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的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史观的巨著
——读《全球通史》札记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这部史学巨著的诞生时期,正值二战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社会主义国家兴起、亚非民族运动热情高涨,一直以来占据历史编纂主导地位的西欧中心论受到强烈的质疑和威胁,西方兴起了全球视野看待问题的浪潮,与此相对应的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麦克尼尔的《世界历史》,这几部书都尝试摆脱西欧中心论而开拓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价值观,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应当说是其中做的最出色、最经典的一部。
就连汤因比本人都盛赞道:“《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的选择性的未来。
”
(一)本书的主要特点
翻开这本书,人类的过去就犹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的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
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本书的开篇就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的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犹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所形成的观点。
”作者在对史前人类到21世纪的全面考察中,不仅仅是在编纂一部按照时间顺序生成的、平乏无味的历史教材,而是在叙述过程中平心静气、娓娓道来,加入了诸多个人对于某一段历史进程的思考,也就是作者认为的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也可以毫不夸张地概括,斯氏的全球史观几乎在整部著作的每个角落都有体现,并且这种意识和对于读者的启示亦绵延不绝,自成一体。
例如,在第一编《史前人类》的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中,作者就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在成为地球上的统治物种以后,反而显得不能控制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居住?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在于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差别。
基因的进化取决于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进化会使一个物种在几千年的自然选择中逐渐占据统治者的地位,这也是人类进化的道路。
而文化进化则大不相同。
文化进化通过引入新工具、新思想、或是新制度,几乎能够在一夜之间就改变整个社会。
我们只消看看蒸汽机是如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变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看看内燃机是怎样在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核能设备和计算机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大为变样,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曾经做出的“警告”: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而同样也是在这部分,本书的开篇,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就紧接着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失控,关键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须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永恒的时间差。
社会变革之于技术变革的滞后性使人类不可避免地在不断地适应人类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环境。
自史前人类的时代开始,人类创造出工具、石器、火种,却发觉个体之间依然呈现出竞争生存的模式而无法使整个物种很好地繁衍,因而开始了群居生活的模式,创造出了一些基本的所谓制度,即社会变革,来使我们变得自律。
事实上,在整部书中,“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是一条极其清晰的要律,从史前文明到21世纪,人类始终在追逐技术变革的脚步。
我们不断进步的基因创造出不断变得便利的环境,但是环境变化的“度”却十分难以把握。
同时,由于技术变革是一个瞬间完成的过程,并且受到大家一致的欢迎,改革总是能很快地推行;然而过了这个“度”以后,社会变革总是需要缓慢地制定、寻求各方的意见且不见得会获得大家的支持,因而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全球视角来看,人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变革追上技术变革,消灭时间差;或者是如何使技术变革推动社会变革,创造出平衡协调的生存环境。
(二)关于本书的部分评价、感想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在这之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因此,在《全球通史》这部书中,作者最鲜明、最独到的观点,就是将1500年作为新旧世界的分水岭,此前的世界是孤立的地区世界,此后的世界历史就开始转向全球性的阶段。
我认为这种科学地划分历史的方法是我在本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
在以往的通史性著作中,作者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历史时代的划分,例如在学术界流传深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文艺复兴说”等等,都是将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标志性事件用来分割一个时代,而忽略了世界近代史的全景,或者说是全球历史的进程,因此都有以偏概全之嫌,众说纷纭之争难以休止。
而事实上,世界近代史与古代史的区别也无非即三点:(1.)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兴起;(2.)以大陆为单位的地域文明逐渐由隔绝走向互通,形成了以海洋为纽带的全球化的文明;(3.)第二点中文明结构的变化过程与第一点政治制度体制的变革过程,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同步倾向。
这种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时代更迭是不能简单的以一个历史事件来涵盖的。
总结下来,我认为以1500年地理大发现作为全球史的新旧时代的分割线的科学性有两点:一: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打破了原有的欧亚文明的隔绝状态,欧洲大陆与亚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两个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的互通互融事实上也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突破了过去的区域隔离,从孤立、分散到逐渐走向了全球一体;二:地理大发现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这些连锁性的变化,事实上构成了西方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从这两点上看,第一,1500年的时间分割能够较为客观地再现世界文明由分散向整体演进的历史进程;第二,以1500年的世界作为新旧世界的分水岭也能够更追根溯源地从根本上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世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二、尽管现世人们对于《全球通史》非常地推崇,这部书也确实是在历史著作中处于德高望重的地位,但我认为这其中仍存在不得不指出的一点不足,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想极力摆脱的“欧洲中心论”。
“尽管个人的偏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但是文化上的偏见
却很难察觉和纠正。
”民族的优越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尽平衡的视角,也是所有全球史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因为所有全球史的建构者都是其所属文化的“囚徒”,并且,他向历史所提出的问题都深深根植于他所属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根深蒂固的相对主义是无法避免的。
正如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总有对其他地方或多或少的不全面的了解和偏见,这也是在长期的文化习俗的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的观念。
因此,那些认为在全球史观中能够完全超越种族优越感和地缘政治理论而做到全面客观的想法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不成熟的。
在《全球通史》这部书中,作者独树一帜地以文明为单位阐述历史,但是却难以摆脱“地缘政治”的桎梏;可以看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西方历史的独特性”、“西方历史的影响性”极尽赞美之词,而无法完全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沉珂。
以中国史为例,尽管作者在叙述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对中国史的偏见,从而较为客观地对中国历史在全球历史上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评价,也不乏精辟的观点,即“中国文明有自己独有的历史特性,其统一性和连续性是同为东方文明的印度文明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我们仍能看出,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史的研究仍然有不全面的地方,他侧重于对中华文明的形态叙述,例如地缘政治、官僚政治,而对文明中宗教、艺术方面的贡献提及的少之又少。
此外,《全球通史》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意识的影响,作者提到的“历史颠覆马克思主义形态”的论调,就体现了这种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总结
《全球通史》是一部史诗般的世界通史巨著,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的独创性的观点有:
1.以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划分世界历史文明时期,从而将世界历史分为1500
年以前和1500年以后两个进程。
2.以全球史观审视全球历史,最大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固有观念。
3.多方面关注不同文明的形态,以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同时,照顾到文化、艺术、宗
教、军事、教育、甚至是人口问题。
取舍得当。
总的来说,尽管现在有很多学者对书中的全球视野的现实主义持褒贬不一的态度,但《全球通史》仍是一部能够给所有大学生启迪的一生必读的宏观巨著。
(四)参考文献
1.Stavrianos,L.S.,《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第七版,2006)
2.Stavrianos,L.S.,《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第七版,2006)。