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单元直线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手写教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
3. 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回顾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复习相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二、引入
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讲解
1.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和公式:讲解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2. 直线运动的图像:通过实例展示直线运动的位置-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四、实例分析
给学生一些直线运动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五、练习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和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位移、路程等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移和路程。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现象。
4.学会运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解题方法。
4.学生互评:学生相互检查练习题,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2.归纳总结:学生总结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等。
3.情感教育:教师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运用位移、路程的公式进行计算,并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5.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公式,但对直线运动的深入学习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速度、位移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教学PPT等;
3. 教学材料: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实验数据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规律,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例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

5.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开展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现象,如赛车、火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提问:“什么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些类型?”2. 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特点。

然后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观察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跑步、骑车等,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直线运动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应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教学科目:物理教学内容: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灵活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2. 解释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三、实验实践(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四、应用练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实践和应用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

中职物理教案

中职物理教案

中职物理教案篇一:中职物理第一章教学设计第一章、直线运动第一节、机械运动一、教育目标(一)、知识点1、理解参考系和质点的概念。

2、初步掌握位移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1、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1、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方法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宜采用讲授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位移的概念(二)、难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三)、疑点如何看待质点的概念(四)、解决办法1、重点解决的办法。

(1)、从概念上讲清位移的概念。

(2)、用图示的方法弄清位移的概念。

2、难点解决的办法用实例和做图的方法使学生弄懂位移的概念。

3、疑点的解决办法讲清能不能把物体看作是质点要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性质而定。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板书设计物质→机械运动→质点→路程→位移→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P11页习题。

第二节直线运动速度一、教育目标(一)、知识点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初步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1、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总结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1、通过物理的实例分析,增强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方法通过理论和图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速度的概念。

(二)、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三)、疑点如何理解瞬时速度。

(四)、解决的办法1、重点的解决办法。

通过举例来说明它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通过实例来研究平均速度,并强调它是与时间和位移有直接(来自: 书业网:中职物理教案)关系的。

3、疑点的解决办法对瞬时速度的概念不能要求过高,通过举例让同学知道它指的是质点运动时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即可。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六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六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第六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x =vt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图所示,其v -t 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其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 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 知识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位移在v -t 图像中的表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 -t 图像中的图线和时间轴包围的面积.如图所示,在0~t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梯形的面积.知识点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1)公式中的x 、v 0、a 均是矢量,应用公式时,应先确定正方向.(2)当v 0=0时,x =12at 2,表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当a =0时,x =v 0t ,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式为x =4t +2t 2m ,x 与t 的单位分别是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多少?提示:4 m/s 4 m/s 2 考点一 对v -t 图像的理解1.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1)图像特征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所示.(2)图像的作用①能直观地反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特点.②从图像中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图,图像在t轴下方,表示速度为负,即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③可以求出位移x.在v-t图像中,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就对应着“边长”分别为v和t 的一块矩形的“面积”,如图中画斜线的部分.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1)图像的特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甲和乙所示为不同类型的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图像.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丙所示.(2)图像的利用①直观地反映速度v随时间t均匀变化的规律.图甲为匀加速运动,图乙为匀减速运动.②可以直接得出任意时刻的速度,包括初速度v0.③可求出速度的变化率.图甲表示速度每秒增加0.5 m/s,图乙表示速度每秒减小1 m/s.④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如下图所示,画斜线部分表示时间t内的位移.3.v-t图像的深入分析(1)v-t图像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速度方向的改变,折点表示加速度方向的改变.(如图所示)(2)v-t图像中两图像相交,只是说明两物体在此时刻的速度相同,不能说明两物体相遇.(3)v-t图像只能反映直线运动的规律因为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只可能有两个速度方向,规定了一个为正方向时,另一个便为负值,所以可用正、负号描述全部运动方向.当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各不相同,不可能仅用正、负号表示所有的方向,所以不能画出v-t图像.所以,只有直线运动的规律才能用v-t图像描述,任何v-t图像反映的也一定是直线运动规律.【例1】(多选)某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1 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 .物体在第2 s 内和第3 s 内的加速度是相同的C .物体在4 s 末返回出发点D .物体在6 s 末离出发点最远,且最大位移为1 m用v -t 图像分析问题时要注意:(1)v -t 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图线和t 轴所围的面积的数值等于物体的位移大小,图线和t 轴所围成的面积的数值的绝对值的和等于物体的路程.【解析】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2 s 内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但运动方向没有变化,选项A 错误;第2 s 内和第3 s 内图线的斜率没变,所以加速度相同,选项B 正确;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从图像可以看出,前4 s 内物体的位移为零,所以物体在4 s 末返回出发点,选项C 正确;物体在第6 s 末离出发点最远,6 s 内的位移为1 m ,选项D 正确.【答案】 BCD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解析:v -t 图像中图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在0~t 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选项A 正确,选项C 错误;汽车乙做的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选项B 错误;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汽车甲、乙的加速度都是逐渐减小的,选项D 错误.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2)对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理解 ①位移公式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是二次函数关系,式中v 0是初速度,时间t 是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②此公式既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在取初速度v 0方向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匀加速直线运动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取负值;计算结果x >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v 0方向相同;x <0,说明位移方向与初速度v 0方向相反.③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为x =12at 2,即位移x 与时间t 的二次方成正比.④此公式中共有四个物理量,知道其中任意三个物理量,便可确定第四个物理量.【例2】 一辆卡车初速度为v 0=10 m/s ,以a =2 m/s 2的加速度行驶,求:(1)卡车在3 s 末的速度v 3;(2)卡车在6 s 内的位移x 6与平均速度v ;(3)卡车在第6 s 内的位移x .卡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得3 s 末的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求得6 s 内的位移.第6 s 内的位移等于前6 s 内的位移减去前5 s 内的位移.【解析】 (1)3 s 末的速度v 3=v 0+at 3=10 m/s +2×3 m/s=16 m/s(2)6 s 内的位移x 6=v 0t 6+12at 26=10×6 m+12×2×36 m=96 m 6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6t 6=966m/s =16 m/s (3)5 s 内的位移x 5=v 0t 5+12at 25=10×5 m+12×2×25 m=75 m 所以第6 s 内的位移x =x 6-x 5=21 m.【答案】 (1)16 m/s (2)96 m 16 m/s (3)21 m总结提能 (1)对x =v 0t +12at 2中a 的理解: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并使a 仅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这时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可变形为x =v 0t -12at 2,这时v 0、a 、t 均取正值,更适合于我们的习惯.(2)汽(火)车刹车等问题,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停止后不再运动.这类问题的处理思路是:先求出它们从刹车到静止的刹车时间,再比较所给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关系确定运动时间,最后再利用运动公式求解.2011年太平洋冰壶锦标赛在南京奥体中心完美收官,主场作战的中国队表现出色,包揽了男、女两个项目的金牌.如图所示,冰壶以速度v 垂直进入四个矩形区域沿虚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刚要离开第四个矩形区域边缘的E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冰壶通过前三个矩形区域的时间为t ,试通过所学知识计算冰壶通过四个矩形区域所需的时间.答案:2t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设每个矩形区域的长为l .由A 到E ,有4l =vt 1-12at 21,0=v -at 1,由A 到D 有3l =vt -12at 2,联立解得t 1=2t 或t 1=23t ,显然23t 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例3】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 ,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 s 才停下来.(1)问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2)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 s ,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1)驾驶员采取刹车措施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此过程中,初速度为汽车的行驶速度108 km/h ,即30 m/s ,汽车经过4 s 停下来,末速度为0.运动过程如图所示.(2)该汽车的实际运动可分为两部分:当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驾驶员刹车后,汽车以原行驶速度为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如图所示.选取汽车行驶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解析】 (1)108 km/h =30 m/s ,由公式v =v 0+at 可得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v -v 0t =0-304m/s 2=-7.5 m/s 2 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位移为x =v 0t +12at 2=⎣⎢⎡⎦⎥⎤30×4+12×-7.5×42 m =60 m 由于前方距离有80 m ,汽车经过60 m 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2)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1=v 0t =30×0.5 m=15 m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2=v 0t +12at 2=30×4+12×(-7.5)×42 m =60 m ,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为x =x 1+x 2=(15+60)m =75 m ,由于前方距离有80 m ,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答案】 (1)不会有安全问题 (2)不会有安全问题总结提能 公式x =v 0t +12at 2为矢量式,其中的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同向,a 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反向,a 取负值.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ETC 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简称.汽车分别通过ETC 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如图所示.假设汽车以正常行驶速度v 1=16 m/s 朝收费站沿直线行驶,如果过ETC 通道,需要在距收费站中心线前d =8 m 处正好匀减速至v 2=4 m/s ,匀速通过中心线后,再匀加速至v 1正常行驶;如果过人工收费通道,需要恰好在中心线处匀减速至零,经过t 0=25 s 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v 1正常行驶.设汽车在减速和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2 m/s 2和a 2=1 m/s 2.求:(1)汽车过ETC 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2)汽车走ETC 通道比走人工收费通道节约的时间Δt 是多少?答案:(1)188 m (2)28.75 s解析:(1)汽车通过ETC 通道时,匀减速过程的位移x 1=v 21-v 222a 1=60 m , 匀加速过程的位移x 2=v 21-v 222a 2=120 m , 则汽车的总位移x =x 1+d +x 2=188 m.(2)汽车走ETC 通道时,匀减速过程的时间t 1=v 1-v 2a 1=6 s , 匀速过程的时间t 2=d v 2=2 s ,匀加速过程的时间t 3=v 1-v 2a 2=12 s. 汽车走人工收费通道时,匀减速过程的时间t ′1=v 1a 1=8 s ,匀减速过程的位移x ′1=v 1+02t ′1=64 m ; 匀加速过程的时间t ′2=v 1a 2=16 s ,匀加速过程的位移x ′2=v 12t ′2=128 m.则汽车走ETC 通道比走人工收费通道节约的时间Δt =(t ′1+t 0+t ′2)-(t 1+t 2+t 3)-x ′1+x ′2-x 1+x 2+d v 1=28.75 s.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B .物体的位移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 .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 .若为匀加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若为匀减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解析:根据v =v 0+at 和x =v 0t +12at 2可知,选项A 、B 错误;由a =Δv Δt可知,选项C 正确.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速度减小,但位移可能增大,选项D 错误.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a ,在时间t 内位移为x ,末速度为v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D )A .x =vt +12at 2 B .x =-vt +12at 2 C .x =-vt -12at 2 D .x =vt -12at 2 解析:根据x =v 0t +12at 2和v =v 0+at ,可得D 选项正确. 3.如图所示是汽车与自行车在同一直线上、从同一地点同向运动、同时计时而作出的v -t 图像,由图像可知( A )A .在2 s 末二者速度相同B .在4 s 末二者速度相同C .在2 s 末二者相遇D .在4 s 末二者不相遇解析:由图像可知,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1=6 m/s ,汽车做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3 m/s 2,交点表示t =2 s 时,二者速度都是6 m/s ,A 正确,B 错误;位移可由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求得,t =2 s 末面积不相同.t =4 s 末面积相同,C 、D 错误.4.(多选)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x =t +0.5t 2(m),从t =0时开始计时,t 1时刻它的速度大小为3 m/s ,则( AC )A .物体的加速度a =1 m/s 2B .物体的加速度a =0.5 m/s 2C .t 1=2 sD .t 1=4 s解析:将x =v 0t +12at 2与x =t +0.5t 2(m),对比知v 0=1 m/s ,a =1 m/s 2.当v =3 m/s 时,t 1=v -v 0a=2 s ,所以A 、C 选项正确. 5.“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素质,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终点线的竖直面时,测试员停止计时,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 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8 m/s 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答案:6.25 s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 1=v m a 1=1 s ,s 1=12v m t 1=2 m ,减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 3=v m a 2=0.5 s ,s 3=12v m t 3=1 m ,匀速阶段用时t 2=l -s 1+s 3v m=1.75 s .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 4=v m a 1=1 s ,s 4=12v m t 4=2 m ,匀速阶段用时t 5=l -s 4v m=2 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 =t 1+t 2+t 3+t 4+t 5=1 s +1.75 s +0.5 s +1 s +2 s =6.25 s.学科素养培优精品微课堂 ——思想方法系列六巧用图像解运动学问题开讲啦 1.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图像是研究直线运动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它可很直观地看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位移等.在处理一些较复杂问题,如:分段运动问题、追及相遇问题、证明问题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题中应有意识地强化图像法的应用.2.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像问题,应用几何知识达到求解物理问题的目的.用图像法解题首先应理解图像的意义和性质,能根据题意熟练准确地画出v -t 图像(或x -t 图像),由图像找出已知条件,弄清图像上各段表示的物理过程,分析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列出相关方程求解.[例]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运动,到乙地恰好停下.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那么要使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最短,汽车应做怎样的运动?最短时间是多少?汽车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的面积表示甲、乙两地距离s ,OA ,BC 线的斜率分别表示汽车加速、减速的加速度a 1,a 2,OC 线段表示汽车从甲到乙所用时间t ,要使t 最短,s ,a 1,a 2不变,需使BC 沿t 轴负向平移,AB 沿v 轴正向平移,得到三角形OA ′C ′.即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的过程,行驶的时间最短.[解析] 设汽车匀加速运动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v max =a 1t 1……①v max =a 2(t -t 1)……②由①②式得t 1=a 2t a 1+a 2,v max =a 1a 2t a 1+a 2, 根据图像得位移s =v max t 2=a 1a 2t 22a 1+a 2. 解得t =2s a 1+a 2a 1a 2. [答案] 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无匀速直线运动过程;最短时间t =2s a 1+a 2a 1a 2. 总结提能 本题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长短,取决于中间匀速行驶的时间,用分析法很难得出结论,但利用v -t 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和计算,直观快捷.[变式训练]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试比较中间时刻点的速度与中间位移点速度的大小.答案:v x 2>v t2解析:分别作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甲、乙所示.由图甲看出t 2时刻的位移不到总位移的12,因此位移为总位移12的时刻t x 2>t 2,所以,由图像可知v x 2>v t 2.而由图乙可知t x 2<t 2,所以v x 2>v t2.即只要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总有v x 2>v t 2.。

直线运动教案: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概念及应用

直线运动教案: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概念及应用

直线运动教案: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概念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包括直线运动的概念、直线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的公式、直线运动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明确直线运动的特点和本质。

2、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

4、了解直线运动的应用,如车速计算、导弹轨迹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解、举例、实验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与应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直线运动的特点,理解直线运动的本质。

2、学习环节2.1 直线运动的描述本部分介绍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引导学生认识物理量的意义与数学符号。

2.2 直线运动的公式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因此学生需要对此类公式进行计算实践。

2.3 直线运动的规律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法则和规律,教师通过案例演绎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3、实践环节本部分通过实际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对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深入了解。

例如,通过小车实验,对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测量,加深对直线运动的认识。

4、归纳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践环节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创新。

六、教学资源1、教学视频资源:集中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更好地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2、试验室资源:进行直线运动相关练习,方便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师角色1、导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关注现象,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直线运动的实物示意图;
2. 准备直线运动的例题和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公式。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三、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或者自行寻找相关习题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生动易懂;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一、引言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直线运动是力学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建立起对力学整体框架认识的第一步。

本教案将以初中物理课程为背景,回顾直线运动的概念、描述和等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基础知识,并提供了一些实例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直线运动的概念与描述1.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方向上沿着一条笔直路径进行移动。

它可以有两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恒定地改变位置。

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关注物体位移(s)和所需时间(t),可利用公式 s = vt 进行计算。

3. 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不断改变位置。

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引入平均速度(v)和瞬时速度(v₁)两个概念。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Δs / Δt,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化率。

三、等速直线运动1. 等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所以在任意时刻上,位移-时间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2. 对于等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计算出它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均为常数。

这也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物体所经过的路程长度也是相同的。

3. 物体在等速直线运动过程中所需时间与位移成正比。

可以利用公式 s = vt 计算出需要的时间或者物体所经过的路程。

四、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因此,在位移-时间图像上,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2.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a)。

加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瞬时变化率。

可以通过a = Δv / Δt 来计算加速度。

3. 当物体以恒定加速度进行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v = u + at、s = ut + (1/2)at²。

2022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微专题1运动图象和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2022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微专题1运动图象和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微专题一运动图象和追及相遇问题运动学图象1.x。

t图象与v。

t图象的比较x。

t图象v。

t图象图象示例图线含义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图线②表示质点静止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相遇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速度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为x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2。

三点说明(1)x.t图象与v。

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且均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2)分析图象要充分利用图象与其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函数关系;(3)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错误!(多选)如图所示,图甲为质点a和b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图乙为质点c和d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甲乙A.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B.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C.t1到t2时间内,四个质点中只有b和d两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t1到t2时间内,四个质点中只有b和d两个质点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思路点拨:解此题关键有两点:(1)明确图象所反映的运动规律.(2)区分两类图象中“交点”“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AD[在位移—时间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置相同而相遇,由甲图可知,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故A正确;t1到t2时间内,根据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知c的位移大于d的位移,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不能相遇,故B错误;只有b运动方向改变,a、c、d质点的运动方向未发生改变,故C错误;根据x。

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知t1到t2时间内,a质点的速率不变,b质点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由v。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和关系;
3. 能够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重点:
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描述直线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和关系。

教学难点:
1. 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授课: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关系。

3. 实验:利用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出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如何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强化学生的理解。

5.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加强对直线运动描述的掌握。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形式的运动描述,如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理解直线运动描述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主题: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3.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求解方法。

4.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和问题求解。

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2. 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PPT。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师备课材料。

4. 学生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出问题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直线运动的内容。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和运动规律。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关系。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四、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五、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或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指导意见。

教学延伸:在课外拓展相关知识,或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器材、相关视频资料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加强指导。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8.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段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从起跑线出发到终点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他们是如何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最高速度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分析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图像中获取直线运动的相关信息。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直线运动中的各种现象,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速度和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中获取直线运动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图像分析、公式运用等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物理概念与数学工具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此外,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如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公式、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计算。
3.引导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与分析方法,如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等,从而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物理量;2. 掌握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数学表达式;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相关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定义和理解;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实验演示;3. 组内讨论;4. 问题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定义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介绍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2. 讲解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并推导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4. 组内讨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5.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同一方向上按相同的速度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 d / t;a = (v2 - v1) / t。

4.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d = v0t + (1/2)at2。

八、课堂练习:1. 一个物体以4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3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2.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2秒后的速度为2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3. 一个汽车经过2小时的行驶,最终速度是80 km/h,求加速度的大小。

4. 一个物体以20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5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5.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3秒后的速度为3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数学表达式,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

2. 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及对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小汽车匀速行驶的情景,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2. 探究:进行实验,用测量仪器测量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引出:引出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引导: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5. 运用: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速度测量仪器、加速度测量仪器。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

3. 教学文具:笔记本、笔、尺子。

4. 资料:课件、实验指导书。

五、作业布置:1. 练习题目:选择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后思考: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效果评价:1. 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2. 测验测试:以书面测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程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及其计算方法;(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观察和分析,体验直线运动的特点;(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3)借助图象法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方法;(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2. 教学难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2)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匀速行驶、运动员的匀速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的现象;(2)提问:什么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些特点?2.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速度的概念;(2)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公式为 v=s/t,其中 s 为路程,t 为时间;(3)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

3. 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1)教师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作用;(2)讲解速度公式 v=v0+at,其中 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3)讲解位移公式 s=v0t+1/2at^2,其中 s 为位移,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4)借助图象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位移公式进行解答;(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苏科版八上物理5.3直线运动教案

苏科版八上物理5.3直线运动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5.3 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2. 直线运动的特点: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始终沿着直线的切线方向,速度大小可以变化,但方向不变。

3.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发生改变,但方向不变。

4. 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分类的判断,以及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行驶情况,思考汽车的运动类型。

2. 知识点讲解:(1)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答案:略2. 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已知加速度为2m/s²,求汽车加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直线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例子,如电梯的运动、滑梯的运动等。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2. 难点:应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
(1)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相关概念和公式。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

4. 练习与训练: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进行解决。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拓展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下作业,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练习和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单元直线运动类型:复习课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1课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二、参考系(参照物)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三、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做质点.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

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

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四、时刻和时间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末、3s时(即第3s末)、第4s初(即第3s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如:4s 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 的时间间隔) 第2s 至第4s 均指时间。

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

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五、位置、位移、路程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②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

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

③单位:m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

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定义式:ts ∆∆=一v =s/t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说明: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瞬时速度: 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 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平均速率 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七、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a =0,v=恒量.3.位移公式:S =vt .八、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tv v t v t 0-=∆∆(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是矢量 方向: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质点作加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同; 作减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可以往返)如竖直上抛)理解清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 V 、△V 、a 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

加速度的符号表示方向。

(其正负只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

但并不表示加速运动。

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但并不表示减速运动。

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

并不是由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

有加速度并不表示速度有增加,只表示速度有变化,是加速还是减速由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相同去判断。

a 的矢量性:a 在v 方向的分量,称为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a 在与v 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所以a 与v 成锐角时加速,成钝角时减速判断质点作直曲线运动的方法: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1、灵活选取参照物说明:灵活地选取参照物,以相对速度求解有时会更方便。

2、明确位移与路程的关系说明: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

位移是矢量,是由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标量,是3、充分注意矢量的方向性以返回A 点时的速度方向为正,因此AB 段的末速度为负。

注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是运动质点的位移与发生该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它只能近似地描述变速运动情况,而且这种近似程度跟在哪一段时间内计算平均速度有关。

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用该时刻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近似地表示。

该段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近似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在该段时间趋向零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4、匀速运动的基本规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一、 匀速直线运动:①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特点: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不变.第2课③位移公式: s=vt④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和v-t 图线s-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方向由图线特点决定v-t 图线特点:平行与时间轴的直线,“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 特点:a=恒量.即加速度是恒定的变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V t = V 0 + a t S = v o t +a t 2常用推论:( 1 )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 2 ) s=t v v t 20+.(即: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 S Ⅱ- S Ⅰ=aT 2=恒量. 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3)式中v 0、v t 、a 、s 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 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 0、a 不完全相同,例如a =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a >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 <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 =g 、v 0=0时,自由落体应动;a =g 、v 0≠0时,竖直抛体运动.(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 0/a ,对应有最大位移s=v 02/2a ,若t >v 0/a ,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几个重要推论:初速无论是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都具有的特点规律①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S n+1一S n = aT 2= 恒量②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③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TS S N N 21++= V N (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④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如何推出?)⑤S 第t 秒 = S t -S t-1= (v o t +a t 2) -[v o ( t -1) +a (t -1)2]= V 0 + a (t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5)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6)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s = aT 2⑵求的方法 V N =V ==T S S N N 21++ 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⑶求a 方法 ① ∆s = a T 2 ②3+N S 一N S =3 a T 2 ③ S m 一S n =( m-n) a T 2 (m.>n) (逐差法推理)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求解时注意:①弄清运动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运动性质,及联系各阶段的物理量)画出草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②选用适当的公式,特别是求位移时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往往快捷.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