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中华的文化理念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华的历史传统延续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在21世纪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衣食冷暖了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在所在的学校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主要关注日常周边环境问题,同学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较高,在行为层次上律己性强,律他性弱,呈现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为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应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而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其思想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是对中国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必将产生久远的效果。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目前,人类正在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人类只有按照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才能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前进。
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态度。大学生对环境状况的关注态度是激发他们关心、重视环境问题的前提。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整
体状况比较严重,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非常严重,两者合计有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在大学生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荒、固体废弃物污染。这说明大学生更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仍属于日常环境意识。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法律知识、参政意识的群体,应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友好型约束,而应进一步把律己升华为律他,影响并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大部分人把环保的重点放在律己上,只有少部分人积极参加要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投诉,而很少参与环保相关决策,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刻不容缓。
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呈现三大特点:1、知行等方面的强烈反差。大学生在环保知识的学习上,自视甚高,不太热心于宣传教育但实际上其环保知识并不够。在环保意识上,生活型环保意识较强,生态型环保意识较淡薄。大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环保知识,但其实不然,这种情况可能会阻碍他们,动地学习生态文明知识,从而难以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2、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更加现代化、多元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上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得有关环境保护信息。3、同时,校内各项活动和学校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重要渠道,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身处“象牙塔”内的地域特点,也提示政府要想让生态文明观念进入大学生头脑,应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当前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呈现二元结构,即日常环境意识较高,深层的生态意识较低,是一种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度不够。对于生态环境知识题,只选择了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垃圾分类、无磷洗涤剂、世界环境日主题等一些常识性问题。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再次将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所得平均分相差无几,而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未能呈现递增的趋势,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足。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调查显示说明大学生群体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薄弱,还未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甚至有部分人仍存有错误的自然观。
生态文明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意识,建立在人类对实践活动真理性追求的基础上,它是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相结合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对以往人类活动中违反生态规律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不良后果的深刻反省。要想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生态文明意识。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开设环保课程,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目前的大学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
明知识肤浅,对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目的不明确,没有从较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意识,不能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对环保等认识也不够深刻,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所以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应从以下五点着手:1、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改革零散的环保课程,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模块。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在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设置上应加大力度,着力设计生态文明类课程模块,模块中应有一部分全校大学生必修的生态文明类课程,更应有一系列大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修的生态文明类课程。2、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3.高校应通过构建利益驱动机制,使节能环保的行为获得学分、经济、荣誉等方面的奖励,这样因势利导,使大学生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切身利益。还可通过加强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注重细节设计,比如使用按压式水龙头、声光控灯、射频卡智能用水、污水处理站、分类回收垃圾桶等,使大学生处在一个倡导低碳的“绿色校园”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4、实施开放性教育方式。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实效。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就有着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5、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良好典范。通过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绿色社团。高校应通过专项资金,在校园内大力培育、支持绿色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使绿色社团成为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源泉之一,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自我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大学生自组织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主要平台,成为大学生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主阵地。
总之,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要求。高校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作为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来不断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