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doc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 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己婚未育者。
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了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
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 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
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
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写、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芷、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口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 2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5%o4典型病案举例张某,女,20岁,学生,自述13岁初潮,周期5-6天,月经28-30 天一行,每逢月经来潮前3天即小腹刺痛难忍,月经第1天痛剧,痛引腰龈,伴经前乳胀,四肢不温,畏寒,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得热则舒,舌暗苔白脉沉涩。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中医在痛经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而少腹逐瘀汤作为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剂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痛经症状(如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中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的变化。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在经期前后的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中医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整体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
3. 实验室指标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也有所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
此外,该方剂还能够调节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仅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同子宫体积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
2019 年度阜阳市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
2019
85)
第一作者:鲍蔓蔓,
E
-ma
i
l:
1017004179@qq
.c
om
特色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Ap
r.
2024,Vo
l
.32No
.7
时还可伴有排便痛、深部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相关
研究表明,
AM 患 者 的 子 宫 体 积 与 其 痛 经 程 度 密 切 相
近期计 划 妊 娠 者;妊 娠 及 哺 乳 期 女 性;血 红 蛋 白 <
寒 凝 血 瘀 型 AM 患 者 痛 经 疗 效 的 报 道 甚 少。 本 研 究
2 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
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妇科就诊的寒凝血瘀型 AM
痛经 患 者,均 行 经 阴 道 彩 超,测 定 子 宫 三 维 径 线,计 算
J]
.中 国 中
医眼科杂志,
2020,
30(
12):
875
879,
884
.
[
33]周妍妍,贺玲,孙光瑞. 滋阴润目汤 联 合 耳 穴 贴 压 治 疗 干 眼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不同子宫体积寒凝血瘀型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 ※
症疗效观察[
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4(
3):
35
38
.
[
34]孙宏睿,叶姗姗,张国坛,等. 宋 剑 涛 眼 科 临 证 应 用 黄 芪 经
验[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尤为常见。
治疗该病症时,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的光疗技术各有其独特优势。
本篇研究即针对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计120例,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
2. 治疗方法采用碳素光治疗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案。
其中,碳素光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疗程为一个月;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病情进行加减,并持续服用一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验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碳素光治疗在缓解局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从根本上改善痛经症状。
2. 月经情况改善治疗后,受试者的月经量、色、质等均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治疗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月经量过多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不规律的现象。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轻微红肿、胃部不适等,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治疗通过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从整体上调节气血,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状。
二者联合使用,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月经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之应用
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之应用作者:郑晨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9期提要:目的:通过方药、病例分析及辩证论治讨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的疗效。
方法:通过对少腹逐瘀汤的理、法、方、药及病案分析。
结果:此方治疗痛经有明显效果。
结论: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妇科;少腹逐瘀汤;痛经;不通则痛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规律性小腹疼痛,可放射腰骶部,疼痛甚者无法忍受,称为痛经[1]。
亦称“经行腹痛”。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经过各项妇科检查后没有发现有妇科脏器功能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由女子生殖脏器有明显异常后导致的,如子宫腺肌瘤。
1.痛经的病因病理1.1西医学研究认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子宫的异常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缺氧、或子宫颈内口狭小导致排出不畅等因素。
1.2中医方面认为,痛经的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类:肾气亏虚,导致气与血的运行缓慢,加之妇女本身体弱易虚,又或因久病虚弱易致肾气耗损太过,肾虚则不能濡养胞脉,此为“不荣则痛”的发病机理。
又因现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不注意经期前后的调护,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寒湿之邪积于冲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再加之经期、前气血下注冲任,使胞脉气血壅滞现象更严重,这就是“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或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易生气,肝气不舒;或感受湿热之邪;外来之邪损伤冲任气血,故气血流通不畅。
2.方药2.1少腹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说》此方专为妇科寒凝血瘀诸证所设,有“种子如神”之誉[2]。
组成:小茴香(炒)1.5g,干姜炒3g,延胡索3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水煎服,日一剂。
[3]2.2方药分析:少腹逐瘀汤证属寒凝血瘀证。
为冲任虚寒、寒凝胞宫而设。
方中重用当归意在补血活血、川芎可以行气止痛、赤芍主要散祛瘀结以止痛,三药一起可行养血活血,散瘀调经的功效;炒小茴香、干姜均可散寒止痛,前者偏于理气散寒止痛,后者偏于温中通脉散寒;官桂属辛甘大热之品,补火助阳力猛,上三味药共同行散寒通阳,温冲任,调气机的功效;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此四者都可归肝经,共奏行气散结止痛之效。
少腹逐瘀汤加减
少腹逐瘀汤加减浩森2022-03-11药物组成:川芎10g炮姜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芍药10g 茴香10g蒲黄10g肉桂10g当归10g没药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方解:君———蒲黄、五灵脂合为“失笑散”成方,善于活血祛瘀而止痛。
臣——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助君药活血祛瘀止痛。
佐——小茴香理气散寒,使血温得行;炮姜、肉桂温经散寒,行瘀而止血;当归补血又能活血,祛瘀生新。
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王清任在“少腹逐瘀汤说”指出:“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黯、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
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两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两单岁,或两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
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
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
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
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不孕症(寒湿伤宫,冲任瘀阻型)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见血块大小不一者,加没药、丹参。
若腰酸疼痛,加川续断、燊寄生。
若腿痛者,加川牛膝、威灵仙。
若白带多、食欲不香者,加白术、焦三仙健脾止带。
若月经量少者,用生蒲黄,量多则去蒲黄。
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朱远志。
2.尿路结石(气化不利,瘀滞肾络型)治宜活血行气,化瘀排石。
以本方加减:车前子(包)、金钱草各15g,莪术、益母草、赤芍、丹参、牛膝、丹皮、桃仁各10g,台乌药6g为主治方。
若饮食不香者,加焦山楂、鸡内金。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Meta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
然而,关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尚无系统性的评价。
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文献检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或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干预措施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可为其他治疗方法或安慰剂对照组。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文文献、非临床研究文献等。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估提取每篇文献的研究设计、样本量、干预措施、对照组情况、疗效指标等数据。
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
4. 统计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计算效应量及置信区间,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分析。
三、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XX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XX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
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纳入研究的样本总量为XXXX例,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XXXX例,对照组XXXX例。
各研究的质量评分较高,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3. 疗效分析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在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XX%-XX%,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小,说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具有一致性。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调” 、 “不孕” 、 “症瘕” 等疾病范畴。 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 在女性激素周期性作用下, 产生出血、 坏死、 脱落 , 中医 称为 “离经之血” , 离经之血蓄积下焦导致瘀血阻滞, 故 中医辨证以气滞血瘀为主[ 3 ]。 瘀久成症, 久病及肾 , 正 虚邪实。按照中医 “肾主生殖” ,“胞系于肾” 的理论, 中 医辨证多属肾虚血瘀 , 肾虚为本, 血瘀为标 , 属本虚标 实证。 补肾类药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 能调整丘脑下部 2垂体 2卵巢轴功能 , 补肾可促进卵泡发育, 在补肾的基 础上活血化瘀以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 , 提高排卵 率[ 4 ]。 保留灌肠可使药液经直肠粘膜渗透吸收, 既可减 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又可使药力直达病灶 , 且药物不 经肝脏, 直接进入大循环 , 迅速起到治疗作用。药渣局 部热熨 , 可借助温热之力 , 使药性透过皮毛腠理, 由表 入里 , 循经络传至脏腑及病变部位, 起到疏经通络、 畅 通气机、 镇痛消肿、 促进包块消散吸收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 孕症不仅是多效应的, 而且能够尽快改善症状, 降低复 发率 , 提高受孕率, 不失为临床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组成: 当归 15g, 肉桂 6g ,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川芎、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苍术、 茯苓、 香附各 10g。 每 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 早晚饭前温服、 于经前 1 周服用 至经净停服, 连服 3 个月经周期, 停药后观察 3 个月经 周期。 经期腹痛伴有血块排出加三棱、 莪术各 6g 以加 强破血行瘀之功; 经期腹痛伴恶心、 呕吐者加半夏、 姜 竹茹各 10g 以和胃降逆; 经期腹痛、 腹胀伴乳房胀痛者 加青皮、 川楝子、 郁金各 10g 以行滞理气。 对照组: 采用口服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 25m g , 维 生素 B 1 20m g, 每天 3 次, 服药时间及疗程与治疗组口 服中药相同, 停药后观察 3 个月经周期。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 的 《中医痛症诊断治疗标准》 , 治愈: 行经腹痛消失, 且 连续 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为痊愈。 好转: 行经腹痛减 轻或消失, 但不能维持 3 个月者为有效。 痛经无任何改 善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 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少腹逐瘀汤的临床新用法痛经详解
少腹逐瘀汤的临床新用法痛经详解组成:小茴香1.5g,干姜3g,延胡索3g 当归9g,川芎3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血瘀。
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每月3~5次,断而又来,连接不断,经色或黑或紫,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
方解:本方是为治疗少腹血瘀之证而专设的,多用于少腹血瘀,行经腹痛,痞块或月经不调。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养血调经,为主药。
没药散结气,通血滞,消肿定痛,祛腐生肌;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瘀止痛,推陈致新。
四药相合,共奏化瘀生新、散结定痛的作用,为辅药。
小茴香、炮姜、肉桂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引诸药直达少腹,为佐药。
综观全方,为温经止痛、活血化瘀的良方。
加减: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川楝子; 少腹胀甚或冷痛,加香附、乌药、胡芦巴;腰酸、膝软乏力,加杜仲、续断、牛膝、桑寄生、巴戟天;身倦乏力短气者,减川芎、五灵脂,加黄芪、白术、党参。
现代应用痛经:痛经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疼痛剧烈拒按,或按之有包块,且血块较多,血块排出则疼痛短期减轻,上述症状多系气滞血瘀所致。
投以少腹逐瘀汤加味:川芎15g,牡丹皮15g,小茴香7粒,干姜(炒)3g,延胡索10g,当归10g,肉桂5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
水煎服,1剂/日,分2~3次服。
服药5~8剂可获痊愈。
为巩固疗效,在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服3~5剂。
人工流产术后出血不净:用少腹逐瘀汤加味:川芎、延胡索、五灵脂、赤芍、小茴香、炒蒲黄、肉桂、当归、没药各10g,炮姜6g,地锦草、重楼各30g。
B超示有残血及残留物,加三棱、我术。
1剂/日,水煎服。
赤小儿久泻:芍12g,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炮姜各8g,川芎、当归各6g,没药10g,小茴香、肉桂各5g。
脾胃虚者,加党参、白术; 脾肾两虚者,去肉桂,加附子、黄芪; 水样便次多者,加诃子、薏苡仁。
《2024年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范文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大。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并伴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常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名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
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案少腹逐瘀汤主要由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减药物,如加用附子、肉桂等温阳散寒的药物,以及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四、临床观察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约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经期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 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疼痛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疼痛程度有所减轻,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3.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则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与常规西药相比,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这可能与中药的全面调理作用有关,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气血运行不畅、寒邪内侵等有关。
当前,针对此类型痛经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等方法。
近年来,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进行分组。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采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其中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
碳素光治疗采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腹部疼痛区域。
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等。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在经过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后,痛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且持续时间缩短。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尤其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工作或学习效率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经调整药物后症状缓解。
四、讨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显示,该治疗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则从内部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二者结合使用,不仅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够从根本上调整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的少腹逐瘀汤更能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治疗效果。
【傅博述: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精
【傅博述:少腹逐瘀汤-治痛经】精傅博述是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名老中医,他从事妇科临床50余载,注重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尤佳,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望。
他尊崇傅青主、王清任两位清代名医且有发挥。
笔者随师学习多年,现总结傅老生前经验及自己在临证中的验证和认识,叙述如下。
一、痛经病机痛经是临床常见疾病。
妇女行经时稍有腹痛属正常,若经期或经前、经后出现周期性剧烈疼痛,坠胀和腰痛感,即属痛经。
妇女因患痛经求治者甚多。
傅老认为:“人体下焦属阴,偏寒者居多。
”何以论之?傅老曰:“人身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
女子以血为主亦属阴。
血过寒则凝,经水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
”若经色为黑或紫,何故?傅老曰:“经色或紫或黑可为血热,因病在下焦,乃为寒中夹热。
亦不可一概认为皆属热象,应参察舌、脉之变化加以分辨。
”傅老认为,痛经发病的机理主要是寒凝血瘀,据此拟出温经活血,化瘀止痛法,取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为基础灵活应用。
二、用药特点(一)根据经水色量及血块加减用药1.经色的变化血色正常用当归、坤草;血色淡红者重用当归以补血;血色紫或黑者适量加入酒黄芩、生地、丹皮以凉血。
2.血量的变化血量正常者,除用当归、赤芍外,还可加入白芍。
血量过多,兼有气虚者,加入党参或黄芪、白术。
血积甚者加入血余炭、炒蒲黄(原方中的生蒲黄改为炒蒲黄)。
血量过少,偏于气滞者,可加入柴胡、香附、青皮、乌药、木香。
血瘀甚者,加入红花、水蛭、大黄。
3.血块的变化血块的出现表示有瘀血,血块的大小反映瘀血的轻重,用药亦因之而异。
有大血块者加入红花、花蕊石;中等血块者加入丹参;小血块者加入郁金、丹参,减去方中的生蒲黄、没药;小血丝者减去原方中的没药,加入生地。
(二)根据腹痛的性质加减用药寒甚痛者重用小茴香、炮姜各4克,或兼用制附子。
寒湿甚者加入片姜黄。
气滞甚者加入香附、郁金、沉香面。
傅老治疗痛经依据痛经的部位不同而用药亦异,此因腹痛的位置不同与所属的脏腑经络有关。
少腹中间疼痛者,重用白芍、甘草,加巴戟天、制附子温肾散寒;右侧少腹痛选用乌药、沉香面行气止痛;若左侧少腹痛甚者可选加郁金、泽兰、月季花、三棱活血止痛;两侧皆痛选用荔枝核、橘核、川楝子。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92例临床观察.doc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92例临床观察【关键词】痛经少腹逐瘀汤疗效观察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典型症状为经期腹痛,失治或误治易导致不孕,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笔者自2008 年4月一2010年5月,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92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患者,经过相应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排除全身或局部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患者。
年龄最大35岁,最小14岁。
未婚66例,已婚26例。
年龄14—20岁40例,21—27岁34例,28- 35岁18例。
病程6个月〜10年,均为门诊观察治疗。
1.2痛经分度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1)轻度:经期或其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1: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1.3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连腰瓠,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
②好发于未婚青年女子。
③全部病例均排除炎性疼痛及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所致疼痛。
2治疗方•法2.1药物配方小茴香(炒)30克,干姜(炒)15克,延胡索15克,没药(研)10克,当归30克,川苓15克,官桂20克,赤芍20克,蒲黄20克,五灵脂9 (炒)15克。
官桂20克,赤芍20克,蒲黄20 克,五灵脂9 (炒)15克。
伴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茂、山药、何首乌、熟地、甘草;伴月经量多、色鲜红、带下量多、手足发热者去小茴香、干姜加黄苓、荆芥穗、生地、地榆;月经量多有块,无热象者加海蝶蛆、茜草、五倍子、甘草;伴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香附、川楝子、青皮、甘草;伴恶心、呕吐或有腹泻、手足发冷者加肉桂、艾叶、吴茱萸、肉蔻;伴腰痛者加川断、桑寄生、狗脊、杜仲、菟丝子;腹胀加砂仁、莱服子、乌药、大腹皮;夜卧不安者加远志、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其特点为经期腹痛,疼痛多从月经前开始,至月经后逐渐缓解。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少腹逐瘀汤作为中医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医院内门诊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X名。
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调整。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措施。
三、实验过程1.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口服止痛药、热敷等。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等指标的变化。
四、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痛经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具体如下:1. 痛经程度: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程度明显减轻,而对照组患者痛经程度改善不明显。
2. 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而对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
3. 月经量: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较治疗前有所增加,而对照组患者月经量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加减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此外,少腹逐瘀汤还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痛经症状。
与常规治疗相比,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在改善痛经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增加月经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痛经的治疗少腹逐瘀汤
痛经的治疗少腹逐瘀汤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痛经的症状,每个月的那几天都被“好朋友”折磨得够呛,痛经一般是由于气血不畅滞血瘀所致,少腹逐瘀汤属于中药方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所以不失为治疗痛经的良方,有很多痛经的女性朋友在服用过少腹逐瘀汤后,痛经的症状明显减少。
研究者观察了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
随机分为两组。
本组用少腹逐瘀汤,对照组用月月舒,每次1包;元胡止痛片每次4片,均日3次。
每次行经前3日开始服药。
两组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l疗程。
疗效标准
无效:服药后痛经及诸症无改善。
有效: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及诸症明显减轻,停药数月后再发有轻度症状。
显效: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及诸症完全消失,随访超过半年以上未复发。
结果:本组64例,显效4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25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6%。
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少腹逐瘀汤组方:
官桂6克、小茴香(炒)9颗、延胡索6克、没药(研)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蒲黄15克、干姜(炒)1克、五灵脂(炒)6克。
功用: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
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少腹胀满,或痛而无积块,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证。
现在少腹逐瘀汤在很多药店都有卖,虽然说中药治疗过程比较缓慢,但是可以治本,一般服药3个月就会有所改善,如果痛经特别严重建议去医院检查,平时为了缓解痛楚多用热水袋热敷,多喝红糖水,希望每个女性朋友都可以告别痛经!。
【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
【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
妇女痛经汤治疗痛经,不管是原发性的痛经,还是继发性的痛经症状都有所减轻,多数人甚至痊愈了,到现在好几年都没有犯过。
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原方:川芎10克,炮姜6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10克替代),赤芍10克,小茴香6克,蒲黄10克,肉桂6克,当归12克,制没药10克。
(其中五灵脂俗称“老鼠屎”,味道臭,比较难闻,可以替换成制乳香10克)
以少腹逐瘀汤为主,进行加减变化:
1、舌苔根部厚腻,湿热重: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2、舌苔白腻、怕冷,寒湿重:加重肉桂、炮姜、小茴香、药量,可以再加干姜10克,桂枝10克,要根据具体症状加减,不要一次都加上,那样太热了。
3、疲劳无力,腰酸痛,是气虚:加党参10克,黄芪20克,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等补脾、补肾的药物,哪个虚就加哪个。
4、来月经是疼痛、面色煞白、腹泻,是气血两虚了:可以在方子里面加入党参、黄芪、或者是四物汤。
全方综合起来也就十几味药,一副药的成本十几块钱,但是功效却非常强大。
服用时间:来月经的前7~10天吃药。
在月经之前调理,吃完药接着就来月经,不管有没有效都能很快知道结果。
有这方面问题的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这个药方,再结合稍微的辨证加减抓7付药试一下。
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
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多发于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女性,是妇科常见病。
2010—2012年,我们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3~29岁,平均18.5岁。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5版制定。
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同时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颈管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张玉珍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制定。
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1.3治疗方法1.3.1中药内服治疗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药如下: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5g、小茴香10g、干姜10g、官桂10g、延胡索15g、蒲黄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者加制附片、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冷痛较甚者加艾叶、吴茱萸;痛而胀者酌加乌药、香附、九香虫;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史,乃寒湿为患,加苍术、茯苓、苡仁、羌活以散寒除湿。
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口服。
每月行经前7日开始服药,连服14天,经期无需停药,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统计疗效。
1.3.2穴位贴敷治疗取穴:气海、子宫(双)、三阴交(双)、阿是穴(腹部痛点)。
药物:麝香止痛膏。
具体用法:经前3天开始将膏药贴在上述穴位,每日更换1次,痛经消失后除去。
1.4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评定。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
薛源来,主治医师(甘肃省金昌市第一医院中医科).
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元胡、官桂、制没药各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6克。
腹痛剧烈加香附、乌药;
宫寒甚者加吴萸;
经色紫黑有块者加桃仁、红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每次月经前1~2天或经行时内服,经期后停药,下次月经期再服,连服2~3个月经周期。
疗效
治疗137例,痊愈(痛经止,月经正常)103例,好转(痛经大减,月经正常)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8%.
按语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酌加香附、乌药、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故本方对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疗效显著。
且对寒滞血凝、闭阻胞宫的不孕症亦有较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痛经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阴阳解析
少腹逐瘀汤——阴阳解析痛经寒凝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方: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解析:阳性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官桂、五灵脂平性药:没药、蒲黄阴性药:赤芍君药:延胡索小茴香: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延胡索: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肉桂:辛、甘,热。
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五灵脂:苦、甘,温。
归肝经。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没药:苦,平。
归心、肝、脾经。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蒲黄:甘,平。
归肝、心包经。
止血,化瘀,通淋。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阴性药物少,阳性药物多,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功效以活血祛瘀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少阴太阴合病,寒凝瘀滞。
方剂中,延胡索、当归、川芎、五灵脂、没药、蒲黄、赤芍,活血祛瘀;官桂、小茴香、干姜,散寒止痛。
诸药合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散寒止痛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寒凝者。
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清热调血汤加味、圣愈汤、益肾调经汤比较: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者。
少腹逐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散寒止痛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寒凝者。
清热调血汤加味,以清热祛湿养阴为主,活血祛瘀为辅。
适用于湿热阻滞、血瘀气滞者。
圣愈汤,以益气补脾为主,养血活血为辅。
适用于气虚乏力、血亏心悸者。
益肾调经汤,以补肾助阳为主,养血滋阴为辅,兼顾活血化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
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 痛”。若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不 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则属经期常见生理现象,不作病 论。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 也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据报道75%的原 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一年内,13%发生在第二年内, 5%发生在第三年内。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宫腔 黏连、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 于育龄期妇女。
Page
5
分型
气滞血郁证 主要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 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阳虚内寒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 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 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Page
3
诊断要点
病史: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或有不 孕、盆腔炎、宫腔手术史。 症状:腹痛多发生在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可呈阵 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下坠感,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 外阴、肛门坠痛,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 发凉等晕厥现象。疼痛程度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无腹肌 紧张或反跳痛。偶有经行腹痛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1-2 天始发病。 检查: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 辅助检查:B超、腹腔镜、宫腔镜检查等。
Page 2
病因病机
病因:生活所伤、情志不和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 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等特殊的生理变化有关。 病机:在行经期间受到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 痛”。 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疼证。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 阻、气血虚弱和肝肾亏损等。
Page
4
辨证论治
辩证:首辩痛证的属性,而分清虚实。 治疗原则: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
治法: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同 时因时制宜,选择最佳治疗时机。
一般,实证者应着重在经前5-10天治疗,用药以疏通气血 为主;虚症者则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治疗,以养 血益精为主。一般以3个周期为一个疗程。务必注意巩固 疗效。
Page 8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当归三钱(9g) 川芎二钱(6g) 官桂一钱(3g) 赤芍二钱(6g) 没药二钱(6g) 元胡一钱(3g) 蒲黄生,三钱(9g) 五灵脂炒,二钱(6g)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寒凝血瘀证。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 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 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 淤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滞,久而受孕,舌黯 苔白,脉沉弦而涩。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Page 7
分型
气血虚弱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 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 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亏损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暗而 淡,质稀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 细。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Page 6
分型
寒湿凝滞证 主要症候: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 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湿热瘀阻证
主要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 质稠有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或平时小腹痛,经来疼痛 加剧,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紫红,苔黄而腻,脉滑 数或涩。
Page
11
运用
本方对妇科多种疾患,如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痛经,以 及慢性盆腔炎、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安胎时,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的基础上,且孕妇身体 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
谢谢观看!!!
Page
12
Page
9
方歌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Page
10
方解
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 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 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 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