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
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
采茶戏源于江西,约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变革,今已成为具有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是群众所喜闻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较广,至2015年底,钦州地区有专业(业余)采茶团共100余团,1千多人。在灵山县、浦北县及周边的黄屋屯、茅岭、大直、小董、那丽等乡镇都有很多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的采茶团,在钦州管辖的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一支采茶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艺队伍时,调查和研究钦州地区的采茶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采茶戏的传入和发展
通过不断地查找《钦州县志》、《钦州地区志》和各类文献,对钦北区大直采茶剧团、捻子坪采茶团、钦城、兆雅、少珠采茶团和那丽采茶团等剧团进行现场调查和看戏后,对钦州地区的采茶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描述。钦州人唱采茶,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2年的历史,钦州采茶是在福建、安徽、江西的采茶灯,湖南、湖北的采茶歌,广西桂南地区的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早在清代乾隆年间,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性格、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唱采茶。钦州唱采茶与各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既与民间木鱼说唱有关、也与江西的茶蓝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粤剧有密切的关系,属于桂南采茶戏的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自娛、民间表演性歌舞、演唱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小戏等三个基本阶段。
(1)诗歌自娱阶段
日常生活中,人们唱以《十二月采茶》为核心的采茶歌,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开荒、点茶、采茶、炒茶、卖茶。曲调单纯、即兴编唱多采用徒歌演唱形式,自娱性较强。
(2)民间表演性歌舞阶段
唱采茶开始作为加演节目,与舞狮、舞龙,唱麒麟等节目一同演出,称为狮子夹采茶,而进入表演性歌舞的行列和阶段。歌舞阶段的角色一般以一生二旦为主,生穿彩衣,腰系彩带,手拿钱尺、纸扇、铜锣;旦穿大襟衣,腰系绸带,手持花篮、纸扇、手绢边唱边舞。
(3)小戏阶段
采茶舞蹈艺术发展的后期,在茶插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插入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采茶串古,剧目有《梁祝》、《阿兰卖猪》、《一枝花》、《张三过年》、《董永卖身》、《寻亲》等一百余出。出场人物达十人以上,角色还增加了丑生、老生、丑旦及童角等。音乐加入了其他曲牌和锣鼓节奏,伴奏乐队由唢呐、竹笛、扬琴、胡琴、秦琴、二胡以及锤鼓、板、大锣、大钹、小锣、苏锣等打击乐器组成。
二、采茶歌舞的音乐特征
采茶的歌舞表演主要采用茶腔和茶插两类曲调因素。
(1)茶腔
茶腔一般包括原生型茶腔、派生型茶腔、借入型茶腔
在作为固定因素存在的茶腔里,有一部分曲调是从小调或说唱音乐里借入,如钦州采茶的基本曲调之一《南音》是从当地说唱音乐木鱼演变而来的。
(2)茶插
茶插乃民间叫法,按民间艺人的理解,有在固定的茶腔中间随意插入新鲜对比材料的意思。茶插的成分包括明清小曲、本地或外来的各种民间山歌、小调和说唱、戏曲曲牌。
三、钦州采茶戏的表演形式
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表演方面,歌舞性强,诙谐风趣;音乐方面,属联曲体。表演特点是欢乐、活跃、开朗。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旦角过去用假嗓(男扮女装),现在用真嗓翻高八度;语言方面,用本地方言-白话演唱,通俗易懂,这就把钦州采茶戏的地方特色。
四、钦州采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唱采茶,在钦州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文化娱乐丰富了,可采茶仍占据了不少人的文化业余生活,尽管采茶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其存在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演员的文化水平低下,年龄明显偏大,每个剧团演男、女主角的演员年龄都基本超过了35岁,有些团演员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现状中的采茶剧团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由于采茶戏演出的收益甚微,吸引不了年轻一代人进去学戏,就算有年轻人肯进团也是暂时跟着同村的人唱戏玩玩而已,很多戏剧表演上的动作和唱腔都没有学到位,过不了一年半载,很多年轻的演员就会离开剧团,最后还是剩下老一辈的人在那里唱,年复一年都是如此。
(2)采茶团队的演出质量没有衡量的标准。
钦州有大大小小的上百个剧团,每个剧团的演出风格都不同,同一个版本的戏,可以演上几十种不同的形式,传达给观众的都是不同的感受。现在的戏团里加入了很多土白话的语调,包括当地俚语里面骂人的粗话和色情下流的话语,常常一部好的剧目经改编过后,已经没有了最初采茶戏的味道。有些采茶团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观众去观看,演唱的内容低俗,茶插部分有的剧团引入了流行歌曲,演员随随变变的就唱了一大串与剧目没有关系而又引人发笑的话,有时候把吃饭、睡觉、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唱出来,渐渐地就形成了没有文化的人越爱看采茶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排斥采茶戏的现象。
(3)采茶作为本地文化的亮点却没有得到政府很好的关注。
据文化局的登记,专业的采茶队有50多队。但是,真正活跃于田间地头由农民利用农闲自发组成的团队还有很多是没有备案登记的。钦州地区的大、中、小学没有一所学校是把采茶戏引入课堂的,政府对采茶戏的宣传力度不够,这对于拥有上万听众的采茶戏来说是得不到该得到的重视。
(4)采茶演员的生活贫苦是大问题
一个中型的采茶队包括乐师在内共有12人左右,每个晚上的总收入不定,有时候是200多元,,有时候是400多元,平均一个月下来,每个人分到手的钱最多也就是800多元,在如此低微的收入下,很多人生活水平一直都维持在最低下,每天晚上靠强颜欢笑去赚钱,尽管他们只是在演戏,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采茶演员在观众眼里面不但身份低微,而且每个人都在艰难的维持着生计。
五、小结
通过对钦州地区采茶戏的调查和研究,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采茶戏的传入、发展及独特的歌舞特点,这对于以后该如何去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和指导的作用,钦州采茶戏拥有272年的光辉历史,是属于钦州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采茶戏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