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组成的分析方法
植物油中磷含量的检测分析文献综述

植物油中磷含量的检测分析——文献综述XXX(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指导教师:XXX)油脂中的磷含量是衡量油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在我国国家标准中[1],对植物油中磷脂控制指标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重量法,钼蓝比色法法简单、快速,这种方法已经较为成熟;重量法利用磷脂吸水膨胀,密度增大,易于与油分离的特性,可粗略定量磷脂含量(包含不溶于丙酮的类脂)[2]。
国标钼蓝比色法虽可定量检测,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可准确检测精炼油中的磷含量,而对磷脂含量高的油脂,尤其是毛油,则会随着称样量的不同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别。
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国际通用的AOCS方法中对于称样量的规定也存在很大差别[3],这就给贸易和企业的质量控制增加了难度。
为此国内外研究者在检测方法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
1 研究背景及动态1.1 磷脂在植物油中的分布及其对油品的影响磷脂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两大类,分别由甘油和鞘氨醇构成。
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含氮或磷的头,另一端为疏水(亲油)的长烃基链。
因此,磷脂分子常与蛋白质、糖脂、胆固醇等其它分子共同构成脂双分子层,即细胞膜的结构[4]。
植物磷脂主要存在于油料种子,且大部分存在于胶体相内,并与蛋白质、糖类、脂肪酸、菌醇、维生素等物质以结合状态存在,是一类重要的油脂伴随物[5]。
磷脂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脂,如大豆毛油中磷脂含量约为0.1%-1.8%。
植物油中磷脂的含量从加工工艺上来讲,会增加脱酸环节中性油的损失及脱色白土的用量,而且还容易引起加氢催化剂的中毒。
精炼油中磷脂含量过高容易氧化影响产品色泽。
所以这是不利的。
在植物油储藏的方面,磷脂是导致油脂反色的原因之一;也会导致有些油脂(比如大豆油)的回味;所以磷脂不易于植物油的储藏[6]。
在烹饪方面,在煎炸食品的过程中会形成泡沫,若煎炸的食品水分含量较高,则会使泡沫迅速上升,引起溢锅,极易造成烫伤事故与火灾。
磷脂的不饱和性及易被氧化等性质,起着载运氧气的作用,使得油的耐煎炸程度大幅度降低,油很快变深、变黑。
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_颜慧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055122)资助通讯作者,E -mai l:zhongwenhui@作者简介:颜 慧(198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E -mail:hui xiaoyan@hotmai l.c om 收稿日期:2005-10-31;收到修改稿日期:2006-03-22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颜 慧1 蔡祖聪2 钟文辉1,2(1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2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 要 磷脂脂肪酸(PLF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可通过不同的生化途径合成不同的PLFA 。
一些PLFA 可作为分析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记0。
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PLFA 方法。
本文介绍了表征微生物的一些PLFA 、从土壤中提取PLFA 的方法以及用GC -MS 分析PLFA 的原理。
本文还将常用的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传统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方法依赖于培养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微生物群落;Biolog 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多样性,即可反映微生物群落如何利用各种碳源底物,但对快速生长和适合在Biolog 实验条件下生长的小部分群落成员有强烈的选择性;核酸分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而PLFA 方法相对于上述几种方法有诸多优势。
本文通过一些实例证明PLFA 方法的特色或独到之处,也分析了其缺点。
采用PLFA 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有助于获取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全面而完整的信息。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量;群落结构;GC -MS(气相色谱-质谱);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X172 文献标识码 A土壤微生物参数很可能最早被用于表征土壤质量[1]。
卵磷脂的柱层析与TLC分析

硅胶柱层析展开剂的配制:将氯仿、甲醇及水按65:25:4的比例配制摇匀,配置展开剂时要严格按比例进行,否则很容易三相溶解不完全而出现分层现象,由于试剂容易挥发,每次使用都要重新配制。
将硅胶G板在105℃下活化至少半个小时。
取出密闭冷却,然后在距离底端约1cm的同一水平上,点上样品溶液和大豆卵磷脂标样溶液,放进展开缸中进行展开,层析缸里的展开剂用量不得超过点样点。
展开至距顶端约1cm处,爬板结束,取出晾干,放在碘缸中显色,磷脂成分会显示为黄色圆点。
根据显色结果,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PC。
而且如果有其他磷脂标样,还可以由不同磷脂成分的比移值,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其他磷脂杂质。
磷脂酸胆碱的定性分析1. 薄板的制备称量硅胶G6g溶解于0. 5%梭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8ml,调匀并经超声波震荡2min以赶走气泡,倒在洁净的20x7cm玻璃板上,使之涂布均匀。
薄层厚度控制在0.2~0.25mm。
自然晾干后,放在105℃烘箱内活化30min,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 样品的制备称取10mg样品,加氯仿一甲醇溶液(1:1)1 ml充分溶解。
3. 点样用微量进样器量取50ul标准品或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距板的边缘2cm处,两边各留1.5cm(防止边缘效应),各个点样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点样面积不超过5mm。
4. 展开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体积比65:25:4)待溶剂挥发后,放入盛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展开至顶端scm时取出薄板。
5. 显色及定位将挥发尽溶剂的薄板放入碘缸内,盖好。
升华的碘遇磷脂发生加成反应,而使磷脂的斑点呈现黄色。
硅胶柱层析可以去除PE、LPC等杂质磷脂,而PI及另外两种微量杂质必须通过其他方法除去。
当层析柱规格为φ20mm×700mm时大豆磷脂分离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采用的硅胶为80-120目粗孔2号硅胶,洗脱液为石油醚;石油醚:异丙醇:水=1:1:0.175,流速为1.1BV/h,上样量为0.5g大豆水化油脚/g硅胶,柱温为室温。
大豆磷脂的提取及分析

大豆磷脂的提取及分析.d o c.d e f l a t e.d o c.g z i p(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实训二大豆磷脂的提取、分析及卵磷脂咀嚼片的的制备与检验大豆磷脂的提取及含量测定一、试剂与仪器1、试剂⑴氯化锌溶液:精确称取氯化锌,定容于500ml容量瓶中。
⑵大豆市售⑶无水乙醇------10瓶⑷磁力搅拌器⑸对苯二酚溶液:取对苯二酚,加水适量使溶解,加硫酸1滴,加水稀释成100ml。
⑹钼酸铵硫酸试液:取钼酸铵,加硫酸15ml,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本液配制后两周即不适用。
⑺亚硫酸钠试液:取无水亚硫酸钠20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⑻磷酸二氢钾⑼浓硫酸⑽过氧化氢⑾石油醚、⑿氯仿、甲醇、冰乙酸⒀ 20%硫酸铵⒁羧甲基纤维素钠⒂硅胶GF254⒃载玻片2、仪器凯氏烧瓶,恒温水浴锅,滤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电热套,天平,分光光度计,刻度比色管,硅胶G板,抽滤装置二、实验操作㈠、大豆磷脂的提取及含量测定1、5斤大豆用粉碎机粉碎得大豆粉2、卵磷脂的提取⑴称取一定质量的大豆粉末,加入一定体积95%的乙醇,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锅内,一定时间后取出,减压过滤。
见下表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氯化锌1:2035101:2040151:154051:15235151:1545101:1045151:103551:2024551:1024010(2) 试验步骤:将溶有卵磷脂的乙醇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下,一边搅拌一边加入一定量ZnCl2溶液,继续搅拌20min;取出,减压过滤,并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上蒸干;取出产品进行定性检测。
㈡磷含量测定标准溶液的制备:取105℃干燥至恒重的磷酸二氢钾约,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每1ml中含磷(P)约为30ug。
样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精密称定,置凯氏烧瓶中,加硫酸20ml与硝酸50ml,缓缓加热至溶液呈淡黄色,小心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使溶液褪色,继续加热30分钟,冷却后,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三种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与新型脂质组学方法分析

三种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与新型脂质组学方法分析摘要磷脂是生物体膜的组成成分之一,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源副产物可以作为磷脂的新型来源。
本文分别介绍了海洋源副产物中磷脂的三种提取方式,并介绍了新型脂质组学方法的应用,对提取的磷脂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三种提取方式均能提取到磷脂,而pH调节-无机盐共析法提取出的磷脂量最多。
新型脂质组学方法可以用于海洋源副产物中磷脂的定性、定量和构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海洋源磷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脂质组学方法AbstractPhospholipids ar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biological membran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fe activities. Marine by-products can be used as a new source of phospholipi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methods for extracting phospholipids from marine by-products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lipidomic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extracted phospholipids. The study showed thatall three extraction methods could extract phospholipids, with pH adjustment - inorganic salt co-precipitation method extracting the most phospholipids. The new lipidomic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phospholipids in marine by-products, providing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marine phospholipids.Keywords: Marine by-products, phospholipids, extraction,lipidomics method1.引言海洋生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其中不仅有食用海产品,还包括一些副产物,如残骸、鱼皮、贝壳等。
磷脂 ir鉴定方法

磷脂 ir鉴定方法磷脂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中,参与细胞组成、信息传递和能量代谢等生物过程。
为了研究磷脂的结构和功能,需要进行磷脂的鉴定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磷脂鉴定方法,包括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一、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常用方法,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磷脂的分离和纯化,并且可以得到磷脂的相对含量。
1.1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是一种相对简单、快速的色谱技术,通常用于磷脂样品的初步分离和纯化。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吸附剂上的亲和力不同,从而使它们在薄层上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在磷脂的鉴定中,可以用磷酸化的酯酶切割磷酸基,使磷脂分解成甘油3-磷酸酯和脂肪酸,用正相或反相薄层色谱分离。
1.2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分离并纯化化合物的方法,它利用液相固定相互作用对样品进行分离,可以有效地分离一些极性化合物和不同结构的磷脂。
常见的固定相为C8、C18等碳链,分离柱为正相分离柱、反相分离柱等。
气相色谱是一种将挥发性有机物分离和定量的技术。
它主要用于分析和定量非极性化合物和低极性化合物。
在磷脂的鉴定中,气相色谱可以用于脂肪酸的分离和定量。
质谱技术是一种鉴定物质分子量、化学结构的方法,通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和结构。
在磷脂的鉴定中,质谱技术主要包括质谱、飞行时间质谱和磁共振质谱等。
质谱是一种将分子分解成离子的技术,并将它们按质量和数量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在磷脂的鉴定中,可以使用飞行时间质谱或质量分析仪对磷脂进行分析。
通常,磷脂会转化为负离子化物,然后进行质谱分析。
根据离子的质量比和相对强度,可以确定磷脂的组成。
2.2 飞行时间质谱飞行时间质谱是一种将离子加速到高能状态,然后通过电子荧光屏幕进行检测的技术。
在磷脂的鉴定中,飞行时间质谱可以用于测定磷脂的质量和相对含量。
血脂各个项目的不同测定方法

血脂各个项目的不同测定方法血浆中的脂类包含胆固醇、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磷脂与非酯化脂肪酸等。
目前,对有关脂类代谢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均务必检测血浆(清)中的脂类,通过其含量的变化,对临床疾患提供协助诊断的根据。
有关医学科研工作,脂类的定量检测也是一项必备的研究项目。
1.胆固醇测定血浆中胆固醇及其酯的含量检测,从方法学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化学法包含抽提法与直接测定法,这类方法目前仍在沿用;另一类是酶法测定,方法敏感特异快速,并能自动化分析,已常规应用。
化学测定法种类多,由于显色反应的特异性不一致,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目前公认的参考方法是Abell-Kendall(L-B 反应)法。
另外,三氯化铁-硫酸反应法(Zak法)具有显色稳固法、操作简便、灵敏度约5倍于L-B反应法,胆固醇酯与游离胆固醇显色程度比较接近等优点,缺点是特异性差,干扰因素比L-B法多,如冰醋酸中含有的乙醛酸,血清样品中的血红蛋白,胆红素与硫酸的质量等因素均可影响Zak方法的准确性,Zak法更适合于科研使用。
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国产试剂已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胆固醇测定用的标准品,按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出品纯度达99.8%,是国际公认的参考物,国内李健斋等已纯化制成符合这一要求的胆固醇纯品,已供临床检测血清胆固醇使用。
2.甘油三酯测定血浆甘油三酯的测定,目前多以化学法与酶法定量。
化学法测定甘油三酯是以脂蛋白变性,水解成甘油,并以甘油为计算根据。
酶法是以特异酶水解甘油三酯,除去脂肪酸,再测定甘油,方法特异,准确而快速,临床广为应用。
目前甘油三酯测定的方法要紧以定量甘油为根据,然而血清样品中存在有游离甘油,如何从反应过程中的总甘油中减去游离甘油,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讨论这一问题。
若不减去,其测定值将会高于血清样品中的真值,假如要减去,就务必先测出血清样品中的游离甘油,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将增加一个繁杂的步骤,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
鸡蛋黄中磷脂的提取及分析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研钵 布氏漏斗 蒸发皿 棉花 药品:熟鸡蛋黄 20%NaOH 溶液 10%Pb(AC)2
丙酮 碘化铋钾溶液
1%CuSO4 溶液
硫酸 95%乙醇 氯仿
四、实验步骤 1.卵磷脂的提取 (1)取熟鸡蛋蛋黄一只,于研钵中研细,先加入 10ml 95%乙醇研磨,再加入 10ml 95%
乙醇充分研磨,减压过滤,布氏漏斗上的滤渣经充分挤压滤干后,移入研钵中,再加 10ml 95% 乙醇研磨,减压过滤,滤干后,合并二次滤液,如浑浊可再过滤一次,将澄清滤液移入蒸发 皿内。
六.思考题: 1.蛋黄中分离卵磷脂根据什么原理? 2.卵磷脂可以皂化,从结构分析应作何解释? 3.卵磷脂可作乳化剂,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实验中要进行减压过滤?操作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脂肪酸的检查:取棉花上沉淀(滤饼)少许,加 1 滴 20%氢氧化钠溶液与 5ml 水,用玻棒搅 拌使其溶解,在玻璃漏斗中用棉花过滤得澄清液,以硝酸酸化后加入 10%醋酸铅 2 滴,观察 溶液的变化 甘油的检查:取试管一支,加入 1%硫酸铜溶液 1ml(二十滴),2 滴 20%氢氧化钠溶液,振 摇,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再加入 1ml 水解液振摇,观察所得结果。 胆碱的检查:取水解液 1ml,滴加硫酸使其酸化(以 pH 试纸试之)加入 1 滴碘化铋钾溶液,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2)将蒸发皿置于沸水浴上蒸去乙醇至干,得到黄色油状物。 (3)冷却后,加入 5ml 氯仿,搅拌使油状物完全溶解。 (4)在搅拌下慢慢加入 15ml 丙酮,即有卵磷脂析出,搅动使其尽量析出(溶液倒入回收瓶 内)。 2.卵磷脂的水解及其组成分析 (1)水解:取一支干燥大试管,加入提取的一半量的卵磷脂,并加入 5ml 20%氢氧化钠溶 液,放入沸水浴中加热 10 分钟,并用玻棒加以搅拌,使卵磷脂水解,冷却后,在玻璃漏斗中 用棉花过滤。滤液供下面检查用。 (2)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脂组成的分析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含油磷脂,脱油磷脂,磷脂组分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
本方法不适合溶血磷脂酰胆碱及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的测定。
2 主要内容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磷脂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三种组分的含量。
3 原理
根据磷脂中不同组分与硅胶材料的结合能力差异,用多元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紫外检测器在线检测,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4 试剂
4.1 丙酮:分析纯。
4.2 正己烷:色谱纯。
4.3 异丙醇:色谱纯。
4.4 水:色谱纯。
4.5 冰醋酸:色谱纯。
4.6 1%冰醋酸溶液:1mL冰醋酸用色谱纯水定容到100mL。
4.7 磷脂酰胆碱:标准物质,纯度≥99%。
4.8 磷脂酰乙醇胺:标准物质,纯度≈99%。
4.9 磷脂酰肌醇:标准物质,纯度≥98%。
4.10 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1%冰醋酸溶液(8:8:1,V/V/V)。
5 仪器与设备
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下述特殊设备:
5.1 分析天平:精度为0.001 g。
5.2 旋涡振荡器。
5.3 台式离心机。
5.4 充了氮气的氮气瓶。
5.5 刻度吸管:0.1mL,0.5mL。
5.6 容量瓶:5mL,10mL,100mL。
5.7 10mL带塞刻度试管。
5.8 液相色谱仪,带进样系统、紫外检测器和数据处理器。
5.9 液相色谱柱:Si-60柱子,填料粒度为5μm。
长度200-250mm,直径4-4.6mm。
6 分析步骤
6.1 液相系统的平衡
进样分析前,用流动相平衡液相系统,控制流速为 0.2mL/min ,保证基线平稳,样品的保留时间稳定。
6.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取20mg 磷脂酰胆碱、20mg 磷脂酰乙醇胺与10mg 磷脂酰肌醇,用正己烷/异丙醇/1%冰醋酸溶液(8:8:1,V/V/V)溶解并定容到10mL ,配制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混合标准溶液,使溶液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浓度分别的2mg/mL 、2mg/mL 、1mg/mL 。
准确吸取此溶液0.25、1.25、2.50、3.75、5.00mL ,并用正己烷/异丙醇/1%冰醋酸溶液(8:8:1,V/V/V)定容到5mL ,使溶液中磷脂酰胆碱的最终浓度为0.1~2.0mg/mL ,磷脂酰乙醇胺的最终浓度为0.1~2.0mg/mL ,磷脂酰肌醇的最终浓度为0.05~1.0mg/mL 。
-20℃保存备用,保存时注意容器口的密封。
注:假如标样为氯仿或甲醇的溶液,必须将其中的溶剂用氮气小心吹干,再用流动相溶解定容。
6.3 标准曲线的制作
以微量注射器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混合标准溶液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中。
以样品各组分浓度为横坐标,各组分峰面积为纵坐标,分别绘制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三种组分的标准工作曲线。
6.4 样品前处理
测试样品应放在密闭和防潮的容器内。
取样后剩余样品应储存在同样的容器中,以备下次测试时再取。
样品在使用前需充分混匀。
准确称取样品30 mg (称量精确至0.001 g)于10mL 带塞刻度离心管中,加入丙酮8mL ,旋涡振荡2min ,3000r/min 离心10min ,使不溶于丙酮的磷脂组分完全沉淀。
小心倾出上层液体,并用氮气吹干剩余残液,用正己烷/异丙醇/1%冰醋酸溶液(8:8:1,V/V/V)溶解并定容到5mL 。
-20℃保存备用,保存时注意容器口的密封。
6.5 测定
6.5.1 色谱条件:Lichrosorb Si-60柱子(250×4.6mm i.d.),填充物粒度5μm 。
流动相流速 1mL/min ,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05nm 。
不同系统、不同型号柱子调整流速,达到最佳工作条件。
6.5.2 进样:准确取10μL 测定液,注入液相色谱仪,取试样的面积与工作曲线比较定量。
对同一样品至少进行两次测定。
7 结果计算
试样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含量以各组分的质量与试样原有质量的质量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X (%)=
式中:X 是样品中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含量;
C 是由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工作曲线上查出的试样测定
液中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浓度,单位为mg/ mL ;
5是样品的体积,单位为mL ;
m 是样品的总质量,单位为mg 。
如果两次测定的结果符合8.1中给定的重复性要求,则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
如果不符合重复性要求,需对同一样品重新进行两次测定。
C×5 m ×100%
8 精密度与回收率
8.1 重复性
同一个分析者使用同样的方法在同一个实验室内使用同样仪器设备对同一试样同时或
连续进行两次测定的结果相对偏差不得大于5%。
8.2 再现性
不同的分析者使用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实验室内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同样的样品进
行两次测定的结果之差应不超过10%。
8.3 回收率实验
定量移取PC标样10μL于刻度试管中,N2吹干后加入1mg PI 标样与1mg PE标样,然后定
量加入已处理完毕并已知PC、PE、PI浓度的样品2.5mL,用正己烷/异丙醇/1%冰醋酸溶液(8:8:1,V/V/V)定容到5mL。
混匀后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进样10μL,测定PC、PE、PI的回收率。
测定的PC(或PE、PI)的质量
回收率(%)= ×100% 已知的原样中PC(或PE、PI)的质量+加入的PC(或PE、PI)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