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内容与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 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内容上全面地、连贯地反映了中国 历史的进程。比如,二十四史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巨著,它记 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4000年的历史, 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 制几个阶段,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 族、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阶级阶层、官制。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呈 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初唐时的《隋书》把史书 分为13类,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 籍分为15类。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 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 (1)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地位崇高,成就 巨大。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 (2)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 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载。 (3)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 著作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学是一门 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记载、保存、传播文化成果的重 要功能。中国古代史学无异于一座蕴含着历代文化精 品的宝库。
四、政书:典章制度史
在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叫政书。 综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通典》 统括历代各种典制于一书,分类编述,这样完善编纂的体例,开 我国典制通史之先河。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撰成《文献通考》,记 事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期。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后人合称为“三通”。 清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和“清三通”。清代官修“六通” 与“三通”合称为“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将民国初年 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与旧有的“九通”合印,称为 “十通”。 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类。会要为分立门 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人撰修。会典也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 的史书,但它将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多为官修。
(六)明清史学
(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 《续藏书》,对历史人物重新分类评价。 (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 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 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 义》成就最大。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 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 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 《清会典》、“清通” (《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 十四史》。
六、史评
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一是史书评论, 一是史事评论。 史书评论就是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这种史学评 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是开端,《汉书·司马迁 传》是其发展。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 篇,专门评述史学著作。 史事评论就是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评论,司马 迁的每文之后“太史公曰”,开了个头,为后世所沿 袭。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的史论专篇。之后, 史论专著不断出现。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 西汉武帝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 史学的新纪元。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 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史记》与《汉书》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史记》为通史的开山, 《汉书》为断代的初祖。
三、纪传体
纪传体,“纪”是指皇帝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 和名人的传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史书称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 列传五部分。《史记》创立的这种体例,以纪传为主,表、书为 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后人称之为纪传体。《史记》问世 之后,成为史家竞相学习、仿效的楷模。 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改 “书 ”为“志”,并“世家”入“列传”,分为纪、表、志、 传四部分,专记西汉一代历史。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正史”就是最重要,最 正规,据群史之首的史书。今天我们说的“正史”是特指由清乾 隆帝诏订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据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史学著作较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范烨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皆成书于这一时期。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有断 代史;从题材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 发展,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涌 现。 (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在学术 领域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南朝刘宋时,国家设置四 种专科学校,以史学为专科之一。“史学”一词也出现于 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将历史著作独 立为专部,并形成经、史、子、集的次序。
(四)隋唐史学
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 (1)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新唐书·艺文志》称 “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有二万 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唐开国后,统治者十分重视 史书的编撰,中央设史馆专司修史。 (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隋文帝曾下令:“人间 有撰集国史者,皆令禁绝。”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史馆于 宫中,专修国史。 (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 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 史著作。
二、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 念。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 《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这就 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 氏春秋传》(简称《左传》),这是继《春秋》之后产生的又一 部重要的编年史,其体例更加完备,记事更为详实,文字更加优 美,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到了宋代,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使编年史得到飞跃发 展。《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问世 以后备受世人推崇,自宋以后,代有续作。编年史形成了一个世 代相继、贯通古今的庞大史书体系。
(五)五代、宋、元史学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 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 代史》和《新唐书》。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为我 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所谓金石,金 指铜器和其它金属器物,石指石刻等。 古代专修国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扼制。 这一做法为后世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பைடு நூலகம்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 载。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 中国最早的文献总集。《诗经》中《大雅》的一些诗篇如《公刘》、 《绵》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 族史诗。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 展。春秋战国时期限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 史书,如《春秋》、《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另一类是 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求实直书、
史学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问。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 将历史事实真实的记录下来,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为了使 史官能够据实直书,中国古代还形成了君主不观当代国史的制度。
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德识为先、
史学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又是一门对政治、对社会有 重大影响的学问。史学本身的这些特点,要求治史者具备很高的 多方面的素养。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此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很有 价值的见解。唐代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 三长。才指史家撰写史学作品的表达能力;学指史家掌握渊博的 历史知识和丰富的资料;识指史家明是非别善恶、观成败的能力。 章学诚在充分肯定刘知几史家三长说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史 德,从而把史家三长说发展为史家四长说,四长之中,德识尤为 重要。
五、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尾、有 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 《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将《资治通鉴》加以整理, 按时间顺序,区分事目,将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 标以相应的题目,每篇按年月日顺序述其始末,能完 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自袁枢首创此体起,后世史家纷纷仿效,上接下 续之作不断问世。《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 《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 本末》。
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以古为镜,
在中国历史上,以史为鉴的思想由来已久。《战国策》中指出: “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这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借 鉴历史经验。汉高祖刘邦为了谋求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就让一些 谋士总结秦王朝短命的原因,于是贾谊写了《过秦论》。 中国古代史学家以“经世”为治史目的来回答和解决社会提出 的重大问题。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正世风,救乱世。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学兼天人,
历史上的史学家都是通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所不通, 人事、天事无所不晓。此谓学兼天人。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 是中国史学的又一优良史学优良传统,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 起,中国就出现了编年史。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便有了持续不断的 记载,上下五千年,几乎每年都有史可查。这是中国史学家重视通 史著述,力求贯通古今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