, 翻开来只有雷同到烂熟的
金锁记
金锁记》以描写月亮而著称。
作品对月亮的描写,带有作者强烈的情志,而成为独特的意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很强的暗示、烘托的作用。
暗示某种感情、烘托一种氛围。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体验的空间。
在作品中,月亮意象出现六次。
第一次,“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营造了作品忧伤的氛围,导引了小说情节的展开。
第二次,“天就快亮了。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暗示了家族的、命运的没落。
第三次,是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起来。
竭力地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
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长安的月亮,悲哀的氛围。
第四次,曹七巧让长白给自己烧一夜鸦片,不让他和芝寿同房。
半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抽鸦片,取笑可怜的芝寿。
“起坐间的帘子撤下送去洗濯了。
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阴郁的变态氛围。
第五次,是长白陪曹七巧抽大烟,芝寿独守空房,“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变态的月亮,芝寿的恐惧。
第六次,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2019年文档
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2019年文档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
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示。
这是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教授对张爱玲小说里频频出现的月亮意象的关注,就像一首诗有个“诗眼”一样,那么一篇小说也应该有个“文眼”。
无疑“月亮”就是张爱玲《金锁记》的“文眼”。
透过这轮永恒而凄清的月亮笼罩的诗意文本,时隔六十多年,我们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呢?月亮意象之一:象征主题意蕴这轮中国的“月亮”究竟有哪些中国特色?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理想。
首先,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
《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
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
其次,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
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
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
再次,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
月亮有如此多的含义,那么在《金锁记》中它主要有哪些意义呢?从月亮的视角看,曹七巧具有忧郁的气质和反生命色彩的悲剧美,这也是小说主题蕴涵所在。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总共七次描写了月亮,尤其是首尾均以“三十年前的月亮”遥相呼应,那么由此可见作者以月亮来作为小说主题象征的用意是非常显豁的。
为什么“月亮”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是因为曹七巧她只是二少爷的姨奶奶,地位比丫鬟高,命运比小姐差,一直被姜家大小都瞧不起,而她又是姜家最要强的女人,她的个性真正得以表现是在婆婆过世后,九老太爷出面分割姜家财产的会上,她义愤填膺地要求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家产,“维持了几天的僵局,到底还是无声无臭照原计划分了家。
张爱玲研究论文初稿
月光下的黄金枷锁——小论《金锁记》七巧的悲剧人生初稿:提要:中篇小说《金锁记》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而夏志清更是称赞《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冷峻、华丽著称,本篇小说更是她创作于1943年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将对女性的深入思考,深入了她所特有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语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悲凉世界。
小说描写了一个原本青春活泼的麻油铺家的女儿曹七巧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对金钱的贪婪而嫁入深宅大院姜家,在活死人丈夫身边,因为性欲的压抑,府中主仆的鄙视嫌弃,由受害者变成害人者,内心渐渐歪曲,步步走向变态的过程。
一、“月光”隐喻下的悲剧1、《金锁记》中的月光的意象发展虽然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纷呈。
但以“月亮”出现得最多、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M•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
”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由于月亮具有女性精神.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推陈出新.赋予她笔下的月亮以独特的内涵。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
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正如李建军所说:“一切象征都具有一种具向化、符号化的性质.它是用一个形象来表征一种观念,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一般来讲,象征都借助于自然现象与主观感情在本质上的同构性或相似性。
通过赋予主观感情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态度。
今晚月光那么美——关于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探究
今晚⽉光那么美——关于张爱玲《⾦锁记》中“⽉亮”的探究“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这是古典诗词⾥的⽉亮;“今天晚上,很好的⽉光”,这是鲁迅⼩说中的⽉亮;“三⼗年前的上海,⼀个有⽉亮的晚上”,这是张爱玲故事⾥的⽉亮。
凡尘旧事皆过往,只有⽉光亘古长。
千万年来,“⽉亮”这⼀意象总是⽂⼈笔下的宠⼉,写诗的是这样,讲故事的也是这样。
情不知所起⼀往⽽深,不知何以,张爱玲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也常常喜欢捕捉⽉亮这⼀意象。
以⾄于夏志清先⽣论道:“张爱玲世界⾥的⼈总喜欢抬头望⽉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带着冷笑的⽉亮。
⽉亮这个象征,功⽤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
” 诚如斯⾔,张爱玲⼩说世界的⽉亮是同⼀轮明⽉,却辉映着不同⾊调的感情⾊彩。
(⼀) 燃烧的情⽉张爱玲世界的爱情,可以是风⾬倾城的唯美之恋,也可以是⽉亮牵动的⼩情愫。
在《沉⾹屑·第⼀炉⾹》中,葛薇龙与乔琪最开始暗⽣情愫的时候,这样描写⽉亮:“⽉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缎⼦上,刺绣时弹落了⼀点⾹灰,烧糊了⼀⼩⽚。
”这是⼆⼈感情燃烧的⽉亮,⽽在后⽂⼜写道:“虽然⽉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已经在⽉光⾥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
”这看似是情欲的沉浸,倒不如说这是葛薇龙在⽉光中洗涤⾃我,反省与乔琪亦真亦假的爱情。
在《倾城之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对于⽉亮的描写⽐⽐皆是:“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在那⾥⼼平⽓和地说:‘流苏,你的窗⼦⾥看得见⽉亮么?’这是范柳原对⽩流苏的试探和挑逗。
然⽽,⽂中不⽌⼀处描写到范柳原的情意绵绵的糖⾐炮弹:“柳原道:“我⼀直想从你的窗户⾥看⽉亮。
这边屋⾥⽐那边看得清楚些。
”这都是⽤⽉亮裹挟的情话,带有着丝丝的情欲⾊彩。
(⼆) 悲情的残⽉说到带有悲情⾊彩的残⽉,不得不提到《⾦锁记》。
可以说《⾦锁记》整个的⼈物故事都是在⽉光下进⾏的。
⼩说从⼀开始,不知名的叙述者淡淡的⼀句:“然⽽隔着三⼗年的⾟苦路往回看,再好的⽉⾊也不免带点凄凉。
(完整word版)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
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
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
《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
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
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轻人以这月亮的毫无意义的升降所显示的时间的毫无意义的流逝为理由,藉此认为一切都在变,自然,世事,生活,一切的一切。
而“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
描写老年人的月亮则采用了反讽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
”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根本不存在着“大,圆,白”之说,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这里便构成了两个反讽。
宇宙中的月亮是唯一的,是不可能随意变化的,月亮挂在天上,分处天涯的人,相隔古今的人,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老年人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想象都只是对月亮的一种假想认识。
月亮并没有变形,变形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
“变形的人”也正是下文埋下的一个浅浅的伏笔。
可以这样认为,老年人总是认为三十年前的东西更好,总是认为过去的东西更好,这样的心态折射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空间上向往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在时间上心仪消逝了的往昔岁月。
无论过去是否美好,他们的心都固执的停留在过去(事实上,过去就真的那样美好吗?曹七巧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从而表现出一种不轻易改变的懒惰和怯懦。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国民具有一种劣根性,在这里我且不去细论,其实张爱玲在此所表露出的人的懒惰和怯懦不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吗?月亮见证着人间的一切。
有人说,混乱的年代可以改造一切。
然而故事中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面对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推进,环境的演化,人生的重压,却仍然保留着旧式的反应(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的行为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她心目中的改变自己境遇和命运的契机仍然是婚姻——嫁人,她实现目标的方式仍然是旧式的)。
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同样如此。
到此为止,张爱玲以那样一段优美简洁的散文诗般的文字完成了故事的引子,月亮也就完成了它作为引子的任务,我们对故事便存在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引子完了,于是故事的“好戏”开始了。
一点一点地枯萎死掉。
这朵风干的罂粟花曾经绽放得愈艳丽,枯萎得愈缓慢,悲剧意味便愈是震撼人心。
如果说太阳象征了一切权威,象征着男权社会的至高无上,那么《金锁记》中作为女人的月亮,只能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显示意义,曹七巧这个“陈旧而迷糊”的月亮,用黄金的枷锁反射着阳光,反抗着不公的命运,同时又将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当作战场,破坏别人的命运。
长安是七巧的女儿,也是她第一个牺牲品,她在压抑的环境中畸形残缺地成长为一个脸色惨白、靠抽鸦片支撑生命的老姑娘。
她求学、恋爱等的理想无一不被七巧摧残,最后也变成“活脱一个七巧”。
月有阴晴圆缺。
可是在《金锁记》中的月亮主要是处在阴和缺这两种状态,即使有圆月,那也是狰狞的。
暴露在月光里的一切人事都是可怖的。
“缺月”是长安非健全人性和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无奈退学的前一夜,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摸摸,竭力按捺着吹起口琴……这时候“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刚刚和外界接触,并从新空气中得到一些孩童的快乐的长安,因为母亲七巧的种种挑剔和不满意而决定退学,原来的完美,变得不真实现实生活中的天、星、月的组合变成了像是毫无生气的静物画,代表了璀璨的星却只有几点,月也缺而模糊,曾经的一切都忽然缺失了,孩子“竭力按捺着”,接触的世界囿于陈旧的空气和尖酸刻薄的母亲,终于开始“越来越像她的母亲了”。
阴森苍凉的世界吞噬了曾经斑斓的少女梦幻。
剩下的一半又怎能抗拒苟延残喘?七巧对儿媳妇芝寿的折磨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她让儿子长白整夜给自己烧鸦片,不让他和芝寿同房。
半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抽鸦片,讨论另一个女人的秘密。
此刻,“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白太阳。
”媳妇袁芝寿的命运掌握在曹七巧的手里,失去了自我,没有自主权。
身处在月光下,被人窥视,本来是隐私的夜晚,却变成了昭然若揭的白天,月亮也成了“白太阳”,一切都是反常的,令人悚然的,但又无可奈何,没有任何摆脱的意念。
活人就这样渐渐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生命。
月亮成了使人汗毛凛凛的白太阳,照耀着底下看似空前反常的人。
月光甚至是可以杀人的,芝寿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人性中残忍的一面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在很多地方结束,都有着浓重的悲剧意味,然而,张爱玲遵循了古典文的传统手法,最后仍然归结到月亮上。
小说的结尾,七巧死了,长安和长白仍然带着七巧的影子浑浑噩噩地活着。
张爱玲把《金锁记》讲完之后,又回到了怀旧的月光地带,带略憾意地说:三十年前月亮早已落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也完不了。
是的,张爱玲的月光一从三十年前开始,就印进了她的笔底。
尽管三十年前的人可以死,时光可以川逝,而那轮明月却永远地走进她的纸格,感染着她整个心灵。
月亮底下上演悲剧在无边无际地蔓延,似乎要蔓延到历史的尽头,蔓延到人性恶被遏止的境地,而这又是不可能有尽头的。
张爱玲就这样让她的小说触角大大地超越了现实时空,伸向无限的未来。
《金锁记》的故事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写姜家二奶奶曹七巧所嫁的夫家大家庭生活以及她和丈夫的弟弟姜季泽之间的所谓的“爱情”。
下半部分则研究了曹七巧下半生的生活,小说着重描述了她因为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的种种变态行为,她一手炮制了两个女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的悲剧,并将儿子长白折磨成了“变形的人”。
上半部分的故事一开始,作者便让读者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静候曹七巧的出场。
姜家三奶奶云仙与二奶奶七巧的使唤丫头凤萧和小双的私语引出了曹七巧。
从小双口中,我们知道了二奶奶娘家是开麻油店的,在别人眼中这样的出身是很低贱的,而在姜公馆则是一种门不当户不对的错置。
只因为姜二爷是个残废(骨痨),所以老太太降格以求,聘了曹七巧来做正头奶奶,以此让七巧对二爷死心塌地。
作者给她的女主人公取“七巧”这个名字也是有着特别涵义的。
据小双说:“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而古人有云:“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
七月里有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相会,当然缺少不了月亮。
而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有着美好象征意义名字的人,却在故事的一开始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将是一出悲剧。
虽说她嫁到了富贵之家,但是却处处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歧视,她结婚已有五年了,也已经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她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那患有骨痨的瘫痪丈夫是不可能带给他幸福的),她自以为是的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然而穿梭于花街柳巷的三少爷却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而严守着叔嫂之防。
对于没有爱情的曹七巧而言,当人生所有的欲望遭遇破产时,金钱便成了她活着的唯一支柱和理由,她的身上只剩下了沉重的黄金枷锁,而她自己也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曹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魂归西天,她终于熬出了头,分到家产后自立门户。
但是新的诱惑又出现了,本来已经对爱情失望的曹七巧面对着向她倾诉爱情的姜季泽(他对七巧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自从你嫁到我家来,我在家一刻也呆不住,只想出去。
你没来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荒唐过,后来都是为了躲你。
你对我好,我心里更难受——我得管住我自己——我不得平白的坑坏了你!”)有了瞬间的短暂的心旌摇曳,但幻想消失之后,精明的她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姜季泽真正想有的是金钱而已)。
七巧淌着眼泪奔到窗前“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的在巡警的身上碾过。
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
绿色的邮差骑车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
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个时候的曹七巧是恐惧而绝望的,在玻璃反映的变形的现实让我七巧觉得恐惧和绝望,倘若联结她与人生的唯一的东西——金钱失去了,那她的人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时候的曹七巧又是愤怒的,她面对着姜季泽设置的爱情骗局产生了强烈的愤怒。
她感到恐惧和愤怒说明这个时候的她至少还是一个人,即使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
但是到了故事的下半部分,她却完全成了一个极度变态的疯子,一个压制着正当情感的非人。
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
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
经历了表哥被趋赶的风波,长安的脚被七巧裹成了畸形,而且时时被母亲责骂侮辱。
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了相当大的折磨。
随后长安有经历了退学和退婚的双重打击,而这两次痛苦的经历,长安都借用了在她自己看来的“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少女时代的长安颇有进取心,她千辛万苦的向七巧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
从而暂时脱离了七巧的变态世界和严酷控制,长安在学校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人便开始有朝气起来,生活也变得正常了。
但是七巧却不能够忍受也不甘心女儿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于是她使尽手段,四处散布谣言,中伤破坏长安的名誉,使长安无颜再见师长和同学,长安只有无奈辍学,重新回到那阴森森的由母亲控制的世界中继续她早已注定的悲剧生活。
作者在叙述长安退学前一夜时,又一次借助了月亮:半夜里,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了起来,竭力的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
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在这里,出现了“缺月”这个象征。
表面上看,这是长安眼中的缺月,实际上长安和缺月是一体的,缺月即长安的象征。
缺月是模糊的,而长安自身也是模糊的,她姿色平庸,举止无奇,增添了她的模糊性。
她生在七巧家里,摊上七巧这样一个母亲,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伴随着她出生开始的牺牲是一种最模糊的牺牲,长安从出生起就注定要陷入这种不清醒的模糊悲剧中。
长安退学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这是第一次提到这种手势——长安的唯一的自卫武器),衬着墨灰的天和几点疏星,即使手势再美丽再苍凉,也只能够是一种无谓的徒劳。
这个时候的长安只有十四岁,年纪尚幼,带着一点忧郁气质,对于其母七巧还不具备彻底的认识,她以为她退学的“手势”是为母亲所做出的牺牲,她以为她母亲会因为她的牺牲而稍稍收敛。
但是事实上长安的这个牺牲是无谓而模糊的。
七巧对女儿的牺牲是不领情的,她对长安的“迫害”没有停止。
一般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所描绘的母亲大都是温柔贤淑的,对待子女是一种富于牺牲精神的关怀和慈爱,但是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母亲与女儿却站在了对立面,演化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当然女儿长安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其母七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