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政策的执行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策执行过程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随后,教育部发《关于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各省政府、省教委陆续提出实施该行动计划的方案。自此,高校扩招计划由上到下,层级推进,教育部在每年年初提出该年度的高校招生计划简章作为指导,由各省在充分考虑其经济、人口、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出该省高校扩招的整体计划和目标,进而落实到省内各普通高校,由高校进行计划的贯彻和落实。

高校扩招使普通高校的总体招生数量在短短的四年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在学人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从80年代初的2%左右提高到11%左右。2001年初,我国政府在所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2005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将原定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率的目标进一步要求提前五年实现。而根据1999~2001年扩招的实际和2002年高校招生计划推算,原计划于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将再提前3年,于2002年内实现。2002年教育部制定《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又提出,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 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0%左右的目标。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至2002年) 实施五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效显著,但是,同时,伴随着第一批高校扩招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校扩招幅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2001 年8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2003年教育部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把本科教学作为重中之中。2004年年初教育部开始着手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过程”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2005年1月7日印发。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保证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

注:资料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二、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把政策计划转化为政策实践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计划很多时候可能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执行。研究表明政策执行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方案本身、执行机构、政策资源等等。下面我将从经费、师资这两方面来对这一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经费支出

1999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行动计划”专项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专项用于实施“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按照现行经费渠道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结

余留用”的原则。下图是1999年至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大体情况。

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教育经费比例是在上升的, 由1998 年的20.28%上升到了2005 年的31.75%;学费、杂费所占高等学校经费收入比例是上升的, 由1998 年的14.29%上升到了2005 年的31.53%;同时伴随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近几年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且在2005 年达到21.6%的历史新低;另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高校经费收入的比例在下降, 由1998年的64.16%下降到2005年42.46%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扩招需要充足的经济资源投入。在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以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总教育经费投入到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了。这就意味着伴随高教规模的扩张, 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是由其他途径补充的。学杂费的大幅增长是一个重要途径, 即在简单且合法化了的“谁受益, 谁负担”经济原则下, 不断地增加学费比例。我国将学费定位于培养成本的25% (暂且不论实际上是否已超过此标准),从而会导致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一般只能选择较差的收费相对低廉的专业,而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因条件许可能够选择更好的学校和更好的专业。

(二) 师资投入

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质量。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的教育, 教师的数量也呈现非常规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上升到22% , 已经远远超过“十五”教育规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20%的目标。从绝对数量来看, 2006 年的本专科招生数是1995年的近6倍。师生比也由1∶9183发展为1 ∶17193, 2002年的师生比例达到1∶19。未来几年扩招的步伐会逐渐放缓。但是由于学生基数较大, 师生比基本会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这一比例仍低于专家提出的发达国家最佳的师生比例1∶14。随着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育部门试图以升学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权宜性对策,研究生扩招政策也相应出台。从上图增长比例的比较来看, 硕士生招生数的增长速度最快, 其次为博士生, 导师的增长速度最慢。可见, 导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生招生数量的增加(这也符合教育规律, 硕导与博导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忽视这一规律盲目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往往会使博士生与硕士生出现“本科化教学”的倾向)。这意味着,原本的精英教育可能会变成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也必然会出现教育质量降低以及就业难度大等相应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