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72自考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货币的供求及均衡
一、复习建议
本章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是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是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内容较多,考点也很多。既有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又有通货膨胀等基础知识介绍,内容较多,但总的来说比较系统。建议学员在学习中抓住框架和重点,全面复习,并学会用教材中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货币供求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M=PQ/V
该模型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例题】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 (2010年多选题变形)
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
C.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D.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效用
E.货币流通速度
【答案】ABE
【解析】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
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因此,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1 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两个变形:(1)P=MV÷T。
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
(2)但是,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M=PT÷V 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
2 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20世纪20年代,他们创立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予以解释,故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
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二是消费以取得享受;三是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从而形成现金余额,即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便是:
M d = kPY
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式中, 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 M d 为名义货币需求。
3 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以收入 Y代替了交易量T;
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透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持有
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持有货币要付出代价,如丧失利息,这个代价是对持有货币数量的制约。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多少。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评价:剑桥方程式开创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视角。它将货币需求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联系起来,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质的变化。
当开始注重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后,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还有保存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还包括发挥资产职能的货币,于是,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就纳入了更加丰富的变量,货币需求理论也被推到了更广博更精深的层次。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稳定地、不可动摇地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从而使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从幕后走到台前。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 交易动机 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 预防动机 凯恩斯认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凯恩斯进而谈到,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仍然主要作为交易的准备金,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准备金,所以,就实质来说,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用函数式表示,即为:
M1 =L1(Y)
其中, M1表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
3 投机动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除了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显然,人们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就成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原理:投机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用函数式可表示为:
M2 =L2(i)
其中, M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量
由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心理的无理性则使得投机性货币需求经常变化莫测,甚至会走向极端,流动性陷阱就是这种极端现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