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作者:晏萍张卫王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7期晏萍张卫王前“负责任创新”(Re s p o n s i b l eI n n ov a t io n )是近年来欧美国家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得到理论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
这一理念已被列入欧盟2 0 2 0 年远景规划,美国学界将其称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已经开展“负责任创新”的研究活动,荷兰科学研究组织( N WO) 还专门立项资助这方面研究,目前已完成两份项目总结报告。
目前看来,“负责任创新”可能成为继“可持续发展”之后的又一全球性发展理念。
就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状况进行评述,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 “负责任创新”提出的时代背景从2 0世纪7 0 年代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来,这一理念在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但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某些局限性,受到一些哲学家质疑。
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 a r l M i t c h a m)曾谈到,一些哲学家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基于一种“不对未来加以考虑的进步理论”,即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强的观点。
当我们认为“明天会更好”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明天”图像,只是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进行自我安慰。
无论《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是《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解释,都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才意味着持续增长?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膨胀到“可以表示任何事情”。
显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工程技术实践层面,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其预定目标。
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必须协调好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前者涉及“可持续”,后者涉及“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提上 国际议事 1 。 3程 会后 , 联合 国建立 了环境 规划 署 ,
它 今 天 仍 然 是 最 重 要 的 全 球 环 境 保 护 机 构 。9 3 , 17 年
联合 国苏丹 一 萨赫 勒办 事处成 立 , 其宗 旨是 努力 遏 止
西 非 的 沙 漠 化 。 而 , 各 国 国 民经 济 计 划 和 决 策 中 然 在 考 虑 环 境 因 素 的 行 动 却 显 得 迟 缓 。 总 体 上 看 , 境 从 环
废 弃 物 的 运输 的条 约 。 合 国 大 会 在 18 年 成 立 的世 联 93 界 环 境 和 发 展 委 员 会 . 人 们 紧 迫 地 认 识 到 一 种 新 的 让 发 展 观 — — 这 种发 展 在保 护 一 切 发 展 所 依 赖 的 环 境 资
发展纲领— —《 中国2 世纪议程 》 19 年中国政府制定 1 。9 4 完 成 并 批 准 通 过 了 《 国2 世 纪 议 程— — 中 国2 世 纪 中 1 1 人 口、 环境 与发展 白皮书》确立 了中国2 世纪可持续发 , 1
实践 成 果 。 仅 用 了三 十 几 年 的 时 间 。 对 于人 类发 展 史上 的其 他 理 论 而 言 , 以说 是 一 日千 里 。 国 虽 然在 发 仅 相 可 中
展 背 景 上 与 西 方 发达 国 家有 很 大的 差距 . 在 奉 行 可 持 续 发展 战略 上 却 是 始 终如 一 , 且 在 理 论 研 究 与 实践 探 但 并
展 的总 体 战 略框 架 和 各 个 领域 的主 要 目标 。 在 中 国政 府 的 强 力 推 动 下 ,9 2 1 , 内 首 次 19 年 月 国 在 中 国科 学 院 科 技 政 策 所 成 立 了 以 牛 文 元 教 授 为 首 的 “ 境 与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室 ” 19 年 中 国 出 版 发 行 了 环 。9 4
绿色经济发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绿色经济发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发布时间:2021-04-20T09:57:49.1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第2期作者:相福刚戚艺馨[导读] 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文章从绿色经济的内涵、相福刚戚艺馨烟台理工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文章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效能评价、制约因素以及推进路径进行文献回顾与述评,总结绿色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展望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文献述评一、引言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国内背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急需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力推动经济建设,但当时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主要以粗放式型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惯性,多年粗放型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以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绿色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
近些年,雾霾的加重、水质的恶化、土地的污染、植被的破坏直接阻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以环境污染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绿色发展应运而生。
同时,绿色发展作为动态概念,注定具有不断发展的内涵。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并不断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天人合一,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高度协调统一的系统,绿色发展无疑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国际背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尤其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变革,使得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开始探索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绿色经济潮流开始席卷全球。
二、文献综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最早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首次提出“持续增长”和“均衡发展”口号,认为“盲目的经济快速增长,将导致人类达到危机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及存在 的问题 , 以城市 为主 提 出了甘肃省 区域 经济 可 并 持续发展 的 目标 、 任务 及具 体政 策和配 套措施 。李林 等
(0 1 通过 运用模糊 可拓经济 控制论 原理 , 出 了一 种 20 ) 提
断高级化基础 上的专业 化集 约 型经济 增 长 ; 可再 生资源 的消耗速 度要 小于其再 生速 度 , 可再 生 资源利 用应 约 不 束在技术进 步的条 件之 下 ; 物的 产生应 小 于环境 的 吸 废 纳能力 。何爱平 ( 0 5 认 为从 区域 经济 的角 度看 , 20 ) 区域
持续发展 的物 质保 障。在 区域 可持续发 展系 统整体 中,
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主导地位 。 笔者认 为 , 区域可持续发 展应 当是 在协调 区域 经济 、 区域资源 、 区域生态 环境 以及 注重 区域 民众 生存 的基 础
学方 向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 究 状况 看 , 主要 集 中于 区域经 济可持续发展 , 因此笔 者仅就 国内 区域经 济 可持续 发展
宋 慧
( 安徽 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 安徽 蚌埠 2 3 3 ) 3 00
【 摘
要】从 区域经济可持 续发展 的含 义、 标 、 目 任务 , 区域 经济可持 续发展 应遵循 的基本 原则 , 区域 经
济可持续发展 的模 式、 力、 动 评价 , 区域 经济循环 可持 续发展等 方面 , 述评 了国 内区域 经济可持 续发展 理论研 究的状 况, 望 了今后 国 内经济学方 向可持 续发展理论研 究的方法与 内容 。 展
21 0 1年第 6期 总第 2 4期 0
黑龙江对外经 贸
HL oeg c n mi lt n JF rinE o o cReai s& Ta e o rd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述评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述评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沿革 (7)2.1 古代中国经济地理思想 (8)2.1.1 古代地理著作与思想 (10)2.1.2 古代经济地理理论萌芽 (11)2.2 中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思想 (12)2.2.1 传统农业经济的体现 (14)2.2.2 运输与贸易路线的变迁 (15)2.3 近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转变 (16)2.3.1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2.3.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20)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3.1 经济地理学的恢复与重建 (22)3.2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地理的新趋势 (24)3.3 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25)4.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27)4.1 经济地理的思想理论探索 (29)4.2 经济地理学在决策咨询中的应用 (30)4.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发展 (3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2)5.1 当前中国经济地理思想面临的问题 (34)5.2 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35)5.3 对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的建议 (36)1. 内容综述《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深入探讨了跨越数千年的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的先秦哲学到现代经济发展的现代理论,呈现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演进。
特别是对战国至隋唐时期以天子和郡县为主导的宏观经济地理格局分析及评价,以及对宋代以后的城镇与商业贸易发展、明代的海上贸易及清代的经济区域特征的探索。
书的开篇揭示了经济地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强调了早期中国宰辅和地方官在经济地理实践中的智慧。
在这些历史叙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对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以及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交通的影响分析。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组织认同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备受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建议进行评述。
一、背景分析组织认同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为学开始组织认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认同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导力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理论阐释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组织产生共鸣,从而在行为上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过程。
具有高度组织认同的员工往往对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愿意为组织的成功付出努力。
组织认同理论的特点包括:一是强调个体与组织的匹配,即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目标和规范等方面的契合程度;二是员工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员工对自己和组织之间关系的感知;三是强调组织文化在塑造组织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认同对于组织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首先,高度的组织认同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
其次,组织认同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因为员工会更愿意为组织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组织认同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协作。
三、研究现状目前,组织认同理论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研究成果方面,研究者们发现组织认同与员工的绩效、创新、敬业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组织认同与员工离职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组织认同并非越高越好。
尽管组织认同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组织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角度分析组织认同的影响,而较少组织认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员工行为的交互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本文对组织认同理论进行了简要述评,强调了组织认同在员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组织认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建议:1、研究者应组织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深入探讨影响组织认同的各种因素,如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如何影响员工的组织认同。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2000字》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1.在经济方面,纳克斯认为那些穷人的收入和支出几乎相等,导致这些穷人没办法攒钱,甚至出现负存款,这种情况一旦形成恶性循环,这类人是无法摆脱贫困的。
在落后地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大部分收入用来消费而不是储蓄。
低储蓄导致资本支撑不起再扩大生产,生产率低则导致经济增长率低,又开启另一轮的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在人力资源方面,西奥.舒尔茨认为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即人力资本。
后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被贝克尔以及卢卡斯进行了再扩展。
贝克尔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以及资本收益的递减规律两个角度来论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卢卡斯提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力资本。
随后,Alexandra Winkels 和W. Neil Adger发表《越南可持续生存及移民——作为获取资源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认为移民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而采取的行为。
之后影响较大的还有“PPE 怪圈”理论,由格兰特提出。
Richard Leete等人着作“人口,环境与贫困的关系”。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指出,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最大化利益,改善经济条件,并加速致富过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二)国内研究生计问题是在异地扶贫搬迁的大力推进中学者能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学着主要从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移民的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移民生计的适应性、移民生计中的困境以及移民生计重建等进行研究。
在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中我国学者在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对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了分析。
杨云彦等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库区农民,对库区农民生计资本进行了分析,得出库区农民审计资本的特点,主要的特点有人力资本积累整体薄弱、自然资本人均拥有量少、金融资本积累量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生计方式变迁研究中张鹏瑶通发现搬迁后移民们的生计普遍得到了提高,具体表现在,收入得到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等,但是由于移民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增收与融资能力较弱,相关扶植政策不够到位,搬迁地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移民的心理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等问题的存在,移民们仍感到不小的生计压力。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比较与研究述评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比较与研究述评赵锋【摘要】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framework i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on-structive tool to search for the reasons of the livelihoods vulnerability of poor families and then propose a variety of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Currently ,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framework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is as the followings: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 , UNDP which regards the policy , 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 as the driving factors , CARE that combines the basic needs and rights to make researches , Oxfam GB which starts the resear-ches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or condition and environment of liveli -hoods.These analysis frameworks emphasize the connection on the micro -level livelihood systems and macro-policy.On the other hand, the analysis frameworks stress people -oriented and th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rationally to expand the livelihoods channels and enhance the livelihood capabilities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with external assistance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一种寻找贫困家庭生计脆弱性原因并给予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式分析框架和建设性工具。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特稿3伴随着迅猛的经济步伐,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了,基于这种现状下,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时代的要求下,可持续性发展在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政策,为我们的环境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企业在短周期的效益甚至也推动了企业长远性的发展,此外,对于也为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对于我国而言其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学者们注重实地考察研究,就具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好。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世界发出呼吁:“有必要研究自然,社会,生态,经济和自然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
” 1987年,由于全球化,导致环境问题的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诞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资源,环境和经济,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个策略诞生之后,其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学者以及经济学家的目光。
很快可持续发展就在国外成了一门学科被学者们研析,且获取到了一定的成果,较为系统化的理论和观点因而被研究整理出来。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定义1981年,Lester R. Brown(1981)研究提出企业发展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公平性、持续性及共同性,其可谓是基于经济意义上的生态概念。
1999年,殷建平在《大企业持续发展》中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动态过程,基于具保障性的、核心性的机制之下,才能够促使企业的良性的规模扩展,与此同时企业的创新及学习能力也应当加强和维系,以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001年,刘力钢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以企业的基本生存作为基石,且应当将企业的永生发展定位长期的发展趋向,其中囊括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的目标在内,除此之外,对于企业以领先的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需保持促进经济效益增长和能力不断提高的状态。
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述评

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述评朱振华;石晓波;龚文乾【摘要】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建设项目评价体系中崭新的内容.文章在介绍可持续发展评价由来的基础上,探讨了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应用模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基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工程管理学报》【年(卷),期】2010(024)002【总页数】5页(P133-137)【关键词】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述评【作者】朱振华;石晓波;龚文乾【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9建设项目又称投资项目或工程项目,是微观领域里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国家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有效工具。
它为人类提供各种生产或生活服务,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科技水平和道德价值观念等限制,它也凸显出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
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生态退化严重、承载力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代际代内分配不公等严重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宏观整体上系统地把握项目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利益,把建设项目的效益和影响统一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
项目评价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
即从注重内部评价到关注外部效益再到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核心的发展历程[1]。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变化是项目评价理论不断更新的主要动力。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各国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项目评价体系随之不断变迁而逐渐发展成熟、壮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做了大量研究。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中观领域,都是对行业或国家、区域、城市甚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而相对忽略了微观层面的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论证与应用[2]。
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

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朝着更加全球化的路径发展,全球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滞后不及的。
乡村振兴是各国政府强有力的行动,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战略、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
因此,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异常重要。
国内外学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
首先,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方面。
其次,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诸多共性,包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经济和引导乡村人民发展等关键问题。
此外,目前不少乡村振兴方法都是基于项目的,而不是从整个乡村的角度着眼,从而可能出现项目重叠和资金无效利用的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角度一般化,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
同时,乡村振兴也要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比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物联网、智能家居等,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
另外,乡村振兴也要紧密结合当前各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设计、资金配置以及政府职能转移。
同时,乡村振兴项目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乡村振兴本身的实施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
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国内研究的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
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这些方面包括一般化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体系、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贯彻实际情况、完善监管机制及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关系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期国内教育界较多在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堂和有效课堂。
现阶段较少在真情课堂方面的研究。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推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也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2000年开始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验,所以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幸福的人方面有过一定的研究。
2、选题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说教功能比较明显,所以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枯燥、空洞、缺乏真实感,上政治课被认为是“催眠”的痛苦的课堂、“受罪”、甚至“活受罪”、激发不起兴趣、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其实课堂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就是一门艺术,我想真情课堂应该是教师能把课上好、把课上活、把课上优,能给学生更多的真情实感和切身感受,能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政治课堂的魅力。
因此提出“打造高中政治真情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紧密结合,我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3、研究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最终指向应该考虑“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打造真情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教学双方真情流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本课题的提出富有时代气息,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讨出解决当前封闭式教学和放养式教学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的有效方法,建立一种人本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因素,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等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渗透各种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知识的深刻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快乐自觉学习的目的。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声誉理论研究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应用实践,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声誉理论研究概览。
我们将简要介绍声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其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对声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评述声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声誉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管理策略等。
我们将探讨声誉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实践,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声誉理论研究框架,为推动声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声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声誉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积累和维护声誉来影响其行为和结果。
声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过去行为和结果的累积评价,还对未来行为和预期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声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声誉是社会成员对个体或组织行为的普遍评价和认可。
这种评价通常基于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职业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声誉是一种能够影响交易成本和合作可能性的信息资源。
在市场交易中,声誉可以作为信号传递者,帮助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
声誉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和复杂。
它不仅包括了个体或组织的行为表现,还涵盖了社会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声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个体或组织的内在特质、外部环境、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声誉的维护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或组织不断地通过积极的行为和表现来巩固和提升其声誉资本。
在声誉理论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特别关注。
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跨学科融合:强调绿色创新绩效评价 的跨学科性,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
汇报人:XX
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应基于科学理论,能够客观反映绿色创新的绩效水平。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考虑绿色创新的各个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数据易于获取且计算方法简单明了。
动态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绿色创新的动态变化,以便对绩效进行持续监测和改进。
构建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构建方法:文献综述法、专家咨询法、实证研究法 评价指标: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社会效益 评价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地区标准
未来展望:进一步完善模型, 提高评价准确性和实用性
国内实践:介绍 了中国在绿色创 新绩效评价方面 的实践和案例, 包括政策制定、 评价体系建立等
方面的内容。
国际实践:介绍了 国际上其他国家在 绿色创新绩效评价 方面的实践和案例, 包括成功经验、先 进技术等方面的内
容。
实践比较:对国 内外绿色创新绩 效评价实践进行 了比较分析,总 结了各自的特点
定义: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 模糊评价等方式,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
优点:可以对多个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因素较为全面,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缺点:评价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同时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合理权重分 配,主观性较强。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项目评估、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等领域。
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实证研究不足 理论框架不完善 跨行业比较研究较少
实践指导意义:为企业、政府和学 术界提供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践 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摘要中国增权理论是一种弱势群体如何通过权力获取和资源整合,提升自身能力和地位的理论。
本文旨在对中国增权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该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存在的不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引言中国增权理论作为弱势群体权益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广泛。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增权理论为解释弱势群体如何改变自身处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中国增权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权力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根源,为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增权理论进行综合述评。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中国增权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剖析,挖掘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对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其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中国增权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权理论的定义与内涵、增权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增权理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
在争论焦点方面,学术界主要围绕增权理论的适用性、权力与资源获取的可持续性以及个体与集体增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发展趋势方面,中国增权理论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
未来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增权过程机制的研究,探讨权力与资源获取的动态过程;其次,重视增权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增权实践及其影响;第三,增权理论的政策应用研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社会公平与进步。
结论中国增权理论作为弱势群体权益的理论,为解释社会权力分配不均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增权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仍需进一步明确;其次,对增权过程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最后,缺乏对增权理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为完善中国增权理论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路径应包括:第一,深入挖掘增权理论的核心要素,明确权力、资源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二,加强增权过程的实证研究,探讨弱势群体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权力获取改变自身处境的具体机制;第三,推动增权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增权实践及其影响,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平与发展提供借鉴。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李霞【摘要】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起始、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国内学术研究表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将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评述【作者】李霞【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巢湖 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纵向上看,它由最初的环境教育发展到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内容逐步深入;从横向上看,它由当初单纯的生存威胁论的灌输,进展到如今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对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探究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
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路向进行。
一是理性思考的方式,这一路向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及其他科学理论(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来思考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二是借鉴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得到基本数据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始为学术界较为普遍采用。
国外学术界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催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活动促进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总体上说,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大致经历了起始、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
(一)概念的提出及初步实践:环境教育开始起步(1948-1962)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附产品是环境污染。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项目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各种新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就是关于这些新兴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评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领域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主要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所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交互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技术。
2.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前科技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商业价值,还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还可以改良作物和动植物,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5. 新材料新材料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碳纳米管到功能性陶瓷,新材料的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前瞻性。
新材料的研发将为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状况在以上几个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认知水平,成为了某些任务中更为有效的方案。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其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农户理论作为研究农户经济行为、决策机制和发展路径的重要理论体系,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前沿动态,以期为深化农户理论研究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了农户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农户经济学派到现代的农户行为理论,分析了不同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评述了农户理论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业政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农户生产行为、农户技术采纳、农户市场参与、农户家庭经济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农户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农户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农户理论概述农户理论是农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农户的经济行为、决策机制、生产模式以及农户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互动关系。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其经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水平、市场条件、政策环境等。
农户理论旨在揭示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农业政策制定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农户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当时的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农户的经济行为和生产模式。
随着农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农户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和波普金的“道义小农”理论。
舒尔茨认为,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根据市场信号和自身资源条件做出最优决策。
而波普金则强调农户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认为农户的经济行为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乡村旅游_开题报告_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乡村旅游一、研究背景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
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9年,在全国旅游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
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
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2013年09月03日12:0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作者:袁华萍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学者从国外经验总结、政策导向、以及经济工具应用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该理论进行梳理,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模式,指标体系1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
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
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体现,对其发展做出理论奠基贡献的则是美国农业科学家LesterBrown,他于1981年指出:“我们不是从前辈手中继承地球,而是向子孙后代预支地球”。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通过了有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正式决议;1991年则在荷兰进一步形成了引起巨大反响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博斯宣言》。
宣言提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