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
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
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
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
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
《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
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
《女店员》里的齐母和《龙须沟》里的王大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习惯势力影响很深的家庭妇女,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想法和做法却截然不同。
(3)写了不少民族风味的戏剧,成功塑造出人物的民族性格老舍早年研究过“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
如从《方珍珠》里的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赵老头、程娘子,《全家福》里的李珍桂,《茶馆》里的常四爷、王利发、康顺子,《神拳》里的高永义、冯铁匠、高大嫂、高秀才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不畏暴*强、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品德。
(4)戏剧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在《龙须沟》《茶馆》等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串到底的事件和戏剧冲突,人物也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特别是《茶馆》,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多个,很难说谁是主角。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的独特之处

话剧《茶馆》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正如作者所云:“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②老舍抓住这一典型环境,采用“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是怎样活着和怎样死去的,折射出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进而表现出整个社会的动荡变迁。
老舍作为一个戏剧家,他的尝试是成功的,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幕历史剧《茶馆》就犹如三组风俗画,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笔者就把《茶馆》第二幕与《雷雨》第二幕从人物多少及关系、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语段意义分析等几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窥一斑而知全貌。
《茶馆》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艺术特色1、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
从1957年创作至今,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班人马的五次排演,其间除了非正常年代的政治因素干扰之外,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
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
老舍在创作《茶馆》时就采用了这种以人物塑造带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艺术。
老舍所选取的是茶馆里的一些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怎么活着和怎么死去的生命历程,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可是却写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政治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可是,老舍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么?”于是,创作了《茶馆》。
在处理这些小人物与剧情发展的关系方面,老舍采取了“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这符合茶馆社会的生活实际,也弥补了因“断代”造成的空疏,加强了联系性。
《茶馆》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一、绪论话剧《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上独特的安排使得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茶馆》在结构上的特色。
二、历史背景的铺垫在谈论《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剧作所处的历史背景。
该剧以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北京茶馆为舞台,通过茶馆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三、跳跃的时间线《茶馆》的结构在时间线上并不是线性进行,它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跳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茶馆及茶馆中的人物呈现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跳跃既能够展示历史的延续性,也能够体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观众通过剧中人物的不同遭遇,感受到了历史中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无常。
四、多线程的故事叙述《茶馆》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程的结构,通过呈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和矛盾。
从茶馆老板到茶客、从官员到妓女,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线索。
这种多线程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内涵,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五、剧中对话的丰富性《茶馆》的剧本中充满了丰富的对话和表演交锋。
通过对话中人物的争吵、辩论和冲突,剧作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对话不仅具有戏剧冲突的张力,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茶馆》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明而具体。
无论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善良与坚守,还是妓女玫瑰的抗争与坚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剧中角色,增强了观众与剧作的情感共鸣。
结论《茶馆》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话剧,其在结构上的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通过时间线的跳跃、多线程的故事叙述、丰富的对话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成功展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反思。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老舍作品的幽默艺术

老舍作品的幽默艺术文章阐释了我国家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幽默艺术风格,认为其作品通俗易懂,题旨鲜明,幽默诙谐。
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作品中饶有风趣的情节得益于先生平时的善于观察;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轻松幽默中又寓国家寓社会于大众,让人们认清社会摸准方向;老舍先生幽默诙谐的风格广泛而巧妙地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他既能敏锐的观察事物内部的矛盾,又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和情节结构的各种幽默技巧,尤其是修辞技巧。
标签: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情节结构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一生勤于创作,脍炙人口的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龙须沟》、《骆驼祥子》、《月牙儿》、《离婚》、《老张的哲学》,散文《福星集》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幽默艺术贯穿始终。
一、幽默艺术形成的根源每一个作家都因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创作特点,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取向。
老舍先生喜欢用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诠释自己的创作,所以要探寻老舍先生幽默艺术形成的根源也要从这些方面寻找答案。
老舍先生所处的生活时代是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五四运动摧毁了因循守旧的传统文化,掀起了新的文艺思潮,增添了很多新颖的艺术形式,幽默就是这时新兴的艺术形式之一。
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就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风趣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幽默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
老舍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在老舍先生3岁时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母亲靠洗衣维持两人的生活。
老舍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和母亲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所以老舍先生熟悉中下层市民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的创作取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舍先生用乐观的态度生活、处事,苦中作乐,促使老舍先生的创作中富含着幽默的笔触。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老舍(现代话剧、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 将西方戏剧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后世的影响
•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06
老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老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初期开始关注老舍的研究
当代老舍研究
• 老舍的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
• 当代老舍研究涉及到老舍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
02
《骆驼祥子》
• 1936年发表,以一名人力车夫为主人公
• 揭示了社会黑暗对个体的压迫与摧残
• 语言质朴、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03
《龙须沟》
• 1950年发表,以北京龙须沟为背景
• 反映了旧社会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
• 语言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
老舍话剧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揭示社会矛盾
• 老舍的话剧作品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 老舍的作品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经验
• 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对后世戏剧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老舍的电影编剧成就
老舍的电影编剧代表作品及特点
《茶馆》
• 1948年担任电影《茶馆》的编剧
• 将话剧《茶馆》成功改编为电影
• 电影语言简练、生动,保留了话剧的精华
《龙须沟》
• 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
强调民族尊严
• 老舍的作品强调民族尊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倡导民族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而奋斗
老舍在电影编剧领域的地位与
影响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编剧
- 老舍的电影编剧作品具有鲜
明的个性与风格
- 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重庆市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作家文论选读(老舍)

新诗的思想内容:1.老舍对黑暗丑恶的现实,极力地进行批判、抨击和讽刺2老舍在诗歌中不仅批判了黑暗丑恶的现实,而且用生动鲜明的语言表达出他的人生哲学,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他那重友情、讲义气、谦逊垣诚、大公无私的品质,以及他内心一腔爱国报国的热情3老舍置于抗战洪流中所写的新诗,是一首首沸腾着爱国抗战热情的战歌4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创作了一系列颂扬新生活、赞美新社会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新诗的艺术特色:老舍的新诗不仅浸染着他的思想内涵、性格品质,而且更加突出的表现了老舍作为文学家的高深的艺术修养。
首先,老舍的新诗善于用夸张、反讽等手法表现“讽刺的幽默风格。
其次,老舍喜欢用口语入诗,形式活泼自由。
《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1在塑造人物形象方,《四世同堂》较之老舍过去的作品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其主要特点就是真实而精炼2架构恢弘,布局匀称,聚散适度,气骨凝重,节俗图景极富京味,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开辟了一方全新天地3小说从小人物毁灭的悲剧到对传统文化弱点的挖掘,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组接在一起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悲剧意蕴和浓郁的悲剧情怀。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1《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人物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悲剧。
小说写了一位来自乡下的洋车夫祥子怀揣着拥有一辆车的梦想,在北平城几经挣扎,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之后,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辛的个人主义末路鬼2它揭示了作家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展示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遭遇后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3它构造了一个普世性的生命寓言。
《骆驼祥子》凭其生命寓言的恒久价值,对车夫特殊人群的杰出表现,凭其独到的叙述文章就可以足以不朽了。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1严谨的艺术结构显示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写人为中心,围绕人物身份人物的命运来展开情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便是全书的中心线索2小说善于用丰富、细腻的、贴合人物身份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祥子的性格时,运用了大段的静态心理描写完全是中国式的祥子式的,它是用祥子的语言来叙述,而不是第三者的语言来加以客观描绘的3京味儿与幽默是最具特色的“老舍式小说”的标签《骆驼祥子》显示了老舍小说语言追求的目标及获得的实绩,小说独特的京味,来自生活中提炼出的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来自悠久历史与文明所孕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分析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分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摘要:在我国的文坛之中老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舍的作品由于具有着浓重的舞台意识观念,其所有作品在写作时都将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了集中,这导致老舍的文学作品极为适合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展现,所以老舍的作品多被认为是剧本。
老舍的作品多为戏剧促使在文坛之中将老舍先生称为话剧“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戏剧从老舍先生在文坛中的称呼就可知具有这浓重的基层特色,其作品应所在展现普通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老舍的作品。
本文主要介绍了老舍的生平与作品,并结合老舍的生平系统的分析了老舍所有戏剧作品的总体艺术特点,然后结合了老舍作品中较为著名的《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具体的分析了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分别从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戏剧结构、语言特色这四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以期对老舍的戏剧特色进行概括总结。
关键词:老舍;戏剧作品;艺术特色;《茶馆》;《龙须沟》目录:一、老舍简介 (3)(一)老舍生平简介 (3)(二)老舍作品简介 (3)二、老舍全部的戏剧作品特色分析 (4)(一)老舍戏剧作品鼓动目的 (4)(二)老舍戏剧作品间隔时间短 (4)(三)老舍戏剧作品具有舞台意识 (5)三、老舍戏剧艺术特色具体分析 (5)(一)老舍戏剧冲突特色分析 (6)1. 随情节发展展现戏剧冲突 (6)2.从小人物冲突展现社会冲突 (6)(二)老舍戏剧人物塑造特色分析 (7)1. 人物具有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色 (7)2.人物性格来源于生活 (7)3.人物的塑造具有两面性 (8)(三)老舍戏剧结构特色分析 (8)1.地点相同,时间不同 (8)2.缺少中心事件 (9)(四)老舍戏剧语言特色分析 (9)1. 语言简洁且性格鲜明 (9)2. 多口语化对白 (9)3. 语言幽默风趣 (10)4. 语言具有浓重的北京当地特色 (10)参考文献: (11)一、老舍简介(一)老舍生平简介老舍出生于1899年的北京,其出身为当时的满洲正红旗。
老舍的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身为八旗子弟出身,其身份在出生时相对较高,属于当时我国的清政府统治阶层后代,其父为当时的京城护军,按照老舍的出身本应一生无忧,但由于其出生在满洲的晚期,其一生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老舍出生的次年老舍父亲与八国联军侵华中丧生,随后中国进入了动荡时期,老舍在经历了清政府倒台、军阀割据、日军侵华等动荡后带家人投身抗日活动,在文学方面通过自身的不懈创作为抗日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老舍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担任多个与文化有关的职位,但由于其出身问题在文革中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最后在经过多次的批判后在太平湖自缢身亡,当时享年六十七岁。
后期在文革结束后老舍被平反,与1978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的一生充满了忐忑,其满洲正红旗的出身在清政府灭亡后面临着极大的自我矛盾,老舍一生的经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远远不断的灵感。
在老舍成年懂事后清政府已经灭亡,但老舍的出身对其在生活中还是有着影响,这导致老舍希望通过某种途径来挣脱自身的枷锁,于是在亲身经历过第一次革命战争后,老舍立身与真实生活来时投身到文学上的革命斗争之中,通过对北京基层贫困人民的生活进行展现创作出多部作品。
(二)老舍作品简介老舍的第一步文学作品是创作于1918年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老舍在创作这部作品上的灵感来源主要是自身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老舍以独自养育自己成人的母亲为经典形象,在作品中讲述了母亲会洗三、刮痧、剃头等,描写出一位吃苦耐劳的母亲形象。
老舍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创作与1939年的北平。
这时已经成立民国将北京更名为北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为主要线索,展现了北京基层民众的生活。
在《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体现了一定的反抗思想,并通过祥子这一代表人物的反抗展现了个人奋斗是必将失败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有创作了经典的戏剧作品《龙须沟》在剧中通过普通的人民群众生活歌颂了共产党。
随后老舍有创作了《茶馆》,甚至有这部作品形成了“茶馆派”,在《茶馆》这部作品中老舍结合了北京中下层群众进行了创作。
二、老舍全部的戏剧作品特色分析(一)老舍戏剧作品鼓动目的在老舍的戏剧作品中具有着明显的鼓动群众思想与观念的目的。
老舍的作品都有着明确的教育意义,在观看完老舍的戏剧作品后会明确的理解老舍所希望被观众了解到具有教育意义的观念。
如在《龙须沟》中就明确的会让观众通过几个基层群众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体现到老舍对执政党的歌颂,教育观众应支持政府的统治。
老舍作品这种明确的鼓动目的主要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作品需求的影响。
老舍的作品多创作于动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当时的人民受到了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观念、资本主义观念与马克思观念的多重冲击,并且在当时的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封建观念已不再适应,群众对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都未太熟悉,且这两种观念的传播时间都相对较短,这种现状导致了当时人民在思想上处于迷茫时期,人民群众需要有人基于其明确的观念引导。
老舍在创作戏剧作品时考虑到当时的人民群众思想需求,作品在创作中就展现了明确的鼓动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明确的鼓动目的来教育观众。
老舍戏剧作品鼓动目的也造成了老舍戏剧具有了广泛的传播性的戏剧特色。
(二)老舍戏剧作品间隔时间短老舍的戏剧作品在创作时间上的间隔十分短暂,其作品属于短期创作的高产产品。
在老舍的作品中仅有较少的长篇戏剧作品,主要的作品多为中短篇戏剧作品。
老舍在戏剧作品创作时基本保持着七八月创作一篇的效率,在当时的作品创作绝对属于高效创作。
老舍在进行戏剧作品创作时曾公开表示“我等不得,我急”,甚至为了缩短戏剧作品是创作时间在投入战争前放弃了两部长篇作品。
老舍在戏剧创作时尽量缩短时间主要是受当时的需要影响造成的,在战争时期文学上的革命人士相对较少,基本在文学上的战场上仅有几名较为著名的文坛工作者在奋斗着,如鲁迅、老舍等。
在文坛上的革命文学工作者较少,文学革命又必须在发表上保持着一定的发表频率,以此来保证高强度的文学宣传性,这种情况就导致未来保证作品思想的有效传播老舍先生必须多创作一些篇幅较小的作品,并保持着较高密度的戏剧创作频率。
老舍戏剧作品适应了文学创作的需求,在戏剧创作时间隔的时间十分短暂。
所有戏剧作品的创作时间短是老舍戏剧作品的特色。
(三)老舍戏剧作品具有舞台意识老舍的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作品从小说可以转换为戏剧,而老舍在创作发表时多数作品以小说的形式进行发表,在小说完成后又将小说转化为戏剧作品。
如老舍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四世同堂》在早期鲁迅作品发表的就是小说,但后期转化为了剧本。
小说到剧本的转换就要求小说在创作时最好具有一定的舞台意识,这样才能将作品搬上戏剧舞台。
老舍作品在创作时就有着一定的舞台意识,将作品立足于人民群众观看的基础上,在创作过程中尽量保持了作品在地点上的一致。
如老舍是作品《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这三部作品在地点上都基本一致,展现的都是不同时间段的同一地点的不同事件。
而且老舍在创作上较少有心理描写,多数都是对在直接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动作展现人物独特的人物性格。
这种通过对话与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老舍作品舞台意识的体现。
现在的老舍作品以大部分搬上了戏剧舞台成为了戏剧作品,且在展现时极少进行戏剧化的改编,这主要就是由于老舍作品具有着浓重的舞台意识特征。
三、老舍戏剧艺术特色具体分析在老舍的戏剧作品中《茶馆》《龙须沟》这两部作品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了老舍戏剧艺术作品特色。
本文在分别从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戏剧结构与语言特色这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老舍戏剧冲突特色分析1. 随情节发展展现戏剧冲突在戏剧创作中必须要含有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事件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戏剧中戏剧冲突有些是在戏剧开场就展现的,有些则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来体现戏剧冲突的。
开场就展现的戏剧冲突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在戏剧开场就表明了戏剧的冲突,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两人所处的家族有着世仇。
而随着情节发展而体现的戏剧冲突则是随着情节的变化会发生戏剧冲突的变化,这种戏剧冲突展现的时间或地点跨度要相对较大。
在老舍的戏剧作品中其戏剧冲突都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展现的,且展现的戏剧冲突十分含蓄内敛并不激烈。
2.从小人物冲突展现社会冲突老舍的戏剧作品描述的多是小人物的生活,即便在作品中出现统治阶级也是一些基层的官差、太监等小人物。
由于老舍的戏剧作品中展现的人物都是小人物,这就决定了老舍的戏剧冲突都是围绕在这些小人物为展开的,但老舍在展现这些小人物间家长里短的冲突过程中又会通过小人物间冲突的悲剧性展现整个社会的冲突。
如在《茶馆》中展现的是裕泰茶馆内的各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小人物间的冲突,而这些小人物在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又通过这些小人物映射了社会上的不同阶层,通过他们的对话与冲突暗中映射了社会冲突。
在《茶馆》中的庞太监与秦仲义分别代表着在维新革命中的守旧派与维新派。
庞太监就是封建的守旧派代表,所以在设定庞太监的身份时将之设定为同慈禧太后利益相同的基层太监形象。
秦仲义则是维新派的代表,在设定时将之设定为新兴资本家代表。
他们两个基层小人物在茶馆中的冲突就是两个不同派别的社会冲突缩影,在戏剧中两人围绕谭嗣同的事件代表各自的势力进行斗嘴,并通过对两人的对话设置,反映出在社会上维新变法后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
《龙须沟》这部剧本中更是典型的通过小人物与龙须沟的冲突展现了社会的冲突,在该剧中龙须沟与龙须沟四合院的基层群众冲突变化,暗自体现了随着统治政府的变化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改变。
在老舍的戏剧作品中经常会通过小人物的变化展现当时的社会冲突变化。
(二)老舍戏剧人物塑造特色分析1. 人物具有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色在老舍的戏剧作品中人物都是十分独特的,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人去都具有这独一无二的性特特色,并针对人物的性格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老舍的作品中人物性特塑造最为成功的就是《龙须沟》中的人物形象,在龙须沟中的包括了大杂院内的四家人,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
如《龙须沟》内的程疯子形象,他典型就是一个基层的受挫小人物形象,程疯子在戏剧作品中是一个十分胆小逃避现实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满怀梦想的人。
程分析渴望着自己过去从事的艺人饭碗,在面对恶势力时又由于没有屈服而切实了养家糊口的饭碗,从此他被靠着妻子养活,但仍无法丢失自己的傲骨,以此在遇到流氓必须要保护妻子时他选择了被打。
这种人物性格是十分独特的,只有经历过程疯子这种完全一样的经历的人才会出现这种人物性格,但人物遭遇由于选择的不同经历就会不同,从而造成人物性格上的差异,以此造就了程疯子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