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打开《苏东坡集》,我们就会发现,在洋洋三十多类文章中,有一类被称为记的,一共包含六十多篇作品。这是苏轼最富于文学性的散文之一,其中很多篇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被收入各种选本,颇能代表苏轼散文成就的一斑。

记之一体,中唐以前还不多见,《文选》不列其类,《文心雕龙》不著其说,它是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

苏轼的记,同"唐宋八大家"其他诸家相比,数量上是最多的。且不说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洵和苏辙几个人,他们的记,从几篇到二十几篇不等,还未及苏轼的一半,就是曾巩有三十四篇,柳宗元有三十六篇,数量上也瞠乎其后。在题材方面,苏轼电有所开拓。例如,在他以前最擅长此体的柳宗元,在题材不过为"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而苏轼这类文章,虽没有明标分项名目,但起码可以增加"记宫室"、"记书画"、"记碑石"、"记琐事"几项。

苏轼的记,其内容方面也与韩愈、柳宗元有较大区别,即欧、柳之记,虽亦涉论,但毕竟以记事为主。而苏轼则"名不符实",在记中大发议论。这当然是宋代文人的一般倾向,陈师道在当时就说过:"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不过,苏轼尤为特出罢了。他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几经沉浮的丰富生活经验,儒释道混合的世界观,宽阔旷达的胸怀,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文艺修养,在记里谈政治,谈人生,谈佛道,谈哲理,谈艺术,谈学问。我们在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记述,妙趣横生的议论,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

这些文章的艺术特色,同苏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致的,那就是"随物赋形","姿态横生"。下面拟就构思、谋篇、表现手法几个方面,谈一下这一总的特色在他的记中的具体表现。

上面说过,苏轼的杂记文,政治、人生、佛道、哲理、艺术、学

问,无所不谈,然而它们的题目,却都是亭、台、楼、阁、厅、堂、寺、院、碑、石、书、画之类的"记"。这些文章,题臣与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读者预先却不大好捉摸;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一篇文章,究竟抓住哪一点?从哪里生发出去?这就有一个构思、命意的问题。看来,苏轼临文是巧于构思、善于因题言意、借题发挥的。如属为人作记的文章,还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主题。因此同属记,而主题、命意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的名字发挥的。例如,《超然台记》抓住"超然"两字,大谈"超然物外"--"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内"的处世态度,《喜雨亭记》从"喜"字和"雨"字作文章,畅谈下雨给官民带来的喜悦,以及下雨的重要性;《众妙堂记》阐发"众妙"二字的精义;《思堂记》则从反面作文章,大谈临事不思的好处,以及思与不思可随人而不同。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所藏之物做文章的。墨君堂是文与可收藏墨竹的地方,《墨君堂记》就大赞真竹与墨竹的美德:"疏简抗劲","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借题发挥,实际卜是歌颂一种人格。放鹤亭是云龙山人放鹤之处,《放鹤亭记》就从鹤谈到只有隐居的山人,才有好鹤的自由,从而发出隐居之乐胜于南面之君的议论。净因寺藏有文与可和僧道臻的两幅画。《净因院画记》就大谈绘画的道理t尽"形"容易,得"理"则难,画者贵"得其理",也就是他重"神似"理论的发挥。王晋卿作宝绘堂以蓄书画,《宝绘堂记》就从书画入手,告诫他不可太着意于书画的得失去留,并归结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的主人着笔的。《墨妙亭记》歌颂孙莘老做地方官吏的政绩,许其为"知命"的人。《墨宝堂记》称赞张希元的爱好书刻而不急于功名。《醉白堂记》歌颂韩琦的功德事业。《石氏画苑记》刻画石康伯淡名利、好书画、急人之难的人品。《凤鸣驿记》歌颂凤翔太守宋选的"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的美德。

一类是写被记叙对象所能发的感想。《凌虚台记》从荒草野田之

变为凌虚台,以及古代宫室的沦为破瓦颓垣,见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从而推论到人事得丧之不足恃。《钱塘六井记》从杭州太守陈述古的疏浚六井,使人民度过一场旱灾,得出凡事应防患于未然的结论。《滕县公堂记》从滕县公堂的修建,想到官署应修建得好些,才使人愿意出来作官做事。这一类文章中,有一些引伸发挥出来的道理相当深刻而带有普遍意义。例如,《石钟山记》,从夜探石钟山,领会到该山命名的原因,总鳍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李氏山房藏书记》从李公择读书庐山,藏书丰富,反衬出"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的可叹可惜。

以上仅仅是简略的一瞥,然而已经可以看到苏轼临文命意之道,并非一端。象这样题目相近而内容各不相同的文章,反映出苏轼构思的高度才能。他善于以小题目作大文章,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断的论述,抓住一个角度,一点因由,说出有意义有独创见解的道理。大多数文章,都不是无所为而发,就事论事的。所记之事与所发之论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恰如水到渠成,令人佩服于作者的妙想灵思。刘熙载认为矗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艺概》)苏轼曾要求作文必须先能"体物之妙", "使是物了然于心",然后发而为文,"了然于手与口"。看来这都是苏轼这类文章构思命意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一篇文章,先说何事,后说何事,何者须详,何者宜略,何处虚写,何处实写,这是谋篇布局的问题。对材料的这种组织安排,是决定于主题的需要的。然而,具体运用,并无定法;文章面貌,贵在多样。苏轼反对"程式文字,千人一律",故他的记,在谋篇布局方面是富于变化的,最能体现行云流水、不主一态的风格特点。

首先让我们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谈起。苏轼杂记文的开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开头揭示主题思想。

这类文章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先把一篇大旨揭出,然后再展开记叙、论述。如《喜雨亭记》、《宝绘堂记》、《超然台记》、《淮阴侯庙记》、《净因院画记》、《传神记》、《滕县公堂记》等篇是。

二、开头记事记人。

这类文章从记叙入手,娓娓而谈,引入入胜,在他的杂记文中数量最多。如《凌虚台记》、《墨妙亭记》、《醉白堂记》、《眉州远景楼记》、《放鹤亭记》、《灵壁张氏园亭记》、《石钟山记》、《簧管谷偃竹记》、《石氏画苑记》、《凤鸣驿记》等篇是。

三、开头发议论。

这类文章先旁敲侧击,再层层说到中心,与第一类开门见山者稍有不同。如《墨君堂记》、《墨宝堂记》、《盖公堂记》、《李氏山房藏书记》、《画水记》等篇是。

四、开头点出写作因由。

这类文章先交代为何人何事而作。如《清风阁记》、《庄子祠堂记》、《思堂记》等篇是。

苏文中记的结尾则有下列几种:

一、概括主题。

这类文章最后总括全文,画龙点睛。如《清风阁记》、《凌虚台记》、《墨君堂记》、《墨宝堂记》、《石钟山记》、《李氏山房藏书记》、《钱塘六井记》、《凤鸣驿记》等篇是。

二、表示希望、理想。

这类文章在叙完本题之后,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留下了袅袅余音。如《盖公堂记》、《眉州远景楼记》,《灵壁张氏园亭记》等篇是。

三、点出作文原因。

这类文章,最后才交代出为何人何事而作,与放在开头的怡恰相反。如《醉白堂记》、《宝绘堂记》、《净因院画记》、《簧管谷偃竹记》、《传神记》等篇是。

四、以记事作结。

这类文章最后才点出所记的事或补充一段记事。如《游桓山记》、《四菩萨阁记》、《黄州安国寺记》、《画水记》《滕县公堂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