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作者:刘露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4典型病案举例

张某,女,20岁,学生,自述13岁初潮,周期5-6天,月经28-30天一行,每逢月经来潮前3天即小腹刺痛难忍,月经第1天痛剧,痛引腰骶,伴经前乳胀,四肢不温,畏寒,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得热则舒,舌暗苔白脉沉涩。B超未见盆腔器质性病变。证属寒凝血瘀型痛经,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药用:小茴香10g,干姜10g,延胡索10g,杜仲15g,川芎12g,蒲黄12g,五灵脂12g,肉桂5g,红花10g,桃仁

5g,益母草30g,没药10g,当归12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用两个月经周期,疼痛大减,嘱其又服1个月经周期,腹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5.1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机理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受致病因素影响,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导致“不通则痛”,或经血下泻耗气伤血,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则痛”。临床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湿热下注等。多年经验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较多见,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寒凝血瘀型痛经。

寒是促进瘀血形成的重要条件。寒凝血瘀型痛经,多因素体阳虚,或经期冒雨涉水,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或过于贪凉,或久居湿地,导致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与经血相搏,血为寒凝,以致冲任瘀阻,气血凝滞不畅,发为血瘀。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冷痛拘急,拒按,得热则痛减,经来量少,血色紫黑,经行不畅,时夹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紫暗,脉弦涩或沉紧。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表现为冷痛拘急拒按;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血色紫黯,时夹血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紫黯,脉沉涩或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

5.2少腹逐瘀汤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

少腹逐瘀汤源于《医林改错》,是王清任首创治疗瘀血痛症的有效方剂之一。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少腹逐瘀汤或其加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张新[3]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水煎服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以三个月为一疗程,用药后治愈4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张崇华[4]以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100例,其中寒凝血瘀型77例,气滞血瘀型23例,结果:痊愈74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苟海峰[5]以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配合温盐灸敷关元、中级、气海穴,对痛经患者月经前、中、后期不同的辨证治疗效果极佳,取气海、关元、中级以热盐灸敷,以达到驱寒邪、调冲任、补精血的目的。刘艳梅[6]等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水煎服,并配合艾绒隔姜灸神阙穴,治疗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结果: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唐媚[7]以加减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在疼痛疗效、起效时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盆腔血流阻力指数的降低、卵巢激素E的下降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认为加减少腹逐瘀汤可能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动性,调节雌、孕激素效应水平,调节相关致痛、止痛物质,促进机体趋于正常的生理平衡。通过临证经验总结: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痛经的痛感是由于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少腹逐瘀汤中肉桂有对抗前列腺素缩血管作用,使子宫扩张,微循环改善,而消除痛经症状;小茴香有增强子宫收缩,增强肠蠕动,解痉、镇痛作用,延胡索中含有延胡索乙素有良好镇痛功效;当归能加强子宫收缩、促进瘀血排出,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川芎具有增强免疫、解痉、扩张血管抗缺血缺氧,对子宫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归、川芎等药合用对垂体后叶所致的宫缩有拮抗作用,对减少子宫肌肉所产生的前列腺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灵脂、蒲黄可提高机体疼痛耐受力,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少腹逐瘀汤在妇科应用广泛,有寒凝血瘀之象的病症,大都适合应用。痛经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思想压力大,药物治疗同时,需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6 体会

由于经期的疼痛影响了正常的活动,需要药物的治疗。目前中医对于治疗痛经有独特的理解,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运用传统中医药理,标本兼治,中药治疗虽然起效较慢,但远期疗效好。在临床上病人在表现上不尽相同,作为医者要审证求因,见微知著,辨证论治,灵活加减运用方药。

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一般原则,以温经止痛,活血祛瘀为治疗大法,并随症加减。多年临床经验表明少腹逐瘀汤是一首治疗痛经效果颇佳的方剂。笔者在典型病例中采用少腹逐瘀汤加桃仁、红花、益母草、杜仲治疗,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阳通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止痛要药,延胡索、没药合用理气散瘀定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